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
箧,小箱子,藏物之具。
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
[38]否士:質樸之人。
否,通“鄙”,用在名詞前,用以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此處意為質樸。
【譯文】 宋蘇轼《啜茶帖》 本朝興起之初,就在建州開始制造上供貢茶,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茶的品名,亦自此興盛。
一直延續到當下,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全國安定,不論是無為而治或是勤勉從事,都能達到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不論是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還是平民百姓,蒙受恩惠,受德教的影響教化,都以風雅高尚互相推崇參與茗飲茶事。
所以近年以來,采茶、擇茶之精細,制茶之精巧,品評茶葉之興盛,烹水點茶之精妙,無一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而且事物的興廢,雖然自有其所以然者,但也關乎世道風俗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
如果時世驚遑不安,人們心存勞苦和憂愁,則之前所說日常需要、每天應用的東西,都要急切追求,就怕不能得到,哪有閑暇和可能來考慮飲茶之事呢。
如果世代相承太平無事,人人安于逸樂,則日常需要、每天應用的東西,就會飲食飽足,豐富雜亂。
此時,天下的士人,激勵意志,純潔品行,競相修煉探索悠閑從容的愛好,無不用金屬制的茶碾碾圓玉狀的餅茶,品賞、體味茶飲的美妙,比較各人所收藏茶的精好,較量鑒别裁斷的高明巧妙,即便是質樸之人處于這樣的時世,也不以藏有茶葉為羞愧,可以說飲茶是盛世的清雅好尚。
嗚呼,至治之世[39],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
偶因暇日[40],研究精微[41],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42],号曰《茶論》。
【注釋】 [39]至治之世: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時代。
[40]偶:正好。
暇日:空閑的日子。
[41]精微:精深微妙。
《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
” [42]本末:始末,原委。
【譯文】 嗚呼!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時代,何止隻是人能夠得以使出全部才幹,神異的草木,也能夠得以盡其用啊。
正好利用空閑的日子,探究茶的精深微妙,所探得的精微奧妙,有不為世人所知的利益與損害,因而陳述其始末原委共計二十篇,稱之為《茶論》。
【點評】 《序》論述了茶飲文化與時世的關系,清尚雅玩與日常用品的關系。
饑餐、寒衣是人人都知道的溫飽問題,每天皆有需要,不會因為時世的狀況而可以興廢;時代再動蕩不安,人們再辛苦勞碌,溫飽問題都是必須解決的。
而飲茶作為一種“沖淡簡潔,韻高緻靜”的清雅好尚,則不可能在動蕩與勞碌的生活狀态中開展。
對于個人來說,會飲茶,飲好茶,是一種清福。
而對于一國之君的宋徽宗而言,在其治下全社會各階層競相崇尚茗飲,作者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因為茶飲文化是“盛世之清尚”,隻有在安定繁榮、物質豐富的社會才有可能。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宋代社會在諸如社會經濟、人口、商業網絡、市民生活、文化事業等多方面,均呈現出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度成就。
在擺脫了溫飽問題的限制之後,宋人的生活,日趨文雅,營構了多重富于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茶是其中之荦荦一大項。
“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趙佶,繼承了北宋建國以來一百多年的發展成果,将他的藝術才情與最高權力相結合,在書畫、音樂等方面開創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而北宋建國以來就開始造貢,并創造了各種趨于極緻的茶事文化現象,這引發了趙佶無限的興趣,于是在皇宮内專門建貯茶,精微研究茶藝之餘,欲罷不能地将他對茶葉的感受與研究心得,寫成二十篇“茶論”,以讓世人得知飲茶之微妙。
其中的一些論述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某些觀念與習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箧,小箱子,藏物之具。
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
[38]否士:質樸之人。
否,通“鄙”,用在名詞前,用以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此處意為質樸。
【譯文】 宋蘇轼《啜茶帖》 本朝興起之初,就在建州開始制造上供貢茶,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茶的品名,亦自此興盛。
一直延續到當下,一切廢置的事都興辦起來,全國安定,不論是無為而治或是勤勉從事,都能達到無為而治天下太平。
不論是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還是平民百姓,蒙受恩惠,受德教的影響教化,都以風雅高尚互相推崇參與茗飲茶事。
所以近年以來,采茶、擇茶之精細,制茶之精巧,品評茶葉之興盛,烹水點茶之精妙,無一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而且事物的興廢,雖然自有其所以然者,但也關乎世道風俗的盛衰或政治的興替。
如果時世驚遑不安,人們心存勞苦和憂愁,則之前所說日常需要、每天應用的東西,都要急切追求,就怕不能得到,哪有閑暇和可能來考慮飲茶之事呢。
如果世代相承太平無事,人人安于逸樂,則日常需要、每天應用的東西,就會飲食飽足,豐富雜亂。
此時,天下的士人,激勵意志,純潔品行,競相修煉探索悠閑從容的愛好,無不用金屬制的茶碾碾圓玉狀的餅茶,品賞、體味茶飲的美妙,比較各人所收藏茶的精好,較量鑒别裁斷的高明巧妙,即便是質樸之人處于這樣的時世,也不以藏有茶葉為羞愧,可以說飲茶是盛世的清雅好尚。
嗚呼,至治之世[39],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
偶因暇日[40],研究精微[41],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42],号曰《茶論》。
【注釋】 [39]至治之世: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時代。
[40]偶:正好。
暇日:空閑的日子。
[41]精微:精深微妙。
《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
” [42]本末:始末,原委。
【譯文】 嗚呼!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時代,何止隻是人能夠得以使出全部才幹,神異的草木,也能夠得以盡其用啊。
正好利用空閑的日子,探究茶的精深微妙,所探得的精微奧妙,有不為世人所知的利益與損害,因而陳述其始末原委共計二十篇,稱之為《茶論》。
【點評】 《序》論述了茶飲文化與時世的關系,清尚雅玩與日常用品的關系。
饑餐、寒衣是人人都知道的溫飽問題,每天皆有需要,不會因為時世的狀況而可以興廢;時代再動蕩不安,人們再辛苦勞碌,溫飽問題都是必須解決的。
而飲茶作為一種“沖淡簡潔,韻高緻靜”的清雅好尚,則不可能在動蕩與勞碌的生活狀态中開展。
對于個人來說,會飲茶,飲好茶,是一種清福。
而對于一國之君的宋徽宗而言,在其治下全社會各階層競相崇尚茗飲,作者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因為茶飲文化是“盛世之清尚”,隻有在安定繁榮、物質豐富的社會才有可能。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宋代社會在諸如社會經濟、人口、商業網絡、市民生活、文化事業等多方面,均呈現出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度成就。
在擺脫了溫飽問題的限制之後,宋人的生活,日趨文雅,營構了多重富于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茶是其中之荦荦一大項。
“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趙佶,繼承了北宋建國以來一百多年的發展成果,将他的藝術才情與最高權力相結合,在書畫、音樂等方面開創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而北宋建國以來就開始造貢,并創造了各種趨于極緻的茶事文化現象,這引發了趙佶無限的興趣,于是在皇宮内專門建貯茶,精微研究茶藝之餘,欲罷不能地将他對茶葉的感受與研究心得,寫成二十篇“茶論”,以讓世人得知飲茶之微妙。
其中的一些論述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某些觀念與習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