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119]

關燈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120],其葉瑩薄[121]。

    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緻[122]。

    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123],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124]。

    芽英不多[125],尤難蒸焙。

    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

    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126],則表裡昭澈[127],如玉之在璞[128],他無與倫也[129]。

    淺焙亦有之[130],但品格不及[131]。

     【注釋】 [119]白茶:原為宋代福建北苑的茶樹小品種之一“白葉茶”,因“芽葉如紙”、品質優異、産量少而難得,一直為民間所重,“以為茶瑞”,最初作為民間的“鬥品”,因徽宗本人特别喜好,以其芽葉所制成的茶品亦稱之為“白茶”,在當時及其後的很長時間裡,成為貢茶的最上品。

     [120]條:細長的茶樹枝。

    敷闡:舒展顯明。

     [121]瑩:光潔透明。

    薄:厚度小。

     [122]蓋:語氣詞,多用于句首。

    緻:求取,獲得。

    《論語·子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 [123]正焙:指建安北苑、壑源專門生産貢茶的官焙茶園。

     [124]胯:又稱“(kuǎ)”,古代附于腰帶上的扣版,作方、橢圓等形,宋代用以作計茶的量詞;又用以指稱片茶、餅茶。

     [125]芽英:精華的茶芽。

     [126]運度:用心測度。

     [127]昭澈:明淨光亮。

     [128]璞: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129]他無與倫也:其他沒有什麼能夠相比的,沒有能比得上的。

     [130]淺焙:據本書後面的文字:“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

    ”為最接近北苑、壑源正焙的外圍茶園。

     [131]品格:指茶的質量、規格。

     【譯文】 白茶是一個獨特的品種,與一般普通的茶不同,它的枝條舒展顯明,茶葉葉片較薄而光潔透明。

    白茶在山崖林圃間偶然自發長出,不是人工可以栽培得到的。

    專門生産貢茶的北苑龍焙官茶園裡有白茶樹的不過四五家,每家也不過隻有一二株,每家最多隻能制造出二三塊茶餅而已。

    白茶樹生長出來的茶芽數量不多,特别難于蒸茶和焙火。

    蒸茶和焙火的過程一有小失誤,茶葉的品質就會變得和普通茶樹品種所制成的茶餅一樣了。

    必須要精心制造,掌握好湯火的程度,這樣制成的茶餅裡外都明淨光澤,就像包在石中尚未雕琢之玉,其他的茶無法與之相比。

    最接近北苑、壑源正焙的外圍淺焙茶園中也會有白茶樹,但是茶的質量規格都比不上正焙茶園的白茶。

     【點評】 《大觀茶論》中《白茶》和《品名》兩篇的内容,對傳統茶文化有着深遠乃至根深蒂固的影響。

     白茶是當時建安北苑茶區的一個特殊小品種,因為芽葉瑩薄如紙,與鬥茶以色白為勝的标準相一緻,因而得到民間茶人的看重,稱之為茶瑞,以之為原料茶芽最上品。

    建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葉茶,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