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清詞之結局

關燈
歌之,隨其聲填寫。

    歌竟篇就,纔點定五六字而已。

    ”(汲古閣本,據《直齋書録解題》)即席填詞,既成風尚,則士大夫階級,對此不能不加以相當注意。

    故歐陽修以古文大家,亦兼擅小詞,其《采桑子》詞有小引雲:“因翻舊闋之辭,寫以新聲之調,敢陳薄伎,聊佐清歡。

    ”(《樂府雅詞》卷上)據上述各例以觀,則歌詞爲當世酬應娛樂必需之品。

    文人既嫻曲調,即不妨隨聲填寫,作者既眾,造詣益高。

    此北宋詞學昌盛之原因一也。

     燕樂雜曲,至宋製作益多。

    《宋史·樂志》十七雲:“宋初置教坊,得江南樂。

    已汰其坐部不用。

    自後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

    ”又雲:“民間作新聲者甚眾,而教坊不用也。

    太宗所製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黃鍾、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小石、歇指、高平、般涉、大石、中呂、仙呂、雙越調、黃鍾羽,其急慢諸曲幾千數。

    ”若益以民間所作聲,必更有驚人之數量。

    燕樂雜曲,自隋唐以及北宋,乃發達至最高峯。

    歌詞與曲調相推移,自必隨之發展。

    此北宋詞學昌盛之原因二也。

     北宋君臣,類多以小詞相矜尚,大有南唐遺習。

    《後山詩話》稱:“柳三變遊東都南北二巷,作新樂府,骫骳從俗,天下詠之,遂傳禁中。

    仁宗頗好其詞,每對酒,必使侍從歌之再三。

    ”《花菴絕妙詞選》亦雲:“永爲屯田員外郎,會太史奏老人星見。

    時秋霽宴禁中,仁宗命左右詞臣爲樂章,內侍屬柳應制。

    ”後柳雖以詞不稱旨,遽遭擯斥,而仁宗之雅愛歌曲,可以推知,當代詞人,如晏殊、宋祁、歐陽修等,皆位至宰輔。

    殊子幾道且以《鷓鴣天》(碧藕花開水殿涼)一詞,爲仁宗所激賞。

    (《花庵詞選》)迨徽宗崇寧間,建大晟樂府,以周邦彥作提舉官,而製撰官有萬俟詠、田爲之屬,並以歌詞名世。

    (參考《宋史·樂志》及《碧鷄漫志》)此亦當世帝王提倡詞學之明證也。

    至達官貴人,以此相誇獎者,尤指不勝屈,如《古今詞話》所載:“景文(宋祁)過子野(張先)家,將命者曰:‘尚書欲見“雲破月來花弄影”郎?’子野內應雲:‘得非“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耶?”掇拾斷句以爲尊號,其受者之得意,當爲何如?其尤可笑者,乃相矜以“山抹微雲”女婿(見《鐵圍山叢談》),歌詞之爲當時重視如此,此北宋詞學昌盛之原因三也。

     從詞學上之系統言之,則北宋詞實承南唐之遺緒。

    北宋初期作家如歐、晏等,皆江西人。

    江西故南唐屬地,中主以疆土日蹙,曾一度遷都南昌,聞其風而悅之者,必大有人。

    宋下江南,南都文物,悉隨後主同入汴梁。

    《宋史》所稱“收江南樂”,則并歌詞所依之聲,亦相隨而北。

    歌詞種子之移植,與多方面之培養,其線索可得而尋。

    此北宋詞學昌盛之原因四也。

     有此四因,衍爲各派,淵源流變,可得而言。

     宋初直接南唐,但工小令。

    昇平之世,無取哀怨之音,詞體日尊,亦不貴花間派之穠豔。

    此《陽春》一集,所以爲晏、歐所宗,開北宋風氣之先,乃在馮延巳而不在二主。

    一歐二晏,領袖群倫。

    幾道嘗稱:“先公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

    ”(見《賓退録》)證以《畫墁録》:“殊雖作曲子,不曾道‘綠線慵拈伴伊坐’。

    ”則此一派詞,因以婉約爲主,祖《陽春》而祧《花間》,雖沾五季之舊,而實於南唐詞派益加充實者也。

     歌詞之有長調,據《雲謠集》所載,乃在溫、韋之前。

    然自《花間》、《陽春》諸賢,以及晏、歐之作,悉爲小令,此其故有不可解者。

    惟以私意測之,當時士大夫既以詞爲廣坐娛賓之資料,當筵命筆,故無取乎冗長,且諸作家除溫庭筠、李後主外,亦未聞有精通音律能自製曲者。

    故所用者皆尋常習見之調,耳習其聲,故能實之以詞,而不乖違曲拍。

    長調之有待乎張先、柳永之發展,蓋有由矣。

    柳永得教坊樂工之助,有新腔即爲撰詞,又與儇子縱遊倡館酒樓間,無復檢約。

    (《藝苑雌黃》)《樂章集》中之特多長調,又大半爲淫冶謳歌之曲,蓋爲迎合一般倡樓蕩婦之心理,而用爲娛客之資。

    柳詞之語多塵下,實有爲而爲,非才力不足以爲雅麗之詞也。

    張先“善戲謔”(《東坡題跋》),年八十餘,視聽尚精強,猶有聲妓。

    (《石林詩話》)又多與知音識曲之文士相往還,如楊繪即能自製曲(《張子野詞補遺·勸金船》題雲:“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

    ”),而先與酬唱。

    今所傳文人所作長調,蓋無有先於張、柳二氏者。

    雖一則代表士大夫階級,專爲清婉之辭;一則代表倡妓階級,時有猥褻之句,而詞體由狹窄而日趨於擴大,乃至以歌詞寫景述事,暢胸臆之所欲言,開創之功,不得不推張、柳矣。

     詞體既經擴大,有令引近慢之屬。

    可以隨意選擇,以抒寫各種情景,又爲一時士大夫所矜尚,而其氣格益高,駸與原始描寫男女愛情之作,相距日遠;即留連光景,念遠傷離之篇,亦不足以饜知識階級之欲望。

    自南唐二主,開以歌曲自抒懷抱之端。

    範仲淹一代名臣,《漁家傲》一曲,乃挾悲壯蒼涼之氣。

    眉山蘇軾,當長調盛行之際,乃得縱筆所之,“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爲皁隸,而耆卿爲輿台矣。

    ”(《詞林紀事》引胡緻堂語。

    )王灼亦雲:“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

    或曰:長短句中詩也。

    爲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

    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若從柳氏家法,正自不得不分異耳。

    晁無咎、黃魯直皆學東坡,韻製得七八。

    黃晚年閑放於狹邪,故有少疏蕩處,後來學東坡者,葉少蘊、蒲大受亦得六七,其才力比晁黃差劣。

    蘇在庭、石耆翁入東坡之門矣,短氣跼步,不能進也。

    ”(《碧鷄漫志》)蘇派詞人之淵源利病,於此可見一斑,短氣跼步,爲此派所不取。

    蘇門詞學,固以氣象壯闊爲宗,與以前詞家所尚悽婉穠豔,認爲當行出色者,皆格不相入,故晁無咎雲:“居士詞人多謂不諧音律,然橫放傑出,自是曲子內縛不住者。

    ”(《詞林紀事》)所謂“曲子內縛不住者”,換言之,即東坡一派詞已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在文學上言之則爲解放,在音樂上言之則蘇氏實爲“藝術叛徒”。

    音樂與文藝之結合至北宋乃發達至最高點。

    東坡出乃決潰解放之,而仍建立一種富於音樂性之新詩體。

    此爲詞學之一大關鍵,不可忽視者也。

     自東坡出而詞壇乃分疏密二大派(亦稱豪放與婉約二派),儼然分庭抗禮。

    山陰賀鑄出入兩派之間,悲壯情懷出以婉麗之筆,其友張耒序其詞雲:“大抵倚聲而爲之,詞皆可歌也。

    ……其盛麗如遊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

    ”鑄蓋深慕東坡而又不願爲不諧音律之詞,思創新腔,而力有未逮。

    觀所爲《東山寓聲樂府》沿舊曲而創新名,又頗采南朝樂府句法,以一變其體勢,此亦佛氏所謂“教外别傳,特放異彩”者也。

    胡適《詞選》竟缺而不録,殊可怪也。

     秦觀出東坡之門,而作風頗受柳永影響,東坡嘗譏之(詳《高齋詩話》)。

    個性不同,聲響自異。

    葉少蘊雲:“(少遊)語工而入律,知樂者謂之作家。

    蘇子瞻于四學士中最善少遊,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豈特樂府,然猶以氣格爲病。

    (《詞林紀事》引)樓敬思亦雲:“淮海詞風骨自高,如紅梅作花,能以韻勝。

    ”(同上)秦尚婉約,當世所謂詞家正宗也。

    此一派詞,自柳永以迄周邦彥一脈相承,而秦氏實其間之特出者,柳不及秦,正以其風骨不高耳。

    邦彥爲大晟府中主要人物,同列如萬俟詠、田爲皆知音識曲之士,故所作以協律爲主,而自然出於婉約一路。

    陳郁稱:“美成自號清真,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儇伎女皆知美成詞爲可愛。

    ”(《藏一話腴》)王國維譽爲“集詞家之大成”(《清真遺事》),良不誣也。

    予以爲清真詞之不可及者,尤在能以健筆寫柔情,技術之工,鍼縷之密,至此真歎觀止。

    南宋諸作者,如吳文英、王沂孫輩,皆沾溉清真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