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清詞之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自常州派崇比興以尊詞體,而佻巧浮滑之風息。
同治、光緒以來,國家多故,内憂外患,更疊相乘。
士大夫怵於國勢之危微,相率以幽隱之詞,借抒忠憤。
其篤學之士,又移其校勘經籍之力,以從事於詞籍之整理與校刊。
以是數十年間,詞風特盛;非特爲清詞之光榮結局,亦千年來詞學之總結束時期也。
莊、譚而後,主持風氣者,有王鵬運(字佑霞,號半塘,又號騖翁,廣西臨桂人)、文廷式(字道希,號芸閣,江西萍鄉人)、鄭文焯(字小坡,一字叔問,號大鶴,奉天鐵嶺人)、朱孝臧(一名祖謀,字古微,號漚尹,又號彊邨,浙江歸安人)、況周頤(字夔笙,號蕙風,臨桂人)等;王、朱兼精校勘,鄭、況並善批評;且作詞宗尚畧同;惟文氏微爲别派耳。
鵬運官内閣時,與端木埰(字子疇,江寧人)論詞至契;埰固篤嗜碧山者(《碧瀣詞自序》);鵬運浸潤既深,不覺與之同化。
孝臧爲《半塘定稿序》,稱:“君詞導源碧山,復歷稼軒、夢窗,以還清真之渾化;與周止庵氏説,契若針芥。
”據此,知鵬運實承常州派之系統,特其才力雄富,足以發揚光大之耳。
鵬運論詞,别標三大宗旨:一曰“重”,二曰“拙”,三曰“大”。
其自作亦確能秉此標的而力赴之。
庚子聯軍入京,鵬運陷危城中不得出,因與孝臧諸人,集四印齋,日夕填詞以自遣,合刻《庚子秋詞》;大抵皆感時撫事之作也。
鵬運生平抑塞,恒自悼傷;既彙刻《四印齋詞》,流布宋、元詞籍;復“當沈頓幽憂之際,不得已而托之倚聲”(《味棃集後序》),故其詞多沈鬱悲壯之音,自成其爲“重”且“大”;同時作者如文焯、周頤輩,無此魄力也。
録《浣溪沙》“題丁兵備畫馬”一闋: 苜蓿闌幹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沈吟,遺臺何處是黃金? 空闊已無千裡志,馳驅枉費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
廷式於光緒朝,鋭意講求新政。
既爲那拉後所忌,避走日本;旋歸國,幽憂以死。
其於清代詞家,僅推許曹貞吉、納蘭性德、張惠言、蔣春霖四人,而於浙派排擊甚力;謂:“自朱竹垞以玉田爲宗,所選《詞綜》,意旨枯寂。
後人繼之,尤爲冗漫。
以二窗爲祖禰,視辛劉若仇讎。
家法若斯,庸非巨謬?”(《雲起軒詞自序》)其詞極兀傲俊爽,聊以“寫其胸臆”,風格在稼軒、須溪間。
録《賀新郎》“贈黃公度觀察”一闋: 遼東歸來鶴,翔千仞、徘徊欲下,故鄉城郭。
曠覽山川方圓勢,不道人民非昨。
便海水盡成枯涸。
留取荊軻心一片,化蟲沙不羨鈞天樂。
九州鐵,鑄今錯。
平生盡有青松樂,好布被、橫擔楖栗,萬山行腳。
閶闔無端長風起,吹老芳洲杜若。
撫劍脊苔花漠漠。
吾與重華遊玄圃,邅回車日色崦嵫薄。
歌慷慨,南飛鵲。
文焯家門鼎盛,而被服儒雅,旅食蘇州,近四十年。
生平雅慕姜夔,亦精於音律;爲詞守律甚嚴,而蕭疏俊逸之氣,終不可掩。
録《迷神引》一闋: 看月開簾驚飛雨,萬葉戰秋紅苦。
霜飆雁落,繞滄波路。
一聲聲,催笳管,替人語。
銀燭金爐夜,夢何處?到此無聊地,旅魂阻。
眷想神京,縹緲非煙霧。
對舊山河,新歌舞。
好天良夕,怪輕換,華年柱。
塞庭寒,江關暗,斷鐘鼓。
寂寞衷鐙側,空淚注。
迢迢雲端隔,寄愁去。
孝臧受詞學於鵬運,誼在師友之間。
既疊與唱酬,復相共校勘《夢窗詞集》。
其爲詞亦自夢窗入,而興寄遙深;於清季朝政得失,與變亂衰亡之由,鹹多寓意。
辛亥後,旅居滬瀆,纘鵬運之緒,校刊宋、元人詞集一百七十餘家,爲《彊邨叢書》;比勘精嚴,洵宋、元詞之最大結集。
海内言詞者,莫不推重之。
陳三立稱其詞“幽憂怨悱,沈抑綿邈,莫可端倪”(《朱公墓誌銘》)。
張爾田又言:其晚年詞,“蒼勁沉著,絶似少陵夔州後詩”。
茲録二闋如下: 聲聲慢十一月十九日味聃以《落葉詞》見示感和 鳴螿頽墄,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
一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
香溝舊題紅處,禁花憔悴年年。
寒信急,又神宮淒奏,分付哀蟬。
終古巢鸞無分,正飛霜金井,抛斷纏綿。
起舞迴風,才知恩怨無端。
天陰洞庭波闊,夜沈沈流恨湘弦。
搖落事,向空山休問杜鵑。
(爲德宗還宮後恤珍妃作) 小重山晚過黃渡 過客能言隔歲兵。
連村遮戍壘,斷人行。
飛輪沖暝試春程。
迴風起,猶帶戰塵腥。
日落野煙生。
荒螢三四點,淡於星。
叫羣創雁不成聲。
無人管,收汝淚縱橫。
(齊盧戰後作) 周頤學詞最早,既入京,與鵬運同在内閣,益以此相切磋。
鵬運較長,於周頤多所規誡,又令同校宋、元人詞,如是數年,而造詣益進。
其生性不甚耐於斠勘之學,而特善批評,頗與王、朱異趣。
所爲《蕙風詞話》,孝臧推爲絶作。
周頤論詞,於鵬運三大宗旨外,又益一“真”字;謂:“真字是詞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周頤自言少作難免尖艷之譏,後雖力崇風骨,而仍偏於悽艷一路,或天性使然歟?録《浣溪沙》“聽歌有感”一闋: 惜起殘紅淚滿衣,他生莫作有情癡,人天無地著相思。
花若再開非故樹,雲能暫駐亦哀絲,不成消遣隻成悲。
五家之外,有沈曾植(字子培,號乙庵,又號寐叟,嘉興人),聞見博洽,冠於近代諸儒。
餘力填詞,蒼涼激楚,開秀水詞家未有之境。
於清季詞人中,與文廷式之學稼軒,差相仿佛。
録《浪淘沙》“題邊景昭畫鷄”一闋: 老作喌鷄翁,晦雨霾風,窮愁志就話籠東。
任遣屍居還口數,窠下兒童。
蟲蟻遍區中,啄啄何功?越家伏卵魯家雄。
賴有此君相慰藉,篩影玲瓏。
詞自宋末不復重被管弦,歷元、明而就衰敝。
清代諸家出,始崇意格,以自爲其“長短不葺之詩”,性情抱負,藉是表現。
中經常浙二派之遞衍,以迄晚近諸家之振發,捨音樂關係外,直當接迹宋賢,或且有宋賢未闢之境;孰謂宋以後無詞哉? 宋詞講義 北宋詞壇概説 詞至北宋,直是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茲先述其緻盛之由,次及各派之淵源流變,俾學者先明其梗概,進而從事於專家之探討焉。
詞稱倚聲之學,其所倚之聲,即爲曲調。
歌詞之轉變,恒視曲調爲推移,而曲調之繁興,又與聲色歌舞之場發生密切關係。
五季喪亂,至宋太祖統一告成,定都汴梁,號稱繁庶。
仁宗深仁厚澤,以下迄於徽、欽,百餘年間(979—1125),極有昇平氣象,制禮作樂,固爲君主粉飾承平之資,而舉國人民生活得稍安定。
因茲放情聲色,緻意於娛樂之追求,歌舞盛行,間接以助曲詞之滋長。
孟元老《東京夢華録》記當時汴京狀況雲: 僕從先人宦遊南北,崇寧癸未到京師。
……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幹戈。
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
舉目則青樓畫閣,綉戶珠簾。
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禦路。
金翠耀目,羅綺飄香。
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
於此足見當時社會情形,莫不追求娛樂,而歌曲乃佔各種娛樂品中之主要地位。
歷時既久,相習成風。
上馬者則廣坐娛賓,即席有新詞之作;下馬者則倡樓度曲,亦競求文人爲綺靡之詞。
如葉夢得《避暑録話》雲:“(柳永)爲舉子時,多遊狎邪,善爲歌詞。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爲詞,始行於世。
”於此足見歌曲流行之普遍,不僅限於某一階級而已。
且當時有官妓,宴集送迎,例必徴歌。
歌者與文人接觸之機會既多,文人亦遂以此因緣,得訓練其欣賞樂曲能力,嫻習其曲調,倚聲填詞,自然吻合。
即在《東坡樂府》中,正復不少例證。
如《菩薩蠻》題雲:“杭妓往蘇,迓新守楊元素。
”李端叔跋東坡《戚氏》詞雲:“東坡在中山宴席間,有歌《戚氏》調者,坐客言調美而詞不典,以請於公。
公方觀《山海經》,即敘其事爲題,使妓再
同治、光緒以來,國家多故,内憂外患,更疊相乘。
士大夫怵於國勢之危微,相率以幽隱之詞,借抒忠憤。
其篤學之士,又移其校勘經籍之力,以從事於詞籍之整理與校刊。
以是數十年間,詞風特盛;非特爲清詞之光榮結局,亦千年來詞學之總結束時期也。
莊、譚而後,主持風氣者,有王鵬運(字佑霞,號半塘,又號騖翁,廣西臨桂人)、文廷式(字道希,號芸閣,江西萍鄉人)、鄭文焯(字小坡,一字叔問,號大鶴,奉天鐵嶺人)、朱孝臧(一名祖謀,字古微,號漚尹,又號彊邨,浙江歸安人)、況周頤(字夔笙,號蕙風,臨桂人)等;王、朱兼精校勘,鄭、況並善批評;且作詞宗尚畧同;惟文氏微爲别派耳。
鵬運官内閣時,與端木埰(字子疇,江寧人)論詞至契;埰固篤嗜碧山者(《碧瀣詞自序》);鵬運浸潤既深,不覺與之同化。
孝臧爲《半塘定稿序》,稱:“君詞導源碧山,復歷稼軒、夢窗,以還清真之渾化;與周止庵氏説,契若針芥。
”據此,知鵬運實承常州派之系統,特其才力雄富,足以發揚光大之耳。
鵬運論詞,别標三大宗旨:一曰“重”,二曰“拙”,三曰“大”。
其自作亦確能秉此標的而力赴之。
庚子聯軍入京,鵬運陷危城中不得出,因與孝臧諸人,集四印齋,日夕填詞以自遣,合刻《庚子秋詞》;大抵皆感時撫事之作也。
鵬運生平抑塞,恒自悼傷;既彙刻《四印齋詞》,流布宋、元詞籍;復“當沈頓幽憂之際,不得已而托之倚聲”(《味棃集後序》),故其詞多沈鬱悲壯之音,自成其爲“重”且“大”;同時作者如文焯、周頤輩,無此魄力也。
録《浣溪沙》“題丁兵備畫馬”一闋: 苜蓿闌幹滿上林,西風殘秣獨沈吟,遺臺何處是黃金? 空闊已無千裡志,馳驅枉費百年心,夕陽山影自蕭森。
廷式於光緒朝,鋭意講求新政。
既爲那拉後所忌,避走日本;旋歸國,幽憂以死。
其於清代詞家,僅推許曹貞吉、納蘭性德、張惠言、蔣春霖四人,而於浙派排擊甚力;謂:“自朱竹垞以玉田爲宗,所選《詞綜》,意旨枯寂。
後人繼之,尤爲冗漫。
以二窗爲祖禰,視辛劉若仇讎。
家法若斯,庸非巨謬?”(《雲起軒詞自序》)其詞極兀傲俊爽,聊以“寫其胸臆”,風格在稼軒、須溪間。
録《賀新郎》“贈黃公度觀察”一闋: 遼東歸來鶴,翔千仞、徘徊欲下,故鄉城郭。
曠覽山川方圓勢,不道人民非昨。
便海水盡成枯涸。
留取荊軻心一片,化蟲沙不羨鈞天樂。
九州鐵,鑄今錯。
平生盡有青松樂,好布被、橫擔楖栗,萬山行腳。
閶闔無端長風起,吹老芳洲杜若。
撫劍脊苔花漠漠。
吾與重華遊玄圃,邅回車日色崦嵫薄。
歌慷慨,南飛鵲。
文焯家門鼎盛,而被服儒雅,旅食蘇州,近四十年。
生平雅慕姜夔,亦精於音律;爲詞守律甚嚴,而蕭疏俊逸之氣,終不可掩。
録《迷神引》一闋: 看月開簾驚飛雨,萬葉戰秋紅苦。
霜飆雁落,繞滄波路。
一聲聲,催笳管,替人語。
銀燭金爐夜,夢何處?到此無聊地,旅魂阻。
眷想神京,縹緲非煙霧。
對舊山河,新歌舞。
好天良夕,怪輕換,華年柱。
塞庭寒,江關暗,斷鐘鼓。
寂寞衷鐙側,空淚注。
迢迢雲端隔,寄愁去。
孝臧受詞學於鵬運,誼在師友之間。
既疊與唱酬,復相共校勘《夢窗詞集》。
其爲詞亦自夢窗入,而興寄遙深;於清季朝政得失,與變亂衰亡之由,鹹多寓意。
辛亥後,旅居滬瀆,纘鵬運之緒,校刊宋、元人詞集一百七十餘家,爲《彊邨叢書》;比勘精嚴,洵宋、元詞之最大結集。
海内言詞者,莫不推重之。
陳三立稱其詞“幽憂怨悱,沈抑綿邈,莫可端倪”(《朱公墓誌銘》)。
張爾田又言:其晚年詞,“蒼勁沉著,絶似少陵夔州後詩”。
茲録二闋如下: 聲聲慢十一月十九日味聃以《落葉詞》見示感和 鳴螿頽墄,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
一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
香溝舊題紅處,禁花憔悴年年。
寒信急,又神宮淒奏,分付哀蟬。
終古巢鸞無分,正飛霜金井,抛斷纏綿。
起舞迴風,才知恩怨無端。
天陰洞庭波闊,夜沈沈流恨湘弦。
搖落事,向空山休問杜鵑。
(爲德宗還宮後恤珍妃作) 小重山晚過黃渡 過客能言隔歲兵。
連村遮戍壘,斷人行。
飛輪沖暝試春程。
迴風起,猶帶戰塵腥。
日落野煙生。
荒螢三四點,淡於星。
叫羣創雁不成聲。
無人管,收汝淚縱橫。
(齊盧戰後作) 周頤學詞最早,既入京,與鵬運同在内閣,益以此相切磋。
鵬運較長,於周頤多所規誡,又令同校宋、元人詞,如是數年,而造詣益進。
其生性不甚耐於斠勘之學,而特善批評,頗與王、朱異趣。
所爲《蕙風詞話》,孝臧推爲絶作。
周頤論詞,於鵬運三大宗旨外,又益一“真”字;謂:“真字是詞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周頤自言少作難免尖艷之譏,後雖力崇風骨,而仍偏於悽艷一路,或天性使然歟?録《浣溪沙》“聽歌有感”一闋: 惜起殘紅淚滿衣,他生莫作有情癡,人天無地著相思。
花若再開非故樹,雲能暫駐亦哀絲,不成消遣隻成悲。
五家之外,有沈曾植(字子培,號乙庵,又號寐叟,嘉興人),聞見博洽,冠於近代諸儒。
餘力填詞,蒼涼激楚,開秀水詞家未有之境。
於清季詞人中,與文廷式之學稼軒,差相仿佛。
録《浪淘沙》“題邊景昭畫鷄”一闋: 老作喌鷄翁,晦雨霾風,窮愁志就話籠東。
任遣屍居還口數,窠下兒童。
蟲蟻遍區中,啄啄何功?越家伏卵魯家雄。
賴有此君相慰藉,篩影玲瓏。
詞自宋末不復重被管弦,歷元、明而就衰敝。
清代諸家出,始崇意格,以自爲其“長短不葺之詩”,性情抱負,藉是表現。
中經常浙二派之遞衍,以迄晚近諸家之振發,捨音樂關係外,直當接迹宋賢,或且有宋賢未闢之境;孰謂宋以後無詞哉? 宋詞講義 北宋詞壇概説 詞至北宋,直是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茲先述其緻盛之由,次及各派之淵源流變,俾學者先明其梗概,進而從事於專家之探討焉。
詞稱倚聲之學,其所倚之聲,即爲曲調。
歌詞之轉變,恒視曲調爲推移,而曲調之繁興,又與聲色歌舞之場發生密切關係。
五季喪亂,至宋太祖統一告成,定都汴梁,號稱繁庶。
仁宗深仁厚澤,以下迄於徽、欽,百餘年間(979—1125),極有昇平氣象,制禮作樂,固爲君主粉飾承平之資,而舉國人民生活得稍安定。
因茲放情聲色,緻意於娛樂之追求,歌舞盛行,間接以助曲詞之滋長。
孟元老《東京夢華録》記當時汴京狀況雲: 僕從先人宦遊南北,崇寧癸未到京師。
……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幹戈。
時節相次,各有觀賞。
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
舉目則青樓畫閣,綉戶珠簾。
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禦路。
金翠耀目,羅綺飄香。
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
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
於此足見當時社會情形,莫不追求娛樂,而歌曲乃佔各種娛樂品中之主要地位。
歷時既久,相習成風。
上馬者則廣坐娛賓,即席有新詞之作;下馬者則倡樓度曲,亦競求文人爲綺靡之詞。
如葉夢得《避暑録話》雲:“(柳永)爲舉子時,多遊狎邪,善爲歌詞。
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爲詞,始行於世。
”於此足見歌曲流行之普遍,不僅限於某一階級而已。
且當時有官妓,宴集送迎,例必徴歌。
歌者與文人接觸之機會既多,文人亦遂以此因緣,得訓練其欣賞樂曲能力,嫻習其曲調,倚聲填詞,自然吻合。
即在《東坡樂府》中,正復不少例證。
如《菩薩蠻》題雲:“杭妓往蘇,迓新守楊元素。
”李端叔跋東坡《戚氏》詞雲:“東坡在中山宴席間,有歌《戚氏》調者,坐客言調美而詞不典,以請於公。
公方觀《山海經》,即敘其事爲題,使妓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