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散曲之衰敝
關燈
小
中
大
量雨。
林鴉新乳,桑鳩剩語,梁燕剛雛。
人困也日初長:花謝了春歸去。
趙慶熹(字秋舲,仁和人)約與蔣士銓等同時;而刻意學施紹莘,不爲上述兩派所囿。
其《香銷酒醒曲》,能融元人北曲之法入南詞,在清代確爲當行作家。
慶熹以《對月有感》套中之《江兒水》一支負盛名,特爲節録;並舉《謝文節公遺琴》全套如下: 〔江兒水〕自古歡須盡,從來滿必收。
我初三瞧你眉兒鬥,十三窺你妝兒就,二三覷你龐兒瘦,都在今宵前後。
何況人生,怎不西風敗柳? 〔南商調二郎神〕天風大,猛吹來琴聲入破,彈落的冬青花萬朵。
愁宮怨羽,是當時鐵馬金戈。
這瘦玉條條忠膽做,合配那麻衣淚裹。
待摩挲,還隻怕海潮飛濺起紅波。
〔前腔換頭〕山河!君弦斷了問誰人擔荷?把浩劫紅羊愁裏過。
燕雲去後,看看沒處騰挪。
聽塞鼓邊笳聲四合,冷照着僧房暗火。
漫延俄,眼見得沒黃沙荊棘銅駝。
〔集賢賓〕有多少宮車細馬結隊過。
他斜抱雲和,似這短調淒涼何處可?算知音隻有曹娥。
餘生菜果,幹守定幾時清餓。
真坎坷!料獨自囊琴悲卧。
〔黃鶯兒〕壯志已消磨,剩枯桐三尺多,松風一曲有人兒和。
痛江山奈何!戀生涯怎麽?淚珠兒齊向冰弦墮。
可憐他,一聲聲應是,應是《採薇歌》。
〔琥珀貓兒墜〕六陵火後,餘響振蛟鼉。
回首厓山日易矬,瑤花死後葬雲窩。
搜羅,虧得剔苔封款字無訛。
〔尾聲〕奇珍未許浮塵涴,算今日人琴證果,隻是落葉商聲繞指多! 清人散曲之差強人意者,畧盡於上述諸家。
此外如吳綺之《林蕙堂填詞》、陳棟之《北涇草堂北樂府》、趙對澂之《小羅浮館雜曲》、許寶善之《自怡軒樂府》、毛瑩之《晚宜樓雜曲》、魏熙元之《玉玲瓏曲存》、石韞玉之《花韻庵南北曲》、謝元淮之《養默山房散套》、楊恩壽之《坦園詞餘》、秦雲之《花間剩譜》、淩廷堪之《梅邊吹笛譜》、沈清瑞之《櫻桃花下銀簫譜》,雖各具規模,而能卓然自立者鮮矣! 散曲衰而民間盛行道情之體,蓋亦散曲之支流。
文人如鄭燮(號闆橋,興化人)、徐大椿(字靈胎,吳江人)皆有創制。
大椿通音律,嘗稱道情“乃曲體之至高至妙者”;而“時俗所唱之《耍孩兒》、《清江引》數曲,卑靡庸濁,全無超世出塵之響,其聲竟不可尋”,引以爲惜。
因“即今所存《耍孩兒》諸曲,究其端倪,推其本初,沿其流派,似北曲僊呂入雙調之遺響。
乃推廣其音,令開合弛張;顯微曲折,無所不暢。
聲境一開,愈轉而愈不窮,實有移情易性之妙”(《洄溪道情自序》)。
大椿既創新腔,又以“有聲無辭,可餉知音,難以動衆”;乃更撰爲新詞,“半爲警世之談,半寫閒遊之樂”,語淺而情摯,亦曲體之風格特殊者也。
因附及之,兼録《戒争産》一首爲例: 争田地,終日喧。
錦江山,不要錢。
人生何苦把家園戀?昆崙在右邊,滄海在左邊。
那其間千村萬落,奇花異卉,舟車士女,無萬無千。
你把輕舟掛了帆,駿馬加了鞭,便走到五載三年,也怕你遊他不遍。
何苦將這破屋荒田,與旁人争長論短?你説道傳與子孫,隻怕你的子孫敗得來身上無綿,手裏無錢;得了人幾串青蚨,幾片銀邊,把筆來寫得根根固固,杜杜絶絶,土無一寸,瓦無半片。
那時節你在黃泉,方曉得枉抛了十萬倍錦綉乾坤,又保不住一角兒土缺墻圈。
林鴉新乳,桑鳩剩語,梁燕剛雛。
人困也日初長:花謝了春歸去。
趙慶熹(字秋舲,仁和人)約與蔣士銓等同時;而刻意學施紹莘,不爲上述兩派所囿。
其《香銷酒醒曲》,能融元人北曲之法入南詞,在清代確爲當行作家。
慶熹以《對月有感》套中之《江兒水》一支負盛名,特爲節録;並舉《謝文節公遺琴》全套如下: 〔江兒水〕自古歡須盡,從來滿必收。
我初三瞧你眉兒鬥,十三窺你妝兒就,二三覷你龐兒瘦,都在今宵前後。
何況人生,怎不西風敗柳? 〔南商調二郎神〕天風大,猛吹來琴聲入破,彈落的冬青花萬朵。
愁宮怨羽,是當時鐵馬金戈。
這瘦玉條條忠膽做,合配那麻衣淚裹。
待摩挲,還隻怕海潮飛濺起紅波。
〔前腔換頭〕山河!君弦斷了問誰人擔荷?把浩劫紅羊愁裏過。
燕雲去後,看看沒處騰挪。
聽塞鼓邊笳聲四合,冷照着僧房暗火。
漫延俄,眼見得沒黃沙荊棘銅駝。
〔集賢賓〕有多少宮車細馬結隊過。
他斜抱雲和,似這短調淒涼何處可?算知音隻有曹娥。
餘生菜果,幹守定幾時清餓。
真坎坷!料獨自囊琴悲卧。
〔黃鶯兒〕壯志已消磨,剩枯桐三尺多,松風一曲有人兒和。
痛江山奈何!戀生涯怎麽?淚珠兒齊向冰弦墮。
可憐他,一聲聲應是,應是《採薇歌》。
〔琥珀貓兒墜〕六陵火後,餘響振蛟鼉。
回首厓山日易矬,瑤花死後葬雲窩。
搜羅,虧得剔苔封款字無訛。
〔尾聲〕奇珍未許浮塵涴,算今日人琴證果,隻是落葉商聲繞指多! 清人散曲之差強人意者,畧盡於上述諸家。
此外如吳綺之《林蕙堂填詞》、陳棟之《北涇草堂北樂府》、趙對澂之《小羅浮館雜曲》、許寶善之《自怡軒樂府》、毛瑩之《晚宜樓雜曲》、魏熙元之《玉玲瓏曲存》、石韞玉之《花韻庵南北曲》、謝元淮之《養默山房散套》、楊恩壽之《坦園詞餘》、秦雲之《花間剩譜》、淩廷堪之《梅邊吹笛譜》、沈清瑞之《櫻桃花下銀簫譜》,雖各具規模,而能卓然自立者鮮矣! 散曲衰而民間盛行道情之體,蓋亦散曲之支流。
文人如鄭燮(號闆橋,興化人)、徐大椿(字靈胎,吳江人)皆有創制。
大椿通音律,嘗稱道情“乃曲體之至高至妙者”;而“時俗所唱之《耍孩兒》、《清江引》數曲,卑靡庸濁,全無超世出塵之響,其聲竟不可尋”,引以爲惜。
因“即今所存《耍孩兒》諸曲,究其端倪,推其本初,沿其流派,似北曲僊呂入雙調之遺響。
乃推廣其音,令開合弛張;顯微曲折,無所不暢。
聲境一開,愈轉而愈不窮,實有移情易性之妙”(《洄溪道情自序》)。
大椿既創新腔,又以“有聲無辭,可餉知音,難以動衆”;乃更撰爲新詞,“半爲警世之談,半寫閒遊之樂”,語淺而情摯,亦曲體之風格特殊者也。
因附及之,兼録《戒争産》一首爲例: 争田地,終日喧。
錦江山,不要錢。
人生何苦把家園戀?昆崙在右邊,滄海在左邊。
那其間千村萬落,奇花異卉,舟車士女,無萬無千。
你把輕舟掛了帆,駿馬加了鞭,便走到五載三年,也怕你遊他不遍。
何苦將這破屋荒田,與旁人争長論短?你説道傳與子孫,隻怕你的子孫敗得來身上無綿,手裏無錢;得了人幾串青蚨,幾片銀邊,把筆來寫得根根固固,杜杜絶絶,土無一寸,瓦無半片。
那時節你在黃泉,方曉得枉抛了十萬倍錦綉乾坤,又保不住一角兒土缺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