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甸之憶
關燈
小
中
大
前些天在一位同學家,跟幾位中學同學不期而遇,有的暌違四十年未通消息,居然在垂老之年,相逢寶島,少不得要把酒傾談,相互話舊了。
居停張魁一是故都京西海甸裕豐酒店的少東,他在台灣一光複,就渡海來台,因為台灣酒類專賣,隻好改行經營皮革。
那時中興、華号兩隻海輪,定期往來滬、台,所以陸續帶來上百打自制佳釀蓮花白,起初還不甚愛惜,等喝剩下五打蓮花白了,才發覺“蓮花白”在台灣有錢也沒處買,才珍惜起來。
現在老友重逢,海甸又是童年共遊之地,大家又能在一塊喝到海甸名産蓮花白,那比吃山珍海味,還覺得珍貴。
既然喝的是海甸蓮花白,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海甸了。
北平城裡雖然有中山公園、太廟、三海、故宮博物院可玩,但是那些宮殿苑囿、玉清金阙,看多了反而覺得沒有修竹夾池、長楊映沼、滿川野意來得賞心悅目。
所以到了春光骀蕩,或是秋高氣爽時候,北平郊外唯一大鎮海甸,就成了我們跳浪酣歌的好去處了。
海甸因為湖泊縱橫,又叫海澱,雖然是個小地方,凡是老北平可是沒有誰不知道的。
從北平一出西直門,全是其平如砥瀝青馬路,兩旁鑲着青石闆的車道是專供笨重車輛行走的。
路旁桃柳蒼松,綠雲相連,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綠野香波。
從北平到海甸街是十六裡整,所以我們到海甸郊遊,不是踏自行車就是騎小驢。
有時大家一起哄,從西直門坐趟子車,一人花十幾大枚,說說笑笑,不一會就到海甸了。
海甸是三千住戶的大市鎮,在清朝康乾鼎盛時代,因鄰近圓明園、暢春園,名園勝地,王公貝子、名公巨卿因為入園方便,相率覓地築園,引泉鑿池,自營菟裘。
等到慈禧當政,擴建頤和園為避暑夏宮,每年夏天必定要入園歇夏逭暑,海甸于是成了禦駕打尖的中腰站。
而去西山、香山、玉泉、翠微遊山逛景遊客又都是必經之路,所以海甸不但是半都市化的鄉鎮,而且皇家氣氛還很濃郁呢!民國肇建,海甸市面冷清了沒多久,燕京大學又開始在海甸建校。
集荟工商學五行八作在一個鄉鎮上,益以本地人宗教信仰複雜,廟宇裡梵音禅唱,福音堂救世軍的傳道誦詩,禮拜寺的唪經禮拜,越發增加了地方上的繁榮。
凡是都市有的商店行号,此地是靡不悉備。
就拿郵政來說吧,本來鎮上設個郵政代辦所就足夠啦,後來擴充到三所分局,還感覺人手欠缺忙不過來呢! 一進海甸正街,首先看見兩座大水塘,因為玉泉交流虬繞蜿蜒,清泉石湧湖水凝碧,這樣柔美的景觀,立刻令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
海甸特産有一種紅香稻,冷泉漱玉、土壤肥沃,煮出稀飯來淺粉柔糯,微得甘香。
可惜産量不多,清代列為貢品,一律選進内廷享用。
到了民國十年左右,大家才能嘗到海甸特産的紅香稻,價錢比一般稻米可就貴多了。
海甸盛産蓮藕,所以燒鍋裡有一種特制的白幹叫蓮花白,怎樣釀制,誰也不得而知,可是甘洌浥潤,入喉不燥,進口有一種甜絲絲的清香。
因為産量不多,所以不像貴州茅台、泸州大曲那麼遍銷全國,馳名中外,可是喜歡喝兩盅的朋友隻要經過海甸,總要帶兩瓶蓮花白回去細細品嘗的。
有兩家醬園子“萬順”、“天成”醬菜也是城裡人特别歡迎的,他們做的醬菜鹹中帶甜,甜而且鮮,到了清明前後,水紅蘿蔔一上市,用小紅蘿蔔蘸黃面醬下酒,海涼脆爽,可算一絕。
海甸正街路南,有一家二葷鋪叫裕盛軒,門口兩根沖天抱柱丹漆的牌樓,檐牙高啄,就連北平城裡最大的二葷鋪,也比不上它的雄壯崇隆。
庭寬院敞,比一般飯莊子還要堂皇氣派。
當年太後老佛爺玉辇清遊,駕幸頤和園,總要在裕盛軒打尖用膳,全部扈從的車輿鹵簿都可以安置在大敞院内。
裕盛軒紅白案子都有幾把好手,他家所烙一窩絲清油餅,脆而不焦,潤而不油,比城裡幾家大山東館都高明。
燕大校長吳雷川先生主持校務時期,頗憚遠行,尤其怕進城宴客。
遇上好友惠然遠來,時或約在裕盛軒小吃,總少不了來幾張清油餅。
他老人家雖然是杭州人,可是在北平住久了,也頗精于飲食,認為裕盛軒的清油餅比緻美齋、泰豐樓烙的都要地道,當非虛譽。
筆者祖茔在京西六裡屯,當年每逢清明上墳祭掃,總是在裕盛軒打尖。
我覺得他家做的“
居停張魁一是故都京西海甸裕豐酒店的少東,他在台灣一光複,就渡海來台,因為台灣酒類專賣,隻好改行經營皮革。
那時中興、華号兩隻海輪,定期往來滬、台,所以陸續帶來上百打自制佳釀蓮花白,起初還不甚愛惜,等喝剩下五打蓮花白了,才發覺“蓮花白”在台灣有錢也沒處買,才珍惜起來。
現在老友重逢,海甸又是童年共遊之地,大家又能在一塊喝到海甸名産蓮花白,那比吃山珍海味,還覺得珍貴。
既然喝的是海甸蓮花白,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海甸了。
北平城裡雖然有中山公園、太廟、三海、故宮博物院可玩,但是那些宮殿苑囿、玉清金阙,看多了反而覺得沒有修竹夾池、長楊映沼、滿川野意來得賞心悅目。
所以到了春光骀蕩,或是秋高氣爽時候,北平郊外唯一大鎮海甸,就成了我們跳浪酣歌的好去處了。
海甸因為湖泊縱橫,又叫海澱,雖然是個小地方,凡是老北平可是沒有誰不知道的。
從北平一出西直門,全是其平如砥瀝青馬路,兩旁鑲着青石闆的車道是專供笨重車輛行走的。
路旁桃柳蒼松,綠雲相連,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綠野香波。
從北平到海甸街是十六裡整,所以我們到海甸郊遊,不是踏自行車就是騎小驢。
有時大家一起哄,從西直門坐趟子車,一人花十幾大枚,說說笑笑,不一會就到海甸了。
海甸是三千住戶的大市鎮,在清朝康乾鼎盛時代,因鄰近圓明園、暢春園,名園勝地,王公貝子、名公巨卿因為入園方便,相率覓地築園,引泉鑿池,自營菟裘。
等到慈禧當政,擴建頤和園為避暑夏宮,每年夏天必定要入園歇夏逭暑,海甸于是成了禦駕打尖的中腰站。
而去西山、香山、玉泉、翠微遊山逛景遊客又都是必經之路,所以海甸不但是半都市化的鄉鎮,而且皇家氣氛還很濃郁呢!民國肇建,海甸市面冷清了沒多久,燕京大學又開始在海甸建校。
集荟工商學五行八作在一個鄉鎮上,益以本地人宗教信仰複雜,廟宇裡梵音禅唱,福音堂救世軍的傳道誦詩,禮拜寺的唪經禮拜,越發增加了地方上的繁榮。
凡是都市有的商店行号,此地是靡不悉備。
就拿郵政來說吧,本來鎮上設個郵政代辦所就足夠啦,後來擴充到三所分局,還感覺人手欠缺忙不過來呢! 一進海甸正街,首先看見兩座大水塘,因為玉泉交流虬繞蜿蜒,清泉石湧湖水凝碧,這樣柔美的景觀,立刻令人心曠神怡、耳目一新。
海甸特産有一種紅香稻,冷泉漱玉、土壤肥沃,煮出稀飯來淺粉柔糯,微得甘香。
可惜産量不多,清代列為貢品,一律選進内廷享用。
到了民國十年左右,大家才能嘗到海甸特産的紅香稻,價錢比一般稻米可就貴多了。
海甸盛産蓮藕,所以燒鍋裡有一種特制的白幹叫蓮花白,怎樣釀制,誰也不得而知,可是甘洌浥潤,入喉不燥,進口有一種甜絲絲的清香。
因為産量不多,所以不像貴州茅台、泸州大曲那麼遍銷全國,馳名中外,可是喜歡喝兩盅的朋友隻要經過海甸,總要帶兩瓶蓮花白回去細細品嘗的。
有兩家醬園子“萬順”、“天成”醬菜也是城裡人特别歡迎的,他們做的醬菜鹹中帶甜,甜而且鮮,到了清明前後,水紅蘿蔔一上市,用小紅蘿蔔蘸黃面醬下酒,海涼脆爽,可算一絕。
海甸正街路南,有一家二葷鋪叫裕盛軒,門口兩根沖天抱柱丹漆的牌樓,檐牙高啄,就連北平城裡最大的二葷鋪,也比不上它的雄壯崇隆。
庭寬院敞,比一般飯莊子還要堂皇氣派。
當年太後老佛爺玉辇清遊,駕幸頤和園,總要在裕盛軒打尖用膳,全部扈從的車輿鹵簿都可以安置在大敞院内。
裕盛軒紅白案子都有幾把好手,他家所烙一窩絲清油餅,脆而不焦,潤而不油,比城裡幾家大山東館都高明。
燕大校長吳雷川先生主持校務時期,頗憚遠行,尤其怕進城宴客。
遇上好友惠然遠來,時或約在裕盛軒小吃,總少不了來幾張清油餅。
他老人家雖然是杭州人,可是在北平住久了,也頗精于飲食,認為裕盛軒的清油餅比緻美齋、泰豐樓烙的都要地道,當非虛譽。
筆者祖茔在京西六裡屯,當年每逢清明上墳祭掃,總是在裕盛軒打尖。
我覺得他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