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①馳骛(wù):奔走、奔馳。
②嚣競:喧嘩奔競、追逐名利。
┃實踐要點┃ 呂留良因為早年參加過文人集社,所以雖然在他家的力行堂中組織這個文會,但一再強調“但會文字,不會酒食”,觀摩文字,培養風雅,又遠離喧嘩、名利等士人之間的不良習氣。
現在組織讀書會、文會等活動,也應當力戒酒食,不隻是節約費用,而是避免與學習無關的一切,這點當是組織者應當注意的。
日期三、八,文限二作,從俗從同也。
題必畫一,乃有相觀之善。
每期大小題各二,以分長幼。
近者淩晨傳發,遠者先日封寄可也。
師長無權,則心志不精,專長務外之弊。
故批點之任,各歸其師,不可侵越。
無師者歸其家長,或其同學之友。
師長以為佳,乃得見付入集。
如不甚足觀,無妨置藏不出,以待次期之長進。
慎勿欲速好名,捉刀作僞,以誤子弟也。
┃今譯┃ 日期定在每旬的三、八兩日,每次限作文章兩篇,從俗從衆。
題目必須統一,這樣才有相互觀摩的便利。
每一期大小題目各兩個,用以區分年齡的長幼。
住得比較近的淩晨時分傳遞發給題目,住得遠的也可以提早一日封了寄去。
師長如果沒有權力,就不能專心于此事,就會有專門想着外面他務的弊病。
所以批點文章的任務,各歸各的老師,不可侵占、僭越。
沒有老師的就歸于家長,或者與他一同學習的友人。
師長們以為好的,方才得以交付出來收入集子。
如果不太看得上的,不妨先收藏着不拿出來,以待下一次有所長進。
謹慎對待,不要想着快速求個好名聲,捉刀代筆拿了僞作,以緻耽誤子弟。
┃實踐要點┃ 此次的文會,每旬兩次,每月共計六次;每次作文兩篇,每月共計十二篇。
題目統一,以便相互比較文章高下。
老師或家長親自批點,認為優秀的方才拿出來收入集子,不理想的則可以等下次再拿出來。
強調不可代筆,以免耽誤子弟。
這些措施,既提出了要求,又相對比較寬松,其做法也适合現代舉辦小型的作文聚會參考。
文須當日構寫、批看,次日午前彙付。
若過四、九兩日,雖有佳文,不複入集,以策驕惰。
文既集,總釘傳閱。
以前後次序為甲乙,間着評語。
如有絕頂佳文,仿“月泉”例,贈以筆墨小物。
其三次無文入集者,亦薄罰焉。
每齋傳閱不得過三日,以次傳遍,歸還草堂。
遺失阙損者罰之。
┃今譯┃ 文章必須在當日構思寫作、批改查看,次日中午之前彙集、交付。
如果過了每旬的四、九兩日,雖然有好的文章,也不再收入到集子之中,以此來鞭策驕傲、怠惰之人。
文章既然收入集子,彙總裝訂以便傳閱。
以其中的先後順序來區分優劣,中間寫上評語。
如果有絕頂的好文章,效仿月泉文社的舊例,贈送筆墨等小物件。
若三次都沒有文章收入集子,也要稍稍加以責罰。
每個書齋傳閱集子,不得超過三日,依次傳遍之後,集子歸還到草堂。
遺失或者缺頁、損壞的,責罰。
┃實踐要點┃ 提升寫作水平,最好的訓練就是現場作文,故而強調當日構寫、批看。
一個文會之中,每次活動都将優秀文章挑選出來,以優劣等級排序編成集子,則有了成就感;再稍加獎懲,則于提升積極性、趣味性都有助益。
最後集子還要保存起來,既可檢驗得失,又可存檔備查。
這些方法,都是值得發揚的。
文必用格紙謄清。
其字句之疵,師長即為抹改,亦不必别錄,以考其真。
每朔日①,分一月格紙,願則來取,不敢拒,亦不敢強也。
不遵信朱子②者勿與。
對題抄套文字,最為無恥,較出必罰。
寫别字有罰。
┃今譯┃ 文章必須用格子紙謄寫清楚。
其中字句的瑕疵,師長随即為之塗抹改正,也不必另外抄錄,以便考證其中的真實情形。
每個月的朔日,分給大家一個月用的格子紙,願意參加文會活動的就來領取,不敢拒絕任何人,也不敢勉強任何人。
不願意遵信朱子的人不給。
對着題目抄錄套用現成文字的,最為無恥,校對出來之後必定責罰。
寫了别字的也有責罰。
┃簡注┃ ①朔日:陰曆的每月初一。
②朱子:即朱熹,宋代著名理學家,著有《四書章句集注》,為呂留良《四書講義》以及八股文(四書文)評點的依據,故主張學生遵從、信奉朱子,認真研讀《四書章句集注》等朱子之書。
不遵信朱子的士人,多半遵信王陽明,或佛、道,這些都是呂留良所反對的,故強調這一條。
┃實踐要點┃ 以文章寫作為主題的聚會,強調用格子紙謄清再上交師長,而師長則直接在稿子上批改,可以将原文與改文對比,體會為什麼要如此改正,對于學習寫作來說意義重大。
在分發格子紙的時候,又強調願意參與的來取,不願意的也不勉強,學習總有艱辛的一面,成敗還在自身。
至于一定要樹立一個思想上的宗主,則也是現在舉辦文化活動應當注意的,比如孔子、朱子,或者地方文化名人,通過畫像、書籍等,讓參與者知道活動的導向,也是極有必要的。
沒有宗主,則往往散亂無章。
客坐私告 某所最畏者有三: 一曰貴人。
夙遭多難,震官府之威,今夢見猶悸①。
故雖平生交契,一登仕途,即不敢複近。
非過為揀擇也,心有恐懼,習久性成耳。
對宦仆如伍伯也②,捧大字書帖即牌檄也③。
登朱門,則惴惴焉,大庭福堂也。
┃今譯┃ 我所最為畏懼的人有三種: 第一是貴人。
我早年遭遇了許多劫難,曾被官府的威風所震懾,如今夢見當年的事情還依舊心跳不已。
所以雖然是平生交情深厚的,一旦登上仕途,就不敢再度親近了。
并非是過于挑剔朋友,而是心裡留有恐懼,習慣太久而成為本性了。
面對官員,如同面對催索的差役;捧着寫着大字的名帖,也如同接到府縣的文書。
登大戶人家之門,則惴惴不安,因為那裡有大庭院、大福堂。
┃簡注┃ ①悸:因為擔心、害怕而心跳。
②宦仆:官吏。
伍伯:官府的差役。
③大字書帖:名帖,名片。
牌檄:發到府縣的文書。
┃實踐要點┃ 呂留良早年與其侄兒呂宣忠參加抗清,失敗後呂宣忠被殺,他也遭到追捕,故而說害怕官府。
然而畏懼做官的人,則還是因為其遺民身份,不願意與那些在清朝做官的人往來。
同時,也是告誡後人,不輕易與高官、貴人往來,免生是非。
二曰名士。
向苦社門①之水火,今喜此風衰息矣。
而變相傍出,尤不可方物②。
如選家論時藝,幕賓談經濟,尊宿③說詩古文,講師争理學,遊客叙聲氣,方技④托知鑒介紹。
彼皆有所求耳,接與不接,總獲愆尤⑤。
每晨起默禱,但願此數公無一見及,即終日大幸也。
┃今譯┃ 二是名士。
我向來就苦于文人集社中不同門戶之間的水火不容,現在這種風氣衰落、平息了,我很歡喜。
然而變相的文人活動也常有别出,更加不容易識别了。
比如文章選家談論八股時藝,官府幕賓談論經邦濟世,年老有名的高人講說詩歌、古文,講學之師争辯理學,從遊之客述說士人風氣,方技之士托知音之人介紹。
他們都是有所求的,接待與不接待,總會獲罪。
每天早晨起來之後默默祈禱,但願這幾種名士一個也碰不到,也就是這一天裡的大幸運了。
┃簡注┃ ①社門:明末之時,江南地區多文人集社,常常會有不同的門戶發生分歧。
②方物:辨别、識别品類。
③尊宿:一般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也指受尊敬的人。
④方技:指掌握醫蔔、星相等各種技術的士人。
⑤愆尤:過失,罪過。
┃實踐要點┃ 崇德的呂家,原本就是明末文人集社的組織者,如呂留良的兄長呂願良、友人孫爽(子度)等曾組織過澄社、征書社,所以熟知其中門戶之争。
清初集社被禁止,變相的文人、名士的活動,如文章選家、官府幕賓等等以不同的形式活躍。
呂留良認為這些名士們都是有所求才四處活動的,接待則會受他們蠱惑,不接待則會被他們說成傲慢,所以都會獲罪。
不要輕易與這些所謂的名士交往,其中的道理說得很清楚了。
就現代而言,有才幹、有特長的人如果經常活躍于社交場所,則多半别有所求,故而要慎重對待。
三曰僧。
生平畏僧,甚于狼猰①,尤畏宗門②之僧。
惟苦節文人托迹此中者,則心甚愛之。
然迩年以來,頗見托迹者開堂說法,谄事大官,即就此中求富貴利達,方悟其托迹時原不為此,則可畏更過于僧矣。
┃今譯┃ 三是僧人。
我生平畏懼僧人,更甚于豺狼、猰貐,尤其怕禅宗僧人。
唯獨那些艱苦守節的士人,假托為僧人混迹在其中的,則心裡十分喜愛他們。
然而近年以來,常見那些托迹僧人的文人開堂說法,谄媚地侍奉大官,就是在其中謀求富貴利達,方才醒悟他們在托迹之時原本就不是因為另有苦衷而假托為僧人的,那麼這種人的可怕,更是超過真正的僧人了。
┃簡注┃ ①猰(yà):猰貐,傳說中吃人的兇獸。
②宗門:禅門、禅宗。
┃實踐要點┃ 僧人,特别是禅宗的高僧,往往巴結達官貴人,以求富貴利達。
然而在清初時也有所謂逃禅,是遺民逃避清廷征召的一種方式,并非真成了僧人,故呂留良表示欣賞。
清朝政權穩固之後,部分不安分的逃禅士人也開始谄媚官員。
此類由守節而變節,無品格無底線之人,在呂留良看來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這種人任何時代都不少見。
又有九不能: 一曰寫字。
本不善書,比①苦痔瘍去血久,筋脈顫振,并失其故矣。
二曰行醫。
靈蘭②之書,向未之讀也。
因家人病久,醫友盤桓,粗識數方。
間與親契論列,遂為謬許,傳誤遠迩。
今三年之中,兄喪女夭,冢婦③暴亡,身患藏毒,淋漓支綴,其能事可睹矣。
且年未五十,須白齒堕,瘘疾④一發,卧起洗滌,非人不便。
頹然一廢物,豈能提囊行市耶? ┃今譯┃ 又有九件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是寫字。
本來就不善于書法,近來又長久地苦于痔瘡流出膿血之病,導緻筋脈發生震顫,并且寫字也失去了原來的能力。
二是行醫。
醫藥類的書,向來未曾讀過。
因為家人生病久了,懂醫藥的朋友常在家中盤桓,粗略地識得幾種藥方。
偶然與親友談論起來也有所契合,于是被人謬贊、稱許,我懂醫藥的說法被誤傳到了遠近一帶。
如今的三年之中,兄長病故、女兒早夭,主婦也得暴病而亡,我自己也身患隐蔽的毒氣而流血淋漓,勉強支持延續性命而已,還能做什麼事也就一目了然了。
而且年紀還未滿五十,胡須白了,牙齒掉了,流膿的毛病一旦發作,卧床、起身、洗滌等事,沒有人照顧就覺得不便。
真是一個頹然的廢物了,怎麼能提着醫藥之囊行走于街市呢? ┃簡注┃ ①比:比來,近來。
②靈蘭:原指靈台和蘭室,是傳說中黃帝藏書的地方,也特指醫藥類藏書。
《黃帝内經·素問》有《靈蘭秘典論》,藥店有“靈蘭秘授”之匾額。
③冢婦:主婦,嫡長子之妻。
呂葆中之妻于康熙十四年去世。
④瘘(lòu)疾:因為生瘡而長久不愈,流出膿水。
┃實踐要點┃ 呂留良流傳的書法手迹不多,然而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其《賣藝文》中就提及賣字一事,常有人求字,故強調手顫之病。
呂留良也是一個名中醫,著有《東莊醫案》等書。
他的友人名醫高旦中一度常住他家,兩人經常探讨醫學,後來也曾行醫以補家用。
晚年隐居之後,緻力于研究、刊行程朱理學著作,便謝絕醫藥之事。
多才多藝是好事,但也是壞事,故而到了一定年紀便要有所取舍。
此文提及的寫字、行醫以及下文的酬應詩文、批評著作等,呂留良漸漸謝絕,方才成就為理學家,後人讀此文應當懂得其中道理。
三曰酬應詩文。
少孤失業,又無師授,不知行文之法。
每苦有情不能自達,況應酬無情之言乎? 四曰批評朋友著作。
性不善谀,而時尚所宗,未展卷帙,先須料簡①谀詞,又須揣合其意。
如曰“惟公不好谀者乃佳”,其苦甚于夏畦②。
┃今譯┃ 三是詩文的酬答、應對。
我少年時候就成了孤兒,失了學業,又沒有高明的老師傳授,所以不知道行文的方法。
每每苦于有情感而不能自如地表達,何況去應酬那些毫無情感的文字呢? 四是批評朋友的著作。
我本性不善于阿谀奉承,然而時尚卻是推崇備至,還沒有展開書卷書帙,必須先去選好阿谀之詞,又必須揣摩合于人家的心意。
如有人說“唯獨您不喜好阿谀的方才更佳”,如實地批評著作,又會辛苦得如同夏天在田地裡勞作的人。
┃簡注┃ ①料簡:即料揀,品評、選擇。
②夏畦(qí):夏天在田地裡勞作的人。
語出《孟子·滕文公下》。
┃實踐要點┃ 古代的士人之間,流行詩文唱和。
這種應酬之作,往往沒有什麼思想情感,難有佳作,故而呂留良較為反感。
著作的批評則更是礙于情面,說一通不痛不癢的阿谀之詞,這種時尚現代也是一樣的。
所以為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還是應當盡量謝絕毫無内容的應酬之作,也謝絕批評之作。
五曰借書。
所寶惜者惟此,而友人借去,辄不肯見還。
所謂“借者一癡,還者一癡”也,當永以為鑒。
但欲依抄書社①例,各抄所有之書,相易則可。
六曰薦牍②。
凡人投契,各有誼分。
标榜樹私,乃門戶中籠絡之術。
吾戆而固,安能為此?至醫關人命,師長生徒,尤不敢妄舉。
況有言不信,亦無可舉處。
┃今譯┃ 五是借書。
我所珍惜的唯有藏書,然而友人借去,總是不肯歸還。
這也就是所謂的“借者一癡,還者一癡”了,應當永遠以此為鑒。
但是我也想要依照“抄書社”的常例,各自抄寫所擁有的書,相互交換也是可以的。
六是推薦的文書。
凡是人與人之間投緣的,各有各的友誼緣分。
相互标榜樹立私人的圈子,乃是門戶中人相互籠絡的策略。
我性情戆直而頑固,怎麼能夠這麼做呢?至于醫術事關人命,老師教養學生,尤其不敢随意推舉。
何況說了也不見得可信,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推舉之處了。
┃簡注┃ ①抄書社:相互交換抄書的小社團,比如黃宗羲曾與許元溥、劉城約為抄書社,專抄世所罕見之書以便流傳。
②薦牍:推薦人才的書信。
┃實踐要點┃ 古人讀書不容易,借書不還則總是藏書人的心病,呂留良也是如此。
抄書的情況,一是窮人買不起書隻能抄書,一是有些珍貴的書隻能相互傳抄。
給他人寫推薦信,在呂留良看來,如果投緣的人,不被推薦也會建立友誼,而四處推薦人才形成自己的圈子,則是他不願意做的。
借書的謹慎,推薦人才的謹慎,其實是任何時代都應當注意的。
七曰宴會。
病不能久坐,優劇①素所痛惡。
觞政争呶②,多緻生釁③,皆其所不堪。
八曰貨财之會④。
親知嫌隙,大約因貨财。
而銀會,事非一人,期非一日,吾見始終無言者鮮矣。
況力實不勝,其能免乎?凡有告急,但諒己力所及,有則贈之,無則辭焉。
若必以會相強,及居間借當之屬,斷然不能。
九曰與講會。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⑤,何講之有? ┃今譯┃ 七是宴會。
多病而不能久坐,請優伶演戲則是我向來痛恨厭惡的。
行酒令而喧嘩吵鬧,多會導緻争端,都是我無法忍受的。
八是貨财之會。
親友、知交之間産生嫌隙,大約因為貨物、财産之事。
至于銀會,事情不是因為一個人,期限不是因為一天兩天,我看到這種組織活動而始終沒有什麼閑話的很少。
何況能力實在不能勝任,又怎麼能夠勉強呢?凡是有向我告急的,隻要我自己能力所及,有的就贈送他們,沒有的就推辭。
如果必定要用貨财之會來強迫,或在其中做一些借當之類的事情,那是萬萬不能的。
九是參與講會。
我自身還不能做到“居仁由義”,又有什麼學可講呢? ┃簡注┃ ①優劇:請優伶演戲。
②觞政:宴會中行酒令。
呶(náo):喧嘩。
③釁(xìn):縫隙,感情上的裂痕。
④貨财之會:古時江南一帶借錢借物的民間組織,也就是下文說的銀會,邀請親友集資進行借貸活動。
⑤居仁由義:内心存仁,行事循義。
語出《孟子·盡心上》。
┃實踐要點┃ 參加宴會,特别是不熟悉的人之間的宴會,行酒令或是勸酒之類,都容易導緻感情裂痕,所以還當适可而止。
貨财之會現代很少,然而親友之間借錢借物依然很普遍,借了忘記還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最好是通過有關機構進行,以免産生誤會,否則連朋友也沒得做了。
至于講會,也就是“好為人師”,類似“開堂說法”,以求沽名釣譽,當然更是應當慎重了。
凡此“三畏”“九不能”,友朋間有知其大半者,有知其一二者,有全不知者。
但一不知而觸焉,必因之得罪矣,故不敢不布。
┃今譯┃ 所有這“三畏”“九不能”,朋友之間有知道其中大半的,有知道其中一兩條的,有全都不知道的。
但是隻要有一條不知道而觸犯到,必定會因此而被我得罪,所以不敢不予以公布。
┃實踐要點┃ 呂留良一生朋友極多,即使晚年隐居鄉村,尋訪者依舊極多,所以将自己的幾條原則,以此“私告”的形式在朋友圈中傳布,則可以避免應酬、免除誤會。
人不能沒有一點原則,在待人接物上有幾條原則并以适當的方式傳布于朋友之間,就可以避免誤會,這一方法也值得學習。
甲寅鄉居偶書 某迂戾無狀,屢獲罪于賢豪。
循省愆尤①,兩儀②充塞,而硁硁③之性,頑不可改,必将蹈國武之禍④。
用是屏迹丘樊,不複溷廁裡黨⑤。
所冀知交待以“移之遠方,終身不齒”之例,愛我者譬某浪遊未返,晤言雖渺,筆劄可通;見惡者譬某已為異物⑥,不見其人,亦将置之不校。
則恩怨可以胥忘,是非可以不論。
江湖浩浩,放此餘生,皆長者之賜也。
城市義既不入,村中亦無禮數見賓,倘猶以往返驅使相責,有斷不能奉命矣。
謹拜陳白,伏冀慈諒。
┃今譯┃ 我迂腐而乖戾,不像個樣子,屢次得罪于賢者、豪傑。
考察其中的罪過,陰陽之氣充塞于體内,然而固執的脾氣,愚頑得無法更改,必将招緻類似春秋國武子一樣的敗亡之禍。
因此隐迹在鄉野之間,不再混雜于鄉黨之中。
希望知交們待我以“移之遠方,終身不齒”之例,愛我的人,譬如我遠遊而未返,會晤對談的機會雖然渺茫,卻還有筆劄可以通信;憎惡我的人,譬如我已經成為死去之人,不再見到這個人,也就将他置于不必計較之列。
那麼恩怨可以都忘了,是非可以不論了。
江湖之大,浩浩蕩蕩,可以放逐我的餘生,都是長者的恩賜。
城市從道義來說既然不可再入,鄉村之中從禮數上講也沒有會見賓客的必要,倘若仍舊用往返驅使來要求,那就萬萬不能奉命了。
謹此拜謝告白,敬請諸位諒解! ┃簡注┃ ①循省:省察、考察。
愆(qiān)尤:罪過。
②兩儀:天地、父母、陰陽,此處指天地。
③硁(kēng)硁:形容淺陋固執。
④國武之禍:國武子,即春秋齊國上卿國佐。
齊靈公八年夏,在柯陵之會上,國佐的發言直爽,褒貶無所忌諱。
單襄公據此推斷他不免于禍,後果因齊國内亂而被殺。
⑤丘樊:園圃,鄉村,常指隐居之所。
溷廁:混雜其間。
⑥異物:此處指死去的人。
┃實踐要點┃ 這是呂留良晚年隐居鄉村之時對親友的告白,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當時的遺民不願進入雜沓的城市,不願有過多的交遊活動,以免招緻不測之禍,特别是像呂留良這樣容易意氣用事之人。
交往過多,言說過多,則容易引發事端,所以緻力于某一事業,則應當帶有一種隐逸的心态,享受孤獨,以求成就。
癸亥初夏書風雨庵① 到此庵中,屏絕禮數,病不見客,隘不留卧。
經過遊觀,自來自去,送迎應對,一概求恕。
久坐閑談,爾我兩誤,可惜工夫,各有本務。
知者無言,怒亦不顧。
問我何為?木雕泥塑。
何求老人②書。
┃今譯┃ 到這個庵中之後,去除了種種禮數,多病故而不見外客,屋子狹隘故而不留外人睡卧。
經過此地的人若來遊玩觀賞,則請自來自去,迎來送往的應對,一概恕難從命。
如果久坐閑談,你我兩相耽誤,可惜了工夫,因為各有各的本來事務。
知道我的人,不會多說什麼;若是要發怒,也顧及不了。
問我為什麼這個樣子?請看看那些木雕泥塑。
何求老人書。
┃簡注┃ ①風雨庵:康熙十九年夏,為了逃避清廷的山林隐逸之征,呂留良剃發為僧,隐居于吳興埭溪妙山,修築了風雨庵。
②何求老人:呂留良暮年為僧之後,自号何求老人。
┃實踐要點┃ 呂留良先隐居于崇德縣城東郊的南陽村東莊,後隐居于吳興妙山的風雨庵,既是為了避免清廷的博學鴻詞、山林隐逸等征召,也是為了避免紛雜的交際。
他說的“久坐閑談,爾我兩誤,可惜工夫,各有本務”等話,對于想要專心做事的人來說,是很有啟發的。
②嚣競:喧嘩奔競、追逐名利。
┃實踐要點┃ 呂留良因為早年參加過文人集社,所以雖然在他家的力行堂中組織這個文會,但一再強調“但會文字,不會酒食”,觀摩文字,培養風雅,又遠離喧嘩、名利等士人之間的不良習氣。
現在組織讀書會、文會等活動,也應當力戒酒食,不隻是節約費用,而是避免與學習無關的一切,這點當是組織者應當注意的。
日期三、八,文限二作,從俗從同也。
題必畫一,乃有相觀之善。
每期大小題各二,以分長幼。
近者淩晨傳發,遠者先日封寄可也。
師長無權,則心志不精,專長務外之弊。
故批點之任,各歸其師,不可侵越。
無師者歸其家長,或其同學之友。
師長以為佳,乃得見付入集。
如不甚足觀,無妨置藏不出,以待次期之長進。
慎勿欲速好名,捉刀作僞,以誤子弟也。
┃今譯┃ 日期定在每旬的三、八兩日,每次限作文章兩篇,從俗從衆。
題目必須統一,這樣才有相互觀摩的便利。
每一期大小題目各兩個,用以區分年齡的長幼。
住得比較近的淩晨時分傳遞發給題目,住得遠的也可以提早一日封了寄去。
師長如果沒有權力,就不能專心于此事,就會有專門想着外面他務的弊病。
所以批點文章的任務,各歸各的老師,不可侵占、僭越。
沒有老師的就歸于家長,或者與他一同學習的友人。
師長們以為好的,方才得以交付出來收入集子。
如果不太看得上的,不妨先收藏着不拿出來,以待下一次有所長進。
謹慎對待,不要想着快速求個好名聲,捉刀代筆拿了僞作,以緻耽誤子弟。
┃實踐要點┃ 此次的文會,每旬兩次,每月共計六次;每次作文兩篇,每月共計十二篇。
題目統一,以便相互比較文章高下。
老師或家長親自批點,認為優秀的方才拿出來收入集子,不理想的則可以等下次再拿出來。
強調不可代筆,以免耽誤子弟。
這些措施,既提出了要求,又相對比較寬松,其做法也适合現代舉辦小型的作文聚會參考。
文須當日構寫、批看,次日午前彙付。
若過四、九兩日,雖有佳文,不複入集,以策驕惰。
文既集,總釘傳閱。
以前後次序為甲乙,間着評語。
如有絕頂佳文,仿“月泉”例,贈以筆墨小物。
其三次無文入集者,亦薄罰焉。
每齋傳閱不得過三日,以次傳遍,歸還草堂。
遺失阙損者罰之。
┃今譯┃ 文章必須在當日構思寫作、批改查看,次日中午之前彙集、交付。
如果過了每旬的四、九兩日,雖然有好的文章,也不再收入到集子之中,以此來鞭策驕傲、怠惰之人。
文章既然收入集子,彙總裝訂以便傳閱。
以其中的先後順序來區分優劣,中間寫上評語。
如果有絕頂的好文章,效仿月泉文社的舊例,贈送筆墨等小物件。
若三次都沒有文章收入集子,也要稍稍加以責罰。
每個書齋傳閱集子,不得超過三日,依次傳遍之後,集子歸還到草堂。
遺失或者缺頁、損壞的,責罰。
┃實踐要點┃ 提升寫作水平,最好的訓練就是現場作文,故而強調當日構寫、批看。
一個文會之中,每次活動都将優秀文章挑選出來,以優劣等級排序編成集子,則有了成就感;再稍加獎懲,則于提升積極性、趣味性都有助益。
最後集子還要保存起來,既可檢驗得失,又可存檔備查。
這些方法,都是值得發揚的。
文必用格紙謄清。
其字句之疵,師長即為抹改,亦不必别錄,以考其真。
每朔日①,分一月格紙,願則來取,不敢拒,亦不敢強也。
不遵信朱子②者勿與。
對題抄套文字,最為無恥,較出必罰。
寫别字有罰。
┃今譯┃ 文章必須用格子紙謄寫清楚。
其中字句的瑕疵,師長随即為之塗抹改正,也不必另外抄錄,以便考證其中的真實情形。
每個月的朔日,分給大家一個月用的格子紙,願意參加文會活動的就來領取,不敢拒絕任何人,也不敢勉強任何人。
不願意遵信朱子的人不給。
對着題目抄錄套用現成文字的,最為無恥,校對出來之後必定責罰。
寫了别字的也有責罰。
┃簡注┃ ①朔日:陰曆的每月初一。
②朱子:即朱熹,宋代著名理學家,著有《四書章句集注》,為呂留良《四書講義》以及八股文(四書文)評點的依據,故主張學生遵從、信奉朱子,認真研讀《四書章句集注》等朱子之書。
不遵信朱子的士人,多半遵信王陽明,或佛、道,這些都是呂留良所反對的,故強調這一條。
┃實踐要點┃ 以文章寫作為主題的聚會,強調用格子紙謄清再上交師長,而師長則直接在稿子上批改,可以将原文與改文對比,體會為什麼要如此改正,對于學習寫作來說意義重大。
在分發格子紙的時候,又強調願意參與的來取,不願意的也不勉強,學習總有艱辛的一面,成敗還在自身。
至于一定要樹立一個思想上的宗主,則也是現在舉辦文化活動應當注意的,比如孔子、朱子,或者地方文化名人,通過畫像、書籍等,讓參與者知道活動的導向,也是極有必要的。
沒有宗主,則往往散亂無章。
客坐私告 某所最畏者有三: 一曰貴人。
夙遭多難,震官府之威,今夢見猶悸①。
故雖平生交契,一登仕途,即不敢複近。
非過為揀擇也,心有恐懼,習久性成耳。
對宦仆如伍伯也②,捧大字書帖即牌檄也③。
登朱門,則惴惴焉,大庭福堂也。
┃今譯┃ 我所最為畏懼的人有三種: 第一是貴人。
我早年遭遇了許多劫難,曾被官府的威風所震懾,如今夢見當年的事情還依舊心跳不已。
所以雖然是平生交情深厚的,一旦登上仕途,就不敢再度親近了。
并非是過于挑剔朋友,而是心裡留有恐懼,習慣太久而成為本性了。
面對官員,如同面對催索的差役;捧着寫着大字的名帖,也如同接到府縣的文書。
登大戶人家之門,則惴惴不安,因為那裡有大庭院、大福堂。
┃簡注┃ ①悸:因為擔心、害怕而心跳。
②宦仆:官吏。
伍伯:官府的差役。
③大字書帖:名帖,名片。
牌檄:發到府縣的文書。
┃實踐要點┃ 呂留良早年與其侄兒呂宣忠參加抗清,失敗後呂宣忠被殺,他也遭到追捕,故而說害怕官府。
然而畏懼做官的人,則還是因為其遺民身份,不願意與那些在清朝做官的人往來。
同時,也是告誡後人,不輕易與高官、貴人往來,免生是非。
二曰名士。
向苦社門①之水火,今喜此風衰息矣。
而變相傍出,尤不可方物②。
如選家論時藝,幕賓談經濟,尊宿③說詩古文,講師争理學,遊客叙聲氣,方技④托知鑒介紹。
彼皆有所求耳,接與不接,總獲愆尤⑤。
每晨起默禱,但願此數公無一見及,即終日大幸也。
┃今譯┃ 二是名士。
我向來就苦于文人集社中不同門戶之間的水火不容,現在這種風氣衰落、平息了,我很歡喜。
然而變相的文人活動也常有别出,更加不容易識别了。
比如文章選家談論八股時藝,官府幕賓談論經邦濟世,年老有名的高人講說詩歌、古文,講學之師争辯理學,從遊之客述說士人風氣,方技之士托知音之人介紹。
他們都是有所求的,接待與不接待,總會獲罪。
每天早晨起來之後默默祈禱,但願這幾種名士一個也碰不到,也就是這一天裡的大幸運了。
┃簡注┃ ①社門:明末之時,江南地區多文人集社,常常會有不同的門戶發生分歧。
②方物:辨别、識别品類。
③尊宿:一般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也指受尊敬的人。
④方技:指掌握醫蔔、星相等各種技術的士人。
⑤愆尤:過失,罪過。
┃實踐要點┃ 崇德的呂家,原本就是明末文人集社的組織者,如呂留良的兄長呂願良、友人孫爽(子度)等曾組織過澄社、征書社,所以熟知其中門戶之争。
清初集社被禁止,變相的文人、名士的活動,如文章選家、官府幕賓等等以不同的形式活躍。
呂留良認為這些名士們都是有所求才四處活動的,接待則會受他們蠱惑,不接待則會被他們說成傲慢,所以都會獲罪。
不要輕易與這些所謂的名士交往,其中的道理說得很清楚了。
就現代而言,有才幹、有特長的人如果經常活躍于社交場所,則多半别有所求,故而要慎重對待。
三曰僧。
生平畏僧,甚于狼猰①,尤畏宗門②之僧。
惟苦節文人托迹此中者,則心甚愛之。
然迩年以來,頗見托迹者開堂說法,谄事大官,即就此中求富貴利達,方悟其托迹時原不為此,則可畏更過于僧矣。
┃今譯┃ 三是僧人。
我生平畏懼僧人,更甚于豺狼、猰貐,尤其怕禅宗僧人。
唯獨那些艱苦守節的士人,假托為僧人混迹在其中的,則心裡十分喜愛他們。
然而近年以來,常見那些托迹僧人的文人開堂說法,谄媚地侍奉大官,就是在其中謀求富貴利達,方才醒悟他們在托迹之時原本就不是因為另有苦衷而假托為僧人的,那麼這種人的可怕,更是超過真正的僧人了。
┃簡注┃ ①猰(yà):猰貐,傳說中吃人的兇獸。
②宗門:禅門、禅宗。
┃實踐要點┃ 僧人,特别是禅宗的高僧,往往巴結達官貴人,以求富貴利達。
然而在清初時也有所謂逃禅,是遺民逃避清廷征召的一種方式,并非真成了僧人,故呂留良表示欣賞。
清朝政權穩固之後,部分不安分的逃禅士人也開始谄媚官員。
此類由守節而變節,無品格無底線之人,在呂留良看來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這種人任何時代都不少見。
又有九不能: 一曰寫字。
本不善書,比①苦痔瘍去血久,筋脈顫振,并失其故矣。
二曰行醫。
靈蘭②之書,向未之讀也。
因家人病久,醫友盤桓,粗識數方。
間與親契論列,遂為謬許,傳誤遠迩。
今三年之中,兄喪女夭,冢婦③暴亡,身患藏毒,淋漓支綴,其能事可睹矣。
且年未五十,須白齒堕,瘘疾④一發,卧起洗滌,非人不便。
頹然一廢物,豈能提囊行市耶? ┃今譯┃ 又有九件不能做到的事情: 一是寫字。
本來就不善于書法,近來又長久地苦于痔瘡流出膿血之病,導緻筋脈發生震顫,并且寫字也失去了原來的能力。
二是行醫。
醫藥類的書,向來未曾讀過。
因為家人生病久了,懂醫藥的朋友常在家中盤桓,粗略地識得幾種藥方。
偶然與親友談論起來也有所契合,于是被人謬贊、稱許,我懂醫藥的說法被誤傳到了遠近一帶。
如今的三年之中,兄長病故、女兒早夭,主婦也得暴病而亡,我自己也身患隐蔽的毒氣而流血淋漓,勉強支持延續性命而已,還能做什麼事也就一目了然了。
而且年紀還未滿五十,胡須白了,牙齒掉了,流膿的毛病一旦發作,卧床、起身、洗滌等事,沒有人照顧就覺得不便。
真是一個頹然的廢物了,怎麼能提着醫藥之囊行走于街市呢? ┃簡注┃ ①比:比來,近來。
②靈蘭:原指靈台和蘭室,是傳說中黃帝藏書的地方,也特指醫藥類藏書。
《黃帝内經·素問》有《靈蘭秘典論》,藥店有“靈蘭秘授”之匾額。
③冢婦:主婦,嫡長子之妻。
呂葆中之妻于康熙十四年去世。
④瘘(lòu)疾:因為生瘡而長久不愈,流出膿水。
┃實踐要點┃ 呂留良流傳的書法手迹不多,然而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其《賣藝文》中就提及賣字一事,常有人求字,故強調手顫之病。
呂留良也是一個名中醫,著有《東莊醫案》等書。
他的友人名醫高旦中一度常住他家,兩人經常探讨醫學,後來也曾行醫以補家用。
晚年隐居之後,緻力于研究、刊行程朱理學著作,便謝絕醫藥之事。
多才多藝是好事,但也是壞事,故而到了一定年紀便要有所取舍。
此文提及的寫字、行醫以及下文的酬應詩文、批評著作等,呂留良漸漸謝絕,方才成就為理學家,後人讀此文應當懂得其中道理。
三曰酬應詩文。
少孤失業,又無師授,不知行文之法。
每苦有情不能自達,況應酬無情之言乎? 四曰批評朋友著作。
性不善谀,而時尚所宗,未展卷帙,先須料簡①谀詞,又須揣合其意。
如曰“惟公不好谀者乃佳”,其苦甚于夏畦②。
┃今譯┃ 三是詩文的酬答、應對。
我少年時候就成了孤兒,失了學業,又沒有高明的老師傳授,所以不知道行文的方法。
每每苦于有情感而不能自如地表達,何況去應酬那些毫無情感的文字呢? 四是批評朋友的著作。
我本性不善于阿谀奉承,然而時尚卻是推崇備至,還沒有展開書卷書帙,必須先去選好阿谀之詞,又必須揣摩合于人家的心意。
如有人說“唯獨您不喜好阿谀的方才更佳”,如實地批評著作,又會辛苦得如同夏天在田地裡勞作的人。
┃簡注┃ ①料簡:即料揀,品評、選擇。
②夏畦(qí):夏天在田地裡勞作的人。
語出《孟子·滕文公下》。
┃實踐要點┃ 古代的士人之間,流行詩文唱和。
這種應酬之作,往往沒有什麼思想情感,難有佳作,故而呂留良較為反感。
著作的批評則更是礙于情面,說一通不痛不癢的阿谀之詞,這種時尚現代也是一樣的。
所以為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還是應當盡量謝絕毫無内容的應酬之作,也謝絕批評之作。
五曰借書。
所寶惜者惟此,而友人借去,辄不肯見還。
所謂“借者一癡,還者一癡”也,當永以為鑒。
但欲依抄書社①例,各抄所有之書,相易則可。
六曰薦牍②。
凡人投契,各有誼分。
标榜樹私,乃門戶中籠絡之術。
吾戆而固,安能為此?至醫關人命,師長生徒,尤不敢妄舉。
況有言不信,亦無可舉處。
┃今譯┃ 五是借書。
我所珍惜的唯有藏書,然而友人借去,總是不肯歸還。
這也就是所謂的“借者一癡,還者一癡”了,應當永遠以此為鑒。
但是我也想要依照“抄書社”的常例,各自抄寫所擁有的書,相互交換也是可以的。
六是推薦的文書。
凡是人與人之間投緣的,各有各的友誼緣分。
相互标榜樹立私人的圈子,乃是門戶中人相互籠絡的策略。
我性情戆直而頑固,怎麼能夠這麼做呢?至于醫術事關人命,老師教養學生,尤其不敢随意推舉。
何況說了也不見得可信,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推舉之處了。
┃簡注┃ ①抄書社:相互交換抄書的小社團,比如黃宗羲曾與許元溥、劉城約為抄書社,專抄世所罕見之書以便流傳。
②薦牍:推薦人才的書信。
┃實踐要點┃ 古人讀書不容易,借書不還則總是藏書人的心病,呂留良也是如此。
抄書的情況,一是窮人買不起書隻能抄書,一是有些珍貴的書隻能相互傳抄。
給他人寫推薦信,在呂留良看來,如果投緣的人,不被推薦也會建立友誼,而四處推薦人才形成自己的圈子,則是他不願意做的。
借書的謹慎,推薦人才的謹慎,其實是任何時代都應當注意的。
七曰宴會。
病不能久坐,優劇①素所痛惡。
觞政争呶②,多緻生釁③,皆其所不堪。
八曰貨财之會④。
親知嫌隙,大約因貨财。
而銀會,事非一人,期非一日,吾見始終無言者鮮矣。
況力實不勝,其能免乎?凡有告急,但諒己力所及,有則贈之,無則辭焉。
若必以會相強,及居間借當之屬,斷然不能。
九曰與講會。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⑤,何講之有? ┃今譯┃ 七是宴會。
多病而不能久坐,請優伶演戲則是我向來痛恨厭惡的。
行酒令而喧嘩吵鬧,多會導緻争端,都是我無法忍受的。
八是貨财之會。
親友、知交之間産生嫌隙,大約因為貨物、财産之事。
至于銀會,事情不是因為一個人,期限不是因為一天兩天,我看到這種組織活動而始終沒有什麼閑話的很少。
何況能力實在不能勝任,又怎麼能夠勉強呢?凡是有向我告急的,隻要我自己能力所及,有的就贈送他們,沒有的就推辭。
如果必定要用貨财之會來強迫,或在其中做一些借當之類的事情,那是萬萬不能的。
九是參與講會。
我自身還不能做到“居仁由義”,又有什麼學可講呢? ┃簡注┃ ①優劇:請優伶演戲。
②觞政:宴會中行酒令。
呶(náo):喧嘩。
③釁(xìn):縫隙,感情上的裂痕。
④貨财之會:古時江南一帶借錢借物的民間組織,也就是下文說的銀會,邀請親友集資進行借貸活動。
⑤居仁由義:内心存仁,行事循義。
語出《孟子·盡心上》。
┃實踐要點┃ 參加宴會,特别是不熟悉的人之間的宴會,行酒令或是勸酒之類,都容易導緻感情裂痕,所以還當适可而止。
貨财之會現代很少,然而親友之間借錢借物依然很普遍,借了忘記還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最好是通過有關機構進行,以免産生誤會,否則連朋友也沒得做了。
至于講會,也就是“好為人師”,類似“開堂說法”,以求沽名釣譽,當然更是應當慎重了。
凡此“三畏”“九不能”,友朋間有知其大半者,有知其一二者,有全不知者。
但一不知而觸焉,必因之得罪矣,故不敢不布。
┃今譯┃ 所有這“三畏”“九不能”,朋友之間有知道其中大半的,有知道其中一兩條的,有全都不知道的。
但是隻要有一條不知道而觸犯到,必定會因此而被我得罪,所以不敢不予以公布。
┃實踐要點┃ 呂留良一生朋友極多,即使晚年隐居鄉村,尋訪者依舊極多,所以将自己的幾條原則,以此“私告”的形式在朋友圈中傳布,則可以避免應酬、免除誤會。
人不能沒有一點原則,在待人接物上有幾條原則并以适當的方式傳布于朋友之間,就可以避免誤會,這一方法也值得學習。
甲寅鄉居偶書 某迂戾無狀,屢獲罪于賢豪。
循省愆尤①,兩儀②充塞,而硁硁③之性,頑不可改,必将蹈國武之禍④。
用是屏迹丘樊,不複溷廁裡黨⑤。
所冀知交待以“移之遠方,終身不齒”之例,愛我者譬某浪遊未返,晤言雖渺,筆劄可通;見惡者譬某已為異物⑥,不見其人,亦将置之不校。
則恩怨可以胥忘,是非可以不論。
江湖浩浩,放此餘生,皆長者之賜也。
城市義既不入,村中亦無禮數見賓,倘猶以往返驅使相責,有斷不能奉命矣。
謹拜陳白,伏冀慈諒。
┃今譯┃ 我迂腐而乖戾,不像個樣子,屢次得罪于賢者、豪傑。
考察其中的罪過,陰陽之氣充塞于體内,然而固執的脾氣,愚頑得無法更改,必将招緻類似春秋國武子一樣的敗亡之禍。
因此隐迹在鄉野之間,不再混雜于鄉黨之中。
希望知交們待我以“移之遠方,終身不齒”之例,愛我的人,譬如我遠遊而未返,會晤對談的機會雖然渺茫,卻還有筆劄可以通信;憎惡我的人,譬如我已經成為死去之人,不再見到這個人,也就将他置于不必計較之列。
那麼恩怨可以都忘了,是非可以不論了。
江湖之大,浩浩蕩蕩,可以放逐我的餘生,都是長者的恩賜。
城市從道義來說既然不可再入,鄉村之中從禮數上講也沒有會見賓客的必要,倘若仍舊用往返驅使來要求,那就萬萬不能奉命了。
謹此拜謝告白,敬請諸位諒解! ┃簡注┃ ①循省:省察、考察。
愆(qiān)尤:罪過。
②兩儀:天地、父母、陰陽,此處指天地。
③硁(kēng)硁:形容淺陋固執。
④國武之禍:國武子,即春秋齊國上卿國佐。
齊靈公八年夏,在柯陵之會上,國佐的發言直爽,褒貶無所忌諱。
單襄公據此推斷他不免于禍,後果因齊國内亂而被殺。
⑤丘樊:園圃,鄉村,常指隐居之所。
溷廁:混雜其間。
⑥異物:此處指死去的人。
┃實踐要點┃ 這是呂留良晚年隐居鄉村之時對親友的告白,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當時的遺民不願進入雜沓的城市,不願有過多的交遊活動,以免招緻不測之禍,特别是像呂留良這樣容易意氣用事之人。
交往過多,言說過多,則容易引發事端,所以緻力于某一事業,則應當帶有一種隐逸的心态,享受孤獨,以求成就。
癸亥初夏書風雨庵① 到此庵中,屏絕禮數,病不見客,隘不留卧。
經過遊觀,自來自去,送迎應對,一概求恕。
久坐閑談,爾我兩誤,可惜工夫,各有本務。
知者無言,怒亦不顧。
問我何為?木雕泥塑。
何求老人②書。
┃今譯┃ 到這個庵中之後,去除了種種禮數,多病故而不見外客,屋子狹隘故而不留外人睡卧。
經過此地的人若來遊玩觀賞,則請自來自去,迎來送往的應對,一概恕難從命。
如果久坐閑談,你我兩相耽誤,可惜了工夫,因為各有各的本來事務。
知道我的人,不會多說什麼;若是要發怒,也顧及不了。
問我為什麼這個樣子?請看看那些木雕泥塑。
何求老人書。
┃簡注┃ ①風雨庵:康熙十九年夏,為了逃避清廷的山林隐逸之征,呂留良剃發為僧,隐居于吳興埭溪妙山,修築了風雨庵。
②何求老人:呂留良暮年為僧之後,自号何求老人。
┃實踐要點┃ 呂留良先隐居于崇德縣城東郊的南陽村東莊,後隐居于吳興妙山的風雨庵,既是為了避免清廷的博學鴻詞、山林隐逸等征召,也是為了避免紛雜的交際。
他說的“久坐閑談,爾我兩誤,可惜工夫,各有本務”等話,對于想要專心做事的人來說,是很有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