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心靈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又是二?如何令已否定的自己,與新肯定的自己,同屬于一自己?問到自覺中,何以有此種矛盾的情形?因為這矛盾呈現于我們自覺中,所以我們當于自覺中去解答。
八 但是當我們要求解答于自覺時,我們必須自覺“我們之自覺”。
然而當我們自覺“我們的自覺”時,我們又離開了我們原來的自覺,否定“原來所肯定的自覺之自己”,而肯定另一“自覺此自覺之自己”。
而你又在更高之自覺中,自覺你“原來的自覺之自己”與“對于自覺加以自覺之自己”,同屬于你自己。
在你更高的自覺中,我們從前的矛盾又出現了。
我們隻有要求解答于更高之自覺本身,于是我們當自覺此更高之自覺——然而同樣的矛盾,又以另一形式再出現。
我們一直求到最後,作無窮次的自覺,我們的矛盾似仍然不能避免。
九 但是當我們真知道這矛盾的情形,永遠不能避免時,我們知道此矛盾的情形,是永遠繼續永遠一緻的了。
此矛盾的情形之繼續一緻,是它不與其自身矛盾。
我們于是了解我們之自己是舊自己又是新自己,是一又是二,乃我們心之本性使之然;心之本性在其自身,并不矛盾,而是永遠繼續永遠一緻的了。
你之所以覺得有矛盾,隻因為你執定一不能同時是二,矛盾是你的執定造出來的。
當我們知道我們新舊自己之互相代替,出自我們心之本性,于是我們可以從我們新舊自己之互相代替,可以無窮繼續,而知道我們唯一之自己,在其本性上同時即無量之自己,我們不能再說我們隻是有限的存在了。
十 你當自信你之一自己即無量的自己,你之自性具藏着無限,你當自信你自己絕對不是物質——物質隻能是它自己,不能自覺它自己,不能化它自己為兩自己,更不能由無窮次的自覺,而化它自己為無窮的自己。
物質之自性,不具藏着無限。
你當自信你自己籠罩着世界,因為在你自覺之中,你自覺了你自己,同時即自覺了你接觸的外物。
所觸之外物與能觸之你自己,同時呈現于你自覺之中。
你的自覺,可無窮繼續。
一切似乎與你自己相對而外在的世界之物,隻要你一加自覺,即收入你的自覺之中,猶如無邊的明鏡,收攬山河大地。
你當自信你是世界之主宰。
但是你不能隻自信你是世界之主宰,你之自性具藏着無限;你當實證你是世界之主宰,你自性之無限。
以上的話,縱然你完全明了,使你有如是之自信,但是你必須有如是之體會,使你有如是之實證。
你的自信,必須經了實證,才是真實的自信。
十一 所以你必須超越純知的階段,而到體會的階段,你不當僅由你之能無窮的自覺,而明了你自性之無限,你當處處去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所以你當忘掉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
因為當你隻想着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時,你是限制于你自己的自覺力之中,你是限制于你的反省之中。
你是限制于你心靈之鏡中,看你自己。
你仍有所限。
你的自性之表現,不是真正無限。
你未能真正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所以你要忘掉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忘掉由無窮的自覺能力以證明你自性之無限的辦法。
換言之,你當超越你以上的了解,否定隻作以上了解的你自己,而肯定能真正體會你自性之無限的你自己。
十二 你要否定隻作以上了解的你自己,你當忘掉你有無窮的自覺能力,你不當限制在你的自覺力之内,你不當限制在你的反省之内。
這就是說你當從新來看世界,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
你當忘了從你自覺中看你是世界之主宰的辦法。
因為你隻從你的自覺中,看你是世界之主宰,你是限制于你的自覺中的世界之主宰,你不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
你要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便必須跳出隻從自覺中看世界的辦法,而自世界本身看世界。
所以你必須重新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把世界仍看作在你之外,再以你之無限的行為活動,去通貫内外,在世界中發現你自己。
如是你才能真體會你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你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必須先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世界在你之外。
這即等于說,你要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你須再承認你之有限,而重新以無限之行為活動,去破除你有限之自己,以通貫内外之世界,以實現你自性之無限的要求,而體會到你自性之無限。
十三 上段所說就是你之自主的“自我否定、自我限制”,以求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無限;自主的“肯定客觀世界”、“外在化世界”,以求納客觀世界于主觀世界,以内在化此外在世界。
這是你心靈之翻山越嶺,你必須以耐心細玩此矛盾中之智慧。
我們以下的話,便當仍然歸到平易。
我們将依序讨論,你當如何重新以你有限心,去通貫世界。
我們仍當一步一步的指出你之被限制,與此限制之一步一步的破除。
如果你真是如是如是破除了你之限制,你将體會到你自性之無限,實證你是世界之主宰。
第四節心靈在精神世界中之發展 一 你首先所感到的你心之限制,是覺得他人的心在你的心之外。
他人的動作,你不能預料;他人的意志,你不能測定,你明感到他人的心與你的心對待。
所以你本能的相信你自心之世界,與他心之世界對待。
這是最先需要你重新的克服之工作的。
你必須要把你的自心連貫于他心,化你的個體心成為普遍心,主觀心成客觀心。
然後你之有限的心,才能漸進于無限。
你以你的自心連貫于他心,第一步階段的工作,是對他人心理的了解。
盡管在你感覺的世界中,他人對于你,隻是一些形色聲音等物質性質的表現,隻是一另一空間中的存在;但是你以了解他人心理為目的時,你須徹底否認他人與你之空間的距離,你自然而然的把他人之形色聲音等表現,當作一指示你到他人心中之指路碑或橋梁。
你再不會留在這指路碑或橋梁邊,因為你須要到他人心中去。
所以一切物質之形色聲音,到這時成了心與心的互相了解的媒介,物質的世界是客觀的隸屬于心之世界了。
因為你了解他人,是以你的心向他人心中走去。
你是先同時肯定他人的心與你的心之存在;所以你一方在了解他人,同時即相信:你也可為他人所了解,而且要求他人了解你。
他人的言語動作等,可證明你已為他人所了解。
于是你将了解他人之了解你。
而他人又可了解:你了解他對你之了解。
由是你的心與他人的心,如兩鏡互照而映影無窮。
所以了解他人,比我們以前所謂自覺,是更高的一階段。
你自覺的你自己,是已過去的你自己,已被你超越的你自己。
過去的你自己,不能再反轉來自覺你今後的你自己。
但是你了解他人時,你同時即自然的相信:他人也正在了解你自己。
你一方是能了解,一方是被了解,一方是能包裹他人之心,一方是被他人包裹的心。
當你與人互求了解時,你可以把你對于你自己的自覺——即對你自己的了解——與你對人的了解,一并告訴他人,轉遞與他人。
在你隻是對于你自己加以自覺了解時,你隻是自己在自己内部,不斷的向上翻轉,這隻是一活動方向,姑說是縱的。
但你與他人互相了解時,你好比與他人互映心光,你增加一種活動方向,姑說是橫的。
這是你之所以不能安于純粹的孤獨,而常要尋求朋友,到社會中表現你自己,……的主要原因。
你了解他人,是以你的心向他人之心走去,以求你的心聯結于他人的心。
但是隻限于了解,你達不到你的目的。
你與他人互相了解,真如兩鏡之互照,隻留下彼此之影子。
鏡中影子雖然通過了兩鏡間之空間,兩鏡本身之距離,依然存在。
這比喻心與心之互相了解,心與心仍相對待。
相了解的結果,隻是互相下許多判斷。
判斷成功了以後,與判斷的對象,即分而為二。
這證明隻相了解的心,尚不能算真合一。
你必須在真了解人的心之後,由對人判斷,進一步而至對人同情。
判斷隻是在判斷時以你的心,暫時穿入人的心,判斷完結後,你仍縮回到你自己之内。
同情,是你的心穿入人的心之後,就被他人心中之生命情緒拖着走。
在同情中,你的心在他人心中振動。
他人的生命情緒,苦樂憂喜,成了你的生命情緒,苦樂憂喜。
你于是對他人有體貼,有安慰,有扶持,一言以蔽之曰,有愛。
你真愛人時,你的心與人的心,才真結合為一。
愛與單純的了解,根本不同。
你了解人時,你必求人了解你。
因為在你了解人時,人是所了解,你是能了解。
你始終忘不了你是一能了解者,所以你必須求人了解以為報答。
你這時的根本道德,尚超不出公平的标準。
如果你不為人了解,你不能無所怨尤。
然而在愛裡,你愛人卻不需人亦愛你。
因為在愛裡,你的心已貫入他人之心,與他人生命情緒同流。
在真正的愛裡,可不須任何報答。
他的報答就在他本身。
因為在愛時,你的心與他人的心聯結為一,你的心之自身擴大了。
二 愛生于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與他人生命情緒同流,把他人當作你自己,以他人之生命情緒,為你之生命情緒。
但是當你真正以他人生命情緒為你之生命情緒時,你将發現他人之生命情緒,不一定都是向上的,有許多都是向下的。
你之愛人,出發自你之向上的心。
當你尚未知愛時,你向上的心隻使你去發生愛。
當你已發生愛時,你向上的心卻不僅要你保持你的愛,而且要你所愛的他人之心,亦是向上的心。
所以你這時對于他人生命情緒之向上與向下間——亦即好的與不好的之間——将有一個選擇。
你将愛其向上者好者,而不愛其向下者不好者。
但是當你以他人之向上的好的生命情緒,為你所愛之對象時,你将發現他人之好的生命情緒之所以好,由于依附于一種理想。
于是,你将愛人之理想。
當你能愛他人之理想時,你将發現他人之理想,即其全人格之集中點,而他人之理想,是他人所尚未實現的。
于是你将發現他人人格,不隻是一現實之存在,而是一努力實現其理想之存在。
現在的他人,是一過渡到未來的理想他人之一曆程。
這曆程之全境,不斷的向未來伸展,不是你現在的心所能完全了解把握的。
于是你産生了獨立的他人人格之概念,你将有對人的人格之愛。
你将不隻是單純以去他人之憂苦,求他人之喜樂,以表現你之愛;而将以對他人人格之尊禮,幫助他人實現其理想充實其人格,以表現你之愛。
這就是包含敬的愛。
對人格之愛,比普通之愛是一更高階段的愛。
因為在普通之愛中,你固然忘了你自己,而以他人為你自己,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你是超越了你自己。
然而你常可把他人當作你自己而私有之,成一種含微隐的占有性之愛。
這不僅在男女、親子間有之,即對朋友、人民間亦有。
這時,你實際上仍不曾真正忘掉你自己,你不過以他人為你自己而已。
然而在包含敬的愛中,你明覺他人人格發展之曆程之全境,在你之外。
你所愛的乃是他人獨立的人格。
你最真切的覺到,他人在你之外,你仍愛他人。
你是真正忘了你自己在愛人了。
普通的愛克服人與我之距離。
包含敬的愛,通過普通之愛,又重新建立一人與我之距離,
八 但是當我們要求解答于自覺時,我們必須自覺“我們之自覺”。
然而當我們自覺“我們的自覺”時,我們又離開了我們原來的自覺,否定“原來所肯定的自覺之自己”,而肯定另一“自覺此自覺之自己”。
而你又在更高之自覺中,自覺你“原來的自覺之自己”與“對于自覺加以自覺之自己”,同屬于你自己。
在你更高的自覺中,我們從前的矛盾又出現了。
我們隻有要求解答于更高之自覺本身,于是我們當自覺此更高之自覺——然而同樣的矛盾,又以另一形式再出現。
我們一直求到最後,作無窮次的自覺,我們的矛盾似仍然不能避免。
九 但是當我們真知道這矛盾的情形,永遠不能避免時,我們知道此矛盾的情形,是永遠繼續永遠一緻的了。
此矛盾的情形之繼續一緻,是它不與其自身矛盾。
我們于是了解我們之自己是舊自己又是新自己,是一又是二,乃我們心之本性使之然;心之本性在其自身,并不矛盾,而是永遠繼續永遠一緻的了。
你之所以覺得有矛盾,隻因為你執定一不能同時是二,矛盾是你的執定造出來的。
當我們知道我們新舊自己之互相代替,出自我們心之本性,于是我們可以從我們新舊自己之互相代替,可以無窮繼續,而知道我們唯一之自己,在其本性上同時即無量之自己,我們不能再說我們隻是有限的存在了。
十 你當自信你之一自己即無量的自己,你之自性具藏着無限,你當自信你自己絕對不是物質——物質隻能是它自己,不能自覺它自己,不能化它自己為兩自己,更不能由無窮次的自覺,而化它自己為無窮的自己。
物質之自性,不具藏着無限。
你當自信你自己籠罩着世界,因為在你自覺之中,你自覺了你自己,同時即自覺了你接觸的外物。
所觸之外物與能觸之你自己,同時呈現于你自覺之中。
你的自覺,可無窮繼續。
一切似乎與你自己相對而外在的世界之物,隻要你一加自覺,即收入你的自覺之中,猶如無邊的明鏡,收攬山河大地。
你當自信你是世界之主宰。
但是你不能隻自信你是世界之主宰,你之自性具藏着無限;你當實證你是世界之主宰,你自性之無限。
以上的話,縱然你完全明了,使你有如是之自信,但是你必須有如是之體會,使你有如是之實證。
你的自信,必須經了實證,才是真實的自信。
十一 所以你必須超越純知的階段,而到體會的階段,你不當僅由你之能無窮的自覺,而明了你自性之無限,你當處處去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所以你當忘掉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
因為當你隻想着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時,你是限制于你自己的自覺力之中,你是限制于你的反省之中。
你是限制于你心靈之鏡中,看你自己。
你仍有所限。
你的自性之表現,不是真正無限。
你未能真正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所以你要忘掉你是能無窮的自覺的,忘掉由無窮的自覺能力以證明你自性之無限的辦法。
換言之,你當超越你以上的了解,否定隻作以上了解的你自己,而肯定能真正體會你自性之無限的你自己。
十二 你要否定隻作以上了解的你自己,你當忘掉你有無窮的自覺能力,你不當限制在你的自覺力之内,你不當限制在你的反省之内。
這就是說你當從新來看世界,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
你當忘了從你自覺中看你是世界之主宰的辦法。
因為你隻從你的自覺中,看你是世界之主宰,你是限制于你的自覺中的世界之主宰,你不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
你要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便必須跳出隻從自覺中看世界的辦法,而自世界本身看世界。
所以你必須重新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把世界仍看作在你之外,再以你之無限的行為活動,去通貫内外,在世界中發現你自己。
如是你才能真體會你是無限制的世界之主宰;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
你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必須先肯定世界之客觀存在,世界在你之外。
這即等于說,你要真體會你自性之無限,你須再承認你之有限,而重新以無限之行為活動,去破除你有限之自己,以通貫内外之世界,以實現你自性之無限的要求,而體會到你自性之無限。
十三 上段所說就是你之自主的“自我否定、自我限制”,以求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無限;自主的“肯定客觀世界”、“外在化世界”,以求納客觀世界于主觀世界,以内在化此外在世界。
這是你心靈之翻山越嶺,你必須以耐心細玩此矛盾中之智慧。
我們以下的話,便當仍然歸到平易。
我們将依序讨論,你當如何重新以你有限心,去通貫世界。
我們仍當一步一步的指出你之被限制,與此限制之一步一步的破除。
如果你真是如是如是破除了你之限制,你将體會到你自性之無限,實證你是世界之主宰。
第四節心靈在精神世界中之發展 一 你首先所感到的你心之限制,是覺得他人的心在你的心之外。
他人的動作,你不能預料;他人的意志,你不能測定,你明感到他人的心與你的心對待。
所以你本能的相信你自心之世界,與他心之世界對待。
這是最先需要你重新的克服之工作的。
你必須要把你的自心連貫于他心,化你的個體心成為普遍心,主觀心成客觀心。
然後你之有限的心,才能漸進于無限。
你以你的自心連貫于他心,第一步階段的工作,是對他人心理的了解。
盡管在你感覺的世界中,他人對于你,隻是一些形色聲音等物質性質的表現,隻是一另一空間中的存在;但是你以了解他人心理為目的時,你須徹底否認他人與你之空間的距離,你自然而然的把他人之形色聲音等表現,當作一指示你到他人心中之指路碑或橋梁。
你再不會留在這指路碑或橋梁邊,因為你須要到他人心中去。
所以一切物質之形色聲音,到這時成了心與心的互相了解的媒介,物質的世界是客觀的隸屬于心之世界了。
因為你了解他人,是以你的心向他人心中走去。
你是先同時肯定他人的心與你的心之存在;所以你一方在了解他人,同時即相信:你也可為他人所了解,而且要求他人了解你。
他人的言語動作等,可證明你已為他人所了解。
于是你将了解他人之了解你。
而他人又可了解:你了解他對你之了解。
由是你的心與他人的心,如兩鏡互照而映影無窮。
所以了解他人,比我們以前所謂自覺,是更高的一階段。
你自覺的你自己,是已過去的你自己,已被你超越的你自己。
過去的你自己,不能再反轉來自覺你今後的你自己。
但是你了解他人時,你同時即自然的相信:他人也正在了解你自己。
你一方是能了解,一方是被了解,一方是能包裹他人之心,一方是被他人包裹的心。
當你與人互求了解時,你可以把你對于你自己的自覺——即對你自己的了解——與你對人的了解,一并告訴他人,轉遞與他人。
在你隻是對于你自己加以自覺了解時,你隻是自己在自己内部,不斷的向上翻轉,這隻是一活動方向,姑說是縱的。
但你與他人互相了解時,你好比與他人互映心光,你增加一種活動方向,姑說是橫的。
這是你之所以不能安于純粹的孤獨,而常要尋求朋友,到社會中表現你自己,……的主要原因。
你了解他人,是以你的心向他人之心走去,以求你的心聯結于他人的心。
但是隻限于了解,你達不到你的目的。
你與他人互相了解,真如兩鏡之互照,隻留下彼此之影子。
鏡中影子雖然通過了兩鏡間之空間,兩鏡本身之距離,依然存在。
這比喻心與心之互相了解,心與心仍相對待。
相了解的結果,隻是互相下許多判斷。
判斷成功了以後,與判斷的對象,即分而為二。
這證明隻相了解的心,尚不能算真合一。
你必須在真了解人的心之後,由對人判斷,進一步而至對人同情。
判斷隻是在判斷時以你的心,暫時穿入人的心,判斷完結後,你仍縮回到你自己之内。
同情,是你的心穿入人的心之後,就被他人心中之生命情緒拖着走。
在同情中,你的心在他人心中振動。
他人的生命情緒,苦樂憂喜,成了你的生命情緒,苦樂憂喜。
你于是對他人有體貼,有安慰,有扶持,一言以蔽之曰,有愛。
你真愛人時,你的心與人的心,才真結合為一。
愛與單純的了解,根本不同。
你了解人時,你必求人了解你。
因為在你了解人時,人是所了解,你是能了解。
你始終忘不了你是一能了解者,所以你必須求人了解以為報答。
你這時的根本道德,尚超不出公平的标準。
如果你不為人了解,你不能無所怨尤。
然而在愛裡,你愛人卻不需人亦愛你。
因為在愛裡,你的心已貫入他人之心,與他人生命情緒同流。
在真正的愛裡,可不須任何報答。
他的報答就在他本身。
因為在愛時,你的心與他人的心聯結為一,你的心之自身擴大了。
二 愛生于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與他人生命情緒同流,把他人當作你自己,以他人之生命情緒,為你之生命情緒。
但是當你真正以他人生命情緒為你之生命情緒時,你将發現他人之生命情緒,不一定都是向上的,有許多都是向下的。
你之愛人,出發自你之向上的心。
當你尚未知愛時,你向上的心隻使你去發生愛。
當你已發生愛時,你向上的心卻不僅要你保持你的愛,而且要你所愛的他人之心,亦是向上的心。
所以你這時對于他人生命情緒之向上與向下間——亦即好的與不好的之間——将有一個選擇。
你将愛其向上者好者,而不愛其向下者不好者。
但是當你以他人之向上的好的生命情緒,為你所愛之對象時,你将發現他人之好的生命情緒之所以好,由于依附于一種理想。
于是,你将愛人之理想。
當你能愛他人之理想時,你将發現他人之理想,即其全人格之集中點,而他人之理想,是他人所尚未實現的。
于是你将發現他人人格,不隻是一現實之存在,而是一努力實現其理想之存在。
現在的他人,是一過渡到未來的理想他人之一曆程。
這曆程之全境,不斷的向未來伸展,不是你現在的心所能完全了解把握的。
于是你産生了獨立的他人人格之概念,你将有對人的人格之愛。
你将不隻是單純以去他人之憂苦,求他人之喜樂,以表現你之愛;而将以對他人人格之尊禮,幫助他人實現其理想充實其人格,以表現你之愛。
這就是包含敬的愛。
對人格之愛,比普通之愛是一更高階段的愛。
因為在普通之愛中,你固然忘了你自己,而以他人為你自己,以你的心貫入他人的心,你是超越了你自己。
然而你常可把他人當作你自己而私有之,成一種含微隐的占有性之愛。
這不僅在男女、親子間有之,即對朋友、人民間亦有。
這時,你實際上仍不曾真正忘掉你自己,你不過以他人為你自己而已。
然而在包含敬的愛中,你明覺他人人格發展之曆程之全境,在你之外。
你所愛的乃是他人獨立的人格。
你最真切的覺到,他人在你之外,你仍愛他人。
你是真正忘了你自己在愛人了。
普通的愛克服人與我之距離。
包含敬的愛,通過普通之愛,又重新建立一人與我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