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散曲之衰敝
關燈
小
中
大
清代詞盛而曲衰。
蓋自明梁、沈以來,曲體已日趨於凝固,專崇韻律,氣象雕枯;民間小曲流行,漸有“取而代之”之勢。
清初作者,承梁、沈遺風,多所拘牽,劣能自振。
康熙、雍正而後,家伶日少,臺閣巨公,不熹聲樂,歌場奏藝,僅習舊詞(參看吳梅《中國戲曲概論》)。
新聲肄習無人,即爲散曲,亦不必播諸弦管。
士大夫之愛好文藝,崇尚騷雅者,乃羣趨於詞之復興運動,而散曲遂一蹶而不復振矣。
作家間出,大都以詩詞餘力爲之,罕有專詣,亦一時風會使然也。
清初專尚南曲,作者如沈謙(字去矜,仁和人)、尤侗(字展成,號悔庵,長洲人),下逮康熙、乾隆間之吳綺(字薗次,江都人)、蔣士銓(字定甫,鉛山人)、吳錫麒(字穀人,一字聖徵,錢塘人),合爲一派;而沈謙《東江别集》多集曲、翻譜之作,梁、沈之嫡傳也。
尤、蔣特善雜劇,散曲亦偶爲之。
二吳所作較多,而錫麒尤勝。
其《八月十八日秋濤宮觀潮》一套,氣象壯闊,非梁、沈所能範圍,亦一時名制也。
迻録如下: 〔南中呂好事近〕斜照送登樓,拓開胸底清秋。
千檣薺簇,全教攏了沙洲。
颼颼,閃過空江風色,墮涼雪先有飛鷗。
霎時間天容變也,看青連大地,我亦如浮。
〔錦纏道〕者前頭,似銀潢從空倒流,斜界一條秋。
倏靈蛇東奔西掣,接著難休。
響硠硠雷車碾驟,高矗矗雪山飛陡,四面撼危樓。
漸離卻樟亭赤岸,一路的和沙折柳。
更道憑仗鴟夷勢,水犀軍渾不怕婆留。
〔普天樂〕羽林槍前驅走,佽飛隊中權守。
折波濤顛倒天吳,逐風雲上下陽侯。
青天濕透。
惹烏啼兔泣,鼉憤龍愁。
〔榴花泣〕(石榴花首至四)一聲彈指重見湧瓊樓。
湘女倚,虙妃遊,神僊縹緲數螺浮,度匆匆羽葆霞斿。
(泣顔回五至末)珠璣亂丢,雜冰涎噴出龍公口,猛淋侵帕漬鮫綃,忒模糊錦涴魚油。
〔古輪臺〕問根由,古來曾閲幾春秋?卻煩壽酒今番酹。
大江依舊,呼吸神通,過了天長地久。
有甚難平?一番息後,但聽伊嗚咽過津頭。
嘆則嘆茫茫世宙,也等閒消長如漚。
殘山剩水,荷花桂子,故宮回首,寂寞付寒流。
看來去,隻銅駝無語鐵幢愁。
〔尾聲〕朝又夕,春復秋,能唱到風波定否?怪不得回轉嚴灘總白頭。
浙派詞人朱彜尊,兼填北曲小令,以元人喬吉、張可久爲宗。
其論詞主姜、張,專尚清空騷雅。
喬、張散曲,風格畧同。
彜尊并力追蹤,以自成其“詞人之曲”。
所爲《葉兒樂府》,多清麗之音,洵詞人吐屬也。
録《一半兒》“靈隱”一段: 冷泉亭子面山崖,蕭九娘家沽酒牌,壚畔碧桃花亂開。
到重來,一半兒依然,一半兒改! 厲鶚與彜尊同調,所爲《北樂府小令》,間效康沜東體,大部風格皆近張小山。
録《柳營曲》“尋秦淮舊院遺址”一段: 支瘦笻,訪城東,闆橋夕陽依舊紅。
名士詞工,狎客歌終。
醉卧錦胭叢,閑愁埋向其中,溫柔老卻吳儂。
香銷南國盡,花落後庭空。
風,吹夢去無蹤。
朱、厲二家之後,宗喬、張者,有劉熙載(號融齋,興化人)、許光治等。
熙載俯就南曲,求合昆腔。
光治心好喬、張,自謂:“情之所宣,每爲邯鄲之步;然音律未嫻,其聲之高下不入格者,當復不少。
然第寄意雲耳,於聲律固不計也。
”(《江山風月譜散曲自序》)録《慶東原》一段: 雲低宇,風滿廬,陰晴天氣商
蓋自明梁、沈以來,曲體已日趨於凝固,專崇韻律,氣象雕枯;民間小曲流行,漸有“取而代之”之勢。
清初作者,承梁、沈遺風,多所拘牽,劣能自振。
康熙、雍正而後,家伶日少,臺閣巨公,不熹聲樂,歌場奏藝,僅習舊詞(參看吳梅《中國戲曲概論》)。
新聲肄習無人,即爲散曲,亦不必播諸弦管。
士大夫之愛好文藝,崇尚騷雅者,乃羣趨於詞之復興運動,而散曲遂一蹶而不復振矣。
作家間出,大都以詩詞餘力爲之,罕有專詣,亦一時風會使然也。
清初專尚南曲,作者如沈謙(字去矜,仁和人)、尤侗(字展成,號悔庵,長洲人),下逮康熙、乾隆間之吳綺(字薗次,江都人)、蔣士銓(字定甫,鉛山人)、吳錫麒(字穀人,一字聖徵,錢塘人),合爲一派;而沈謙《東江别集》多集曲、翻譜之作,梁、沈之嫡傳也。
尤、蔣特善雜劇,散曲亦偶爲之。
二吳所作較多,而錫麒尤勝。
其《八月十八日秋濤宮觀潮》一套,氣象壯闊,非梁、沈所能範圍,亦一時名制也。
迻録如下: 〔南中呂好事近〕斜照送登樓,拓開胸底清秋。
千檣薺簇,全教攏了沙洲。
颼颼,閃過空江風色,墮涼雪先有飛鷗。
霎時間天容變也,看青連大地,我亦如浮。
〔錦纏道〕者前頭,似銀潢從空倒流,斜界一條秋。
倏靈蛇東奔西掣,接著難休。
響硠硠雷車碾驟,高矗矗雪山飛陡,四面撼危樓。
漸離卻樟亭赤岸,一路的和沙折柳。
更道憑仗鴟夷勢,水犀軍渾不怕婆留。
〔普天樂〕羽林槍前驅走,佽飛隊中權守。
折波濤顛倒天吳,逐風雲上下陽侯。
青天濕透。
惹烏啼兔泣,鼉憤龍愁。
〔榴花泣〕(石榴花首至四)一聲彈指重見湧瓊樓。
湘女倚,虙妃遊,神僊縹緲數螺浮,度匆匆羽葆霞斿。
(泣顔回五至末)珠璣亂丢,雜冰涎噴出龍公口,猛淋侵帕漬鮫綃,忒模糊錦涴魚油。
〔古輪臺〕問根由,古來曾閲幾春秋?卻煩壽酒今番酹。
大江依舊,呼吸神通,過了天長地久。
有甚難平?一番息後,但聽伊嗚咽過津頭。
嘆則嘆茫茫世宙,也等閒消長如漚。
殘山剩水,荷花桂子,故宮回首,寂寞付寒流。
看來去,隻銅駝無語鐵幢愁。
〔尾聲〕朝又夕,春復秋,能唱到風波定否?怪不得回轉嚴灘總白頭。
浙派詞人朱彜尊,兼填北曲小令,以元人喬吉、張可久爲宗。
其論詞主姜、張,專尚清空騷雅。
喬、張散曲,風格畧同。
彜尊并力追蹤,以自成其“詞人之曲”。
所爲《葉兒樂府》,多清麗之音,洵詞人吐屬也。
録《一半兒》“靈隱”一段: 冷泉亭子面山崖,蕭九娘家沽酒牌,壚畔碧桃花亂開。
到重來,一半兒依然,一半兒改! 厲鶚與彜尊同調,所爲《北樂府小令》,間效康沜東體,大部風格皆近張小山。
録《柳營曲》“尋秦淮舊院遺址”一段: 支瘦笻,訪城東,闆橋夕陽依舊紅。
名士詞工,狎客歌終。
醉卧錦胭叢,閑愁埋向其中,溫柔老卻吳儂。
香銷南國盡,花落後庭空。
風,吹夢去無蹤。
朱、厲二家之後,宗喬、張者,有劉熙載(號融齋,興化人)、許光治等。
熙載俯就南曲,求合昆腔。
光治心好喬、張,自謂:“情之所宣,每爲邯鄲之步;然音律未嫻,其聲之高下不入格者,當復不少。
然第寄意雲耳,於聲律固不計也。
”(《江山風月譜散曲自序》)録《慶東原》一段: 雲低宇,風滿廬,陰晴天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