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四言詩之發展與《三百篇》之結集
關燈
小
中
大
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
齊居海濱,其詩舒緩(説詳《漢書·地理志》)。
以人民生活狀況,反映於詩歌,其作風上之差别乃如此;而諸國風除助詞順各方之語氣,稍有變化外,其語言文字,仍歸一緻;則風詩之曾經潤色,殆無可疑。
風詩既出於裡巷歌謡,其作者多不可考。
惟毛傳以《豳風》中之《七月》、《鴟鴞》、《東山》三篇爲周公旦作,其描寫技術,實較其他國風爲精進。
吾人苟承認雅頌爲多出於士大夫之手,所有長篇巨製,與裡巷歌謡,形式上截然殊緻,則以《七月》等篇爲出周公手,庶幾近之。
《七月》描寫農家生活,於嚴肅態度中,間出以詼諧。
如: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於雜叙家常瑣屑之内,着此富於情調之筆,與《東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得謂爲偶然。
茲舉《東山》全篇如下,以見風詩之一斑: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臝之實,亦施於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于垤,婦嘆於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倉庚于飛,熠耀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阮元謂:“三頌各章皆是舞容,故稱爲頌。
若元以後戲曲,歌者舞者與樂器全動作也。
風雅則但若南宋人之歌詞彈詞而已,不必鼓舞以應鏗鏘之節。
”(《揅經室集·釋頌》)頌多用於郊廟祭祀,作者宜爲貴族,而技術往往劣於風雅。
又如《周頌》中之《清廟》一章八句,《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時邁》一章十五句,皆全篇無韻(詳見顧炎武《詩本音》)。
或謂風雅之用韻者,其聲促;頌不用韻,其聲緩(《韻文通論》引王國維説)。
然在文學上之價值,頌固不逮風雅遠甚,以詩歌原以抒情爲主也。
大小雅有祝頌讚美之辭,有祭祀燕飲之詩,而其中最可注意者,厥爲史詩之發展。
如大雅《生民》之美後稷,《公劉》之美公劉,《綿》之美大王,《皇矣》之美文王,《大明》之美武王,於姬周之先世史迹,描寫恒有動人之處。
又如大雅《江漢》叙宣王命召虎征淮夷之事,《常武》叙宣王命皇父征淮徐之事,小雅《出車》叙厲王時南仲伐玁狁之事,《采芑》叙宣王時方叔伐荊蠻之事,《六月》叙宣王命尹吉甫征玁狁之事(參看陸侃如《詩史》上),並能將東遷以前之王室大事,加以鋪張之叙述。
雖不足以躋身於世界著名史詩之林,而周代文學與武功之發展情形,於此足覘之矣。
《三百篇》爲周代詩歌之總匯,亦即中國純文學之總泉源。
後來之抒情詩與叙事詩,鹹由風雅導其先路。
其在當世,《三百篇》並爲入樂之章,益以孔子之提倡,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論語》)經數百年之醖釀,而詩歌有此大結集,不可謂非中國文學史上之無上光榮已!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
齊居海濱,其詩舒緩(説詳《漢書·地理志》)。
以人民生活狀況,反映於詩歌,其作風上之差别乃如此;而諸國風除助詞順各方之語氣,稍有變化外,其語言文字,仍歸一緻;則風詩之曾經潤色,殆無可疑。
風詩既出於裡巷歌謡,其作者多不可考。
惟毛傳以《豳風》中之《七月》、《鴟鴞》、《東山》三篇爲周公旦作,其描寫技術,實較其他國風爲精進。
吾人苟承認雅頌爲多出於士大夫之手,所有長篇巨製,與裡巷歌謡,形式上截然殊緻,則以《七月》等篇爲出周公手,庶幾近之。
《七月》描寫農家生活,於嚴肅態度中,間出以詼諧。
如: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於雜叙家常瑣屑之内,着此富於情調之筆,與《東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得謂爲偶然。
茲舉《東山》全篇如下,以見風詩之一斑: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臝之實,亦施於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于垤,婦嘆於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見,於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倉庚于飛,熠耀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阮元謂:“三頌各章皆是舞容,故稱爲頌。
若元以後戲曲,歌者舞者與樂器全動作也。
風雅則但若南宋人之歌詞彈詞而已,不必鼓舞以應鏗鏘之節。
”(《揅經室集·釋頌》)頌多用於郊廟祭祀,作者宜爲貴族,而技術往往劣於風雅。
又如《周頌》中之《清廟》一章八句,《昊天有成命》一章七句,《時邁》一章十五句,皆全篇無韻(詳見顧炎武《詩本音》)。
或謂風雅之用韻者,其聲促;頌不用韻,其聲緩(《韻文通論》引王國維説)。
然在文學上之價值,頌固不逮風雅遠甚,以詩歌原以抒情爲主也。
大小雅有祝頌讚美之辭,有祭祀燕飲之詩,而其中最可注意者,厥爲史詩之發展。
如大雅《生民》之美後稷,《公劉》之美公劉,《綿》之美大王,《皇矣》之美文王,《大明》之美武王,於姬周之先世史迹,描寫恒有動人之處。
又如大雅《江漢》叙宣王命召虎征淮夷之事,《常武》叙宣王命皇父征淮徐之事,小雅《出車》叙厲王時南仲伐玁狁之事,《采芑》叙宣王時方叔伐荊蠻之事,《六月》叙宣王命尹吉甫征玁狁之事(參看陸侃如《詩史》上),並能將東遷以前之王室大事,加以鋪張之叙述。
雖不足以躋身於世界著名史詩之林,而周代文學與武功之發展情形,於此足覘之矣。
《三百篇》爲周代詩歌之總匯,亦即中國純文學之總泉源。
後來之抒情詩與叙事詩,鹹由風雅導其先路。
其在當世,《三百篇》並爲入樂之章,益以孔子之提倡,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論語》)經數百年之醖釀,而詩歌有此大結集,不可謂非中國文學史上之無上光榮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