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焙

關燈
世稱外焙之茶,脔小而色駁[246],體好而味澹,方之正焙[247],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鹹取則于壑源[248],效像規模[249],摹外為正[250]。殊不知,其脔雖等而蔑風骨,色澤雖潤而無藏蓄,體雖實而膏理乏缜密之文,味雖重而澀滞乏馨香之美,何所逃乎外焙哉。雖然,有外焙者,有淺焙者。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制之能工,則色亦瑩白,擊拂有度,則體亦立湯,惟甘重香滑之味稍遠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則迥然可辨[251]。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葉桴榄之萌,相雜而造,味雖與茶相類,點時隐隐有輕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驗也。桑苎翁曰[252]:“雜以卉莽,飲之成病[253]。”可不細鑒而熟辨之?

    【注釋】

    [246]脔(luán)小而色駁:茶體瘦小,顔色不正。脔,原指切成塊狀的魚肉,這裡借指制成餅茶的團胯。駁,色彩錯雜,混雜不精純。

    [247]方:比較,對比。正焙:指官方設置的北苑官焙茶園。

    [248]取則:取作準則、規範或榜樣。

    [249]效像規模:模仿制茶棬模的樣式、圖案。

    [250]摹外為正:把外焙的茶做成正焙的樣子。

    [251]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252]桑苎翁:即陸羽。

    [253]雜以卉莽,飲之成病:此句為陸羽《茶經·一之源》中語,惟末一句陸羽原文為“飲之成疾”。

    【譯文】

    竹林煎茶

    世間所稱為外焙的茶,團胯瘦小顔色不正,外表雖好但滋味淡薄,與北苑正焙的茶相比較,可以非常明白地判别。最近以來,好茶之人的茶箱之中,往往會收藏一半的外焙之茶。大抵外焙茶園的茶家,長久以來越來越掌握制茶的奧妙,都将壑源茶取作準則榜樣,模仿制茶棬模的樣式、圖案,把外焙的茶做成正焙的樣子。竟然不知,茶餅的樣子雖然相同卻沒有正焙茶的品質、格調,表面的色澤雖然光潤卻沒有内涵,茶體雖然堅實卻缺乏細緻的紋理,滋味雖然濃厚卻苦澀停滞缺乏馨香之美,哪裡能夠逃避它們是外焙茶的本質呢。即使如此,正焙之外的茶還是能夠區分為外焙茶和淺焙茶。淺焙的茶,因為茶園離壑源不遠,如能夠精巧制造,茶色也能瑩白,點茶時如果擊拂合法中度,也能有湯花乳沫,隻是甘、香、重、滑的滋味稍遜于正焙之茶罷了。至于外焙之茶,則差别很遠,迥然可别。還有更為嚴重的情況,竟至于采摘柿樹的葉子和桴榄初生的芽,與茶葉相雜而制造茶餅,其味道雖然和茶相類似,但點試時隐隐約約有輕似白絮的東西浮起,茶湯表面形不成粟狀的花紋,就是明證。桑苎翁陸羽曾說:“雜以卉莽,飲之成病。”可以不仔細周詳辨别區分麼?

    【點評】

    《外焙》提出的問題,與此前《品名》的問題相類,面對仿制甚至作假的茶葉,最終到底以什麼因素來判定呢?是原料的品種、産地呢?還是制造工藝,甚至茶的外在形态?和當今飲茶人的困惑一樣,趙佶也給不出客觀的标準,隻能通過實際的觀察和品飲來鑒别。中國茶葉自宋以來的名茶,品名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既造福了飲茶人,也一直困惑着飲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