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偉大詩人之出現
關燈
小
中
大
以自取容。
篇中最足表現其熱情,有如下列一段: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餘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曰黃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修之數化!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絶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謡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原亦自知其不能容於濁世;而自顧此身之皎潔,猶思有以感化人羣,瞻顧徘徊,不能自已。
既悲煢獨,乃擬“就重華(舜也)而陳詞”,又幻想“溘埃風而上征”,借以脫離現實。
終之以“陟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入世既有所不能,出世又有所不忍;乃不得不出於最後之決絶: 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原不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漁父》),於決絶之詞猶復不忘“美政”。
其獻身社會,至不惜以體魄殉之,此志真可“與日月争光”,精神不死矣。
《離騷》雖不必能被管弦,與《詩經》同爲入樂之作,而其格局本出於祠神之曲,與“不歌而誦”之賦體殊科。
後來入樂之詩,與一切歌詞,莫不受其影響;宋沈約所謂:“原其飆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宋書·謝靈運傳論》)者是也。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史記》)司馬遷以“辭”與“賦”對舉,是辭賦固自有别也。
玉作《九辯》,尚爲《騷》體之遺,而加以變化者;所以後來又有“屈宋”之稱也。
録首章如下: 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兮收潦而水清。
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羇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漠而無聲。
雁廱廱而南遊兮,鵾鷄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篇中最足表現其熱情,有如下列一段: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怒!餘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爲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曰黃昏以爲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修之數化!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絶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
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謡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爲度。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原亦自知其不能容於濁世;而自顧此身之皎潔,猶思有以感化人羣,瞻顧徘徊,不能自已。
既悲煢獨,乃擬“就重華(舜也)而陳詞”,又幻想“溘埃風而上征”,借以脫離現實。
終之以“陟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入世既有所不能,出世又有所不忍;乃不得不出於最後之決絶: 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爲美政兮,吾將從彭鹹之所居。
原不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漁父》),於決絶之詞猶復不忘“美政”。
其獻身社會,至不惜以體魄殉之,此志真可“與日月争光”,精神不死矣。
《離騷》雖不必能被管弦,與《詩經》同爲入樂之作,而其格局本出於祠神之曲,與“不歌而誦”之賦體殊科。
後來入樂之詩,與一切歌詞,莫不受其影響;宋沈約所謂:“原其飆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宋書·謝靈運傳論》)者是也。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史記》)司馬遷以“辭”與“賦”對舉,是辭賦固自有别也。
玉作《九辯》,尚爲《騷》體之遺,而加以變化者;所以後來又有“屈宋”之稱也。
録首章如下: 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兮收潦而水清。
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羇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漠而無聲。
雁廱廱而南遊兮,鵾鷄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