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兒上的

關燈
前些天請一位洋朋友去聽京劇,這位洋朋友是特地到台灣研究風土文物跟中國戲劇的。

    可巧那天我們聽的是全本《紅鸾禧》(又名《棒打薄情郎》),戲裡金玉奴的父親金老丈是個“杆兒上的”。

    那位洋朋友問我,杆兒上的是什麼行當,希望我詳細地告訴他。

    常聽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杆兒上的”是叫化子頭,對于它的來龍去脈恐怕也就不甚了了吧。

     在前清不論是天皇貴胄勳戚旗丁,一律歸旗。

    所以凡是真正滿洲人都屬于八旗,所以平常聊天,會有人問您屬于哪個旗下,每個旗部有一位佐領,所有這一旗裡人都歸佐領管轄。

    當年滿洲人寫履曆,都是些什麼旗或鑲什麼旗,滿洲或蒙古,底下緊跟着寫某某佐領下,就是皇上也無例外,一樣要歸旗。

    不過貴為天子,不寫佐領下而寫佐領上而已。

     “杆兒上的”這個名詞,是清朝才有的新名詞,上溯元明,是沒有這個行當的。

    當清兵進關,順治入主中原的時候,除了正規軍隊之外,攀龍附鳳的各色人等,當然不在少數。

    作戰時期,需人手,随營吃糧的閑雜碎催,所謂黑人,在隊伍裡混口飯吃,原無所謂,可是大局底定,各就各位。

    名在籍冊的人們,該領俸的領俸,該關饷的關饷,至于那些随從、關外跟來的閑雜人等,鞍前馬後,不能說沒有一點汗馬功勞。

    一時既沒法安頓,又怕他們流蕩街頭滋事生非,于是設立一個像遊民收容所的機構來安置這幫人,不單管住而且管吃,每個月頭還能領點剃頭洗澡錢,有适當機會,就給介紹工作啦。

    人多花費大,這筆款項可就出在大鋪眼兒(北平人對大商店的俗稱)大商号啦。

    大的每月出個十兩八兩不嫌多,小至出個一吊兩吊錢也不嫌少,積沙成塔,每個商家出的錢可就夠開銷啦。

    這種非正式衙門的組織,管的又是近乎吃糧不當差的無業遊民,要不是有權有勢的大員,還真壓不住那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刺兒頭呢!聽說最初是由一位鐵帽子王來統禦,名稱是總首領,後來由神力王爺來接替。

    神力王爺是位正直無私神力蓋世的人物,對于這般閑散遊民,管理非常嚴格認真,一時訛詐勒索、扒手小偷都相率斂迹。

    地面上治安反而仰仗他們來維持,一般商家得以安心無慮地做買賣,所以每月多捐幾文錢來打發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

    當年專說單口相聲《戲迷傳》的華子元說:“神力王爺每年壽誕前一天暖壽,總有人送一個小三号的瓦缸來,上面用一張發面餅糊得嚴嚴的,裡頭是一個豬頭、一雞、一鴨、十個雞子,炖得紅潤潤、油汪汪、香噴噴的一缸大雜燴,他們美其名叫‘一品富貴’。

    神力王爺是有名食量驚人的,這一缸雜燴,雖然不吃個缸底見青天,大概也剩不下什麼了。

    ”這是華子元台底下閑聊天說的,是真是假就莫由究诘啦。

     他們這個機構有一個傳代之寶,正名叫“大梁”,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