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曰徐
關燈
小
中
大
輕輕出聲,不能太過剛暴而讓人感覺乖戾。
其餘的手指,需要中指高過無名指,食指高過中指,大指低伏于旁,禁指伸直如箭,這樣也自然錯落可觀。
這是打弦之勢,需要既輕且慢。
四指挺然相應,正如螳螂捕蟬的樣子:昂着腦袋,舒展翅膀,舒緩地行走,輕巧地伸爪。
商羊鼓舞勢① 名指滾弦勢也。
名指全曲其中節,堅其末節,連聲滾去是也。
必使筋力,挺定指頭,勿許柔軟,始得清勁之聲耳。
餘指悉照前式。
其拂弦勢與抹弦勢同,摘弦勢與滾弦勢同,不再詳見。
一指獨屈而曆遍諸弦,有似商羊之一掌,而能鼓舞以行也。
【注釋】 ①商羊:傳說中的一種鳥,據說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孔子家語·辯政》:“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
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
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泛。
”鼓舞:歡快興奮的樣子。
【譯文】 商羊鼓舞勢 無名指滾弦之勢。
無名指彎曲中節,堅實末節,連聲而滾下。
必須使用筋力,挺直、固定指頭,不要讓手指柔軟,才能獲緻清勁的聲音。
其他手指依照前一式。
右手拂弦之勢和抹弦之勢相同,摘弦之勢和滾弦之勢相同,不再詳細寫出。
一指獨屈而曆過多弦,像是商羊隻有一隻腳,卻能鼓舞而行。
飛龍拿雲勢① 大、中撮弦勢也。
大中擘勾,用大指豎起擘弦,而中指即曲以勾之。
如彈七二或六一,弦既相遠,故用此勢。
而有用大指仰天擘弦,其聲煞然擊其琴面者,非也。
餘指隻照前式。
大、中二指鸱張其勢②,而群指亦翹舉,以助厥威③。
其飛龍之乘雲以禦天者乎④? 【注釋】 ①拿:控制。
②鸱(chī)張:像鸱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厥:其。
④禦:駕馭。
【譯文】 飛龍拿雲勢 大指、中指撮弦之勢。
大中擘勾,豎起大指擘弦,同時彎曲中指勾弦。
例如彈七弦、二弦或六弦、一弦,因為兩弦之間距離較遠,所以會用該勢。
有人用大指仰天擘弦,琴弦彈擊在琴面上聲音很難聽,這是錯誤的。
其他手指的姿勢都和前式相同。
大指、中指強勁展開,其他手指也高舉而助威,這很像飛龍乘雲禦天的樣子。
遊魚擺尾勢 三指潑剌勢也。
三指用潑,則食、中、名并而微曲,稍作斜勢,使向内一潑;三指即又屈曲,複作斜勢,随向外一剌,三指則齊齊挺出,飒然如風之入松林①,有餘韻也。
切不可捏緊拳頭,大涉俗态。
更所忌重而殺伐,輕而委靡,皆所不取。
潑剌之妙,在乎三指一來一去之間。
此以遊魚擺尾名之,其摹神也哉! 【注釋】 ①飒(sà)然:迅疾、倏忽貌。
【譯文】 遊魚擺尾勢 三指潑剌之勢。
三指用“潑”,即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而微微彎曲,稍稍傾斜,向内一“潑”;随即三指再彎曲傾斜,又向外一“剌”,三指整齊地挺出,迅疾如同風入松林,餘韻無限。
決不可捏緊拳頭,這看起來相當俗氣。
更不能力度過重而有殺伐之聲,或力度過輕而有委靡之态,這都是無法接受的。
潑剌的妙處,在于三指一來一去之間。
稱之為“遊魚擺尾”,真是傳神啊! 蟹行郭索勢① 三指輪弦勢也。
食、中、名三指并而俱曲,食居前,中居後,名又居後。
夾緊三指,着于琴面,先摘次剔②,又次挑③,逐一出弦,大、禁二指則又昂起是也。
輪指有蟹行之狀,亦宛肖其形而已④。
【注釋】 ①郭索:螃蟹爬行貌。
②摘:名指向外出弦曰摘。
剔:中指向外出弦曰剔。
③挑:食指向外出弦曰挑。
④肖:猶仿效。
【譯文】 蟹行郭索勢 三指輪弦之勢。
食、中、名三指都并攏彎曲,食指在前,中指在後,無名指更後。
夾緊三指,觸碰在琴面上,先摘再剔,然後再挑,依次出弦,大指、禁指則保持高舉的狀态。
輪指的樣子像是螃蟹爬行,這個名稱也隻是模仿其形。
寒烏啄雪勢 二指鼓弦勢也。
中、食二指并而屈曲,随令大指款之①,逐聲彈出,二弦并鳴,若如一之狀。
隻餘名、禁以作勢耳。
中、食雙彈曰“鼓”,拟其屈指之形,則如栖如啄,有悠然孤寂之度。
謂之寒烏啄雪,不亦宜乎? 【注釋】 ①款:扣。
【譯文】 寒烏啄雪勢 二指鼓弦之勢。
中、食二指并攏彎曲,随即用大指扣住,依次彈出,兩弦同時鳴響,如出一聲。
隻留名、禁二指來作勢。
中、食二指雙彈稱為“鼓”,如果要形容其彎曲手指的形狀,那就像鳥的栖息啄食一樣,有悠然孤寂的情态。
稱之為“寒烏啄雪”,不也是很合适的嗎? 鷹隼捷擊勢① 三指伏弦勢也。
三指并而屈曲,與輪勢相似。
但輪法每指逐一居後而次第出弦者,至伏法則一齊并緊,稍作斜勢,即如剌弦之狀,疾擊于弦外,手掌随伏于弦上,使之矻然而無聲②,故曰其勢險,其聲捷也。
鷹之擊鳥,其翅甚捷然,以喻伏弦之勢,則一煞而無聲,非此莫肖。
【注釋】 ①鷹隼(sǔn):鳥名,鷹和隼。
鷹,亦稱“蒼鷹”。
隼,又名“鹘”。
均兇猛善飛,因亦用以比喻兇殘邪惡之人。
捷:爽健利落。
②矻(kū):拟聲詞。
【譯文】 鷹隼捷擊勢 三指伏弦之勢。
三指并攏彎曲,和輪之勢相似。
但“輪”是各個手指先後排列、依次出弦,而“伏”則是将手指都并攏靠緊,稍稍傾斜,就像剌弦的樣子快速擊弦,出弦之後手掌随即伏在弦上,遏止弦的餘聲,所以說該指法勢險而聲捷。
鷹搏擊鳥時翅膀相當勁健,以此來形容一煞就無聲的伏弦之勢,非常貼切。
左手十勢 秋鹗淩風勢① 起手散彈勢也。
先用左手中指屈曲,居九、十徽之中,以指尖抵于琴面後掌放虛,次以食指提起屈曲,令指頭昂于最高之上,大指即伏于食指之傍,名指則略高于中,而禁指例用直起,後不再詳。
此勢總取其參差不齊之妙也,但後三指俱要夾緊,不可散開,則手勢始有結構。
中指虛抵于琴面,最有淩霄駕風之氣象②,故雲秋鹗者是也。
【注釋】 ①鹗(è):鳥名。
雕屬。
性兇猛,背褐色,頭頂頸後及腹部白色,嘴短腳長,趾具銳爪,栖水邊,捕魚為食,俗稱魚鷹。
②淩霄:淩雲。
【譯文】 秋鹗淩風勢 起手散彈之勢。
先彎曲左手中指放在九、十徽之間,用指尖觸按在琴面後手掌放松,然後提起食指彎曲,讓指頭居于最高的位置,大指則低伏于食指之旁,無名指則稍高過中指,禁指依照慣例挺直舉起,後面不再詳細說明。
該勢主要取其參差不齊的美感,隻是後三指都要夾緊,不能散開,這樣手勢才能有規範。
中指輕輕地觸按在琴面上,特别有淩霄禦風的氣象,所以稱之為秋鹗淩風勢。
彩鳳銜書勢 大指按弦勢也。
大指屈而按弦,則經行不礙于傍①。
即以虎口撐開,食指随提起屈曲,而中指直壓于下,名指亦将直起,略高于中。
要使後三指夾緊,則手勢約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矣。
按弦須用指甲根頭,慎勿按在指尖,使甲痕漸漸磨深,按之甚痛,且更慣不能移,奈何! 大、食二指屈節相應,狀如鳥啄,而餘指躍然起舞,勢似翺翔。
其彩鳳銜書之号,不其善哉! 【注釋】 ①經行:運指在弦上滑動。
【譯文】 彩鳳銜書勢 大指按弦之勢。
大指彎曲按弦,這樣運指在弦上滑動時不會對其他弦有所妨礙。
随即将虎口撐開,食指順勢提起彎曲,中指挺直按壓于下,無名指也要伸直提起,稍高過中指。
必須讓後三指夾緊,這樣手勢才會規範有力,而不任由其松懈。
按弦必須用指甲根部,千萬不要按在指尖,這樣會使指甲上的磨痕越來越深,按弦時會很痛,而且會成為難以更改的習慣,那就沒辦法了。
大、食二指彎曲指節而相互呼應,形狀像鳥喙,而其他手指則躍然起舞,像是在翺翔。
“彩鳳銜書”的稱号不是很合适嗎? 蒼龍入海勢 中指按弦勢也。
與大指按弦勢相似,但中指按下時即以大指尖昂起,仍伏于食指傍,而食指亦随高于中、名之上。
慎毋使諸指散漫不軌耳。
中指直而下按,似有深入之意,餘指代為翩跹①,更有飛動之形。
其名曰“蒼龍入海”,甚為允宜②。
【注釋】 ①代:疊代,更替。
翩跹(xiān):常用以形容輕盈的舞姿。
②允宜:合宜。
【譯文】 中指按弦之勢。
和大指按弦之勢相似,但中指按下時要翹起大指指尖,使其仍低伏于食指旁,而食指也随之高過中指、無名指。
千萬不要讓各個手指散漫而沒有規範。
中指挺直而下按,似乎有深入的感覺,其他手指交相舞動,更有飛動的情狀。
其名為“蒼龍入海”,相當貼切。
鹍雞起舞勢① 名指按弦勢也。
名指屈其中節,直其末節,卓然按于弦上②。
中指用微直以居其中,食指則仍提起,而大指亦随伏其傍也。
然名指末節最是要緊:若軟弱無力,則反凹曲其節,名為折指,大不美觀。
必使筋力挺直,重按堅實,方為妙也。
名指獨立于弦,最要用力。
經行俨如鹍雞之鼓翼而舞,其勢力何堅且壯哉! 【注釋】 ①鹍(kūn)雞:像鶴的一種鳥。
②卓然:高遠特立貌。
【譯文】 鹍雞起舞勢 無名指按弦之勢。
無名指彎曲中節,伸直末節,挺拔地按在弦上。
中指以微直的姿态居于中間,食指仍然提起,大指也随之低伏于食指旁。
但無名指的末節最是要緊:如果軟弱無力,則該指節反而會凹曲,稱為“折指”,非常不美觀。
務必要筋力勁挺、重按堅實才好。
無名指單獨立在弦上,特别需要用力。
運指之時俨如鹍雞鼓翼起舞,其勢其力多麼堅實厚壯啊! 文豹抱物勢① 名指跪弦勢也。
名指上下一節俱曲,餘指仍如名指按弦勢。
因徽間短促,乃用此耳。
但跪指之音,人多按不堅實,必令聲聲清楚,才為妙也。
若跪一條弦,則用甲按;跪弦之二,則用一甲一肉,始得聯絡耳。
此以一指内伏于弦,四指外張,其勢共如文豹之抱物,而将欲舉動者乎? 【注釋】 ①文豹:豹皮有斑紋,故名。
【譯文】 文豹抱物勢 無名指跪弦之勢。
無名指中末兩指節全都彎曲,其他手指則仍然和名指按弦勢一樣。
因為徽位之間短促,所以才會用這個指法。
隻是跪指的聲音很多人都按得不夠堅實,一定要讓每一聲都很清晰才好。
如果跪一條弦,那就用指甲按;如果同時跪兩條弦,那就用一甲一肉,這才能使樂音連貫。
該指法用一指向内伏在弦上,其餘四指向外張開,其勢如同文豹抱物而将有所舉動。
鳴鸠喚雨勢① 大指搯起勢也。
大指按弦,欲令搯起,則将名指按下,大指随屈而搯弦,或一搯,或兩搯。
則與名指按弦勢同,但隻移動大指耳。
跪指搯勢亦與此勢同。
名指屈而下按,大指搯而昂頭,首尾相應,政如雎鸠之呼雨狀也。
【注釋】 ①鳴鸠喚雨:傳說鸠鳥于将雨時鳴聲急。
鸠,鳥名。
古為鸠鴿類,種類不一。
【譯文】 鳴鸠喚雨勢 大指搯起之勢。
大指按弦想要搯起時,就将無名指按下在弦上,大指随即彎曲而搯弦,或搯一次,或搯兩次。
之後就與名指按弦之勢相同,隻是移動了大指。
跪指搯起之勢也和此勢相同。
無名指彎曲下按,大指掐後昂起,首尾呼應,正像是雎鸠呼雨的樣子。
蜻蜓點水勢 食指泛音勢也。
食指直其節,輕點弦上,大指令微昂,後三指亦俱直,而次第高下,慎勿作并,使無可取勢也。
食指點弦後,更要提起屈節,則指不闆定,而得活潑之機矣。
大、中、名三指泛音勢皆與三指按弦勢同。
五指參差直舉輕點弦上之狀,則抑揚自如,竟若蜻蜓之鼓翅,而翩跹于漚花之上也①。
【注釋】 ①漚(ōu):水泡。
【譯文】 蜻蜓點水勢 食指泛音之勢。
食指挺直關節,輕輕點在弦上,大指微微昂起,後三指也都伸直,依次排列高下,小心不要将手指并攏,這會使點泛音時無法取勢。
食指點弦之後還要提起彎曲,這樣手指就不會死闆,而有活潑靈動之趣。
大、中、名三指泛音之勢都和三指按弦之勢相同。
五指參差直舉輕點弦上的姿态抑揚自如,就像蜻蜓鼓翅在水泡上翩翩起舞。
蝶翅浮花勢 大、名泛音勢也。
大指直點弦上,名指則中節微曲、末節用直,輕輕着弦。
得聲後即将提起,餘三指皆如前式,不複贅。
大、名二指點弦疾起,高下輕揚,又若蝶翅之探花,栩栩然枝頭舞媚①,有無限之光景也。
【注釋】 ①栩栩(xǔ)然:蝴蝶活潑飛舞的樣子。
【譯文】 蝶翅浮花勢 大、名指泛音之勢。
大指直接點在弦上,無名指則中節微微彎曲、末節伸直,輕輕觸弦。
得聲後馬上提起手指,其他三指都和前式一樣,不再贅述。
大、名二指點弦疾起,高下輕揚,又像蝴蝶展翅于花間,活潑地飛舞在枝頭,風光無限。
鳴蜩過枝勢① 名、中按弦勢也。
名、中二指按弦,如名按七、中按二是也。
此勢必于十三徽用之,以其尾狹弦近而可按耳。
然名按則中節大曲,而中指則直跨于前。
或有隔一、四弦以按者,大、食、禁三指俱如前式以取勢也。
此将名、中按下二弦,一前一後,如鳴蜩之過枝,而羽翼尚未收斂也。
【注釋】 ①蜩(tiáo):蟬。
【譯文】 鳴蜩過枝勢 名、中二指按弦之勢。
名、中二指按弦,例如無名指按七弦、中指按二弦即是。
該勢僅用于第十三徽,隻是因為琴尾狹窄、弦距相近才可以同時按住。
然而無名指按弦時第二指節會非常彎曲,而中指則挺直跨到前弦。
也有隔一弦、隔四弦而按的情況,大、食、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樣,這是為了取勢。
該指法用名、中二指按在兩條弦上,一前一後,就像鳴蟬過枝之後還沒有把羽翼收斂起來的樣子。
幽禽栖木勢 大、中按弦勢也。
大指則曲而按,中指則直而按,亦有隔幾弦者,食、名、禁俱如前式也。
此勢大指垂頭而入弦,中指下綽而接應,乃若禽翼之斂藏而栖息于林表者耶①。
【注釋】 ①林表:林梢,林外。
【譯文】 幽禽栖木勢 大、中二指按弦之勢。
大指彎曲而按,中指挺直而按,也有隔幾條弦的情況,食、名、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樣。
該勢大指垂低指頭而入弦,中指向下舒展而接應,仿佛宿鳥收翼而栖息于林梢的樣子。
其餘的手指,需要中指高過無名指,食指高過中指,大指低伏于旁,禁指伸直如箭,這樣也自然錯落可觀。
這是打弦之勢,需要既輕且慢。
四指挺然相應,正如螳螂捕蟬的樣子:昂着腦袋,舒展翅膀,舒緩地行走,輕巧地伸爪。
商羊鼓舞勢① 名指滾弦勢也。
名指全曲其中節,堅其末節,連聲滾去是也。
必使筋力,挺定指頭,勿許柔軟,始得清勁之聲耳。
餘指悉照前式。
其拂弦勢與抹弦勢同,摘弦勢與滾弦勢同,不再詳見。
一指獨屈而曆遍諸弦,有似商羊之一掌,而能鼓舞以行也。
【注釋】 ①商羊:傳說中的一種鳥,據說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
《孔子家語·辯政》:“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
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
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
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眉而跳,且謠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今齊有之,其應至矣。
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将有大水為災。
’頃之大霖,雨水溢泛。
”鼓舞:歡快興奮的樣子。
【譯文】 商羊鼓舞勢 無名指滾弦之勢。
無名指彎曲中節,堅實末節,連聲而滾下。
必須使用筋力,挺直、固定指頭,不要讓手指柔軟,才能獲緻清勁的聲音。
其他手指依照前一式。
右手拂弦之勢和抹弦之勢相同,摘弦之勢和滾弦之勢相同,不再詳細寫出。
一指獨屈而曆過多弦,像是商羊隻有一隻腳,卻能鼓舞而行。
飛龍拿雲勢① 大、中撮弦勢也。
大中擘勾,用大指豎起擘弦,而中指即曲以勾之。
如彈七二或六一,弦既相遠,故用此勢。
而有用大指仰天擘弦,其聲煞然擊其琴面者,非也。
餘指隻照前式。
大、中二指鸱張其勢②,而群指亦翹舉,以助厥威③。
其飛龍之乘雲以禦天者乎④? 【注釋】 ①拿:控制。
②鸱(chī)張:像鸱鳥張開翅膀一樣。
③厥:其。
④禦:駕馭。
【譯文】 飛龍拿雲勢 大指、中指撮弦之勢。
大中擘勾,豎起大指擘弦,同時彎曲中指勾弦。
例如彈七弦、二弦或六弦、一弦,因為兩弦之間距離較遠,所以會用該勢。
有人用大指仰天擘弦,琴弦彈擊在琴面上聲音很難聽,這是錯誤的。
其他手指的姿勢都和前式相同。
大指、中指強勁展開,其他手指也高舉而助威,這很像飛龍乘雲禦天的樣子。
遊魚擺尾勢 三指潑剌勢也。
三指用潑,則食、中、名并而微曲,稍作斜勢,使向内一潑;三指即又屈曲,複作斜勢,随向外一剌,三指則齊齊挺出,飒然如風之入松林①,有餘韻也。
切不可捏緊拳頭,大涉俗态。
更所忌重而殺伐,輕而委靡,皆所不取。
潑剌之妙,在乎三指一來一去之間。
此以遊魚擺尾名之,其摹神也哉! 【注釋】 ①飒(sà)然:迅疾、倏忽貌。
【譯文】 遊魚擺尾勢 三指潑剌之勢。
三指用“潑”,即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而微微彎曲,稍稍傾斜,向内一“潑”;随即三指再彎曲傾斜,又向外一“剌”,三指整齊地挺出,迅疾如同風入松林,餘韻無限。
決不可捏緊拳頭,這看起來相當俗氣。
更不能力度過重而有殺伐之聲,或力度過輕而有委靡之态,這都是無法接受的。
潑剌的妙處,在于三指一來一去之間。
稱之為“遊魚擺尾”,真是傳神啊! 蟹行郭索勢① 三指輪弦勢也。
食、中、名三指并而俱曲,食居前,中居後,名又居後。
夾緊三指,着于琴面,先摘次剔②,又次挑③,逐一出弦,大、禁二指則又昂起是也。
輪指有蟹行之狀,亦宛肖其形而已④。
【注釋】 ①郭索:螃蟹爬行貌。
②摘:名指向外出弦曰摘。
剔:中指向外出弦曰剔。
③挑:食指向外出弦曰挑。
④肖:猶仿效。
【譯文】 蟹行郭索勢 三指輪弦之勢。
食、中、名三指都并攏彎曲,食指在前,中指在後,無名指更後。
夾緊三指,觸碰在琴面上,先摘再剔,然後再挑,依次出弦,大指、禁指則保持高舉的狀态。
輪指的樣子像是螃蟹爬行,這個名稱也隻是模仿其形。
寒烏啄雪勢 二指鼓弦勢也。
中、食二指并而屈曲,随令大指款之①,逐聲彈出,二弦并鳴,若如一之狀。
隻餘名、禁以作勢耳。
中、食雙彈曰“鼓”,拟其屈指之形,則如栖如啄,有悠然孤寂之度。
謂之寒烏啄雪,不亦宜乎? 【注釋】 ①款:扣。
【譯文】 寒烏啄雪勢 二指鼓弦之勢。
中、食二指并攏彎曲,随即用大指扣住,依次彈出,兩弦同時鳴響,如出一聲。
隻留名、禁二指來作勢。
中、食二指雙彈稱為“鼓”,如果要形容其彎曲手指的形狀,那就像鳥的栖息啄食一樣,有悠然孤寂的情态。
稱之為“寒烏啄雪”,不也是很合适的嗎? 鷹隼捷擊勢① 三指伏弦勢也。
三指并而屈曲,與輪勢相似。
但輪法每指逐一居後而次第出弦者,至伏法則一齊并緊,稍作斜勢,即如剌弦之狀,疾擊于弦外,手掌随伏于弦上,使之矻然而無聲②,故曰其勢險,其聲捷也。
鷹之擊鳥,其翅甚捷然,以喻伏弦之勢,則一煞而無聲,非此莫肖。
【注釋】 ①鷹隼(sǔn):鳥名,鷹和隼。
鷹,亦稱“蒼鷹”。
隼,又名“鹘”。
均兇猛善飛,因亦用以比喻兇殘邪惡之人。
捷:爽健利落。
②矻(kū):拟聲詞。
【譯文】 鷹隼捷擊勢 三指伏弦之勢。
三指并攏彎曲,和輪之勢相似。
但“輪”是各個手指先後排列、依次出弦,而“伏”則是将手指都并攏靠緊,稍稍傾斜,就像剌弦的樣子快速擊弦,出弦之後手掌随即伏在弦上,遏止弦的餘聲,所以說該指法勢險而聲捷。
鷹搏擊鳥時翅膀相當勁健,以此來形容一煞就無聲的伏弦之勢,非常貼切。
左手十勢 秋鹗淩風勢① 起手散彈勢也。
先用左手中指屈曲,居九、十徽之中,以指尖抵于琴面後掌放虛,次以食指提起屈曲,令指頭昂于最高之上,大指即伏于食指之傍,名指則略高于中,而禁指例用直起,後不再詳。
此勢總取其參差不齊之妙也,但後三指俱要夾緊,不可散開,則手勢始有結構。
中指虛抵于琴面,最有淩霄駕風之氣象②,故雲秋鹗者是也。
【注釋】 ①鹗(è):鳥名。
雕屬。
性兇猛,背褐色,頭頂頸後及腹部白色,嘴短腳長,趾具銳爪,栖水邊,捕魚為食,俗稱魚鷹。
②淩霄:淩雲。
【譯文】 秋鹗淩風勢 起手散彈之勢。
先彎曲左手中指放在九、十徽之間,用指尖觸按在琴面後手掌放松,然後提起食指彎曲,讓指頭居于最高的位置,大指則低伏于食指之旁,無名指則稍高過中指,禁指依照慣例挺直舉起,後面不再詳細說明。
該勢主要取其參差不齊的美感,隻是後三指都要夾緊,不能散開,這樣手勢才能有規範。
中指輕輕地觸按在琴面上,特别有淩霄禦風的氣象,所以稱之為秋鹗淩風勢。
彩鳳銜書勢 大指按弦勢也。
大指屈而按弦,則經行不礙于傍①。
即以虎口撐開,食指随提起屈曲,而中指直壓于下,名指亦将直起,略高于中。
要使後三指夾緊,則手勢約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矣。
按弦須用指甲根頭,慎勿按在指尖,使甲痕漸漸磨深,按之甚痛,且更慣不能移,奈何! 大、食二指屈節相應,狀如鳥啄,而餘指躍然起舞,勢似翺翔。
其彩鳳銜書之号,不其善哉! 【注釋】 ①經行:運指在弦上滑動。
【譯文】 彩鳳銜書勢 大指按弦之勢。
大指彎曲按弦,這樣運指在弦上滑動時不會對其他弦有所妨礙。
随即将虎口撐開,食指順勢提起彎曲,中指挺直按壓于下,無名指也要伸直提起,稍高過中指。
必須讓後三指夾緊,這樣手勢才會規範有力,而不任由其松懈。
按弦必須用指甲根部,千萬不要按在指尖,這樣會使指甲上的磨痕越來越深,按弦時會很痛,而且會成為難以更改的習慣,那就沒辦法了。
大、食二指彎曲指節而相互呼應,形狀像鳥喙,而其他手指則躍然起舞,像是在翺翔。
“彩鳳銜書”的稱号不是很合适嗎? 蒼龍入海勢 中指按弦勢也。
與大指按弦勢相似,但中指按下時即以大指尖昂起,仍伏于食指傍,而食指亦随高于中、名之上。
慎毋使諸指散漫不軌耳。
中指直而下按,似有深入之意,餘指代為翩跹①,更有飛動之形。
其名曰“蒼龍入海”,甚為允宜②。
【注釋】 ①代:疊代,更替。
翩跹(xiān):常用以形容輕盈的舞姿。
②允宜:合宜。
【譯文】 中指按弦之勢。
和大指按弦之勢相似,但中指按下時要翹起大指指尖,使其仍低伏于食指旁,而食指也随之高過中指、無名指。
千萬不要讓各個手指散漫而沒有規範。
中指挺直而下按,似乎有深入的感覺,其他手指交相舞動,更有飛動的情狀。
其名為“蒼龍入海”,相當貼切。
鹍雞起舞勢① 名指按弦勢也。
名指屈其中節,直其末節,卓然按于弦上②。
中指用微直以居其中,食指則仍提起,而大指亦随伏其傍也。
然名指末節最是要緊:若軟弱無力,則反凹曲其節,名為折指,大不美觀。
必使筋力挺直,重按堅實,方為妙也。
名指獨立于弦,最要用力。
經行俨如鹍雞之鼓翼而舞,其勢力何堅且壯哉! 【注釋】 ①鹍(kūn)雞:像鶴的一種鳥。
②卓然:高遠特立貌。
【譯文】 鹍雞起舞勢 無名指按弦之勢。
無名指彎曲中節,伸直末節,挺拔地按在弦上。
中指以微直的姿态居于中間,食指仍然提起,大指也随之低伏于食指旁。
但無名指的末節最是要緊:如果軟弱無力,則該指節反而會凹曲,稱為“折指”,非常不美觀。
務必要筋力勁挺、重按堅實才好。
無名指單獨立在弦上,特别需要用力。
運指之時俨如鹍雞鼓翼起舞,其勢其力多麼堅實厚壯啊! 文豹抱物勢① 名指跪弦勢也。
名指上下一節俱曲,餘指仍如名指按弦勢。
因徽間短促,乃用此耳。
但跪指之音,人多按不堅實,必令聲聲清楚,才為妙也。
若跪一條弦,則用甲按;跪弦之二,則用一甲一肉,始得聯絡耳。
此以一指内伏于弦,四指外張,其勢共如文豹之抱物,而将欲舉動者乎? 【注釋】 ①文豹:豹皮有斑紋,故名。
【譯文】 文豹抱物勢 無名指跪弦之勢。
無名指中末兩指節全都彎曲,其他手指則仍然和名指按弦勢一樣。
因為徽位之間短促,所以才會用這個指法。
隻是跪指的聲音很多人都按得不夠堅實,一定要讓每一聲都很清晰才好。
如果跪一條弦,那就用指甲按;如果同時跪兩條弦,那就用一甲一肉,這才能使樂音連貫。
該指法用一指向内伏在弦上,其餘四指向外張開,其勢如同文豹抱物而将有所舉動。
鳴鸠喚雨勢① 大指搯起勢也。
大指按弦,欲令搯起,則将名指按下,大指随屈而搯弦,或一搯,或兩搯。
則與名指按弦勢同,但隻移動大指耳。
跪指搯勢亦與此勢同。
名指屈而下按,大指搯而昂頭,首尾相應,政如雎鸠之呼雨狀也。
【注釋】 ①鳴鸠喚雨:傳說鸠鳥于将雨時鳴聲急。
鸠,鳥名。
古為鸠鴿類,種類不一。
【譯文】 鳴鸠喚雨勢 大指搯起之勢。
大指按弦想要搯起時,就将無名指按下在弦上,大指随即彎曲而搯弦,或搯一次,或搯兩次。
之後就與名指按弦之勢相同,隻是移動了大指。
跪指搯起之勢也和此勢相同。
無名指彎曲下按,大指掐後昂起,首尾呼應,正像是雎鸠呼雨的樣子。
蜻蜓點水勢 食指泛音勢也。
食指直其節,輕點弦上,大指令微昂,後三指亦俱直,而次第高下,慎勿作并,使無可取勢也。
食指點弦後,更要提起屈節,則指不闆定,而得活潑之機矣。
大、中、名三指泛音勢皆與三指按弦勢同。
五指參差直舉輕點弦上之狀,則抑揚自如,竟若蜻蜓之鼓翅,而翩跹于漚花之上也①。
【注釋】 ①漚(ōu):水泡。
【譯文】 蜻蜓點水勢 食指泛音之勢。
食指挺直關節,輕輕點在弦上,大指微微昂起,後三指也都伸直,依次排列高下,小心不要将手指并攏,這會使點泛音時無法取勢。
食指點弦之後還要提起彎曲,這樣手指就不會死闆,而有活潑靈動之趣。
大、中、名三指泛音之勢都和三指按弦之勢相同。
五指參差直舉輕點弦上的姿态抑揚自如,就像蜻蜓鼓翅在水泡上翩翩起舞。
蝶翅浮花勢 大、名泛音勢也。
大指直點弦上,名指則中節微曲、末節用直,輕輕着弦。
得聲後即将提起,餘三指皆如前式,不複贅。
大、名二指點弦疾起,高下輕揚,又若蝶翅之探花,栩栩然枝頭舞媚①,有無限之光景也。
【注釋】 ①栩栩(xǔ)然:蝴蝶活潑飛舞的樣子。
【譯文】 蝶翅浮花勢 大、名指泛音之勢。
大指直接點在弦上,無名指則中節微微彎曲、末節伸直,輕輕觸弦。
得聲後馬上提起手指,其他三指都和前式一樣,不再贅述。
大、名二指點弦疾起,高下輕揚,又像蝴蝶展翅于花間,活潑地飛舞在枝頭,風光無限。
鳴蜩過枝勢① 名、中按弦勢也。
名、中二指按弦,如名按七、中按二是也。
此勢必于十三徽用之,以其尾狹弦近而可按耳。
然名按則中節大曲,而中指則直跨于前。
或有隔一、四弦以按者,大、食、禁三指俱如前式以取勢也。
此将名、中按下二弦,一前一後,如鳴蜩之過枝,而羽翼尚未收斂也。
【注釋】 ①蜩(tiáo):蟬。
【譯文】 鳴蜩過枝勢 名、中二指按弦之勢。
名、中二指按弦,例如無名指按七弦、中指按二弦即是。
該勢僅用于第十三徽,隻是因為琴尾狹窄、弦距相近才可以同時按住。
然而無名指按弦時第二指節會非常彎曲,而中指則挺直跨到前弦。
也有隔一弦、隔四弦而按的情況,大、食、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樣,這是為了取勢。
該指法用名、中二指按在兩條弦上,一前一後,就像鳴蟬過枝之後還沒有把羽翼收斂起來的樣子。
幽禽栖木勢 大、中按弦勢也。
大指則曲而按,中指則直而按,亦有隔幾弦者,食、名、禁俱如前式也。
此勢大指垂頭而入弦,中指下綽而接應,乃若禽翼之斂藏而栖息于林表者耶①。
【注釋】 ①林表:林梢,林外。
【譯文】 幽禽栖木勢 大、中二指按弦之勢。
大指彎曲而按,中指挺直而按,也有隔幾條弦的情況,食、名、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樣。
該勢大指垂低指頭而入弦,中指向下舒展而接應,仿佛宿鳥收翼而栖息于林梢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