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擇
關燈
小
中
大
撷茶以黎明[66],見日則止。用爪斷芽[67],不以指揉[68],慮氣汗熏漬[69],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則投諸水。
【注釋】
[66]撷茶:采茶。撷,摘取,采摘。黎明:天将明未明的時候。《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隐》:“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
[67]爪:指甲。
[68]指:手指。揉:摩擦,搓挪。
[69]慮氣汗熏漬:擔心手氣和手汗會熏染、浸漬茶葉。氣汗,手氣和手汗。
【譯文】
采茶在天将明未明的黎明時候進行,看到太陽升起就停止。用指甲摘斷茶葉,而不能用手指指肚去揉搓茶葉,擔心手氣和手汗會熏染、浸漬茶葉,緻使茶葉不新鮮清潔。所以茶工一般都會帶着剛剛打來的清鮮的水,采下茶芽就把它們放到水中。
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為鬥品[70],一槍一旗為揀芽[71],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
【注釋】
[70]雀舌谷粒:茶芽細嫩如雀舌、谷粒。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鬥(dòu)品:宋代最嫩、最高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宋黃儒《品茶要錄》:“茶之精絕者曰鬥,曰亞鬥,其次揀芽,茶芽。鬥品雖最上,園戶或止一株,蓋天材間有特異,非能皆然也。且物之變勢無窮,而人之耳目有盡,故造鬥品之家,有昔優而今劣,前負而後勝者,雖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
[71]一槍一旗為揀芽:頂芽帶一旗一槍的茶葉為第二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揀芽。茶葉頂芽之外,茶芽剛剛舒展成葉稱旗,尚未舒展稱槍。
【譯文】
茶芽細小如雀舌谷粒者,就是最高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頂芽帶一旗一槍的茶葉為第二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揀芽;一槍二旗的茶葉再次一等,其餘的就是下等的茶葉原料。
茶始芽萌,則有白合[72],既撷則有烏蒂[73]。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注釋】
[72]白合:茶葉剛萌芽時,抱生着的兩片小葉即白合,現代稱之為鱗片和魚葉。
[73]既撷則有烏蒂:茶葉采摘之後斷處會形成的黑頭。烏蒂,黑色的蒂頭。(現代研究也表明,如果不及時制作,茶芽的采斷處就會因氧化而變紅暗,在接下來的工序中不能與茶葉的其他部分發生同步的反應,從而影響茶的滋味、色澤。)
【譯文】
茶剛開始萌芽時,抱生着的兩片小葉即白合,茶葉采摘之後斷處常常會形成黑頭即烏蒂。白合不擇除掉,就會損害茶的滋味;烏蒂不擇除去,就會損害茶的色澤。
【點評】
茶葉制造的每道工序,都會從不同的方面對成品茶的質量産生不同的影響,趙佶從确保茶葉品質的角度出發,對于茶葉采摘、揀擇、蒸芽、壓黃、研膏、焙茶諸工序,提出了較為明确細緻的要求。
采茶要在日出之前的清晨:“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至于原因,南宋趙汝砺在《北苑别錄》中有更進一步的說明:“采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晨則夜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鮮明。”即茶葉表面的露水對采摘下來的茶葉有一定的保持滋潤、新鮮的作用。采摘要用指甲而不用指肚,這樣就能快速切斷葉梗,不緻使茶葉受到手中汗氣的揉搓而不鮮潔。而為了保證采下茶葉的鮮潔度,采茶工人常常會随身攜帶清水罐,将采下的茶葉投到清水中。—這或許是徽宗時福建路轉運使鄭可簡新創“銀線水芽”靈感的來源之一。
采下的茶葉要經過仔細分揀,揀茶工序,首先是對茶葉原料品質的等級區分:最高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亞鬥,是茶芽細小如雀舌谷粒者(徽宗之後,鬥品則指其所崇尚的白茶);次一級是已經長成一旗一槍的芽葉,号揀芽;再次就是一般的茶芽。徽宗對茶葉原料品級的重視,引發了中國茶文化傳統中兩個堅定的現象,一是從此茶葉原料的等級決定了以其制成茶葉的等級,二是對茶葉細嫩度的追求成為茶人難以遏止的沖動。徽宗時福建路轉運使鄭可簡所創“銀線水芽”,剔取細小得像鷹爪一樣的小芽中心的一線細芽:“将已揀熟芽再剔去,隻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銀線水芽成為茶葉原料之細嫩度不可逾越的巅峰。
揀茶工序的第二個主要目的,是要揀擇出對所造茶之色味有損害的白合與烏蒂。應當說宋代的揀茶工序在蒸造之前,較之現代制茶是在制成之後再行揀擇的做法,要更科學合理,因為制前揀擇,不合用之葉對于茶葉的損害已然剔除,而制成之後再揀剔,不合用之葉對于茶葉内質的損害已然形成,此時的揀剔隻不過使茶葉外形整齊而已。二者所存在的質的差别顯而易見。
【注釋】
[66]撷茶:采茶。撷,摘取,采摘。黎明:天将明未明的時候。《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隐》:“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
[67]爪:指甲。
[68]指:手指。揉:摩擦,搓挪。
[69]慮氣汗熏漬:擔心手氣和手汗會熏染、浸漬茶葉。氣汗,手氣和手汗。
【譯文】
采茶在天将明未明的黎明時候進行,看到太陽升起就停止。用指甲摘斷茶葉,而不能用手指指肚去揉搓茶葉,擔心手氣和手汗會熏染、浸漬茶葉,緻使茶葉不新鮮清潔。所以茶工一般都會帶着剛剛打來的清鮮的水,采下茶芽就把它們放到水中。
凡芽如雀舌谷粒者為鬥品[70],一槍一旗為揀芽[71],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
【注釋】
[70]雀舌谷粒:茶芽細嫩如雀舌、谷粒。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茶芽,古人謂之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鬥(dòu)品:宋代最嫩、最高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宋黃儒《品茶要錄》:“茶之精絕者曰鬥,曰亞鬥,其次揀芽,茶芽。鬥品雖最上,園戶或止一株,蓋天材間有特異,非能皆然也。且物之變勢無窮,而人之耳目有盡,故造鬥品之家,有昔優而今劣,前負而後勝者,雖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
[71]一槍一旗為揀芽:頂芽帶一旗一槍的茶葉為第二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揀芽。茶葉頂芽之外,茶芽剛剛舒展成葉稱旗,尚未舒展稱槍。
【譯文】
茶芽細小如雀舌谷粒者,就是最高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頂芽帶一旗一槍的茶葉為第二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揀芽;一槍二旗的茶葉再次一等,其餘的就是下等的茶葉原料。
茶始芽萌,則有白合[72],既撷則有烏蒂[73]。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注釋】
[72]白合:茶葉剛萌芽時,抱生着的兩片小葉即白合,現代稱之為鱗片和魚葉。
[73]既撷則有烏蒂:茶葉采摘之後斷處會形成的黑頭。烏蒂,黑色的蒂頭。(現代研究也表明,如果不及時制作,茶芽的采斷處就會因氧化而變紅暗,在接下來的工序中不能與茶葉的其他部分發生同步的反應,從而影響茶的滋味、色澤。)
【譯文】
茶剛開始萌芽時,抱生着的兩片小葉即白合,茶葉采摘之後斷處常常會形成黑頭即烏蒂。白合不擇除掉,就會損害茶的滋味;烏蒂不擇除去,就會損害茶的色澤。
【點評】
茶葉制造的每道工序,都會從不同的方面對成品茶的質量産生不同的影響,趙佶從确保茶葉品質的角度出發,對于茶葉采摘、揀擇、蒸芽、壓黃、研膏、焙茶諸工序,提出了較為明确細緻的要求。
采茶要在日出之前的清晨:“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至于原因,南宋趙汝砺在《北苑别錄》中有更進一步的說明:“采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晨則夜露未晞,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鮮明。”即茶葉表面的露水對采摘下來的茶葉有一定的保持滋潤、新鮮的作用。采摘要用指甲而不用指肚,這樣就能快速切斷葉梗,不緻使茶葉受到手中汗氣的揉搓而不鮮潔。而為了保證采下茶葉的鮮潔度,采茶工人常常會随身攜帶清水罐,将采下的茶葉投到清水中。—這或許是徽宗時福建路轉運使鄭可簡新創“銀線水芽”靈感的來源之一。
采下的茶葉要經過仔細分揀,揀茶工序,首先是對茶葉原料品質的等級區分:最高等級的茶葉原料稱為鬥品、亞鬥,是茶芽細小如雀舌谷粒者(徽宗之後,鬥品則指其所崇尚的白茶);次一級是已經長成一旗一槍的芽葉,号揀芽;再次就是一般的茶芽。徽宗對茶葉原料品級的重視,引發了中國茶文化傳統中兩個堅定的現象,一是從此茶葉原料的等級決定了以其制成茶葉的等級,二是對茶葉細嫩度的追求成為茶人難以遏止的沖動。徽宗時福建路轉運使鄭可簡所創“銀線水芽”,剔取細小得像鷹爪一樣的小芽中心的一線細芽:“将已揀熟芽再剔去,隻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若銀線然。”—銀線水芽成為茶葉原料之細嫩度不可逾越的巅峰。
揀茶工序的第二個主要目的,是要揀擇出對所造茶之色味有損害的白合與烏蒂。應當說宋代的揀茶工序在蒸造之前,較之現代制茶是在制成之後再行揀擇的做法,要更科學合理,因為制前揀擇,不合用之葉對于茶葉的損害已然剔除,而制成之後再揀剔,不合用之葉對于茶葉内質的損害已然形成,此時的揀剔隻不過使茶葉外形整齊而已。二者所存在的質的差别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