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覺失笑,笑足下之強欲置辨②,辨而益彰也。
足下意止欲辨不赴會,不譏“遊藝”耳,然既雲不譏遊藝,不敢非我教矣。
又雲群聚會文,不可謂非角勝,悅人耳目,專詞章而離“道、德、仁”。
又雲雖非世俗社比,然仍從事文義,可不謂譏之、非之乎?且吾所責于足下者,為心體有病,而足下曰氣質之故;吾責足下以理義不明,而足下曰機調生澀;吾責足下以本事之失,而足下曰平日偏蔽。
辭其大而任其細,飾其近而咎其遠,若以為此日、此事、此心毫無過失者,則諺所謂“白強”③者也。
┃今譯┃ 大始過來,收到足下的信劄,讀了不自覺地啞然失笑,笑足下想要強行辯解,辯解之後錯誤反而更加明顯了。
足下的意思隻是辯解為什麼不參與文會,并不譏諷“遊藝”,然而既然說不譏諷“遊藝”,就應當不敢非難我儒家之教了。
又說一群人聚在一起會評文章,不可說不是為了争強好勝,愉悅人的耳目,專攻于詞章之道而遠離了“道、德、仁”。
又說雖然這個文會并不是世俗的那些會、社可以相比的,然而仍在從事文章本義,可以說不是在譏諷、非難嗎?而且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因為心之根本上有病,而足下說的卻是因為個人氣質的緣故;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因為道理、本義上的不明,而足下說的卻是機理語調上的生澀;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事件原委上的過失,而足下說的卻是平日裡有所偏頗、遮蔽的地方。
規避其中大的弊病而承擔其中細小的弊病,掩蓋其中新近的弊病而怪罪其中久遠的弊病,仿佛認為此日、此事、此心是毫無過失的,則就是民間諺語所謂的“白強”。
┃簡注┃ ①大始:呂留良的弟子陳,字大始,浙江德清人,後來傳播最廣的呂留良《四書講義》的編撰者。
②置辨:置辯,分辨。
③白強:毫無依據地強詞奪理。
┃實踐要點┃ 吳玉章收到呂留良上一封信之後,又作了辯護,強調自己并不譏諷“遊藝”,然而仍然認為文章之會都是争強好勝。
至于錯誤,隻承認小的、以前的,不承認大的、新近的。
這種辯護也是很常見的,所以師長必須要直接指出來,決不放過。
夫足下雲雲,自以為辨之而無過矣。
然而讀書以矛刺盾,但見足下之過益彰者,何也?此即足下輕視文義之效驗也。
文義不通,病在心有蔽锢;心有蔽锢,病在不求明理。
欲明理奈何?亦仍求之文義而已矣。
夫文義之不通,豈止不善為文哉?凡語言、書劄、動止①,無一足以自達者,故文義非細事也。
┃今譯┃ 足下說的那些,自以為辯解明白而自己沒有過錯了。
然而如此讀書隻是以矛刺盾,隻是看到足下的過錯更加彰顯了,為什麼呢?這就是足下輕視文章本義的效果。
文章本義不通,病根在于心裡有遮蔽、有痼疾;心中有遮蔽、痼疾,這病又在于不去講求明理。
想要明理怎麼辦?也仍舊求之于文章的義理而已。
文章本義的不能通暢,難道隻是不善于作文章嗎?凡是語言、書劄、動靜,沒有一處是足以自然暢達的,所以說文章義理并非小事。
┃簡注┃ ①動止:動靜,行為舉止。
┃實踐要點┃ 吳玉章輕視讀書以明義理,所以勉強為自己辯護,越辯越暴露自己的錯誤,所以呂留良強調通過讀書與作文講求義理的重要性。
教育無小事,無論讀書、作文,還是待人處事,都是教育的内容。
至謂窗下拈題抒寫,請教質正,每月所限文數,未嘗不遵,而獨不可以會課,此更非也。
某豈區區期足下以作文者乎?王、唐、歸、胡①,何足為百世師?足下不欲作時文即已,何必強為?但文義不可不通,而理不可不明爾。
若既可拈題抒寫,則窗下與會課何異?《論語》曰:“君子以文會友。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②《禮》曰:“相觀而善謂之摩。
”③古之學者,皆以聚友論文為樂,未有閉戶私構乃為有得者也。
┃今譯┃ 至于說到在窗下自己拈出題目來抒寫胸臆,再向老師請教、質正,每個月所限定的文章數量,未嘗不去遵守,而唯獨不可以參加會課,這就更不對了。
我難道僅僅是期望足下來寫作文章的嗎?王、唐、歸、胡為什麼足以成為百代之老師?足下不想寫作時文也就罷了,何必勉強去寫呢?隻是文章本義不可以不通,而道理不可以不明白。
既然可以拈出題目來進行抒寫,那麼在窗下與在會課中又有什麼不同呢?《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
”《易》說:“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禮》說:“相觀而善謂之摩。
”古代的學者,都以朋友之間聚會讨論文章為樂事,沒有人認為關門閉戶私下構思才會有所得。
┃簡注┃ ①王、唐、歸、胡: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胡友信,四位文風相近的八股時文名家。
②此句出自《周易》第五十八卦“兌”卦。
“兌”象征“澤”,此卦由上下兩個“兌”卦組成,故為“麗”,兩澤并聯,象征欣悅,君子以良朋益友之間講習為樂。
③此句語出《禮記·學記》。
相互觀看,學習各自的長處,才是摩。
摩,研究,切磋。
┃實踐要點┃ 吳玉章不願參加會課,隻願自己在家中窗下選擇題目作文,這種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為了辨析明白,故而引用《論語》《周易》《禮記》之中相關的話,說明自古以來學者就是通過相互觀摩提升德業的。
雖然說現場作文難有佳作,然而作為訓練,以及相互學習來說,還是極有必要的。
又謂會課即角勝,起悅人耳目之心,必至專詞章而離“道、德、仁”,此更大謬不然。
昔朱子論試士比較之非,謂其有黜陟①、進退,以利誘人也。
程子譏為文悅人耳目,為其以詞章求媚于世者也。
若師友相聚,為講習義理之文,初無利誘,亦非求媚。
即曰角勝,角是非精粗耳;即曰悅人,悅師友耳。
又何患乎專詞章而離“道、德、仁”?果其專詞章而離“道、德、仁”,将角必不勝,而師友之耳目亦必不悅矣。
孔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②不讓于師,角勝之大過,則将仁不可任乎?孟子曰:“令聞廣譽施于身,不願人之文繡。
”③聞譽者悅人之所緻,則将德不可飽乎?會課之角勝悅人,亦如是而已。
足下何厭惡之甚乎?推足下欲速好勝之意,一作文即欲使友朋歎服,而莫之指摘,此正角勝求悅人之隐根,雖日處窗下拈寫,而此病益深,不必會課而後有也。
至于變化氣質,涵養性情,此是适道以上事。
足下頭路④未清,見解未的,方在未可共學中,何言之倨⑤也! ┃今譯┃ 又說會課就是為了較量勝負,起了愉悅他人耳目的心思,必定會專攻詞章從而遠離“道、德、仁”,這更是大謬不然了。
昔日朱子讨論參加考試的士子相互比較的不對,說其中會有官位的升降、進退,是用利來誘惑人。
程子就譏諷過為悅人耳目而作文章,因為他們是用詞章來求媚于世人。
如果是師友相聚,為了講習義理而作文,起初本沒有什麼利益誘惑,也不是為了求媚。
即便說是較量勝負,也是較量是非、精粗而已;即便說是愉悅于人,也是愉悅老師、朋友而已。
又為什麼要擔心專于詞章從而遠離了“道、德、仁”呢?果真專于詞章而遠離了“道、德、仁”,在較量中将必不能勝,而師友們的耳目也必定不能愉悅了。
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
”不讓于老師,較量勝負的大過錯,将會導緻不能擔當“仁”了嗎?孟子說:“令聞廣譽施于身,不願人之文繡。
”名聲、榮譽是為了讓人愉悅,将會導緻不能滿足“德”了嗎?會課的較量勝負可以愉悅于人,也就是這樣而已,足下何必厭惡得這麼厲害呢?推想足下想要快速而且好勝的意思,一寫作文就想要朋友們歎服,而沒有可以指摘的,這正是較量勝負而求愉悅他人的隐藏的病根,雖然每日處在窗下拈題寫作,而這個病根卻會日益加深,不一定要參加會課才會有此病。
至于變化氣質,涵養性情,這正好是為學求道以上的事情。
足下如果頭緒尚未清晰,見解不在點子上,正好處在不可共學的範圍之中,說話為什麼如此傲慢呢? ┃簡注┃ ①黜陟(chùzhì):人才、官吏的進退、升降。
②此句語出《論語·衛靈公》,指的是以仁為己任,應當做的事情就會主動擔當,并不在老師面前謙讓。
③此句語出《孟子·告子上》,指希望有好、大的聲譽在自己身上,而不願做高官穿文繡的衣服。
令,美、善。
文繡,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文繡的衣服。
④頭路:頭緒。
⑤倨(jù):傲慢。
┃實踐要點┃ 吳玉章不願參加會課,卻要自己在家中拈題寫作,隻是強詞奪理而已。
此處專門辨析為了愉悅耳目、取媚世人而作文與為了講習義理而作文的具體分别,從而将吳玉章的錯誤分析得非常明白。
教育要使人心服口服,就需要将學生的辯解之詞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
凡某之為此言者,非欲足下強順吾說而從事時文也,止欲足下通文義以明理,明理以去本心之蔽而已。
乃足下哓哓①徒辨,其未嘗非師譏友,而初不辭其非之、譏之之實,皆坐不通文義,不明吾說之所指也。
今亦不須複辨,足下但取聖賢之書,虛心玩味,先通其文義,而漸求其理之所歸。
不必作時文,有所見即作古文論說亦得,或作講義,或作書牍亦得。
此豈複有角勝悅人,專詞章而離道、德、仁之患乎?若文義未通,而曰吾以性命自負、道德自企,此又諺所謂“未學爬先學走”者也。
世間或有此法,而某實不知。
足下自信甚堅,則亦求其能助足下者而問之可耳。
某自揣非其人,誠不敢擔閣足下時日。
他日足下遇其師,片言了悟,乃歎“為此腐儒枉費許時工夫,遲我早聞道”,則某罪豈可逭②哉?因大始歸,便附此數言,并足下前書批去,惟足下察之。
┃今譯┃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話,并不是想要足下勉強順從我的說法去從事時文寫作,隻是想要足下精通文章要義從而明晰義理,明晰義理從而去除本心的遮蔽而已。
方才足下哓哓地隻知道分辨,其實并不曾非難老師、譏諷朋友,而最初用不當的言辭來非難、譏諷的本質,都是因為不通文章要義,不明白我說的真正是指什麼而已。
如今也不需要再來分辨了,足下隻要拿聖賢的書,虛心地去玩味一番,先懂得文章要義,而後漸漸尋求其中義理的歸處。
也不必寫作時文,有所見,就是寫作古文體的論說文章也可以,或者寫作講義,或者寫作書信、尺牍也可以。
這樣難道還會有較量勝負取悅他人,專于詞章而遠離“道、德、仁”的擔心嗎?如果文章要義不能明了,而說我就要以性命之學而自負、道德之教而自期,這就又是諺語所謂的“未學爬先學走”之類了。
世間或許也有這樣的方法,然而我實在是不知道。
足下自信如此堅定,那麼也求這一方法能夠幫助足下,去問他們就可以了。
我自己覺得并非這樣的人,實在不敢耽擱足下的時日。
他日足下遇見這樣的老師,片言就能了悟,方才感歎“為了那個腐儒枉費了這麼多的工夫,遲誤了我更早聞道”,那麼我的罪過又怎麼可以免除呢?因為大始要回去,順便附上這幾句話,一并連同足下前日的書信都拿去,就請足下審察吧。
┃簡注┃ ①哓(xiāo)哓:吵嚷,唠叨。
②逭(huàn):免除。
┃實踐要點┃ 呂留良不去勉強吳玉章寫時文,讀懂聖賢之書,寫古文、寫講義、書信等文體都是可以的,關鍵還是要明理,而不是詞章本身。
呂留良認同程朱理學的循序漸進,不相信會有一下子就了悟的道理。
教育的根本在于啟發人心,懂得了自然就會順從,故而将正反兩方面的道理反複闡明也就可以了,至于對方是否心裡豁然,還是要靠他自己。
與陳大始書 玉章前會不作文逸去,以不欲“遊藝”立說,甚可怪。
察其意,大約褊隘①不虛心,欲速不求益,而姑以雲雲自文②耳,然已是心術有病。
若認真以為“遊藝”不當為,則病在學術,悖缪更不可藥矣。
不得已作一字與之,足下取看,以為何如?初八日,仆村莊自值會,足下先日須至。
玉章來否,聽之,勿強也。
吾所辨在此理、此心是非耳,非有私憾,正不必謬為謝過③之舉也。
┃今譯┃ 玉章前一次聚會,不寫作文就溜走了,又以不想“遊藝”作為說辭,真是奇怪。
考察他的本義,大約由于狹隘而不能虛心,想速成,不想慢慢進益,因而姑且以這些話來掩蓋過錯,然而已經是在心術上有了毛病。
如果是認真地認為“遊藝”本不當為,那麼毛病就在學術上,也就悖謬得更加不可救藥了。
不得已寫了一封信給他,足下可以拿來看看,認為該怎麼辦呢?初八那日,我這邊村莊上正好又有文章聚會,足下需要早一日過來。
玉章來不來,聽憑他自己,不必勉強。
我所要辨析的隻在于此理、此心上的是非對錯,并不是有什麼私下的怨恨,正因為如此,也就不需要他再有什麼假裝認錯之類的舉動了。
┃簡注┃ ①褊(biǎn)隘:狹隘。
②自文:自為文飾,掩蓋過錯。
③謬為:假裝。
謝過:承認錯誤,表示歉意。
┃實踐要點┃ 此文可以補充說明與吳玉章書信相關的意思,指出錯在心術、學術上的區别,找個借口則是在心術上有病,如真心認同陳白沙、王陽明的本心、力行之說,則是在學術上有病。
無論心術、學術,都不能勉強,是否認識到錯誤還是要靠他自己。
《程墨觀略》論文三則選一 學者有思辨之文,有記誦之文,二者工夫皆不可少。
今人但解記誦,而不知思辨,此文之所以日下也。
不知思辨處得力最多,思辨長識見,記誦長機神①,機神所附麗止于腔調句字。
若識見長,則道理精、法度細、手筆高、議論暢,文品不可限量矣。
故思辨之文,不必句句合度可讀,但就一篇之中,得其高出在何處,其弊病在何處,研窮剖析,擇善而從,擇不善而改。
故雖不佳之文,皆可以長識見,此即格物②之學,所必當引繩批根③,不可使有毫發之差者也。
┃今譯┃ 學習作文的人需要掌握的有思辨的文章,也有記誦的文章,兩個方面的功夫都是不可缺少的。
如今的人隻了解記誦一類,而不知道思辨一類,這就是如今文章之所以日漸衰落的原因了。
不知道思辨之處其實得力最多,思辨可以增長識見,記誦隻能增長對于機微玄妙的理解,而那些微妙之處所附着的隻在于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
如果識見增長了,那麼就會道理精通、法度細緻、手筆高超、議論順暢,文章品格不可限量了。
所以思辨的文章,不必句句都合于法度适于誦讀,隻要在一篇之中,得出其中高出一般的在什麼地方,其中的弊病又在什麼地方,精研窮究,剖析一番,選擇最好的去信從,選擇不好的去改正。
那麼雖然是不佳的文章,也都可以增長識見,這就是“格物”之學,所以必然應當排除其中的不适合之處,不可使得其中有絲毫差錯。
┃簡注┃ ①機神:機微玄妙。
②格物:窮究事物之理,這也是程朱理學的一種修養功夫。
③引繩批根:兩人相對拉長繩索,用以排除他人。
比喻合力排斥異己。
┃實踐要點┃ 呂留良指導作文,認為應當注意通過文章來思辨,提升對于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筆、議論等方面的識見,也就是體會文章在這些方面的優劣高下都在何處。
如果通過好壞各種文章之中的思考、辨析從而提升了自己的識見,那麼作文的水平自然就能夠提升,所以說思辨比記誦更為重要。
記誦、熟讀固然重要,然而思考、辨析更重要,這一點确實是學習寫作者必須領會的。
至于腔調句字,乃所以襯簟①其道理、法度、手筆、議論者,固不可不熟,不熟則識見雖高,不能自達。
然腔調句字,因時為變,在一時中又有高下異同,各從其所主。
但取其有當于己之機神者,讀之極熟,到行文時自有奔奏運用之妙。
即解有未當,局有未真,皆在所略,故每有平淺無奇之文,而名家反得其用,又不可不知。
然此則不可以選限,并不必佳選而後有者。
┃今譯┃ 至于文章的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本就是用來襯托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筆、議論的,固然不可以不熟悉,不熟悉則識見雖然高,也不能自如地表達。
然而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因為時尚而變化,而在一時的風尚之中,又有高下、異同之分,各自跟從此種風尚的主導者。
隻要選取其中适合于自己心靈的機微玄妙的文章,讀得極為熟練,到了正式行文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快速呈現、自如運用的妙處。
即使理解不夠得當,部分不夠真實,都可以忽略,所以每當有平易淺近無奇的文字,然而在名家那裡反而得以有用,這點又不可不知。
但這點也不能成為選擇的限制,并不是必須為最佳的選擇而後才可以有此類運用。
┃簡注┃ ①襯簟(diàn):襯托。
簟,竹席。
┃實踐要點┃ 呂留良強調作文的關鍵還是在把握道理、法度之類,至于音調與字詞句之類則是其次的,隻要多多誦讀,熟能生巧,故而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
這一點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學習作文,也應當将音調與字詞句的訓練,交給多讀、多看也就可以了,而且是選擇适合自己風格的文章去讀去看,在這些方面不必多花費推究的時間。
是集止為學人指示思辨之法,為增益識見之助。
誠虛衷①細心以講究之,則甲乙②皆我師資也。
若記誦之文,雖不外此中而具,然聽人自取,無一定之論矣。
┃今譯┃ 這個集子,隻是為學人們指示思辨的方法,為增加有益的識見提供幫助。
果真能夠虛心、細心地講究這些,那麼任何人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了。
如是記誦的文章,雖然不超過這一集子所具備的,然而也聽憑個人自己選取,并沒有什麼一定的論斷。
┃簡注┃ ①虛衷:虛懷而無偏心。
②甲乙:代詞,猶某某。
┃實踐要點┃ 呂留良雖然評選了《程墨觀略》一書,然而一再強調此書隻是為了指示學習者思辨的方法,提供有益的識見。
但是真正需要的還是虛心、細心地去講究這些方法、識見,如把握了這些,那麼誦讀什麼文章、聽從什麼老師并不重要,重要的隻是依照好的方法、識見去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也就是說,從一本書中體悟出方法、提升識見,舉一反三,就能夠從各種各樣的書中快速學到更多的東西。
書西樵兄遺命後 此先兄①十一年前,書留箧中者也。
甲寅八月十六日午,兄病革②,命簡以付某,及平生事略數紙,曰:為我善成之。
問家事,曰:不必言。
嗚呼!此非明于義利、邪正之辨,豈易及此?以視世之名為士大夫,而惑于禍福死生,佞佛乞靈,甘于叛聖而不顧者,其智愚、賢不肖,相去何如也?諸子孫豈惟恪遵,更當推明此意于爾身爾家,一言一動,必懷義而去利,守正以辟邪,庶不忝③爾所生哉!甲寅八月廿八日,弟某拭淚謹書。
┃今譯┃ 這是我去世的兄長十一年前,書寫之後留在箱子裡的。
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午時,兄長病重,命人寫此書簡交付于我,以及記述平生事略的數頁紙。
他說:為我妥善地補寫完成此文。
問他家務之事有什麼交待的,他說:不必多說了。
嗚呼!這如果不是明白于義利、邪正之辨,怎麼能夠做到如此呢?用這一标準來看世上名為士大夫的那些人,而有迷惑于禍福死生,迷信佛教乞求顯靈,甘心于背叛聖人之教而不顧的,其中的智與愚、賢與不肖,相去不知有多少了?諸位呂家的子孫難道隻是恪守、遵循,更應當推究、講明其中的道理用到你自己的身上、家中,一言一動,必然要懷有公義而去除私利,堅守正道而駁斥邪理,如此方才不會辱沒你的所生啊!甲寅八月二十八日,弟某拭淚謹書。
┃簡注┃ ①先兄:呂留良的二兄呂茂良,字仲音,一作仲青,号墨公,亦号蘭癡,晚号西樵。
畫家、詩人。
②病革:病重,危急。
③不忝:不辱,不愧。
┃實踐要點┃ 呂留良整理其二兄的遺書,總結其去世前所說的話,對于其總結平生功過是非的事略十分在意,對于諸如财物分配之類的家務事卻毫不關心,也不要求死後延請佛道什麼的,可見其遵循儒家義利、邪正之辨。
于是呂留良要求子孫們将義利、邪正之辨推及自身自家,一言一動,不要愧對先人。
一個家族,每代人都應當總結先人的言行、事迹,從而教育後人,親近之人的榜樣的力量,更甚于曆史上的聖賢偉人。
力行堂文約 昔之子弟,患其馳骛①,為聲氣之習所壞;今之子弟,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日趨于惡劣污下而不自知,其失均也。
今為此約,但會文字,不會酒食。
一以戒征逐,二以節浮費,三以遠社席之風。
有觀摩之益,無嚣競②浮動之虞,亦興起大雅之一助乎! ┃今譯┃ 昔日的子弟,怕他們馳骛于文人集社,被士人追求名聲之習氣所敗壞;今日的子弟,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日漸趨于品格惡劣卑污而不自知,這兩種人的錯誤是相同的。
今日作這個文會的約定,隻是聚會于文字,不聚會于酒食。
一是為了戒除頻繁的宴請,二是為了節約不必要的花費,三是為了遠離集社、講席的風氣。
有了相互觀摩的益處,沒有喧嘩奔競、名利浮動的擔憂,也是興起風雅的一個助力呀! ┃簡注┃
足下意止欲辨不赴會,不譏“遊藝”耳,然既雲不譏遊藝,不敢非我教矣。
又雲群聚會文,不可謂非角勝,悅人耳目,專詞章而離“道、德、仁”。
又雲雖非世俗社比,然仍從事文義,可不謂譏之、非之乎?且吾所責于足下者,為心體有病,而足下曰氣質之故;吾責足下以理義不明,而足下曰機調生澀;吾責足下以本事之失,而足下曰平日偏蔽。
辭其大而任其細,飾其近而咎其遠,若以為此日、此事、此心毫無過失者,則諺所謂“白強”③者也。
┃今譯┃ 大始過來,收到足下的信劄,讀了不自覺地啞然失笑,笑足下想要強行辯解,辯解之後錯誤反而更加明顯了。
足下的意思隻是辯解為什麼不參與文會,并不譏諷“遊藝”,然而既然說不譏諷“遊藝”,就應當不敢非難我儒家之教了。
又說一群人聚在一起會評文章,不可說不是為了争強好勝,愉悅人的耳目,專攻于詞章之道而遠離了“道、德、仁”。
又說雖然這個文會并不是世俗的那些會、社可以相比的,然而仍在從事文章本義,可以說不是在譏諷、非難嗎?而且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因為心之根本上有病,而足下說的卻是因為個人氣質的緣故;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因為道理、本義上的不明,而足下說的卻是機理語調上的生澀;我所責備于足下的,是事件原委上的過失,而足下說的卻是平日裡有所偏頗、遮蔽的地方。
規避其中大的弊病而承擔其中細小的弊病,掩蓋其中新近的弊病而怪罪其中久遠的弊病,仿佛認為此日、此事、此心是毫無過失的,則就是民間諺語所謂的“白強”。
┃簡注┃ ①大始:呂留良的弟子陳,字大始,浙江德清人,後來傳播最廣的呂留良《四書講義》的編撰者。
②置辨:置辯,分辨。
③白強:毫無依據地強詞奪理。
┃實踐要點┃ 吳玉章收到呂留良上一封信之後,又作了辯護,強調自己并不譏諷“遊藝”,然而仍然認為文章之會都是争強好勝。
至于錯誤,隻承認小的、以前的,不承認大的、新近的。
這種辯護也是很常見的,所以師長必須要直接指出來,決不放過。
夫足下雲雲,自以為辨之而無過矣。
然而讀書以矛刺盾,但見足下之過益彰者,何也?此即足下輕視文義之效驗也。
文義不通,病在心有蔽锢;心有蔽锢,病在不求明理。
欲明理奈何?亦仍求之文義而已矣。
夫文義之不通,豈止不善為文哉?凡語言、書劄、動止①,無一足以自達者,故文義非細事也。
┃今譯┃ 足下說的那些,自以為辯解明白而自己沒有過錯了。
然而如此讀書隻是以矛刺盾,隻是看到足下的過錯更加彰顯了,為什麼呢?這就是足下輕視文章本義的效果。
文章本義不通,病根在于心裡有遮蔽、有痼疾;心中有遮蔽、痼疾,這病又在于不去講求明理。
想要明理怎麼辦?也仍舊求之于文章的義理而已。
文章本義的不能通暢,難道隻是不善于作文章嗎?凡是語言、書劄、動靜,沒有一處是足以自然暢達的,所以說文章義理并非小事。
┃簡注┃ ①動止:動靜,行為舉止。
┃實踐要點┃ 吳玉章輕視讀書以明義理,所以勉強為自己辯護,越辯越暴露自己的錯誤,所以呂留良強調通過讀書與作文講求義理的重要性。
教育無小事,無論讀書、作文,還是待人處事,都是教育的内容。
至謂窗下拈題抒寫,請教質正,每月所限文數,未嘗不遵,而獨不可以會課,此更非也。
某豈區區期足下以作文者乎?王、唐、歸、胡①,何足為百世師?足下不欲作時文即已,何必強為?但文義不可不通,而理不可不明爾。
若既可拈題抒寫,則窗下與會課何異?《論語》曰:“君子以文會友。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②《禮》曰:“相觀而善謂之摩。
”③古之學者,皆以聚友論文為樂,未有閉戶私構乃為有得者也。
┃今譯┃ 至于說到在窗下自己拈出題目來抒寫胸臆,再向老師請教、質正,每個月所限定的文章數量,未嘗不去遵守,而唯獨不可以參加會課,這就更不對了。
我難道僅僅是期望足下來寫作文章的嗎?王、唐、歸、胡為什麼足以成為百代之老師?足下不想寫作時文也就罷了,何必勉強去寫呢?隻是文章本義不可以不通,而道理不可以不明白。
既然可以拈出題目來進行抒寫,那麼在窗下與在會課中又有什麼不同呢?《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
”《易》說:“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禮》說:“相觀而善謂之摩。
”古代的學者,都以朋友之間聚會讨論文章為樂事,沒有人認為關門閉戶私下構思才會有所得。
┃簡注┃ ①王、唐、歸、胡: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胡友信,四位文風相近的八股時文名家。
②此句出自《周易》第五十八卦“兌”卦。
“兌”象征“澤”,此卦由上下兩個“兌”卦組成,故為“麗”,兩澤并聯,象征欣悅,君子以良朋益友之間講習為樂。
③此句語出《禮記·學記》。
相互觀看,學習各自的長處,才是摩。
摩,研究,切磋。
┃實踐要點┃ 吳玉章不願參加會課,隻願自己在家中窗下選擇題目作文,這種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為了辨析明白,故而引用《論語》《周易》《禮記》之中相關的話,說明自古以來學者就是通過相互觀摩提升德業的。
雖然說現場作文難有佳作,然而作為訓練,以及相互學習來說,還是極有必要的。
又謂會課即角勝,起悅人耳目之心,必至專詞章而離“道、德、仁”,此更大謬不然。
昔朱子論試士比較之非,謂其有黜陟①、進退,以利誘人也。
程子譏為文悅人耳目,為其以詞章求媚于世者也。
若師友相聚,為講習義理之文,初無利誘,亦非求媚。
即曰角勝,角是非精粗耳;即曰悅人,悅師友耳。
又何患乎專詞章而離“道、德、仁”?果其專詞章而離“道、德、仁”,将角必不勝,而師友之耳目亦必不悅矣。
孔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②不讓于師,角勝之大過,則将仁不可任乎?孟子曰:“令聞廣譽施于身,不願人之文繡。
”③聞譽者悅人之所緻,則将德不可飽乎?會課之角勝悅人,亦如是而已。
足下何厭惡之甚乎?推足下欲速好勝之意,一作文即欲使友朋歎服,而莫之指摘,此正角勝求悅人之隐根,雖日處窗下拈寫,而此病益深,不必會課而後有也。
至于變化氣質,涵養性情,此是适道以上事。
足下頭路④未清,見解未的,方在未可共學中,何言之倨⑤也! ┃今譯┃ 又說會課就是為了較量勝負,起了愉悅他人耳目的心思,必定會專攻詞章從而遠離“道、德、仁”,這更是大謬不然了。
昔日朱子讨論參加考試的士子相互比較的不對,說其中會有官位的升降、進退,是用利來誘惑人。
程子就譏諷過為悅人耳目而作文章,因為他們是用詞章來求媚于世人。
如果是師友相聚,為了講習義理而作文,起初本沒有什麼利益誘惑,也不是為了求媚。
即便說是較量勝負,也是較量是非、精粗而已;即便說是愉悅于人,也是愉悅老師、朋友而已。
又為什麼要擔心專于詞章從而遠離了“道、德、仁”呢?果真專于詞章而遠離了“道、德、仁”,在較量中将必不能勝,而師友們的耳目也必定不能愉悅了。
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
”不讓于老師,較量勝負的大過錯,将會導緻不能擔當“仁”了嗎?孟子說:“令聞廣譽施于身,不願人之文繡。
”名聲、榮譽是為了讓人愉悅,将會導緻不能滿足“德”了嗎?會課的較量勝負可以愉悅于人,也就是這樣而已,足下何必厭惡得這麼厲害呢?推想足下想要快速而且好勝的意思,一寫作文就想要朋友們歎服,而沒有可以指摘的,這正是較量勝負而求愉悅他人的隐藏的病根,雖然每日處在窗下拈題寫作,而這個病根卻會日益加深,不一定要參加會課才會有此病。
至于變化氣質,涵養性情,這正好是為學求道以上的事情。
足下如果頭緒尚未清晰,見解不在點子上,正好處在不可共學的範圍之中,說話為什麼如此傲慢呢? ┃簡注┃ ①黜陟(chùzhì):人才、官吏的進退、升降。
②此句語出《論語·衛靈公》,指的是以仁為己任,應當做的事情就會主動擔當,并不在老師面前謙讓。
③此句語出《孟子·告子上》,指希望有好、大的聲譽在自己身上,而不願做高官穿文繡的衣服。
令,美、善。
文繡,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文繡的衣服。
④頭路:頭緒。
⑤倨(jù):傲慢。
┃實踐要點┃ 吳玉章不願參加會課,卻要自己在家中拈題寫作,隻是強詞奪理而已。
此處專門辨析為了愉悅耳目、取媚世人而作文與為了講習義理而作文的具體分别,從而将吳玉章的錯誤分析得非常明白。
教育要使人心服口服,就需要将學生的辯解之詞分析得非常清楚明白。
凡某之為此言者,非欲足下強順吾說而從事時文也,止欲足下通文義以明理,明理以去本心之蔽而已。
乃足下哓哓①徒辨,其未嘗非師譏友,而初不辭其非之、譏之之實,皆坐不通文義,不明吾說之所指也。
今亦不須複辨,足下但取聖賢之書,虛心玩味,先通其文義,而漸求其理之所歸。
不必作時文,有所見即作古文論說亦得,或作講義,或作書牍亦得。
此豈複有角勝悅人,專詞章而離道、德、仁之患乎?若文義未通,而曰吾以性命自負、道德自企,此又諺所謂“未學爬先學走”者也。
世間或有此法,而某實不知。
足下自信甚堅,則亦求其能助足下者而問之可耳。
某自揣非其人,誠不敢擔閣足下時日。
他日足下遇其師,片言了悟,乃歎“為此腐儒枉費許時工夫,遲我早聞道”,則某罪豈可逭②哉?因大始歸,便附此數言,并足下前書批去,惟足下察之。
┃今譯┃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話,并不是想要足下勉強順從我的說法去從事時文寫作,隻是想要足下精通文章要義從而明晰義理,明晰義理從而去除本心的遮蔽而已。
方才足下哓哓地隻知道分辨,其實并不曾非難老師、譏諷朋友,而最初用不當的言辭來非難、譏諷的本質,都是因為不通文章要義,不明白我說的真正是指什麼而已。
如今也不需要再來分辨了,足下隻要拿聖賢的書,虛心地去玩味一番,先懂得文章要義,而後漸漸尋求其中義理的歸處。
也不必寫作時文,有所見,就是寫作古文體的論說文章也可以,或者寫作講義,或者寫作書信、尺牍也可以。
這樣難道還會有較量勝負取悅他人,專于詞章而遠離“道、德、仁”的擔心嗎?如果文章要義不能明了,而說我就要以性命之學而自負、道德之教而自期,這就又是諺語所謂的“未學爬先學走”之類了。
世間或許也有這樣的方法,然而我實在是不知道。
足下自信如此堅定,那麼也求這一方法能夠幫助足下,去問他們就可以了。
我自己覺得并非這樣的人,實在不敢耽擱足下的時日。
他日足下遇見這樣的老師,片言就能了悟,方才感歎“為了那個腐儒枉費了這麼多的工夫,遲誤了我更早聞道”,那麼我的罪過又怎麼可以免除呢?因為大始要回去,順便附上這幾句話,一并連同足下前日的書信都拿去,就請足下審察吧。
┃簡注┃ ①哓(xiāo)哓:吵嚷,唠叨。
②逭(huàn):免除。
┃實踐要點┃ 呂留良不去勉強吳玉章寫時文,讀懂聖賢之書,寫古文、寫講義、書信等文體都是可以的,關鍵還是要明理,而不是詞章本身。
呂留良認同程朱理學的循序漸進,不相信會有一下子就了悟的道理。
教育的根本在于啟發人心,懂得了自然就會順從,故而将正反兩方面的道理反複闡明也就可以了,至于對方是否心裡豁然,還是要靠他自己。
與陳大始書 玉章前會不作文逸去,以不欲“遊藝”立說,甚可怪。
察其意,大約褊隘①不虛心,欲速不求益,而姑以雲雲自文②耳,然已是心術有病。
若認真以為“遊藝”不當為,則病在學術,悖缪更不可藥矣。
不得已作一字與之,足下取看,以為何如?初八日,仆村莊自值會,足下先日須至。
玉章來否,聽之,勿強也。
吾所辨在此理、此心是非耳,非有私憾,正不必謬為謝過③之舉也。
┃今譯┃ 玉章前一次聚會,不寫作文就溜走了,又以不想“遊藝”作為說辭,真是奇怪。
考察他的本義,大約由于狹隘而不能虛心,想速成,不想慢慢進益,因而姑且以這些話來掩蓋過錯,然而已經是在心術上有了毛病。
如果是認真地認為“遊藝”本不當為,那麼毛病就在學術上,也就悖謬得更加不可救藥了。
不得已寫了一封信給他,足下可以拿來看看,認為該怎麼辦呢?初八那日,我這邊村莊上正好又有文章聚會,足下需要早一日過來。
玉章來不來,聽憑他自己,不必勉強。
我所要辨析的隻在于此理、此心上的是非對錯,并不是有什麼私下的怨恨,正因為如此,也就不需要他再有什麼假裝認錯之類的舉動了。
┃簡注┃ ①褊(biǎn)隘:狹隘。
②自文:自為文飾,掩蓋過錯。
③謬為:假裝。
謝過:承認錯誤,表示歉意。
┃實踐要點┃ 此文可以補充說明與吳玉章書信相關的意思,指出錯在心術、學術上的區别,找個借口則是在心術上有病,如真心認同陳白沙、王陽明的本心、力行之說,則是在學術上有病。
無論心術、學術,都不能勉強,是否認識到錯誤還是要靠他自己。
《程墨觀略》論文三則選一 學者有思辨之文,有記誦之文,二者工夫皆不可少。
今人但解記誦,而不知思辨,此文之所以日下也。
不知思辨處得力最多,思辨長識見,記誦長機神①,機神所附麗止于腔調句字。
若識見長,則道理精、法度細、手筆高、議論暢,文品不可限量矣。
故思辨之文,不必句句合度可讀,但就一篇之中,得其高出在何處,其弊病在何處,研窮剖析,擇善而從,擇不善而改。
故雖不佳之文,皆可以長識見,此即格物②之學,所必當引繩批根③,不可使有毫發之差者也。
┃今譯┃ 學習作文的人需要掌握的有思辨的文章,也有記誦的文章,兩個方面的功夫都是不可缺少的。
如今的人隻了解記誦一類,而不知道思辨一類,這就是如今文章之所以日漸衰落的原因了。
不知道思辨之處其實得力最多,思辨可以增長識見,記誦隻能增長對于機微玄妙的理解,而那些微妙之處所附着的隻在于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
如果識見增長了,那麼就會道理精通、法度細緻、手筆高超、議論順暢,文章品格不可限量了。
所以思辨的文章,不必句句都合于法度适于誦讀,隻要在一篇之中,得出其中高出一般的在什麼地方,其中的弊病又在什麼地方,精研窮究,剖析一番,選擇最好的去信從,選擇不好的去改正。
那麼雖然是不佳的文章,也都可以增長識見,這就是“格物”之學,所以必然應當排除其中的不适合之處,不可使得其中有絲毫差錯。
┃簡注┃ ①機神:機微玄妙。
②格物:窮究事物之理,這也是程朱理學的一種修養功夫。
③引繩批根:兩人相對拉長繩索,用以排除他人。
比喻合力排斥異己。
┃實踐要點┃ 呂留良指導作文,認為應當注意通過文章來思辨,提升對于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筆、議論等方面的識見,也就是體會文章在這些方面的優劣高下都在何處。
如果通過好壞各種文章之中的思考、辨析從而提升了自己的識見,那麼作文的水平自然就能夠提升,所以說思辨比記誦更為重要。
記誦、熟讀固然重要,然而思考、辨析更重要,這一點确實是學習寫作者必須領會的。
至于腔調句字,乃所以襯簟①其道理、法度、手筆、議論者,固不可不熟,不熟則識見雖高,不能自達。
然腔調句字,因時為變,在一時中又有高下異同,各從其所主。
但取其有當于己之機神者,讀之極熟,到行文時自有奔奏運用之妙。
即解有未當,局有未真,皆在所略,故每有平淺無奇之文,而名家反得其用,又不可不知。
然此則不可以選限,并不必佳選而後有者。
┃今譯┃ 至于文章的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本就是用來襯托文章的道理、法度、手筆、議論的,固然不可以不熟悉,不熟悉則識見雖然高,也不能自如地表達。
然而語言、聲調與句子、字詞,因為時尚而變化,而在一時的風尚之中,又有高下、異同之分,各自跟從此種風尚的主導者。
隻要選取其中适合于自己心靈的機微玄妙的文章,讀得極為熟練,到了正式行文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快速呈現、自如運用的妙處。
即使理解不夠得當,部分不夠真實,都可以忽略,所以每當有平易淺近無奇的文字,然而在名家那裡反而得以有用,這點又不可不知。
但這點也不能成為選擇的限制,并不是必須為最佳的選擇而後才可以有此類運用。
┃簡注┃ ①襯簟(diàn):襯托。
簟,竹席。
┃實踐要點┃ 呂留良強調作文的關鍵還是在把握道理、法度之類,至于音調與字詞句之類則是其次的,隻要多多誦讀,熟能生巧,故而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
這一點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學習作文,也應當将音調與字詞句的訓練,交給多讀、多看也就可以了,而且是選擇适合自己風格的文章去讀去看,在這些方面不必多花費推究的時間。
是集止為學人指示思辨之法,為增益識見之助。
誠虛衷①細心以講究之,則甲乙②皆我師資也。
若記誦之文,雖不外此中而具,然聽人自取,無一定之論矣。
┃今譯┃ 這個集子,隻是為學人們指示思辨的方法,為增加有益的識見提供幫助。
果真能夠虛心、細心地講究這些,那麼任何人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了。
如是記誦的文章,雖然不超過這一集子所具備的,然而也聽憑個人自己選取,并沒有什麼一定的論斷。
┃簡注┃ ①虛衷:虛懷而無偏心。
②甲乙:代詞,猶某某。
┃實踐要點┃ 呂留良雖然評選了《程墨觀略》一書,然而一再強調此書隻是為了指示學習者思辨的方法,提供有益的識見。
但是真正需要的還是虛心、細心地去講究這些方法、識見,如把握了這些,那麼誦讀什麼文章、聽從什麼老師并不重要,重要的隻是依照好的方法、識見去吸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也就是說,從一本書中體悟出方法、提升識見,舉一反三,就能夠從各種各樣的書中快速學到更多的東西。
書西樵兄遺命後 此先兄①十一年前,書留箧中者也。
甲寅八月十六日午,兄病革②,命簡以付某,及平生事略數紙,曰:為我善成之。
問家事,曰:不必言。
嗚呼!此非明于義利、邪正之辨,豈易及此?以視世之名為士大夫,而惑于禍福死生,佞佛乞靈,甘于叛聖而不顧者,其智愚、賢不肖,相去何如也?諸子孫豈惟恪遵,更當推明此意于爾身爾家,一言一動,必懷義而去利,守正以辟邪,庶不忝③爾所生哉!甲寅八月廿八日,弟某拭淚謹書。
┃今譯┃ 這是我去世的兄長十一年前,書寫之後留在箱子裡的。
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八月十六日午時,兄長病重,命人寫此書簡交付于我,以及記述平生事略的數頁紙。
他說:為我妥善地補寫完成此文。
問他家務之事有什麼交待的,他說:不必多說了。
嗚呼!這如果不是明白于義利、邪正之辨,怎麼能夠做到如此呢?用這一标準來看世上名為士大夫的那些人,而有迷惑于禍福死生,迷信佛教乞求顯靈,甘心于背叛聖人之教而不顧的,其中的智與愚、賢與不肖,相去不知有多少了?諸位呂家的子孫難道隻是恪守、遵循,更應當推究、講明其中的道理用到你自己的身上、家中,一言一動,必然要懷有公義而去除私利,堅守正道而駁斥邪理,如此方才不會辱沒你的所生啊!甲寅八月二十八日,弟某拭淚謹書。
┃簡注┃ ①先兄:呂留良的二兄呂茂良,字仲音,一作仲青,号墨公,亦号蘭癡,晚号西樵。
畫家、詩人。
②病革:病重,危急。
③不忝:不辱,不愧。
┃實踐要點┃ 呂留良整理其二兄的遺書,總結其去世前所說的話,對于其總結平生功過是非的事略十分在意,對于諸如财物分配之類的家務事卻毫不關心,也不要求死後延請佛道什麼的,可見其遵循儒家義利、邪正之辨。
于是呂留良要求子孫們将義利、邪正之辨推及自身自家,一言一動,不要愧對先人。
一個家族,每代人都應當總結先人的言行、事迹,從而教育後人,親近之人的榜樣的力量,更甚于曆史上的聖賢偉人。
力行堂文約 昔之子弟,患其馳骛①,為聲氣之習所壞;今之子弟,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日趨于惡劣污下而不自知,其失均也。
今為此約,但會文字,不會酒食。
一以戒征逐,二以節浮費,三以遠社席之風。
有觀摩之益,無嚣競②浮動之虞,亦興起大雅之一助乎! ┃今譯┃ 昔日的子弟,怕他們馳骛于文人集社,被士人追求名聲之習氣所敗壞;今日的子弟,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日漸趨于品格惡劣卑污而不自知,這兩種人的錯誤是相同的。
今日作這個文會的約定,隻是聚會于文字,不聚會于酒食。
一是為了戒除頻繁的宴請,二是為了節約不必要的花費,三是為了遠離集社、講席的風氣。
有了相互觀摩的益處,沒有喧嘩奔競、名利浮動的擔憂,也是興起風雅的一個助力呀! ┃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