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心靈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了解宿鳥歸林與塔之意義了。
這時你的心之活動,是由現在回到過去,又将過去隸屬于現在;由外物之感覺到内在之回想,由内在之回想以解釋所感覺之外物。
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你的心,開始貫通你的世界了。
五 但是你更高的心理活動,不隻是了解當前事物之意義;而是推擴你對于當前事物意義之了解,而了解其他事物之意義。
你見着梧桐一葉落,知秋天到,更知天下皆秋,栖霞山的楓葉已漸紅了。
你想着秋山人在畫中行之情緻,你忍不住策杖出門。
你由梧桐一葉落之意義,而知秋天到;由秋天之意義,而知栖霞山的楓葉之紅;由秋山之意義,而知秋山之情緻。
你的心,由第一回想到第二回想,到第三回想;由一事物到二事物,到三事物。
你的心往來于回想與外在的事物之世界。
你的心之光,射到你回想的世界與外在事物之世界,可反複的繼續至于無窮。
你亦可由當前事物之感覺,而引起繼續不斷之思想,由此以開辟出你思想之世界。
瓦特看見蒸氣沖出壺蓋,而知極大的蒸氣,當推動極大的機器;牛頓看見蘋果落地,而知萬物皆相吸引。
他們卓絕的科學天才,隻開始于他們能盡量推擴其所見的當前事物之意義。
意義如何推擴,思想世界如何開辟,那是另一問題。
我們現在所要說的,隻是推擴當前事物之意義,本于你之回想反省,這是你的心之更高活動。
六 在你能努力推擴你對于事物意義的了解時,你的心是盡量的将你回想中之過去經驗,貫通到外在的事物之世界。
你是對于貫通你與世界,作了更大的努力。
但是你尚不會真正貫通内界與外界。
因為你始終尚覺着外界的事物在你之外,其意義待你去了解。
你的心,一直在探尋中,不曾發現:外界即足以表現你自己。
所以你之更高的心之活動,是發現外界事物之形色的世界,即是你自己生命經驗之象征。
外界事物之意義,即是你生命經驗本身之意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你看見春水繼續不斷的流,永遠無盡。
永遠無盡,是它流行中包含的意義。
你把它之“永遠無盡”抽離出來,而推擴出去,你發現它之“永遠無盡”與你愁思之“永遠無盡”相同。
你的愁思之“永遠無盡”,最初發現它的知己,其次擁抱為一,最後沉入它之“永遠無盡”中。
于是它之“永遠無盡”,成了你的愁思之永遠無盡的象征。
所以在發現事物為我們生命經驗之象征時,我們不僅以内界去了解外界,而是發現内界直接表現于外界。
你不僅對于外界有一種自覺,對内界有一種自覺,而且對于你之内界表現于外界,亦有一種自覺。
七 在你以外界表現你自己時,你自己是同時存在于外界,外界不複與你對待了。
然而你在去尋找發現足以表現你自己的外界事物,來表現你自己時,你仍不算真貫通内外。
因你尚不能自然的随處去發現,能表現你自己之外在事物。
你必須進一層,常覺一切自然事物,都足以表現你自己。
你必須常覺萬物,都脈脈的含情。
鳥在代你啼,花在代你笑,雨滴在代你流淚,風聲在代你歌嘯,覺萬物本身,就是你另一自己。
這另一自己,又似乎不是你自己。
鳥在啼,因為它本身含有悲傷;花在笑,因為它本身含有喜悅;雨滴本身含着愁苦;風聲本身含着舒暢。
如此,你将覺瀑布的奔流,是表現它一往直前的意志;火山的暴烈,是地球的憤怒;萬星燦爛的太空,是宇宙靈魂莊嚴肅穆的面容。
形色的世界,成為你的生命的衣裳;你的生命自身,在形色的世界中舞蹈。
你在形色的世界中,處處發現你自己。
八 你已能在外界處處發現你自己,覺你自己處處表現于外界,形色的世界為你生命的衣裳;以後,你将進一步發覺,實際存在之形色的世界,尚不足以完全表現你生命之情調。
形色的世界,對于你生命之情調,不能全适合。
你有時會覺形色的衣裳,是你生命之桎梏。
在你感覺桎梏一點上,它仍然是外在的東西。
如是,對于形色的衣裳,你須得加以裁剪。
如是,你将把你所見各種事物之形色聲香,互相交配,參伍錯綜,在心中造出各種事物,以寄托你生命情調。
如是,你開辟了想象之世界。
在你開辟你想象世界時,你把鳥翼插在小孩身上,花化為美人,太空變為天國。
你可以任意在你心中,融鑄萬象。
形色的世界中之一切事物之形色聲香,你都可把它分離拆散,作為你制造想象世界中一切事物之材料。
你這時不複把形色的世界,當作外在的而一齊收到你的内界來了。
你的生命情調,由此可以自己去找着适合于它的表現。
你不必須賴外在的形色世界,來表現你的生命情調;不複再感着形色世界,不能表現你生命情調之桎梏;亦不複有在此桎梏之感中,所引生的那種微細的内外對待之感了,因為你自覺你的内界統攝外界了。
九 當你真能開辟你想象的世界時,你在你的心中,任意融裁萬象。
你的想象力,發展到極端之大時,你将覺一切萬象之形色聲香,都自會來奔赴集中于你現在的自我,任你如何加以組織。
你将覺萬象都成了泥土一般,可由你的想象力去塑捏。
你不斷把它們加以塑捏揉和的結果,你會忽然有一大覺悟:所謂世界事物之形色聲香,就其質料上看,其實不外許多很簡單的東西。
色隻有七色、音隻有五音,一切不同的空間之形色,不外空間之左右、前後、上下、曲折的式樣。
事物之形色聲香,就其本身言,實簡單之至。
其所以有森羅萬象之不同,與人所以能構造出無窮的想象,隻是由于其不同之分合排列。
于是我們頓悟到,假設我們的想象力真是無窮,我們隻須幾度簡單經驗,經驗一次空間,一次七色,一次五音,我們就可以在我們心中,構造出無窮宇宙來。
于是我們了解我們之所以要貪求許多外物的經驗,然後才能想象許多,其根本原因,乃是我們想象力之根本不足。
于是我們了解了:假如我們能開辟我們自己的想象力,至于無窮,我們當下所有的經驗,已足夠我們構造我們想象的世界。
我們自己即可構造任何世界,來滿足我們自己。
然而我們為什麼不能呢?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呢? 第三節心靈之自己肯定與自己超越 一 當我們的心發生此問題時,我們的心問到我們自己了。
我們的心,感着要了解它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回事,要開始反觀它自己的内部了。
我們的心,離開了外界的形色世界,而回到它自己,認識它自己了。
我們的心之活動,又到一更高之階段。
當你的心回頭來認識它自己時,你首先發現的,便是你心中有許多活動,如愛恨思想意志之努力等。
然而你馬上發現,你的心能以它自己的活動為對象,而活動。
心能自覺,以它自己為對象,所以心能在它的内部活動。
你愛,你可以覺得你的愛之可貴,你能愛你的愛。
你恨,你覺得你的恨心,使你苦惱,你可以恨你的恨。
你愛,你想擺脫你的愛,你可以恨你的愛。
你恨,你覺得你的恨合乎正義,你可以愛你的恨。
以至你思想,你可以思想你如何思想。
你努力,你可以努力使你的努力能繼續的保持。
你笑,你可以笑你自己何故如此笑得無聊。
你哭,你可以哭你自己何故如此哭得悲哀。
你可由你的心之活動,能以其自身為對象,而認識了你的心與物之根本不同。
你的心以其自己之活動為對象,是離開自己原來之活動,而重新開始一活動,加于它自己原來的活動之上;而這新舊之活動,又都是你自己的活動。
二 你由你的心之可以其自身為對象,一切活動都可一方是活動,一方又是活動之所對。
你認識你的心之一切活動,一方是能,一方是所;一方是主觀,一方是客觀。
在主觀時似在内,在客觀時似在外。
你于是悟到在你自己内部,就可以有内外兩世界了。
三 當你了解你自己内部,有内外兩世界時,你馬上更進一層了解,你自己内部之内世界,可以繼續不斷的成為你内部的外世界中之所有物。
你可以思想你的思想,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你恨你恨,你可以恨你之恨恨——若可至無窮。
這就是說你的主觀可以繼續的變為你的客觀,你可以于此發覺你内部的客觀之逐漸的擴大充實。
四 然而最奇怪的事,是你似永找不着你真正的主觀在那裡。
你反省你的主觀,你的主觀已成客觀。
你反省你的反省,然而你反省被反省時,仍然是客觀的。
你永不能徹底了解你自己的主觀,你不知你的主觀之出發點在何處。
你似隻能得為客觀的自己,不能得為主觀的自己。
但是你雖永不能找着你主觀的自己在何處,你卻永相信在你客觀的自己之外有此自己,在被知之我外有能知之我。
你于是覺得你之客觀的自我,乃是自一不可知的主觀流出,你覺得它的源頭是你看不見的。
五 然而在你假設它有源頭時,你忍不住要追溯它的源頭,而你又永追溯不到它的源頭,你最後隻得陷于一神秘的感情之失望。
當你真正經驗此神祕的感情之失望時,你的心一直進到心之深處去了。
雖然終于迷惑而歸,但是你的心歸來時,可又有了更高之覺悟。
這更高覺悟是:你知道你的心,并沒有一定的源頭,你的心隻是一永遠向上之活動,肯定它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再否定此另一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之繼續不斷的活動。
我們找不着絕對的主觀,因為我們所肯定的主觀,在加以反省時,我們又将它否定了。
六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離開它原來的活動,而化之為另一活動之對象,可以繼續的化其内部的主觀,為内部的客觀,而充實擴大其内部的客觀。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而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離開隻去配合形色的想象之活動,而有反觀内省之活動。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而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歸并、化除充滿此心中之無窮的形色,而成為幾種簡單的形色。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打破外界事物與其自己之隔絕對待,而在外界事物中,發現其自己以外之外物,為其内心之象征。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不限于當前感覺的事物,而能知其意義,推擴其意義。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不役于現在之純粹感覺,而聯系過去感覺于現在;能不役于它的身體内,而能感覺天上的白雲,山間的松濤。
七 心之活動,就是繼續的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再肯定另一自己。
它沒有一定的自己,因為它時時有新的自己。
然而它在繼續的肯定而否定它自己時,它自覺它所“肯定的自己”、“否定的自己”都是它自己。
它時時有新的自己,但是它的新的自己與舊的自己,都不在它自己以外。
在它的自覺中,它自己一又是二,這到底如何而可能? 于是它的問題,最後問到自覺中的自己如何能是一
這時你的心之活動,是由現在回到過去,又将過去隸屬于現在;由外物之感覺到内在之回想,由内在之回想以解釋所感覺之外物。
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你的心,開始貫通你的世界了。
五 但是你更高的心理活動,不隻是了解當前事物之意義;而是推擴你對于當前事物意義之了解,而了解其他事物之意義。
你見着梧桐一葉落,知秋天到,更知天下皆秋,栖霞山的楓葉已漸紅了。
你想着秋山人在畫中行之情緻,你忍不住策杖出門。
你由梧桐一葉落之意義,而知秋天到;由秋天之意義,而知栖霞山的楓葉之紅;由秋山之意義,而知秋山之情緻。
你的心,由第一回想到第二回想,到第三回想;由一事物到二事物,到三事物。
你的心往來于回想與外在的事物之世界。
你的心之光,射到你回想的世界與外在事物之世界,可反複的繼續至于無窮。
你亦可由當前事物之感覺,而引起繼續不斷之思想,由此以開辟出你思想之世界。
瓦特看見蒸氣沖出壺蓋,而知極大的蒸氣,當推動極大的機器;牛頓看見蘋果落地,而知萬物皆相吸引。
他們卓絕的科學天才,隻開始于他們能盡量推擴其所見的當前事物之意義。
意義如何推擴,思想世界如何開辟,那是另一問題。
我們現在所要說的,隻是推擴當前事物之意義,本于你之回想反省,這是你的心之更高活動。
六 在你能努力推擴你對于事物意義的了解時,你的心是盡量的将你回想中之過去經驗,貫通到外在的事物之世界。
你是對于貫通你與世界,作了更大的努力。
但是你尚不會真正貫通内界與外界。
因為你始終尚覺着外界的事物在你之外,其意義待你去了解。
你的心,一直在探尋中,不曾發現:外界即足以表現你自己。
所以你之更高的心之活動,是發現外界事物之形色的世界,即是你自己生命經驗之象征。
外界事物之意義,即是你生命經驗本身之意義。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你看見春水繼續不斷的流,永遠無盡。
永遠無盡,是它流行中包含的意義。
你把它之“永遠無盡”抽離出來,而推擴出去,你發現它之“永遠無盡”與你愁思之“永遠無盡”相同。
你的愁思之“永遠無盡”,最初發現它的知己,其次擁抱為一,最後沉入它之“永遠無盡”中。
于是它之“永遠無盡”,成了你的愁思之永遠無盡的象征。
所以在發現事物為我們生命經驗之象征時,我們不僅以内界去了解外界,而是發現内界直接表現于外界。
你不僅對于外界有一種自覺,對内界有一種自覺,而且對于你之内界表現于外界,亦有一種自覺。
七 在你以外界表現你自己時,你自己是同時存在于外界,外界不複與你對待了。
然而你在去尋找發現足以表現你自己的外界事物,來表現你自己時,你仍不算真貫通内外。
因你尚不能自然的随處去發現,能表現你自己之外在事物。
你必須進一層,常覺一切自然事物,都足以表現你自己。
你必須常覺萬物,都脈脈的含情。
鳥在代你啼,花在代你笑,雨滴在代你流淚,風聲在代你歌嘯,覺萬物本身,就是你另一自己。
這另一自己,又似乎不是你自己。
鳥在啼,因為它本身含有悲傷;花在笑,因為它本身含有喜悅;雨滴本身含着愁苦;風聲本身含着舒暢。
如此,你将覺瀑布的奔流,是表現它一往直前的意志;火山的暴烈,是地球的憤怒;萬星燦爛的太空,是宇宙靈魂莊嚴肅穆的面容。
形色的世界,成為你的生命的衣裳;你的生命自身,在形色的世界中舞蹈。
你在形色的世界中,處處發現你自己。
八 你已能在外界處處發現你自己,覺你自己處處表現于外界,形色的世界為你生命的衣裳;以後,你将進一步發覺,實際存在之形色的世界,尚不足以完全表現你生命之情調。
形色的世界,對于你生命之情調,不能全适合。
你有時會覺形色的衣裳,是你生命之桎梏。
在你感覺桎梏一點上,它仍然是外在的東西。
如是,對于形色的衣裳,你須得加以裁剪。
如是,你将把你所見各種事物之形色聲香,互相交配,參伍錯綜,在心中造出各種事物,以寄托你生命情調。
如是,你開辟了想象之世界。
在你開辟你想象世界時,你把鳥翼插在小孩身上,花化為美人,太空變為天國。
你可以任意在你心中,融鑄萬象。
形色的世界中之一切事物之形色聲香,你都可把它分離拆散,作為你制造想象世界中一切事物之材料。
你這時不複把形色的世界,當作外在的而一齊收到你的内界來了。
你的生命情調,由此可以自己去找着适合于它的表現。
你不必須賴外在的形色世界,來表現你的生命情調;不複再感着形色世界,不能表現你生命情調之桎梏;亦不複有在此桎梏之感中,所引生的那種微細的内外對待之感了,因為你自覺你的内界統攝外界了。
九 當你真能開辟你想象的世界時,你在你的心中,任意融裁萬象。
你的想象力,發展到極端之大時,你将覺一切萬象之形色聲香,都自會來奔赴集中于你現在的自我,任你如何加以組織。
你将覺萬象都成了泥土一般,可由你的想象力去塑捏。
你不斷把它們加以塑捏揉和的結果,你會忽然有一大覺悟:所謂世界事物之形色聲香,就其質料上看,其實不外許多很簡單的東西。
色隻有七色、音隻有五音,一切不同的空間之形色,不外空間之左右、前後、上下、曲折的式樣。
事物之形色聲香,就其本身言,實簡單之至。
其所以有森羅萬象之不同,與人所以能構造出無窮的想象,隻是由于其不同之分合排列。
于是我們頓悟到,假設我們的想象力真是無窮,我們隻須幾度簡單經驗,經驗一次空間,一次七色,一次五音,我們就可以在我們心中,構造出無窮宇宙來。
于是我們了解我們之所以要貪求許多外物的經驗,然後才能想象許多,其根本原因,乃是我們想象力之根本不足。
于是我們了解了:假如我們能開辟我們自己的想象力,至于無窮,我們當下所有的經驗,已足夠我們構造我們想象的世界。
我們自己即可構造任何世界,來滿足我們自己。
然而我們為什麼不能呢?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呢? 第三節心靈之自己肯定與自己超越 一 當我們的心發生此問題時,我們的心問到我們自己了。
我們的心,感着要了解它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回事,要開始反觀它自己的内部了。
我們的心,離開了外界的形色世界,而回到它自己,認識它自己了。
我們的心之活動,又到一更高之階段。
當你的心回頭來認識它自己時,你首先發現的,便是你心中有許多活動,如愛恨思想意志之努力等。
然而你馬上發現,你的心能以它自己的活動為對象,而活動。
心能自覺,以它自己為對象,所以心能在它的内部活動。
你愛,你可以覺得你的愛之可貴,你能愛你的愛。
你恨,你覺得你的恨心,使你苦惱,你可以恨你的恨。
你愛,你想擺脫你的愛,你可以恨你的愛。
你恨,你覺得你的恨合乎正義,你可以愛你的恨。
以至你思想,你可以思想你如何思想。
你努力,你可以努力使你的努力能繼續的保持。
你笑,你可以笑你自己何故如此笑得無聊。
你哭,你可以哭你自己何故如此哭得悲哀。
你可由你的心之活動,能以其自身為對象,而認識了你的心與物之根本不同。
你的心以其自己之活動為對象,是離開自己原來之活動,而重新開始一活動,加于它自己原來的活動之上;而這新舊之活動,又都是你自己的活動。
二 你由你的心之可以其自身為對象,一切活動都可一方是活動,一方又是活動之所對。
你認識你的心之一切活動,一方是能,一方是所;一方是主觀,一方是客觀。
在主觀時似在内,在客觀時似在外。
你于是悟到在你自己内部,就可以有内外兩世界了。
三 當你了解你自己内部,有内外兩世界時,你馬上更進一層了解,你自己内部之内世界,可以繼續不斷的成為你内部的外世界中之所有物。
你可以思想你的思想,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你恨你恨,你可以恨你之恨恨——若可至無窮。
這就是說你的主觀可以繼續的變為你的客觀,你可以于此發覺你内部的客觀之逐漸的擴大充實。
四 然而最奇怪的事,是你似永找不着你真正的主觀在那裡。
你反省你的主觀,你的主觀已成客觀。
你反省你的反省,然而你反省被反省時,仍然是客觀的。
你永不能徹底了解你自己的主觀,你不知你的主觀之出發點在何處。
你似隻能得為客觀的自己,不能得為主觀的自己。
但是你雖永不能找着你主觀的自己在何處,你卻永相信在你客觀的自己之外有此自己,在被知之我外有能知之我。
你于是覺得你之客觀的自我,乃是自一不可知的主觀流出,你覺得它的源頭是你看不見的。
五 然而在你假設它有源頭時,你忍不住要追溯它的源頭,而你又永追溯不到它的源頭,你最後隻得陷于一神秘的感情之失望。
當你真正經驗此神祕的感情之失望時,你的心一直進到心之深處去了。
雖然終于迷惑而歸,但是你的心歸來時,可又有了更高之覺悟。
這更高覺悟是:你知道你的心,并沒有一定的源頭,你的心隻是一永遠向上之活動,肯定它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再否定此另一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之繼續不斷的活動。
我們找不着絕對的主觀,因為我們所肯定的主觀,在加以反省時,我們又将它否定了。
六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離開它原來的活動,而化之為另一活動之對象,可以繼續的化其内部的主觀,為内部的客觀,而充實擴大其内部的客觀。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而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離開隻去配合形色的想象之活動,而有反觀内省之活動。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而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歸并、化除充滿此心中之無窮的形色,而成為幾種簡單的形色。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打破外界事物與其自己之隔絕對待,而在外界事物中,發現其自己以外之外物,為其内心之象征。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不限于當前感覺的事物,而能知其意義,推擴其意義。
因為心能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另肯定一自己,所以它能不役于現在之純粹感覺,而聯系過去感覺于現在;能不役于它的身體内,而能感覺天上的白雲,山間的松濤。
七 心之活動,就是繼續的肯定它自己,又否定它自己,再肯定另一自己。
它沒有一定的自己,因為它時時有新的自己。
然而它在繼續的肯定而否定它自己時,它自覺它所“肯定的自己”、“否定的自己”都是它自己。
它時時有新的自己,但是它的新的自己與舊的自己,都不在它自己以外。
在它的自覺中,它自己一又是二,這到底如何而可能? 于是它的問題,最後問到自覺中的自己如何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