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曰徐

關燈
,就稱“”。

    又有為了應和而退到特定的徽分的,一定會寫清楚“某徽幾分”。

     跪:跪指也。

    名指屈曲兩節以按弦,因徽間短促用之。

    若連跪二弦,則用一甲一肉。

     【譯文】 跪:即跪指。

    無名指彎曲兩個指節來按弦,因為徽位之間距離短,所以用這個指法。

    如果同時跪兩條弦,就用指甲按一弦、用指肉按一弦。

     罨:如名指按在十徽,用大指磕下九徽有聲曰“”。

    或散弦磕下亦然。

    勿太重,見指響則俗。

     【譯文】 罨:例如無名指按在十徽,用大指擊打九徽發出聲音,稱作“”。

    或是在空弦上擊打也一樣。

    不要太重,如果顯露出手指敲擊琴面的響聲就俗了。

     虛罨:不按不彈,止将指罨下某徽得聲。

     【譯文】 虛罨:不按不彈,隻是用手指向下擊打某徽而得聲。

     分開:一弦兩聲,分開彈之。

    以一彈,指即上一徽、或一徽幾分,随下本位,又彈一聲,曰“”。

    凡指上徽之音,或一徽、或分數者,務須對準,太過不及皆緻不和。

    如按七弦七徽,則一彈随上六二,即下七,又一彈也。

    或或皆然。

    又内有吟,須分上下:上吟者,上到某徽吟也。

    如按六弦九徽,應用上,譜注“”字;下吟者,下到某徽吟也。

    如按七弦九徽,應用下,譜注“”字。

    此弦性有陰陽,故吟猱有上下也。

    亦系律呂之平仄音韻相關,以合節奏之和葉耳。

     【譯文】 分開:同弦上的兩聲,分開而彈。

    先彈一聲,手指随即上滑一個徽位,或一徽幾分,順勢下滑到本位,再彈一聲,稱為“”。

    大凡手指上滑徽位的出音,或一徽、或幾分,都必須對準,超過或不及都會導緻不和諧。

    例如手指按在七弦七徽“”,那就彈一下之後順勢上到六徽二分,随即下到七徽再彈一下。

    或“”或“”都是如此。

    另外,如果“”内有“吟”,必須分清上下:“上吟”,就是上到某徽“吟”。

    例如按在六弦九徽“”,需要用“上”,琴譜上就标注“”;“下吟”,就是下到某徽“吟”。

    例如手指按在七弦九徽“”,需要用“下”,琴譜上就标注“”。

    這是因為弦性有陰陽之分,所以“吟”“猱”也有上下之分。

    這也與律呂的平仄音韻相關,是為了配合節奏的和諧。

     放合:專言名指也。

    按前弦放起有聲曰“”,彈後弦合前聲曰“”。

    如名按六弦八徽,用為放;名又随按七弦七徽六分,彈一聲,與六弦同聲為合也。

     【譯文】 放合:專門說的是無名指。

    手指按前一條弦,放起而出聲,稱為“”,彈後一條弦與前聲應和,稱為“”。

    例如無名指按在六弦八徽上,用“”而為“放”;無名指又随即按七弦七徽六分,彈一聲,與六弦“”同聲而為“合”。

     應合:按彈後,用指或上某徽,或下某徽,有音以應次弦之聲曰“應”,次弦合前弦之音曰“合”。

    如名按四弦十徽,彈一聲,即上九,與次彈散七應合同聲也。

     【譯文】 應合:按彈之後,手指或上滑到某徽位,或下滑到某徽位,出音與後一條弦的聲音相合,稱為“應”,後一條弦與前一條弦的聲音相合,稱為“合”。

    例如無名指按在四弦十徽上,彈一聲,随即上到九徽,與接下來所彈的散音七弦同聲相應。

     爪合:大指按彈前弦,候名指按彈次弦,随用大指搯起同聲曰“”。

    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彈過,名指即按四弦九徽,以大指爪起,與四同聲相合也。

     【譯文】 爪合:大指按彈前一條弦,等無名指按彈後一條弦之後,随即用大指搯弦而起,同時出音,稱為“”。

    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彈過之後,無名指随即按在四弦九徽上,用大指抓弦而起,與四弦同聲相合。

     同聲:如大指按七弦九徽,用爪起合散勾四一聲曰“”。

    大抵次彈與同者,按彈之則曰“”,散彈之則曰“”。

     【譯文】 同聲: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抓弦而起,與散勾四弦一聲相合,稱為“”。

    大緻上後一條弦的手法和“”是一樣的,前一條弦如果是按彈,就稱“”;如果是散彈,就稱“”。

     同起:如大指按七弦九徽,四弦即彈散聲,大指随提起,不用爪者曰“”,取其隐然相應之聲也。

     【譯文】 同起: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四弦随即彈散聲,大指順勢提起,不用抓弦,這稱為“”,取其隐隐然相應合的聲音。

     泛起:右彈,左指點弦上,取音輕清,名曰“天音”。

    手法又名“蜻蜓點水勢”。

    右彈欲重,左點欲輕,此其訣也。

     【譯文】 泛起:右手彈弦,左手手指點在弦上,取音輕盈而清晰,名為“天音”。

    手法又名“蜻蜓點水勢”。

    右手彈弦需要重一些,左手點弦需要輕一些,這是該指法的訣竅。

     泛止:泛音止也。

     【譯文】 泛止:泛音結束。

     推出:中指按第一弦推出,弦外有聲。

    秘法以中指節上,按而出聲者,殊為清實。

     【譯文】 推出:中指按第一弦向弦外方向推出,得聲。

    秘法:用中指節上按弦而出聲的彈法,效果會特别清實。

     少息:候音少停再彈。

     【譯文】 少息:等餘音稍稍停息再彈。

     浒:候音少息,将指直上一徽,連過次弦,謂之上,取其直捷之勢也。

    然非少息,不能用。

     【譯文】 浒:等餘音稍稍停息後,讓手指直上一個徽位,順勢過渡到下一條弦上,稱為“”上,取其直截勁爽的意勢。

    但如果不是“少息”,就不能用“”。

     入慢:曲操至後有放慢彈者①。

     【注釋】 ①曲操:樂曲。

     【譯文】 入慢:曲操到最後部分放慢速度而彈的情況。

     就:譜字有照上文按徽者,或照上文散彈者,俱用字。

    又有指按弦上,到某徽止,次弦即照上徽彈,亦用字。

    又有小注用字者,乃勿遲之謂也。

     【譯文】 就:譜字有依照前句而按在徽位上,或依照前句而彈散弦的,都用“”字。

    又有手指按在弦上,到某徽結束,下一條弦就依照上一條弦的徽位彈,也用“”字。

    又有小字标注用“”字的情況,意思是不要放慢。

     蓄音:取含蓄意,将指略一退動,以活其機,不使音太露。

     【譯文】 蓄音:要求有含蓄的感覺,用手指稍作退動,從而使出音靈動,避免太過直露。

     虛按:用指浮着弦上以遏其聲,使之不響,此用之。

     【譯文】 虛按:将手指輕輕地按在弦上遏止餘聲,使弦不響,這在“”的指法中用到。

     不動:恐彈後指動,反緻不和,故訂之。

     【譯文】 不動:怕右手彈弦之後左手搖動,反而導緻出音不諧和,所以設置了該指法。

     外:十三徽外,指離徽三四分也。

     【譯文】 外:十三徽以外的位置,手指離徽三四分左右。

     換:換指而彈。

     【譯文】 換:換指而彈。

     乘聲 急 輕 聲 徽 至 指 左右手二十勢圖說 【題解】 在《左右手二十勢圖說》問世之前,明代琴譜中多有手勢圖的刊刻。

    從《琴曲集成》來看,其前的《新刊太音大全集》《新刊發明琴譜》《風宣玄品》《琴譜正傳》《重修真傳琴譜》《琴書大全》《文會堂琴譜》《三才圖會續集》《陽春堂琴譜》《樂仙琴譜》和《古音正宗》等十一部琴譜中,都有相對完整的成套手勢圖(個别收圖過少的琴譜不計)。

    這些手勢圖往往以前後兩組圖文對應組成:其一是指法的直觀形象,配以對指法完成方法的解釋;其二是指法的拟态繪畫,配以對指法拟态的文學性描述。

    不同琴譜的手勢圖在結構和文字上多有類似之處,很可能有一緻的源頭。

    以《琴書大全》中的“賓雁銜蘆勢”為例,該勢由兩圖組成:首先是一直觀圖畫,圖中右手大指、食指指尖相合,其餘諸指松開,其下則為文字說明:“撚,譜作‘念’,以兩指撚起一弦,放之有聲曰‘撚’”;其次是大雁口銜蘆葦的拟态圖畫,其下則為文字說明:“賓雁銜蘆勢,興曰:涼風倏至,鴻雁來賓。

    銜蘆南鄉,将以依仁。

    免度關而委去,遞哀音而動人。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這些對手型的直觀展示未必描摹精确,同時似乎也并無賦予這些指法以動物拟态的必要,其後文學性的審美描述,充其量也隻是增加了一些指法學習的趣味性(至于如何從中闡發美學、哲學的意涵,則人言人殊,筆者在此不加涉及)。

     但是《左右手二十勢圖說》與之前的手勢圖差别甚大。

    盡管《圖說》也襲用了之前手勢圖的種種名稱,但“名”與“實”的對應出現了較大的錯位。

    仍以“賓雁銜蘆勢”為例:在之前各種琴譜的手勢圖中,該勢所對應的指法是“撚”,右手大指、食指相扣如鳥啄撚弦而起,這一形狀與手勢圖的名稱對應得頗為形象,而在《圖說》中該勢則作“食指挑弦勢也”。

    當然,青山也對手勢之名實關系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二指屈曲相應,三指舒張若翔,有如北雁來賓,而銜蘆以禦風也。

    ”但與之前的手勢圖參而觀之,可以說青山所承襲的隻是手勢之名,其内容闡釋則為原創。

     另一方面,《圖說》相對于前代琴譜中的手勢圖更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文字解釋着重點并不在某指法“是什麼”,而是某指法“應該如何操作”。

    例如“賓雁銜蘆勢”:“食指屈曲中節,大指亦随而曲之,即令指甲抵于食指頭之中。

    至挑時,則大指用直而送出。

    食指如欲收進複挑,大指仍曲以抵定。

    要之,食指力綿,須借大指以助之,故不可相離,又不可大指與食指捏緊,使其挑送不靈也。

    後三指與前式同。

    ”無論對這段話中所涉及的指法要求如何評價,我們至少都不難按其文字加以相對準确地模仿。

    這樣的文字解釋從形狀、位置、過程、力度等多角度對“挑”這一指法進行了描述,非常具體實在,可以說體現了青山個人的獨到心得。

     從琴學的發展來說,今人在指法技術層面上所獲得的經驗很可能已經超越了明清時代的古人。

    如果要對《箋》《圖說》中的某些具體觀點加以苛責,恐怕也并不算難事。

    但我們必須記得,當代琴學的發展與近年來琴學資料的普及關系甚大。

    我們今天很容易看到全套的《琴曲集成》,很容易入手成百上千的音像記錄,并在反複地比較考量、交流請教中提升自己的琴技。

    然而,對于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來說,獲得一部有一定質量的琴譜、結識一名有一定水平的琴人、甚至是聽到一首還算不錯的琴曲,恐怕都未必是很容易的事。

    即使是在二十年前,要獲得所需琴學資料的難度也是今天所難以想象的。

    我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必須公允地考慮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生态,并以其在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局限中所達到的高度、所提出的創新等來對其加以衡量,如此方不失忠恕之道。

    因此,無論如何評價青山的具體見解,他畢竟率先在形而下的具體操作層面上,用文字形式對指法要求等方面内容做出了清晰描述,這是其在琴學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迹。

    而《箋》和《圖說》中的某些觀點,例如“捚拳入胸為者,粗鄙之極,可為絕倒”之類的描述,即使對今天的學琴者而言也仍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萬峰閣指法箋》《左右手二十勢圖說》和《溪山琴況》一樣,都可以說是空前的琴學著作,也是青山在《溪山琴況》之外為琴學發展做出的另一重要貢獻。

     右手十勢 風驚鶴舞勢 食指抹弦勢也。

    食指微曲中節,直其末節以入弦。

    中、名指曲直皆如之。

    但使中高于食,名又高于中,大指則将俟于傍。

    禁指更欲高而直①,方得參差不齊之勢,斯為合式也。

     五指高下玲珑②,飄然若羽,宛如鶴翅之初張,有臨風鼓舞之态,故其名自不謬。

     【注釋】 ①禁指:小指。

    右手彈弦不用小指,故稱“禁指”。

     ②玲珑:靈活。

     【譯文】 風驚鶴舞勢 食指抹弦之勢。

    食指微微彎曲第二指節,伸直末端指節來下指入弦。

    中指、無名指的曲直都與之相同。

    需要讓中指高過食指,無名指又高過中指,大指則在旁邊相呼應。

    禁指更需要舉高伸直,才能獲緻參差不齊之勢,這才符合規範。

     五指高下靈活,飄然如羽,宛如剛張開的鶴翅,有臨風而舞的姿态,所以會有這個名稱。

     賓雁銜蘆勢① 食指挑弦勢也。

    食指屈曲中節,大指亦随而曲之,即令指甲抵于食指頭之中。

    至挑時,則大指用直而送出。

    食指如欲收進複挑,大指仍曲以抵定。

    要之,食指力綿,須借大指以助之,故不可相離,又不可大指與食指捏緊,使其挑送不靈也。

    後三指與前式同。

     二指屈曲相應,三指舒張若翔,有如北雁來賓②,而銜蘆以禦風也③。

     【注釋】 ①賓雁:深秋的鴻雁。

    《禮記·月令》:“鴻雁來賓。

    ” ②北雁來賓:雁為候鳥,秋冬之季自北徏南,如為南地之賓客,故稱。

     ③禦:抵擋。

     【譯文】 賓雁銜蘆勢 食指挑弦之勢。

    食指彎曲第二指節,大指也随之而彎曲,使指甲抵在食指指頭的中間。

    等到挑的時候,大指伸直而将食指送出。

    食指如果要收進再挑,則大指仍然彎曲而抵住原來的位置。

    總之,食指力軟,需要借助大指之力,所以兩指不能分開,但大指和食指又不能捏得太緊,這會使挑送不夠靈動。

    其他三指的姿勢和前式相同。

     大、食二指彎曲相呼應,中、名、禁三指舒張如飛翔,有如深秋時節來自北方的鴻雁銜蘆而禦風的樣子。

     孤鹜驚秋勢① 中指勾剔勢也。

    中指勾弦,用曲中節、直末節以入弦。

    食指即提起屈曲,昂其頭于最高處,大指随伏于其傍。

    名則高于中而低于食。

    禁惟一直昂起而已。

    一勾一剔皆用此勢。

     中指勾弦,卓立于上②,而群指低昂綽約③,翩翩欲舉。

    最若孤鹜之息于溪頭,而恍有驚秋意也④。

     【注釋】 ①鹜(wù):水鳥名,即家鴨。

    古時也泛指野鴨。

     ②卓立:特立,聳立。

     ③綽(chuò)約:柔婉美好貌。

     ④恍:仿佛。

    驚秋:秋令蓦地到來。

    喻迅速凋零衰敗。

     【譯文】 孤鹜驚秋勢 中指勾剔之勢。

    中指勾弦,用彎曲中節、伸直末節的方式入弦。

    食指則提起彎曲,擡高指尖,使之處于最高的位置,大指則順勢低伏在食指之旁。

    無名指則比中指高、比食指低。

    禁指隻需伸直擡高。

    一勾一剔都用該勢。

     中指勾弦,挺拔地立于弦上,而其他手指則高低綽約,翩翩欲飛。

    這特别像是在溪頭栖息的孤鹜,仿佛有秋季凋零之意。

     螳螂捕蟬勢 名指打弦勢也。

    名指微曲中節、直末節以入弦。

    輕輕出聲,不可剛暴以取乖戾。

    餘令中指高于名,食指高于中,大指伏于傍,禁指直如矢,亦自低昂可觀①。

     此打弦之勢,輕而且緩。

    而四指翹然相拱②,恰如螳螂捕蟬之狀:昂其首而綽其翼③,緩其步而輕其爪也。

     【注釋】 ①低昂:高低,高下。

     ②翹然:挺直貌。

     ③綽(chuò):寬緩,舒展。

     【譯文】 螳螂捕蟬勢 無名指打弦之勢。

    無名指微微彎曲中節、伸直末節而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