三 世界之肯定(默想體)
關燈
小
中
大
我之要求,是超過了現實世界所能滿足之外的。
我之要求中所求之完滿、真實、善,都是現實世界之所無,如何可以說,我之此要求隻是一單純的現實世界中之心理事實?我于是了解了:我之此要求,必有其超越所謂現實世界以上的根原,以構成其超越性。
如果我之此要求,亦有生滅性、與虛幻性,必隻由于其與現實世界事物所同之處。
然而我之此要求,除此以外,必有其超越現實世界的根原。
那根原,無論如何是恒常的、真實的。
因此要求之本質,即是想超越生滅,超越虛幻。
此求超越生滅及虛幻之心願所自發的根原,不能不是恒常真實的。
我現在相信了,在我思想之向前向下望着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時,在我們思想之上面,必有一恒常真實的根原與之對照。
但是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既與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具生滅性與虛幻性者相反,它便不屬我們所謂現實世界,而亦應超越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
但是它是誰?它超越在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它可真在我自己之外?我想它不能在我自己之外。
因為我不滿意我所對的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即是我希望之現實世界生滅與虛幻,成為像此恒常真實的根原,那樣恒常真實。
我之發此希望,即本于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滲貫于我之希望中。
我因被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然後會對于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表示不滿。
如我不被恒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我亦隻是一生滅者虛幻者,我便不會有此希望。
我于是了解了,此恒常真實的根原,即我自認為與之同一者,當即我内部之自己。
我之所以對現實世界不滿,即由于我内部之自己,原是恒常真實者,而所見之現實,則與之相違矛盾。
我之不滿,是此矛盾之一種表現。
此内部之自己,我想,即是我心之本體,即是我們不滿現實世界之生滅、虛幻、殘忍不仁、不完滿,而要求其恒常、真實、善、與完滿的根原。
我要求恒常、真實、善與完滿,這種種理想,明明在我心中。
我之發此種種理想,是心之活動,是我心之用,如果我心之本體不是恒常真實善而完滿的,他如何能發出此活動,表現如此之種種理想? 但是我怎知我的心體是恒常、真實、善、完滿的?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心體之超臨于時空之上。
何以見得我心體超臨在時空之上?心體不可見,但心之用可以說,主要是他的思想。
我由心之思想,便知此心體超臨于時空之上。
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整個的時間空間,無限的時間空間。
我思想無限的時空,并不把無限的時空之表象呈現,那是不可能的。
我可思想無限的時間空間,是從我思想可不停滞于任何有限的時空上見。
我的思想,可與無限的時空,平等的延展,而在延展的過程中,時空永隻為思想之所經度。
我思想之“能”跨越其上而超臨其上。
誠然,當我思想時空中之事物的生滅時,我的思想也似同樣的生滅,然而那隻是因為我回頭來看我的思想本身,亦發現其表現于時空中之故。
但是我的思想之“能”,既然跨越在時空上,則此“能”所依之體,必超臨于時空之上。
在時空之上者,其本身必不生滅,因為生滅隻是時空中事物的性質。
而且我說我的思想在生滅,隻是在我回頭來看,我思想之表現而說。
那隻是看我已成的思想,那隻是在我思想的活動外,看我的思想。
在我思想正活動時,從我思想本身内部看,我明明發現:我的思想之作用,即在連貫前後的時間。
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我的過去與未來,把過去之事物之若幹方面重現于現在,把未來之事物之若幹方面預現于現在,以之為思想的材料。
這就是于時間前後的代謝中,建立統一與連貫。
我們不能說:想過去與未來,未曾連貫過去與未來。
如果未曾連貫過去與未來,便是不曾想過去與未來,因所想者為想所達不到故。
我們說想過去與未來,想隻是現在的想,現在的想也将滅,也隻因為我們是自外面看我的思想,所以視此思想隻在現在,也将轉入過去而将滅。
然我們從我們思想本身内部看,則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不承認,思想是統一連貫過去與未來。
思想統一連貫過去與未來,它之想過去者,使過去者成現在之所想,即使過去已滅者雖滅而不滅,亦即是有保存過去的功能。
這即是反乎現實世界中的時間之前後代謝之另一功能。
它是在逆轉時間中事物之生滅過程,而使滅者不滅,它是在滅滅。
這即表示它所自發之心之本體,是不滅的。
必須心之本體是不滅的,然後會使思想有滅滅之功能。
不滅即是恒常,恒常即是真實,心之本體應是恒常的、真實的。
我們若果真自思想本身看思想,則我們将進一步發現:所謂思想本身有生滅,亦是不能成立的,思想隻有隐與顯,而無生滅。
我們所謂一思想滅,隻是關于一對象之思想之滅。
我們現在想過去一事,轉瞬又不想他,這隻是那事不複呈現于我思想中,那事滅于我思想中,我思想本身并不滅。
思想隻是思想,思想的對象雖殊,思想則一。
我們說思想有萬殊,都是自思想之對象上說思想,但如我們真注視思想本身,則對象之為此為彼,可以說是偶然的。
思想的差别性,由對象而來,單注意思想本身,則思想之為思想,是同一的。
思想本身,追問到最後隻是一純粹能覺,所思想之對象,卻非思想本身。
從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上說,則一切思想之純粹能覺,常同一,思想本身無所謂生滅,生滅隻是指對象在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中遷易而言。
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是同一,即是恒常,即是真實。
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無所謂生滅,他隻是恒常如一。
此覺如鏡、如光,可照此物,可照彼物,但他之照恒常如一。
隻是鏡光之能照力,有強弱、有大小、有明晦。
這比喻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有清明與不清明之别,廣大與狹窄之别。
從經驗界看,在我們睡眠時,此純粹能覺似全不顯。
然而仍不可說,它有生滅;而有不存在時,隻可說,它因障蔽,而失其清明廣大之度,以至全不顯。
我們之不能說它有生滅,因為它本身具不滅之功能,在現實世界的時間之上,表現逆轉之活動。
我們隻一朝真認識此點,我們便永遠不能用生滅的名辭,加于它之上了。
所以我們若果覺到我們的思想,不能常常清晰的憶起一很久的過去之事物,或我們不能同時思想二事物或無窮的事物,便都隻能歸因于我們思想本身之表現之不免有限度,不能至最廣大清明;卻不能因此懷疑到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之有不存在時。
因為我們已明說不滅,即其本身的功能,其所依之體,即不滅的心之本體了。
思想本身隻是一純粹能覺。
純粹能覺,并不限定它自己的對象。
它之所以能重現過去者于現在,全系于它之不限定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而來。
它能離開此一現實的時空中之現實的事物,同時即能喚起另一時空中之曾經驗的事物。
其保存過去的功能,實由于它之能不限定于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而來。
它不限定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中,便能周遊于一切的曾經驗的事物之中,而以之為對象(它不限定,便是在周遊,其實它無所謂周遊,因為它不在時空中),乃由于它自己是一純粹的能覺,它之純粹能覺有超越時空中現實的對象之超越性,如此我們便不僅可由思想之保存過去性、反滅性,以建立其超越性,同時又可由其超越性,以建立其保存過去性、反滅性了。
我相信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隻有隐顯無生滅,他是超臨在現實世界的時空之上,其所依之心之本體,是恒常而真實的。
但是我們的心,又是何等容易陷于自經驗界上看呀!當鏡光有大小明暗時,我們便想到鏡光之缺憾,如果我們的純粹能覺之表現,常常不夠清明廣大;以至有不表現時,我們怎能不懷疑到,我們的純粹能覺本身,原是不夠清明廣大的,而原有不存在時,怎知那隻是由于障蔽,而不是由于它本身之缺點?怎知它不是有不存在時?怎知它确确實實的仍是超越地存在着,而依于一恒常真實的心之本體? 我現在便試注目在此純粹能覺。
但是當我注目在此純粹能覺時,我便是在覺此覺。
但是我在覺此覺時,我又有覺此覺之覺,我此覺覺之活動是否真可相續不斷至于無窮呢?我不能确定。
但我想每一覺,必預設上面之能覺此覺者,否則無所謂自覺。
但是否真必有此上面之覺此覺者呢?此亦曾使我為之而沉入一極大的惶惑;當我注目反省此上面之覺此覺者時,我所得的覺,都隻是此下面之覺。
我怎能保定必有上面之覺此覺者呢?但是如果莫有,何以我去反省時,上面總似有一覺此覺者呢?如果真有,我又何以終不能把握之于已發出的下面之覺之中呢?我所得的已發出的在下面的覺,可以說在我經驗中,而超經驗的上面之覺此覺者,則永遠似隻是我之反省之所向與所根,而不能真成為我之反省所得之對象。
我于是了解了,在下面之覺,永遠隻是上面之覺此覺者的影子,我之反省,亦隻是它投射出之又一影子,它永遠在我的反省所能達到的之外。
它不是無,因它若是無,它怎能不斷的投射出它的影子?這影子是一覺。
這覺,不能從我所覺的外界之現實世界來,隻能從内界之能覺的覺源來。
如果無覺源為此覺之所根,與所自生,何以此影子,會相續不斷,動而愈出?這覺,便是此上面之覺此覺者,即我們真正的純粹能覺。
但是當我想到我所得者,隻此純粹能覺之影子時,我馬上又懷疑到:若果我們對于一物,永遠隻得它之影子,我怎能知它本身存在?焉知所謂它之本身,不即此一串影子而已?但是我進一層又想,我之所以能由反省而得它之一串的影子,一方面看,我之反省,是它投射的影子,另一方面看,我之反省它,即是我在拿它之影子——我之反省——去湊泊于它。
因我是在反省它,即是拿反省,向它湊泊。
我之所以會向它不斷的反省,乃由于我在拿它之影子,與它自身相湊泊,想它表現于影子中。
而我又感到它不全表現于其已投射出之影子中,它與表現出之它間,有一距離與矛盾。
我要刪除此距離與矛盾,所以才不斷的去重新反省它。
但是每一度的反省,總感它尚有多餘,所以成此不斷的影子。
此不斷的影子之所生,都是表示它尚有多于我反省到的它之證明,同時是它之“否定我之隻在它影子看它”之表現。
亦即是我自己在“否定我之隻在影子中獲得它”之表現。
于是我了解了,我真希望獲得它,便不能隻在一切它之影子看它,而須肯定它之存在于我一切影子之上。
我必須視它為超越我反省的實在。
雖然我現在所能了解它的,隻是它否定我之隻在它影子中看它一點。
但是當我知它不在其影子中,我同即時置定了它之位于此一串影子之上的真實。
我置定了它的真實,因為我感到它有一否定我自它的影子中看它之力量。
我于感到它力量的交點上置定它。
我并不能把它視為在我通常所謂反省之内,我隻能把它視為在我之反省之上,為我之反省之覺所自生或所自根之覺源——它是超越的恒常而真實存在的純粹能覺。
當我想到有此反省的把握之上的超越恒常而真實存在之純粹能覺時,我便要進一步想:此純粹能覺既超越時空與反省,那它便是無限的能覺。
因一切有限制者都隻是在時空中及意識的反省中,有所限制。
所以超時空超意識的反省之純粹能覺,當是無限的能覺。
我們的能覺,無不相當的清明廣大,無限的能覺,當是無限的清明廣大。
我們既然可說它是無限的清明廣大,那我們便可說它之不夠清明廣大,以至不表現,由于它以外之障蔽。
但如何說純粹能覺複依于一恒常的、真實的心之本體,這話從何說起?這是因為能覺一名,必對所覺而成立。
然而此純粹能覺,可不表現于時空意識,即可不以現實世界之事物為所覺。
如此,能覺之名豈非無意義?但是此純粹能覺是無限之覺,它可無定限的投射出其影子,為我們對它之反省,亦即表現它自己于我們對它之反省。
而我們對它之反省,尚不能表現其全,即我們不能真對它有完全之自覺。
它之不能表現其全于我們對它之反省,由于我們反省之所及,不知何故被限制住。
而所謂我們對它之反省,即它之表現,故所謂我們對它之反省,不知何故被限制,亦即其表現之所及,不知何故被限制。
由此可推知就其自身全體而言,以無任何限制,必即可有完全之反省或自覺。
它有完全之反省自覺,即它以其自身之全部,同時為所覺與能覺。
所以我們不能隻說它是純粹能覺,複可說它是純粹所覺。
就其兼為能覺所覺而言,故可名之曰心之本體。
此本體之一面為純粹能覺,故可謂純粹能覺,依于此體。
所以我們說,純粹能覺有其所依之心之本體。
當我們相信一真實、恒常、無限、清明廣大而自覺自照的心之本體時,我再來看現實世界之一切生滅變化,我覺得這一切生滅變化之萬象,算得什麼。
它們生滅,我心之本體,總是恒常。
它們虛幻,我心之本體,總是真實。
我複相信我之心之本體是至善的、完滿的。
因為我明明不滿于殘忍不仁之現實世界。
我善善惡惡,善善惡惡之念,所自發之根原的心之本體,決定是至善的。
我曾從一切道德心理之分析中,發現一切道德心理,都原自我們之能超越現實自我,即超越現實世界中之“我”,所以超越現實世界之“心之本體”中,必具備無盡之善;無盡之善,都從它流出。
同時我深信,心之本體必是完滿,因為它超臨跨越在無窮的時空之上,無窮的時空中之事物,便都可說為它所涵蓋,它必然是完滿無缺。
不過此中許多問題,今不能細說。
我相信我的心之本體,即他人之心之本體。
因為我的心之本體,它既是至善,它表現為我之道德心理,命令現實的我,超越他自己,而視人如己,即表示它原是現實的人與我之共同的心之本體。
同時我從現實世界上看,我之心理活動,都待我之身而表現,而我之認識活動,通過我身之感官,即平等的認識萬物。
從我的感覺,來看我之身與他人之身,各是平等的萬物之一,我的感覺認識活動,遍于現實的他人與我之身。
我從現實的我身中,了解有一超越的心之本體在表現,便可推知,現實的他人身中,亦有一超越的心之本體表現。
而我之如此推知,乃本于将我對于現實世界中之人身、我身之認識,及對于超越的心之本體之信仰,二者合起來之結果。
所以他人的心之本體之存在,即由我所置定,遂可證他人的心之本體,不外于我的心之本體。
但是這也并不陷于唯我論。
因為從現實世界上看,我始終是與人平等相對的存在。
我的認識活動,遍到他人,他人之認識活動,亦遍到我。
我與他人在現實世界中,以認識活動互相交攝,而在超越的心之本體處相合。
我了解此意,同時了解到劉蕺山所謂“身在天地萬物之中,非有我所得而私”。
(我身與他人身平等為現實世界中之存在)及“心在天地萬物之外,非一膜所得而囿”(不在身)的意義。
心之本體即人我共同之心之本體,即現實世界之本體,因現實世界都為他所涵蓋。
心之本體,即世界之主宰,即神。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我現在了解心之本體之偉大,純粹能覺之偉大。
我印證了陳白沙所說“人隻争個覺,才一覺便我大而物小,物有盡而我無窮”。
然而純粹能覺是我所固有,我隻要一覺,他便在。
從今我對于現實世界之一切生滅,當不複重視,因為我了解我心之本體确确實實是現實世界的主宰,我即是神的化身。
(三)生滅即不生滅 我相信我心之本體是恒常、真實、清明,與無限廣大、至善、完滿。
這曾使我獲得許許多多的慰藉。
當我看自然界時,我便常想着,我的心涵蓋着現實世界的道理。
我把我的心沉入那無盡的虛空,與之同樣的擴延。
我看一切草木雲霞、山河大地,都視如我心中之物。
我常問我的心在何所,我自己總是回答它無所在。
說我的心限于我之身,真是何等的自小之說啊。
如果我的心,真限于我的身,我如何能對外界有任何認識。
我的認識與所認識不離,我認識一切,我的心便遍在于一切。
我轉移我的認識,由林間到泉邊,由山坳到水涯,便覺我的心,亦如一人一鳥在那兒遊戲。
我身體不動,我的心已遨遊四海。
這
我之要求中所求之完滿、真實、善,都是現實世界之所無,如何可以說,我之此要求隻是一單純的現實世界中之心理事實?我于是了解了:我之此要求,必有其超越所謂現實世界以上的根原,以構成其超越性。
如果我之此要求,亦有生滅性、與虛幻性,必隻由于其與現實世界事物所同之處。
然而我之此要求,除此以外,必有其超越現實世界的根原。
那根原,無論如何是恒常的、真實的。
因此要求之本質,即是想超越生滅,超越虛幻。
此求超越生滅及虛幻之心願所自發的根原,不能不是恒常真實的。
我現在相信了,在我思想之向前向下望着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時,在我們思想之上面,必有一恒常真實的根原與之對照。
但是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既與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具生滅性與虛幻性者相反,它便不屬我們所謂現實世界,而亦應超越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
但是它是誰?它超越在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它可真在我自己之外?我想它不能在我自己之外。
因為我不滿意我所對的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即是我希望之現實世界生滅與虛幻,成為像此恒常真實的根原,那樣恒常真實。
我之發此希望,即本于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滲貫于我之希望中。
我因被此恒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然後會對于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表示不滿。
如我不被恒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我亦隻是一生滅者虛幻者,我便不會有此希望。
我于是了解了,此恒常真實的根原,即我自認為與之同一者,當即我内部之自己。
我之所以對現實世界不滿,即由于我内部之自己,原是恒常真實者,而所見之現實,則與之相違矛盾。
我之不滿,是此矛盾之一種表現。
此内部之自己,我想,即是我心之本體,即是我們不滿現實世界之生滅、虛幻、殘忍不仁、不完滿,而要求其恒常、真實、善、與完滿的根原。
我要求恒常、真實、善與完滿,這種種理想,明明在我心中。
我之發此種種理想,是心之活動,是我心之用,如果我心之本體不是恒常真實善而完滿的,他如何能發出此活動,表現如此之種種理想? 但是我怎知我的心體是恒常、真實、善、完滿的?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心體之超臨于時空之上。
何以見得我心體超臨在時空之上?心體不可見,但心之用可以說,主要是他的思想。
我由心之思想,便知此心體超臨于時空之上。
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整個的時間空間,無限的時間空間。
我思想無限的時空,并不把無限的時空之表象呈現,那是不可能的。
我可思想無限的時間空間,是從我思想可不停滞于任何有限的時空上見。
我的思想,可與無限的時空,平等的延展,而在延展的過程中,時空永隻為思想之所經度。
我思想之“能”跨越其上而超臨其上。
誠然,當我思想時空中之事物的生滅時,我的思想也似同樣的生滅,然而那隻是因為我回頭來看我的思想本身,亦發現其表現于時空中之故。
但是我的思想之“能”,既然跨越在時空上,則此“能”所依之體,必超臨于時空之上。
在時空之上者,其本身必不生滅,因為生滅隻是時空中事物的性質。
而且我說我的思想在生滅,隻是在我回頭來看,我思想之表現而說。
那隻是看我已成的思想,那隻是在我思想的活動外,看我的思想。
在我思想正活動時,從我思想本身内部看,我明明發現:我的思想之作用,即在連貫前後的時間。
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我的過去與未來,把過去之事物之若幹方面重現于現在,把未來之事物之若幹方面預現于現在,以之為思想的材料。
這就是于時間前後的代謝中,建立統一與連貫。
我們不能說:想過去與未來,未曾連貫過去與未來。
如果未曾連貫過去與未來,便是不曾想過去與未來,因所想者為想所達不到故。
我們說想過去與未來,想隻是現在的想,現在的想也将滅,也隻因為我們是自外面看我的思想,所以視此思想隻在現在,也将轉入過去而将滅。
然我們從我們思想本身内部看,則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不承認,思想是統一連貫過去與未來。
思想統一連貫過去與未來,它之想過去者,使過去者成現在之所想,即使過去已滅者雖滅而不滅,亦即是有保存過去的功能。
這即是反乎現實世界中的時間之前後代謝之另一功能。
它是在逆轉時間中事物之生滅過程,而使滅者不滅,它是在滅滅。
這即表示它所自發之心之本體,是不滅的。
必須心之本體是不滅的,然後會使思想有滅滅之功能。
不滅即是恒常,恒常即是真實,心之本體應是恒常的、真實的。
我們若果真自思想本身看思想,則我們将進一步發現:所謂思想本身有生滅,亦是不能成立的,思想隻有隐與顯,而無生滅。
我們所謂一思想滅,隻是關于一對象之思想之滅。
我們現在想過去一事,轉瞬又不想他,這隻是那事不複呈現于我思想中,那事滅于我思想中,我思想本身并不滅。
思想隻是思想,思想的對象雖殊,思想則一。
我們說思想有萬殊,都是自思想之對象上說思想,但如我們真注視思想本身,則對象之為此為彼,可以說是偶然的。
思想的差别性,由對象而來,單注意思想本身,則思想之為思想,是同一的。
思想本身,追問到最後隻是一純粹能覺,所思想之對象,卻非思想本身。
從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上說,則一切思想之純粹能覺,常同一,思想本身無所謂生滅,生滅隻是指對象在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中遷易而言。
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是同一,即是恒常,即是真實。
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無所謂生滅,他隻是恒常如一。
此覺如鏡、如光,可照此物,可照彼物,但他之照恒常如一。
隻是鏡光之能照力,有強弱、有大小、有明晦。
這比喻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有清明與不清明之别,廣大與狹窄之别。
從經驗界看,在我們睡眠時,此純粹能覺似全不顯。
然而仍不可說,它有生滅;而有不存在時,隻可說,它因障蔽,而失其清明廣大之度,以至全不顯。
我們之不能說它有生滅,因為它本身具不滅之功能,在現實世界的時間之上,表現逆轉之活動。
我們隻一朝真認識此點,我們便永遠不能用生滅的名辭,加于它之上了。
所以我們若果覺到我們的思想,不能常常清晰的憶起一很久的過去之事物,或我們不能同時思想二事物或無窮的事物,便都隻能歸因于我們思想本身之表現之不免有限度,不能至最廣大清明;卻不能因此懷疑到我們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之有不存在時。
因為我們已明說不滅,即其本身的功能,其所依之體,即不滅的心之本體了。
思想本身隻是一純粹能覺。
純粹能覺,并不限定它自己的對象。
它之所以能重現過去者于現在,全系于它之不限定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而來。
它能離開此一現實的時空中之現實的事物,同時即能喚起另一時空中之曾經驗的事物。
其保存過去的功能,實由于它之能不限定于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而來。
它不限定它自己于現實的對象中,便能周遊于一切的曾經驗的事物之中,而以之為對象(它不限定,便是在周遊,其實它無所謂周遊,因為它不在時空中),乃由于它自己是一純粹的能覺,它之純粹能覺有超越時空中現實的對象之超越性,如此我們便不僅可由思想之保存過去性、反滅性,以建立其超越性,同時又可由其超越性,以建立其保存過去性、反滅性了。
我相信思想本身之純粹能覺,隻有隐顯無生滅,他是超臨在現實世界的時空之上,其所依之心之本體,是恒常而真實的。
但是我們的心,又是何等容易陷于自經驗界上看呀!當鏡光有大小明暗時,我們便想到鏡光之缺憾,如果我們的純粹能覺之表現,常常不夠清明廣大;以至有不表現時,我們怎能不懷疑到,我們的純粹能覺本身,原是不夠清明廣大的,而原有不存在時,怎知那隻是由于障蔽,而不是由于它本身之缺點?怎知它不是有不存在時?怎知它确确實實的仍是超越地存在着,而依于一恒常真實的心之本體? 我現在便試注目在此純粹能覺。
但是當我注目在此純粹能覺時,我便是在覺此覺。
但是我在覺此覺時,我又有覺此覺之覺,我此覺覺之活動是否真可相續不斷至于無窮呢?我不能确定。
但我想每一覺,必預設上面之能覺此覺者,否則無所謂自覺。
但是否真必有此上面之覺此覺者呢?此亦曾使我為之而沉入一極大的惶惑;當我注目反省此上面之覺此覺者時,我所得的覺,都隻是此下面之覺。
我怎能保定必有上面之覺此覺者呢?但是如果莫有,何以我去反省時,上面總似有一覺此覺者呢?如果真有,我又何以終不能把握之于已發出的下面之覺之中呢?我所得的已發出的在下面的覺,可以說在我經驗中,而超經驗的上面之覺此覺者,則永遠似隻是我之反省之所向與所根,而不能真成為我之反省所得之對象。
我于是了解了,在下面之覺,永遠隻是上面之覺此覺者的影子,我之反省,亦隻是它投射出之又一影子,它永遠在我的反省所能達到的之外。
它不是無,因它若是無,它怎能不斷的投射出它的影子?這影子是一覺。
這覺,不能從我所覺的外界之現實世界來,隻能從内界之能覺的覺源來。
如果無覺源為此覺之所根,與所自生,何以此影子,會相續不斷,動而愈出?這覺,便是此上面之覺此覺者,即我們真正的純粹能覺。
但是當我想到我所得者,隻此純粹能覺之影子時,我馬上又懷疑到:若果我們對于一物,永遠隻得它之影子,我怎能知它本身存在?焉知所謂它之本身,不即此一串影子而已?但是我進一層又想,我之所以能由反省而得它之一串的影子,一方面看,我之反省,是它投射的影子,另一方面看,我之反省它,即是我在拿它之影子——我之反省——去湊泊于它。
因我是在反省它,即是拿反省,向它湊泊。
我之所以會向它不斷的反省,乃由于我在拿它之影子,與它自身相湊泊,想它表現于影子中。
而我又感到它不全表現于其已投射出之影子中,它與表現出之它間,有一距離與矛盾。
我要刪除此距離與矛盾,所以才不斷的去重新反省它。
但是每一度的反省,總感它尚有多餘,所以成此不斷的影子。
此不斷的影子之所生,都是表示它尚有多于我反省到的它之證明,同時是它之“否定我之隻在它影子看它”之表現。
亦即是我自己在“否定我之隻在影子中獲得它”之表現。
于是我了解了,我真希望獲得它,便不能隻在一切它之影子看它,而須肯定它之存在于我一切影子之上。
我必須視它為超越我反省的實在。
雖然我現在所能了解它的,隻是它否定我之隻在它影子中看它一點。
但是當我知它不在其影子中,我同即時置定了它之位于此一串影子之上的真實。
我置定了它的真實,因為我感到它有一否定我自它的影子中看它之力量。
我于感到它力量的交點上置定它。
我并不能把它視為在我通常所謂反省之内,我隻能把它視為在我之反省之上,為我之反省之覺所自生或所自根之覺源——它是超越的恒常而真實存在的純粹能覺。
當我想到有此反省的把握之上的超越恒常而真實存在之純粹能覺時,我便要進一步想:此純粹能覺既超越時空與反省,那它便是無限的能覺。
因一切有限制者都隻是在時空中及意識的反省中,有所限制。
所以超時空超意識的反省之純粹能覺,當是無限的能覺。
我們的能覺,無不相當的清明廣大,無限的能覺,當是無限的清明廣大。
我們既然可說它是無限的清明廣大,那我們便可說它之不夠清明廣大,以至不表現,由于它以外之障蔽。
但如何說純粹能覺複依于一恒常的、真實的心之本體,這話從何說起?這是因為能覺一名,必對所覺而成立。
然而此純粹能覺,可不表現于時空意識,即可不以現實世界之事物為所覺。
如此,能覺之名豈非無意義?但是此純粹能覺是無限之覺,它可無定限的投射出其影子,為我們對它之反省,亦即表現它自己于我們對它之反省。
而我們對它之反省,尚不能表現其全,即我們不能真對它有完全之自覺。
它之不能表現其全于我們對它之反省,由于我們反省之所及,不知何故被限制住。
而所謂我們對它之反省,即它之表現,故所謂我們對它之反省,不知何故被限制,亦即其表現之所及,不知何故被限制。
由此可推知就其自身全體而言,以無任何限制,必即可有完全之反省或自覺。
它有完全之反省自覺,即它以其自身之全部,同時為所覺與能覺。
所以我們不能隻說它是純粹能覺,複可說它是純粹所覺。
就其兼為能覺所覺而言,故可名之曰心之本體。
此本體之一面為純粹能覺,故可謂純粹能覺,依于此體。
所以我們說,純粹能覺有其所依之心之本體。
當我們相信一真實、恒常、無限、清明廣大而自覺自照的心之本體時,我再來看現實世界之一切生滅變化,我覺得這一切生滅變化之萬象,算得什麼。
它們生滅,我心之本體,總是恒常。
它們虛幻,我心之本體,總是真實。
我複相信我之心之本體是至善的、完滿的。
因為我明明不滿于殘忍不仁之現實世界。
我善善惡惡,善善惡惡之念,所自發之根原的心之本體,決定是至善的。
我曾從一切道德心理之分析中,發現一切道德心理,都原自我們之能超越現實自我,即超越現實世界中之“我”,所以超越現實世界之“心之本體”中,必具備無盡之善;無盡之善,都從它流出。
同時我深信,心之本體必是完滿,因為它超臨跨越在無窮的時空之上,無窮的時空中之事物,便都可說為它所涵蓋,它必然是完滿無缺。
不過此中許多問題,今不能細說。
我相信我的心之本體,即他人之心之本體。
因為我的心之本體,它既是至善,它表現為我之道德心理,命令現實的我,超越他自己,而視人如己,即表示它原是現實的人與我之共同的心之本體。
同時我從現實世界上看,我之心理活動,都待我之身而表現,而我之認識活動,通過我身之感官,即平等的認識萬物。
從我的感覺,來看我之身與他人之身,各是平等的萬物之一,我的感覺認識活動,遍于現實的他人與我之身。
我從現實的我身中,了解有一超越的心之本體在表現,便可推知,現實的他人身中,亦有一超越的心之本體表現。
而我之如此推知,乃本于将我對于現實世界中之人身、我身之認識,及對于超越的心之本體之信仰,二者合起來之結果。
所以他人的心之本體之存在,即由我所置定,遂可證他人的心之本體,不外于我的心之本體。
但是這也并不陷于唯我論。
因為從現實世界上看,我始終是與人平等相對的存在。
我的認識活動,遍到他人,他人之認識活動,亦遍到我。
我與他人在現實世界中,以認識活動互相交攝,而在超越的心之本體處相合。
我了解此意,同時了解到劉蕺山所謂“身在天地萬物之中,非有我所得而私”。
(我身與他人身平等為現實世界中之存在)及“心在天地萬物之外,非一膜所得而囿”(不在身)的意義。
心之本體即人我共同之心之本體,即現實世界之本體,因現實世界都為他所涵蓋。
心之本體,即世界之主宰,即神。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我現在了解心之本體之偉大,純粹能覺之偉大。
我印證了陳白沙所說“人隻争個覺,才一覺便我大而物小,物有盡而我無窮”。
然而純粹能覺是我所固有,我隻要一覺,他便在。
從今我對于現實世界之一切生滅,當不複重視,因為我了解我心之本體确确實實是現實世界的主宰,我即是神的化身。
(三)生滅即不生滅 我相信我心之本體是恒常、真實、清明,與無限廣大、至善、完滿。
這曾使我獲得許許多多的慰藉。
當我看自然界時,我便常想着,我的心涵蓋着現實世界的道理。
我把我的心沉入那無盡的虛空,與之同樣的擴延。
我看一切草木雲霞、山河大地,都視如我心中之物。
我常問我的心在何所,我自己總是回答它無所在。
說我的心限于我之身,真是何等的自小之說啊。
如果我的心,真限于我的身,我如何能對外界有任何認識。
我的認識與所認識不離,我認識一切,我的心便遍在于一切。
我轉移我的認識,由林間到泉邊,由山坳到水涯,便覺我的心,亦如一人一鳥在那兒遊戲。
我身體不動,我的心已遨遊四海。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