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輕

關燈
【題解】

    出自《溪山琴況》中同名之“輕”況,此篇全文為“輕”況中略去數句。《溪山琴況》中“蓋音之取輕,屬于幽情,歸乎玄理;而體曲之意,悉曲之情,有不期輕而自輕者。第音之輕處最難”,此數句本篇中取頭尾改為“蓋音之輕處最難”。《溪山琴況》中“工夫未到”,本篇改為“力有未到”。《溪山琴況》中“指到音綻,更飄飖鮮朗,如落花流水,幽趣無限”,本篇改為“指到音綻,幽趣無限”。《溪山琴況》中“皆貴清實中得之耳”之後文字本篇略去。

    本篇雖為對《溪山琴況》中“輕”況的縮寫,但條理也還清晰。開頭提出以中和為準,方有輕重之别。次叙輕之難處,忌浮晦而求清實。最後論清實之輕的各種意趣。

    所略去的是《溪山琴況》中基于“輕”況而引申出的關于“輕”“重”和“中和”的内在聯系部分,這原本是《溪山琴況》原文中相當精彩之處。

    不輕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調當以中和為主,而輕重持損益之①,則其趣自生。蓋音之輕處最難:力有未到,則浮而不實、晦而不明,雖輕亦不嘉。惟輕之中不爽清實②,而一絲一忽③,指到音綻,幽趣無限。乃有一節一句之輕,有間雜高下之輕,種種意趣,皆貴于清實中得之。

    【注釋】

    ①持:當從《蕉窗九錄》作“特”。損益:增減,改動。此指調節。

    ②不爽:指不差,沒有差錯。

    ③一絲一忽:指音量輕微之處。絲、忽,古代計量單位,十忽為絲,十絲為毫,十毫為厘。

    【譯文】

    不輕不重的就是中和之音。起調應當以中正平和為主,而在樂曲的展開中則用輕重來加以調節,這樣曲中的意趣便自然會産生了。但是取音要達到“輕”是最為困難的:工夫如果不到位,那麼出音就會虛浮不實、晦暗不明,即使輕也并非好。隻有在輕中不失清實,才能在音量極為輕微時也能下指落弦而綻發出美妙的音色,呈現出無盡的幽趣。于是進而有一節一句之輕,有交錯高低之輕,種種意趣都貴在從清實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