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自我生長之途程
關燈
小
中
大
導言
當你能肯定你之生活,體驗心靈之發展,知道由内心的開辟,以包攝外界統一内外時;你才真認識自我之存在,知自我是真正自強不息的求充實其生活内容的。
你方要求進一步,更親切的把握人在其生命的行程中,各種生活内容之形态與關聯。
所以此部中,我們以自我生長之途程為題,在其中姑提出十層自我生長之程序,即十種生活内容之形态,十層之人生境界。
此時我所說是我自己,所以我不如第一二部之用第二人稱之“你”,而用第一人稱之“我”之叙述語,來表達自我如何進到一層層之人生境界,在其中發現新價值、新意義,又如何如何感到不足,而翻出來,升到更高之境界。
十層之人生境界如下: 一、嬰兒之自言自語 二、為什麼之追問與兩重世界之劃分 三、愛情之意義與中年的空虛 四、向他人心中投影與名譽心之幻滅 五、事業中之永生與人類末日的杞憂 六、永恒的真理與真理宮中的夢 七、美之欣賞與人格美之創造 八、善之高峰與堅強之人格之孤獨與寂寞 九、心之歸來與神秘境界中之道福 十、悲憫之情的流露與重返人間 ——一至五是意指凡人之心境,但凡人多不自覺。
由五至十,是意指由凡人至超凡人以上之心境。
最有由五至十之心境者,是科學家、藝術家,及追求人生理想之特殊人格、修道者及聖賢等。
在我作第八時,是想着西洋式之堅強人格如尼采等;作第九時,是想着印度式之神秘主義者;作第十時,是想中國式之儒者之襟懷。
但其所指者當然不限于是。
又此十種心境之全部,當然非我所能盡寫出,我此文不過一指路碑。
人重要的是順此指路碑,而到各種心境中,去一一生活過。
第一節嬰兒之自言自語 混沌!混沌!一切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思想,不可了解。
“我”在哪裡?哪裡是“我”?世界是一團黑暗,我是一團黑暗。
這無涯無際的黑暗,誰與“我”一點光明?誰能聽得見“我”呼喚的聲音? 依然黑暗,依然靜默,這靜默的黑暗,這黑暗的靜默!我不能發現我,我懷疑“我”底“有”;如果我再不能發現“我”,“我”将複歸于“無”。
“我”不願複歸于無,“我”要肯定“我”的有。
我必須在一光明中,發現“我”,我要沖破此混沌。
微光來了,真正的光明來了。
那強烈的光明,射“我”的眼,“我”不能适應。
“我”依然閉眼,雖然離開了混沌,到了世界。
何處來了一陣冷風,吹去了我身邊的溫暖?冷冷,“我”戰栗,“我”啼哭。
“我”的眼,在未張開以前,先流的是淚。
“我”感覺初到世界來的凄涼。
眼是閉着的,“我”仍然不知“我”在哪裡。
“我”到世界來,最初仍然不知我在哪裡。
在母親的懷抱中,“我”從新得着溫暖。
母親的乳與我以生命力之源泉。
母親,“我”生命所自的母親。
母親還有她的母親。
母親的母親,還有她的母親……母親,由母親的母親之乳養育。
母親的母親,亦有她母親的乳養育……這乳泉,這母親生命之精華的乳泉,這無盡相續的世世代代母親之乳泉,養育着世世代代人的生命。
“我”在我母親的懷抱中,吮吸着這無盡相續的乳泉。
我的眼開了,從乳泉中,透視出無盡相續的乳泉,好似乳色的江水長流。
無盡的人們,在其中養育,長成上岸,分布在曆史的世代,與廣漠的空間。
“我”最初發現我在母親的乳泉之旁。
母親,父親,我生命所自的生命。
哥哥,姊姊,同出于一生命之本原,較我先生的生命。
他們在我未來到世界之先,便滿懷着期待;在我來到世界之後,都到我之旁。
我最初發現我在諸多生命之環繞的中心。
我的眼開了,我的目光向四方周流,周流于這形色之世界。
奇怪,奇怪!如何有這萬萬千千的形色? 母親的衣裳,哥姊的衣裳,有形有色;這山河大地的形色,是誰的生命所穿的衣裳? 我的眼吸收一切的色,我的耳吸收一切的聲,如我的口之吮吸母親的乳。
一切的聲色,流入我的耳目,如母親的乳之流入我的口。
我口所吮吸的,是我母親的乳;我耳目所吮吸的一切聲色,是誰的乳? 安眠吧,安眠。
天黑了,雖看不見白日的光明,然而聽得見母親的聲音,感觸得到母懷的溫暖,與母親的愛光。
安眠了,安眠。
一切白日所見的,自我心中忘去,如天風之吹散浮雲。
我看了一切,聽了一切,我的耳目中,不留痕迹。
我也許也能記憶,但我不去回憶。
在安眠中,我心如太虛之遼闊,又好似回到混沌。
但是在母愛之光中,回到混沌,混沌是光明的。
朝霞先布滿天,迎接我與朝陽,同時蘇醒。
我莫有回憶,每日的朝陽,對我是同樣的新妍。
一切森羅萬象,每回相見,對我是同樣的新妍。
新妍,新妍!“我”永遠看山河大地,如大雨後的湖山之新妍。
我生活于世界,我在世界中發現我。
我在日照月臨中生活,我在花香鳥語中生活。
我是我哥姊的弟弟,我是我母親的兒子。
我生活之所在,即我之所在。
所以“我”就是日是月,是花是鳥,是我的哥姊與我的母親。
“我”的世界,全部是“我”精神之所在,我信仰“我”,也信仰“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隻有一重,所以“我”的世界中,隻有真實,而無虛幻。
隻有生活于兩重世界的人,才能劃分真實與虛幻。
我對一切新妍的,都感覺奇怪驚訝,依然不礙我對一切之虔誠的信仰。
我之所以覺一切奇怪,對之驚訝,正因我之預備信仰他。
當我信仰了一切令我奇怪驚訝之時,我把奇怪驚訝吞了,變成了我生命自身的新妍之活力。
第二節為什麼之追問與兩重世界之劃分 當我有疑惑的問題,我已離開嬰兒的時代,到了童年。
問問,這為什麼?那為什麼? “為什麼”使我離開直接接觸的什麼,把世界劃為兩重。
天為什麼下雨?母親說因為空中美麗的雲霞,遇了冷風。
我無暇去聽雨聲的淅瀝,看雨後玫瑰分外鮮紅;卻去幻想那昨日天空中的雲霞,如何遭遇冷風吹拂而下墜,也許好像我初降人間時,所遇之冷風。
月亮中為什麼有黑影?姊姊說,因為有玉兔。
我忘了我正沐浴着月光在姊姊左右;卻去幻想月中的玉兔,也許如鄰家弟弟的兔子,現在正在月亮中吃草。
“為什麼”使“我”離開當前所直接感觸之“什麼”,離開“我”當前生活着的世界,而去揣測“什麼”之所以是“什麼”的,其他“什麼”。
把所揣測的“為什麼”,與直接感觸的“什麼”對待,我生活的世界,變成兩重世界。
我所揣測的也許對,也許不對。
對與不對之決定者,是那所揣測的世界本身。
它要使我所揣測的對,便對;不然,就不對。
它是使“我”揣測的對不對之主宰。
“我”不敢說“我”揣測的一定對。
我失去了“我”對“我”自己的信仰了。
一切“什麼”,都有他的“為什麼”。
如果莫有春天的陽光,如何有遍野的花草? 如果莫有遍野的花草,母親如何肯帶我去玩? 玩的快樂,依于大地已經裝飾,而大地的衣裙,是春陽所施與。
大地被裝飾,是玩的快樂之根本,春陽是根本之根本。
直接生活中的玩與花草,是不重要的,可得或不可得的。
哥哥告訴我,隻有那客觀的太陽之旋轉,才是最後之決定者。
“我”失去了“我”對我直接感觸直接生活的世界之信仰了。
這為什麼,那為什麼,所為的什麼,又為什麼。
一切有原因,原因又有原因。
這是什麼,這将去為什麼,所為出的什麼,又去為什麼。
一切有結果,結果又有結果。
我為“?”所主宰,去馳逐于因果之無盡的環索。
我的小耳,聽先生講書、受教,就是要使我的心,一直扭着因果之鍊索,去了解世界。
我了解的遙遠的因果關系愈多,離我直接生活之世界愈遠,我把我直接生活之世界,看得愈不重要。
我要了解的遙遠的因果關系愈多,我随意揣測犯錯誤的可能愈大,我也愈不敢相信我自己。
“我”之循那事物因果之鍊索而學習,我時時都栗栗恐懼,如扭着橫渡大江之鍊索而求渡。
我知道了為什麼而有什麼,有什麼将有什麼,同時我知道去用什麼來得什麼。
也許在我的童心中,我之愛問為什麼,最初還是我曾随意動作,用“什麼”便得着“什麼”,由“什麼”而有“什麼”。
于是我才想問一切之為什麼——但是至少在我知道為什麼而有什麼時,我便想在可能範圍内,用什麼以得什麼了。
如果天下雪,我要做雪人的頭,我知道用圓盆去壓雪。
如果我要書店的達爾文像,我知道用錢去買。
我本于因果之知識,而自覺的用一物以作手段,而得目的中之另一物。
用手段的我,是“現在的我”;得着目的的我,是“将來的我”。
于是“現在的我”本身,也好像成為“将來的我”之手段。
“将來的我”又有他“将來的我”,于是我“真正的我”,好像在那遙遠的将來。
我憧憬着一“将來的我”。
好像“現在的我”是為他而存在。
“現在的我”本身是無意義的,意義在“将來的我”;而“将來的我”又不在現在。
于是我逐漸根本忘了“現在的我”之重要。
我的手段行為,在現在,人可共見。
我的目的,在将來,常隻我知。
他人的手段行為,我可見,他人所懷的目的,我不知。
他人是懷抱什麼目的,而有此手段之行為呢? 當我要作如是揣測時,我對他人之外表行為,失去了興趣與信仰,而對人之内心抱着疑問。
我由嬰兒成了孩童,所見的人,日日增多。
學校中的人,街上的人真多呀!每人都有一個心。
然而我隻見他們的身。
他們的心,對我是不可測的神秘。
縱然他們都無心害我,然而他們各人心中所懷之各種神秘目的,卻非我所接觸。
我感到許多心在我之外,我在人群中,發現我之孤獨,我與他人之心,常有不可越的鴻溝。
母親父親對我的愛,哥姊對我的愛,可以自他們的行為中證明。
我對他們有原始的信仰,我與他們生命,原是一體。
我隻有回到家庭,可以使我忘去在不相識的人群中之孤獨,所以我必須常自學校社會中回家。
但是我雖可回家,然而事實上,已不能常在家,而常須與陌生的人群接觸,因為我已是少年了。
陌生的人群,永遠刺激我,使我覺有許多不了解的心,在那一堆人影中。
我心與人心之彼此隔絕,永遠使我不安,使我苦痛,但我不知我之不安與苦痛為什麼。
我的心在下意識中反省,我了解我苦痛之原。
我如何不苦痛呢?“我”已失去對“我”直接生活的世界之信仰,“我”已失去了我對“我”自己之信仰。
“我”已不覺“現在的我”本身之有意義,而“将來的我”隻是憧憬中的存在。
“我”又不能常在家,而須與人群接觸,而人群的心,又與“我”彼此隔絕。
“我”如何能不苦痛呢? 這一切苦痛,隻有一種根本的理由,即“我”之要去問“為什麼”。
因為“我”問為什麼,然後對世界與我失去信仰,然後以“将來的我”為目的,知道有外于“我”的他人之心。
問“為什麼”,是一切痛苦之原。
問“為什麼”,使“我”離開直接接觸的什麼之世界,而沉入其外之不可接觸之“什麼”。
問“為什麼”,把“我”的心自直接接觸的世界,向外抛出,而陷落在空虛。
由問“為什麼”所得的答案,雖不是空虛。
然而什麼,又有他為的什麼,使“我”不能停在答案。
所以最後仍然是空虛。
但我為什麼要問“為什麼”呢? 我現在希望的:卻是不再問“為什麼”,因“我”怕它又引我到空虛。
所以“我”不能再問了。
我現在是為将來打算,“現在的我”是“将來的我”之手段,但是最後的将來,是“我”的死亡,這尤其是最大的空虛。
我要戰勝此空虛,我不能再問什麼。
我對于一切,都不想再去問什麼,我不去問什麼,我隻去要什麼。
我最好返于我之嬰兒期之心境,而嬰兒期不再來。
我最好隻留在家庭,不與一切陌生的人接觸。
但這亦不可能;縱然可能,而我已發現了許多與我隔絕的人心之存在。
我由此而受的苦痛,需要更多的藥物療養。
在苦痛中,我覺與我隔絕的人心,在對我壓迫。
我需要打破此曾感觸到的隔絕。
你方要求進一步,更親切的把握人在其生命的行程中,各種生活内容之形态與關聯。
所以此部中,我們以自我生長之途程為題,在其中姑提出十層自我生長之程序,即十種生活内容之形态,十層之人生境界。
此時我所說是我自己,所以我不如第一二部之用第二人稱之“你”,而用第一人稱之“我”之叙述語,來表達自我如何進到一層層之人生境界,在其中發現新價值、新意義,又如何如何感到不足,而翻出來,升到更高之境界。
十層之人生境界如下: 一、嬰兒之自言自語 二、為什麼之追問與兩重世界之劃分 三、愛情之意義與中年的空虛 四、向他人心中投影與名譽心之幻滅 五、事業中之永生與人類末日的杞憂 六、永恒的真理與真理宮中的夢 七、美之欣賞與人格美之創造 八、善之高峰與堅強之人格之孤獨與寂寞 九、心之歸來與神秘境界中之道福 十、悲憫之情的流露與重返人間 ——一至五是意指凡人之心境,但凡人多不自覺。
由五至十,是意指由凡人至超凡人以上之心境。
最有由五至十之心境者,是科學家、藝術家,及追求人生理想之特殊人格、修道者及聖賢等。
在我作第八時,是想着西洋式之堅強人格如尼采等;作第九時,是想着印度式之神秘主義者;作第十時,是想中國式之儒者之襟懷。
但其所指者當然不限于是。
又此十種心境之全部,當然非我所能盡寫出,我此文不過一指路碑。
人重要的是順此指路碑,而到各種心境中,去一一生活過。
第一節嬰兒之自言自語 混沌!混沌!一切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思想,不可了解。
“我”在哪裡?哪裡是“我”?世界是一團黑暗,我是一團黑暗。
這無涯無際的黑暗,誰與“我”一點光明?誰能聽得見“我”呼喚的聲音? 依然黑暗,依然靜默,這靜默的黑暗,這黑暗的靜默!我不能發現我,我懷疑“我”底“有”;如果我再不能發現“我”,“我”将複歸于“無”。
“我”不願複歸于無,“我”要肯定“我”的有。
我必須在一光明中,發現“我”,我要沖破此混沌。
微光來了,真正的光明來了。
那強烈的光明,射“我”的眼,“我”不能适應。
“我”依然閉眼,雖然離開了混沌,到了世界。
何處來了一陣冷風,吹去了我身邊的溫暖?冷冷,“我”戰栗,“我”啼哭。
“我”的眼,在未張開以前,先流的是淚。
“我”感覺初到世界來的凄涼。
眼是閉着的,“我”仍然不知“我”在哪裡。
“我”到世界來,最初仍然不知我在哪裡。
在母親的懷抱中,“我”從新得着溫暖。
母親的乳與我以生命力之源泉。
母親,“我”生命所自的母親。
母親還有她的母親。
母親的母親,還有她的母親……母親,由母親的母親之乳養育。
母親的母親,亦有她母親的乳養育……這乳泉,這母親生命之精華的乳泉,這無盡相續的世世代代母親之乳泉,養育着世世代代人的生命。
“我”在我母親的懷抱中,吮吸着這無盡相續的乳泉。
我的眼開了,從乳泉中,透視出無盡相續的乳泉,好似乳色的江水長流。
無盡的人們,在其中養育,長成上岸,分布在曆史的世代,與廣漠的空間。
“我”最初發現我在母親的乳泉之旁。
母親,父親,我生命所自的生命。
哥哥,姊姊,同出于一生命之本原,較我先生的生命。
他們在我未來到世界之先,便滿懷着期待;在我來到世界之後,都到我之旁。
我最初發現我在諸多生命之環繞的中心。
我的眼開了,我的目光向四方周流,周流于這形色之世界。
奇怪,奇怪!如何有這萬萬千千的形色? 母親的衣裳,哥姊的衣裳,有形有色;這山河大地的形色,是誰的生命所穿的衣裳? 我的眼吸收一切的色,我的耳吸收一切的聲,如我的口之吮吸母親的乳。
一切的聲色,流入我的耳目,如母親的乳之流入我的口。
我口所吮吸的,是我母親的乳;我耳目所吮吸的一切聲色,是誰的乳? 安眠吧,安眠。
天黑了,雖看不見白日的光明,然而聽得見母親的聲音,感觸得到母懷的溫暖,與母親的愛光。
安眠了,安眠。
一切白日所見的,自我心中忘去,如天風之吹散浮雲。
我看了一切,聽了一切,我的耳目中,不留痕迹。
我也許也能記憶,但我不去回憶。
在安眠中,我心如太虛之遼闊,又好似回到混沌。
但是在母愛之光中,回到混沌,混沌是光明的。
朝霞先布滿天,迎接我與朝陽,同時蘇醒。
我莫有回憶,每日的朝陽,對我是同樣的新妍。
一切森羅萬象,每回相見,對我是同樣的新妍。
新妍,新妍!“我”永遠看山河大地,如大雨後的湖山之新妍。
我生活于世界,我在世界中發現我。
我在日照月臨中生活,我在花香鳥語中生活。
我是我哥姊的弟弟,我是我母親的兒子。
我生活之所在,即我之所在。
所以“我”就是日是月,是花是鳥,是我的哥姊與我的母親。
“我”的世界,全部是“我”精神之所在,我信仰“我”,也信仰“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隻有一重,所以“我”的世界中,隻有真實,而無虛幻。
隻有生活于兩重世界的人,才能劃分真實與虛幻。
我對一切新妍的,都感覺奇怪驚訝,依然不礙我對一切之虔誠的信仰。
我之所以覺一切奇怪,對之驚訝,正因我之預備信仰他。
當我信仰了一切令我奇怪驚訝之時,我把奇怪驚訝吞了,變成了我生命自身的新妍之活力。
第二節為什麼之追問與兩重世界之劃分 當我有疑惑的問題,我已離開嬰兒的時代,到了童年。
問問,這為什麼?那為什麼? “為什麼”使我離開直接接觸的什麼,把世界劃為兩重。
天為什麼下雨?母親說因為空中美麗的雲霞,遇了冷風。
我無暇去聽雨聲的淅瀝,看雨後玫瑰分外鮮紅;卻去幻想那昨日天空中的雲霞,如何遭遇冷風吹拂而下墜,也許好像我初降人間時,所遇之冷風。
月亮中為什麼有黑影?姊姊說,因為有玉兔。
我忘了我正沐浴着月光在姊姊左右;卻去幻想月中的玉兔,也許如鄰家弟弟的兔子,現在正在月亮中吃草。
“為什麼”使“我”離開當前所直接感觸之“什麼”,離開“我”當前生活着的世界,而去揣測“什麼”之所以是“什麼”的,其他“什麼”。
把所揣測的“為什麼”,與直接感觸的“什麼”對待,我生活的世界,變成兩重世界。
我所揣測的也許對,也許不對。
對與不對之決定者,是那所揣測的世界本身。
它要使我所揣測的對,便對;不然,就不對。
它是使“我”揣測的對不對之主宰。
“我”不敢說“我”揣測的一定對。
我失去了“我”對“我”自己的信仰了。
一切“什麼”,都有他的“為什麼”。
如果莫有春天的陽光,如何有遍野的花草? 如果莫有遍野的花草,母親如何肯帶我去玩? 玩的快樂,依于大地已經裝飾,而大地的衣裙,是春陽所施與。
大地被裝飾,是玩的快樂之根本,春陽是根本之根本。
直接生活中的玩與花草,是不重要的,可得或不可得的。
哥哥告訴我,隻有那客觀的太陽之旋轉,才是最後之決定者。
“我”失去了“我”對我直接感觸直接生活的世界之信仰了。
這為什麼,那為什麼,所為的什麼,又為什麼。
一切有原因,原因又有原因。
這是什麼,這将去為什麼,所為出的什麼,又去為什麼。
一切有結果,結果又有結果。
我為“?”所主宰,去馳逐于因果之無盡的環索。
我的小耳,聽先生講書、受教,就是要使我的心,一直扭着因果之鍊索,去了解世界。
我了解的遙遠的因果關系愈多,離我直接生活之世界愈遠,我把我直接生活之世界,看得愈不重要。
我要了解的遙遠的因果關系愈多,我随意揣測犯錯誤的可能愈大,我也愈不敢相信我自己。
“我”之循那事物因果之鍊索而學習,我時時都栗栗恐懼,如扭着橫渡大江之鍊索而求渡。
我知道了為什麼而有什麼,有什麼将有什麼,同時我知道去用什麼來得什麼。
也許在我的童心中,我之愛問為什麼,最初還是我曾随意動作,用“什麼”便得着“什麼”,由“什麼”而有“什麼”。
于是我才想問一切之為什麼——但是至少在我知道為什麼而有什麼時,我便想在可能範圍内,用什麼以得什麼了。
如果天下雪,我要做雪人的頭,我知道用圓盆去壓雪。
如果我要書店的達爾文像,我知道用錢去買。
我本于因果之知識,而自覺的用一物以作手段,而得目的中之另一物。
用手段的我,是“現在的我”;得着目的的我,是“将來的我”。
于是“現在的我”本身,也好像成為“将來的我”之手段。
“将來的我”又有他“将來的我”,于是我“真正的我”,好像在那遙遠的将來。
我憧憬着一“将來的我”。
好像“現在的我”是為他而存在。
“現在的我”本身是無意義的,意義在“将來的我”;而“将來的我”又不在現在。
于是我逐漸根本忘了“現在的我”之重要。
我的手段行為,在現在,人可共見。
我的目的,在将來,常隻我知。
他人的手段行為,我可見,他人所懷的目的,我不知。
他人是懷抱什麼目的,而有此手段之行為呢? 當我要作如是揣測時,我對他人之外表行為,失去了興趣與信仰,而對人之内心抱着疑問。
我由嬰兒成了孩童,所見的人,日日增多。
學校中的人,街上的人真多呀!每人都有一個心。
然而我隻見他們的身。
他們的心,對我是不可測的神秘。
縱然他們都無心害我,然而他們各人心中所懷之各種神秘目的,卻非我所接觸。
我感到許多心在我之外,我在人群中,發現我之孤獨,我與他人之心,常有不可越的鴻溝。
母親父親對我的愛,哥姊對我的愛,可以自他們的行為中證明。
我對他們有原始的信仰,我與他們生命,原是一體。
我隻有回到家庭,可以使我忘去在不相識的人群中之孤獨,所以我必須常自學校社會中回家。
但是我雖可回家,然而事實上,已不能常在家,而常須與陌生的人群接觸,因為我已是少年了。
陌生的人群,永遠刺激我,使我覺有許多不了解的心,在那一堆人影中。
我心與人心之彼此隔絕,永遠使我不安,使我苦痛,但我不知我之不安與苦痛為什麼。
我的心在下意識中反省,我了解我苦痛之原。
我如何不苦痛呢?“我”已失去對“我”直接生活的世界之信仰,“我”已失去了我對“我”自己之信仰。
“我”已不覺“現在的我”本身之有意義,而“将來的我”隻是憧憬中的存在。
“我”又不能常在家,而須與人群接觸,而人群的心,又與“我”彼此隔絕。
“我”如何能不苦痛呢? 這一切苦痛,隻有一種根本的理由,即“我”之要去問“為什麼”。
因為“我”問為什麼,然後對世界與我失去信仰,然後以“将來的我”為目的,知道有外于“我”的他人之心。
問“為什麼”,是一切痛苦之原。
問“為什麼”,使“我”離開直接接觸的什麼之世界,而沉入其外之不可接觸之“什麼”。
問“為什麼”,把“我”的心自直接接觸的世界,向外抛出,而陷落在空虛。
由問“為什麼”所得的答案,雖不是空虛。
然而什麼,又有他為的什麼,使“我”不能停在答案。
所以最後仍然是空虛。
但我為什麼要問“為什麼”呢? 我現在希望的:卻是不再問“為什麼”,因“我”怕它又引我到空虛。
所以“我”不能再問了。
我現在是為将來打算,“現在的我”是“将來的我”之手段,但是最後的将來,是“我”的死亡,這尤其是最大的空虛。
我要戰勝此空虛,我不能再問什麼。
我對于一切,都不想再去問什麼,我不去問什麼,我隻去要什麼。
我最好返于我之嬰兒期之心境,而嬰兒期不再來。
我最好隻留在家庭,不與一切陌生的人接觸。
但這亦不可能;縱然可能,而我已發現了許多與我隔絕的人心之存在。
我由此而受的苦痛,需要更多的藥物療養。
在苦痛中,我覺與我隔絕的人心,在對我壓迫。
我需要打破此曾感觸到的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