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昆腔盛行後之散曲
關燈
小
中
大
明曲自昆腔盛行後,爲一大變化。
沈德符雲:“自吳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輔,而北詞幾廢。
”(《顧曲雜言》)北詞既廢,“南曲又多參詞法以爲之,形成所謂南詞”(任訥説);重華藻而輕本色,意境迂拘;末流乃至“隻有枯脂燥粉,敷衍堆嵌,拆碎固不成片段,并合亦難象樓臺”(任説)。
明徐渭嘗言:“曲本取於感發人心,歌之使奴童婦女皆喻,乃爲得體。
吾意與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曉也。
”(《南詞叙録》)其言雖爲邵文明《香囊記》而發,而昆腔盛行以後之散曲,亦多患“文而晦”之病,或拘於韻律,生氣索然。
曲本出於民間,行之既久,漸由典雅而進於堆砌化;此嘉靖、隆治以來明曲之厄運也。
昆腔之起,約在明正德間。
其始北曲用弦索,南曲用簫管。
迨昆腔出,乃合而用之。
徐渭雲:“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節而唱南曲者,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爲可聽。
”(《南詞叙録》)沈德符亦稱:“今吳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簫管葉之。
”(《顧曲雜言》)繁音合奏,故其腔特“流麗悠遠,聽之最足蕩人”(徐説)。
昆腔之創始者,世稱昆山魏良輔(號尚泉,居太倉南關)。
餘懷《寄暢園聞歌記》稱:“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山。
退而鏤心南曲,足迹不下樓十年。
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緻。
良輔轉喉押調,度爲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淒戾。
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爲不及也。
”(《虞初新志》)良輔以大音樂創造家,轉移風尚;然所努力乃在歌唱方面,初與曲詞無關。
其聞風而起,依此新聲,製爲歌曲,别開風氣者,則梁辰魚與沈璟是也。
辰魚(字伯龍)亦昆山人。
胡應麟稱:“良輔能諧聲律,梁伯龍起而效之,考證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又與鄭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鄭梅泉五七輩雜轉之,金石鏗然,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昆腔。
”(《筆叢》)辰玉[1]以音樂家而兼戲劇家,其《江東白苧》則散曲也。
張旭初至推辰魚爲“曲中之聖”(《吳騷合編》),張鳳翼又稱此集“擲地可作金聲”(《江東白苧序》)。
而李調元獨持異議,謂:“曲始於元,大畧貴當行,不貴藻麗。
蓋作曲自有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故實,了無幹涉也。
自梁伯龍出,始爲工麗濫觴。
蓋其生嘉、隆間,正七子雄長之會,詞尚華靡;弇州於此道不深,徒以‘維桑’之誼,盛爲吹噓,不知非當行也。
故吳音一派,競爲剿襲靡詞,如綉閣、羅幃、銅壺、銀箭、紫燕、黃鶯、浪蝶、狂蜂之類,啓口即是,千篇一律。
甚至使僻事,繪隱語,不惟曲家本色語全無,即人間一種真情話亦不可得。
”(《雨村曲話》)李氏之論,雖不免過於偏激;而曲詞之壞,不得不歸罪於辰魚矣。
昆腔之起,在音樂上爲一大貢獻;音律益精,乃不免以曲害詞。
且南人浮靡庸濫之習,率自附於梁氏之文雅藴藉;亢爽激越之風亡,而散曲亦漸不足觀矣!至梁曲所以能風靡一時者,一方固在其腔調之流美,一方亦由其細膩妥帖,充分表現南人之性格;其病則爲過求工麗,汩沒本真。
其風緻之佳者,翻在小曲。
録《駐雲飛》一段: 小小冤家,拖逗得人來憔悴殺。
雅淡堪描畫,舉止多瀟灑。
咱!曾記折梨花,在荼縻東架。
忙詢佳期,倒答著閑中話,一半囂人一半耍。
沈璟(字伯英,號寧庵,又號詞隱,吳江人)深通音律,善於南曲;所編《南九宮譜》及《南詞韻選》二書,楷模大著,學者翕然宗之。
其散曲多受辰魚影響,又特嚴於韻律,苦無生氣。
王驥德稱:“其於曲學,法律甚精,泛瀾極博,斤斤返古,力障狂瀾,中興之功,良不可沒。
”(《曲律》)李調元則謂:“沈伯英審於律而短於才,亦知用故實、用套詞之非宜,然作當家本色侈語,卻又不能;直以淺言俚語,掤拽率湊,自謂獨得其宗,號稱詞隱。
而越中一二少年,學慕吳趨,遂以伯英爲開山,私相伏膺,紛紜競作;非不東、鐘、江、陽,韻韻不犯,一禀德清;而以鄙俚可笑爲不施脂粉,以生硬稚率爲出之天然;較之套詞故實一派,反覺雅俗懸殊;使伯龍、禹金輩見之,益當千金自享家帚矣。
”(《雨村曲話》)然則梁、沈二派,雖取徑不同,厥失惟均。
惟自嘉、隆間以迄明末,將近百年,主持“詞餘”壇坫者,文章必推梁氏,韻律必推沈氏,(任訥説)其影響之大可知。
録沈氏《八聲甘州》“
沈德符雲:“自吳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輔,而北詞幾廢。
”(《顧曲雜言》)北詞既廢,“南曲又多參詞法以爲之,形成所謂南詞”(任訥説);重華藻而輕本色,意境迂拘;末流乃至“隻有枯脂燥粉,敷衍堆嵌,拆碎固不成片段,并合亦難象樓臺”(任説)。
明徐渭嘗言:“曲本取於感發人心,歌之使奴童婦女皆喻,乃爲得體。
吾意與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曉也。
”(《南詞叙録》)其言雖爲邵文明《香囊記》而發,而昆腔盛行以後之散曲,亦多患“文而晦”之病,或拘於韻律,生氣索然。
曲本出於民間,行之既久,漸由典雅而進於堆砌化;此嘉靖、隆治以來明曲之厄運也。
昆腔之起,約在明正德間。
其始北曲用弦索,南曲用簫管。
迨昆腔出,乃合而用之。
徐渭雲:“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節而唱南曲者,字雖不應,頗相諧和,殊爲可聽。
”(《南詞叙録》)沈德符亦稱:“今吳下皆以三弦合南曲,而簫管葉之。
”(《顧曲雜言》)繁音合奏,故其腔特“流麗悠遠,聽之最足蕩人”(徐説)。
昆腔之創始者,世稱昆山魏良輔(號尚泉,居太倉南關)。
餘懷《寄暢園聞歌記》稱:“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山。
退而鏤心南曲,足迹不下樓十年。
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緻。
良輔轉喉押調,度爲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淒戾。
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爲不及也。
”(《虞初新志》)良輔以大音樂創造家,轉移風尚;然所努力乃在歌唱方面,初與曲詞無關。
其聞風而起,依此新聲,製爲歌曲,别開風氣者,則梁辰魚與沈璟是也。
辰魚(字伯龍)亦昆山人。
胡應麟稱:“良輔能諧聲律,梁伯龍起而效之,考證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又與鄭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鄭梅泉五七輩雜轉之,金石鏗然,譜傳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取聲必宗伯龍氏,謂之昆腔。
”(《筆叢》)辰玉[1]以音樂家而兼戲劇家,其《江東白苧》則散曲也。
張旭初至推辰魚爲“曲中之聖”(《吳騷合編》),張鳳翼又稱此集“擲地可作金聲”(《江東白苧序》)。
而李調元獨持異議,謂:“曲始於元,大畧貴當行,不貴藻麗。
蓋作曲自有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故實,了無幹涉也。
自梁伯龍出,始爲工麗濫觴。
蓋其生嘉、隆間,正七子雄長之會,詞尚華靡;弇州於此道不深,徒以‘維桑’之誼,盛爲吹噓,不知非當行也。
故吳音一派,競爲剿襲靡詞,如綉閣、羅幃、銅壺、銀箭、紫燕、黃鶯、浪蝶、狂蜂之類,啓口即是,千篇一律。
甚至使僻事,繪隱語,不惟曲家本色語全無,即人間一種真情話亦不可得。
”(《雨村曲話》)李氏之論,雖不免過於偏激;而曲詞之壞,不得不歸罪於辰魚矣。
昆腔之起,在音樂上爲一大貢獻;音律益精,乃不免以曲害詞。
且南人浮靡庸濫之習,率自附於梁氏之文雅藴藉;亢爽激越之風亡,而散曲亦漸不足觀矣!至梁曲所以能風靡一時者,一方固在其腔調之流美,一方亦由其細膩妥帖,充分表現南人之性格;其病則爲過求工麗,汩沒本真。
其風緻之佳者,翻在小曲。
録《駐雲飛》一段: 小小冤家,拖逗得人來憔悴殺。
雅淡堪描畫,舉止多瀟灑。
咱!曾記折梨花,在荼縻東架。
忙詢佳期,倒答著閑中話,一半囂人一半耍。
沈璟(字伯英,號寧庵,又號詞隱,吳江人)深通音律,善於南曲;所編《南九宮譜》及《南詞韻選》二書,楷模大著,學者翕然宗之。
其散曲多受辰魚影響,又特嚴於韻律,苦無生氣。
王驥德稱:“其於曲學,法律甚精,泛瀾極博,斤斤返古,力障狂瀾,中興之功,良不可沒。
”(《曲律》)李調元則謂:“沈伯英審於律而短於才,亦知用故實、用套詞之非宜,然作當家本色侈語,卻又不能;直以淺言俚語,掤拽率湊,自謂獨得其宗,號稱詞隱。
而越中一二少年,學慕吳趨,遂以伯英爲開山,私相伏膺,紛紜競作;非不東、鐘、江、陽,韻韻不犯,一禀德清;而以鄙俚可笑爲不施脂粉,以生硬稚率爲出之天然;較之套詞故實一派,反覺雅俗懸殊;使伯龍、禹金輩見之,益當千金自享家帚矣。
”(《雨村曲話》)然則梁、沈二派,雖取徑不同,厥失惟均。
惟自嘉、隆間以迄明末,將近百年,主持“詞餘”壇坫者,文章必推梁氏,韻律必推沈氏,(任訥説)其影響之大可知。
録沈氏《八聲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