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代家庭的孩子,如孩子在客廳,必須打招呼;如孩子在自己房間,不經大人傳喚一般不得随便出來。

    是否愛護書本,也是一條值得特别注意的原則。

    學習,特别要避免好高骛遠,稍有點才華,就自以為是,自己拟題,或寫詩寫詞等等,往往是名利之心的驅使,那麼就要适當控制,并加以引導。

    至于看閑書、學其他技藝等等,也需要有所控制與引導的,否則就會耽擱正經的學習,影響一輩子。

     有事須出,則詳告以故,如期而歸。

    倘所出非□□,必究其極而大懲焉。

     凡午前課阙,不許與午飯;□□a課阙,不許與夜飲;燈下課阙,不許就寝。

     ┃今譯┃ 若因有事需要外出,就要詳細告知原由,按時回來。

    倘若出去不是(正經之事),必定追究其根原并且大懲。

     凡是上午缺課,不許吃午飯;下午缺課,不許參加夜飲;晚上缺課,不許睡覺。

     ┃簡注┃ ①原缺,當是指午後、下午。

     ┃實踐要點┃ 此處強調兩條:一是如有外出當告知原因,不可欺騙;一是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段的課程都必須嚴格完成,如缺則必當罰。

    可見其要求之嚴格,也唯有嚴格要求,方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附:呂公忠記 辛醜歲,先君子始謝去社集及選事,攜子侄門人讀書城西家園之梅花閣中。

     此其齋規也。

    黏壁久,故有阙字。

    公忠記。

     ┃今譯┃ 辛醜年間,父親大人開始謝絕社團集會以及評選時文結集出版等事,帶着子侄輩及門下弟子在城西自家花園的梅花閣之中讀書。

     這是梅花閣的齋規。

    黏貼在牆壁之上時間長了,所以有些字模糊不清。

    公忠記。

     壬子除夕谕 吾自讀浦江鄭義門①《規範》,即慨然慕之。

    彼人也,我亦人也。

    彼為法于一家,可傳于後世,我未之能逮也,願與吾子孫共存此志,期于必成。

    度其規制法度之全,勢不能猝備,當以漸為之,而其根本大要,不可緩者有四,先與妻、子、諸婦立約相勉,其共聽焉。

     ┃今譯┃ 我自從讀了浦江鄭義門的《鄭氏規範》,就心生感慨而仰慕他們。

    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

    他們在家族内制定家規,能夠流傳後世,我尚未做到,希望能夠和我的子孫們共同懷着這個志向,确保能夠成功(指立下自家的家規并傳于後世)。

    考慮到像他們那樣規則法度全面,勢必不能一下子完備,應當慢慢制定,但是規範的根本要旨,不能拖延的有四條,先和妻子、兒女及各位媳婦訂立此四條約定并互相勉勵,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簡注┃ ①鄭義門: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鄭氏,自南宋建炎初至明英宗天順三年,合族同居十五世共三百餘年。

    元至正四年其家族被首次旌表為“孝義門”;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欽賜為“江南第一家”。

     ┃實踐要點┃ 擇善而從——看到别人好的方面便努力地去學習,這是提高自身的一條重途徑。

    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便将别人好的方面當作學習的榜樣,選擇力所能及的方面努力向其靠攏,并能分清學習的輕重緩急,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的。

     一曰敬順。

    凡為妻者,必敬順其夫;為子者,必敬順父母;為弟妹者,必敬順兄嫂及姊;為侄者,必敬順伯叔;為幼婦者,必敬順長婦①。

    如此,則孝弟②之道成矣。

     中心敬順,外間言語、呼揖、行坐、作為,無不敬順。

    即如行坐一節,吾每見兄立而弟自坐,夫立而妻自坐,長婦立而幼婦自坐,傲然自由,毫不肅恭起立。

    此雖小節,實即不敬順之心所發也。

    今後推此戒之。

     ┃今譯┃ 一為敬順。

    凡是當妻子的,必須尊敬順從自己的丈夫;做子女的,必須尊敬順從父母;當弟弟妹妹的,必須尊敬順從哥哥、嫂子和姐姐;做侄子的,必須尊敬順從叔叔伯伯;年紀小的婦人,必須尊敬順從年紀大的婦人。

    如此,孝悌的道義就養成了。

     心中敬順,外在的語言交流、呼喚作揖、行走坐下、行為舉動,則無不敬順。

    比如行走、落座這一項,我常常見到兄長站立而弟弟自顧自地坐着,丈夫站立而妻子自顧自地坐着,大媳婦站立而小媳婦自顧自地坐着,傲慢無禮,懶散自由,完全沒有肅然恭敬站立着的。

    這雖然是小事,實際上是由不恭敬順從的内心引發的。

    今後要由此推彼,戒除不敬順之心。

     ┃實踐要點┃ 尊老愛幼,明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保障。

    尊敬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

    我們立身處世時,不止對長者,對普通人也要心存尊敬之意。

    當然,反過來,長者及身份地位高者對别人也要抱有敬重之心,因為尊重都是相互的。

     ┃簡注┃ ①長婦: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婦女。

     ②孝弟:即“孝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長。

     一曰無私。

    大凡人家分争,兄弟不和,其端必始于妯娌。

    婦人小見,隻要自好、自管,後來自做私房,不知你要自好,誰人肯讓你獨好?一人要便宜,大家要便宜;一人存私,大家去存私,自然兄弟不和,不能同居矣。

     ┃今譯┃ 一為無私。

    大凡家人之間出現紛争,兄弟之間不和睦,這事的根源必定是從妯娌間起始的。

    女人見識短淺,隻要求自己好、自己管,後來就會藏在自家的私房裡,卻不知道你要自己得好處,哪個人肯讓你獨占好處?一個人要占便宜,大家便都要占便宜;一個人存私房,大家便都去存私房,這樣自然就會兄弟不和睦,不能共同居住了。

     ┃實踐要點┃ 把家庭不和的根源歸結到媳婦身上,體現出呂留良那個時代對婦女的偏見,這是其思想上的局限。

    但是,人有私心,就會造成家庭不和,這一點是很正确的。

    家庭的和諧是需要家庭成員共同維護的,如果在家庭生活中講誰吃虧了誰占便宜了,這個家庭便會紛争不斷。

    這一點,對于現代的小夫妻組成家庭後的生活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現在也有與父母、兄弟或朋友臨時住在一起的,那麼其中的道理就更值得注意了。

     我今日告祝諸子媳婦:第一要斷絕此一點惡念頭,不可分此疆彼界。

    一應器物,大家用,大家收拾愛惜。

    有僮婢,大家使喚,大家教訓照管。

    飲食,大家分嘗,大家收藏出客。

    凡貨财、産業,一進一出,必禀命于尊長,不得擅自主張。

    若有欺父母、瞞公婆,私藏器物,私造飲食,私護僮婢,私置田産,私放花利,私自借債做會①等,此是第一不孝,查出即行重責離逐。

     大凡妯娌不睦,必有小人從中搬鬥是非。

    其所以搬鬥者,皆因此疆彼界,各房人各要獻媚于家主,說别房不好,以見其忠。

    家主反道他護家,曲為庇護,以緻不解。

    今大家不分爾我,便永無此弊。

    或有言語可疑,便當告之尊長,登時對會明白,不可存留胸中,此輩自無所容其奸②矣。

     ┃今譯┃ 今天,我告誡諸位兒子和兒媳婦: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斷絕這一點惡念頭,(在大家庭裡)不可過于明确區分彼此界限。

    所有物品,大家一起用,大家一起收拾共同愛惜。

    有童仆奴婢,大家一起使喚,大家一起教導管理。

    飲食,大家共同品嘗,大家共同收藏或拿出招待客人。

    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