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近代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察得深了,乃一變而為漸進主義。
隻看他戊戌變法時,上疏請剪發易服,後來卻自悔其誤,就可知道;他所以堅決主張立憲,反對革命,其原因也在于此。
康有為到晚年,對于時局,認識有些不清楚了。
他堅決反對對德宣戰,甚而至于參與複辟,就是其證據。
但他的議論,有一點可以注意的,便是他對于政俗二者,分别得很清楚。
他對于政,固然主張改變,然其牽涉到俗的一部分,即主張審慎。
至于社會上的事,則主張取放任主義,不加幹涉。
社會亦如自然物然,有其一定的法則,不是我們要他怎樣,就可以怎樣的。
這在現今,已經是很明白的道理。
然在現今,仍有許多人的舉動議論,似乎是昧于此理的。
那末,他們自以為新,其實思想不免陳舊。
像康有為這般被目為陳舊的人,其思想,反有合于新科學了。
康有為是頗頑固的,他的世界知識,得之于經驗的或者很多,得之于學問的,實在很少,他的見解,怎會有合于新科學呢?那隻好說是“真理是具存于天壤的,不論你從哪一方面去觀察,總可以有所得”的了。
說戊戌維新的,總以康、梁并稱。
梁啟超,論其魄力的偉大,識力的深沉,都比不上康有為;可是他也有一種長處,那便是疏通知遠。
他于學問,其實是無所心得的。
卻是他感覺很銳敏,接觸著一種學問,就能去研究;研究了,總能有相當的了解;而且還能引用來批評現實;說得來無不明白易解,娓娓動聽。
他的情感,亦是很熱烈的,還能刺激人,使之興奮,所以他對于中國的政治,可以說其影響實比康有為為大。
尤其是《時務報》和《新民叢報》,在當時,真是風靡全國的。
後來嚴複寫信給熊純如說“任公筆下,真有魔力”。
把從甲午以後到民國,約二十年間,風氣轉變的功罪,都歸之于他。
在啟超,真可以當之而無愧。
但是你要問我:“梁啟超的政治思想是如何?”那我是回答不出來的。
因為他自己并無獨到的、固定的政治思想——甚而至于可以說是一切思想,而隻是善于了解他人,介紹他人——惟其無獨到,所以不固定;也惟其不固定,所以無獨到了。
然而他對于實際的影響,其勢力之雄,功績之大,自是不可埋沒。
我們若将先秦的事比況,則康有為的性質,是近于儒家、陰陽家的;梁啟超的性質,是近于雜家、縱橫家的;嚴複、章炳麟的性質,卻近于道家和法家。
嚴複譯赫胥黎的《天演論》,譯斯密雅丹的《原富》,譯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他對于自然的演變,看得最明白;而也最尊重這種力量,凡事都不主張強為。
最注意的,是非銅匠而修理銅盤,在凸出處打一下,凸出處沒有平,别的地方,倒又凹凸不平起來了。
這是近乎道家的。
他又深知政治和社會不同。
“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所以主張現在該有魏武帝、諸葛孔明一流人,才可以緻治,他的意見,都表見在民國初年寫給熊純如的若幹封信裡,語重心長,我們現在,每一披覽,還深歎他切于事實。
大抵法家的長處,就在對于事實觀察的深刻清晰。
所以不會濫引一種和現狀不合的學說來,強欲施行。
譬如治病,别的醫生往往懸想某種治法,可以收某種功效,而對于病人,卻沒有診察精細。
法家是無此弊的,所以這一種人,實為決定政策時所不可少。
章炳麟,在近代人物中,也是富于此等性質的。
隻看當立憲之論風起雲湧之時,他獨對于代議政體,深緻疑慮,就可以見得了。
于此,以我淺薄的見解,頗緻慨于現代的論政者,更無梁啟超、嚴複、章炳麟其人。
現代的政治學家,對于書本上的知識,是比前人進步了。
單是譯譯書,介紹介紹新學說,那原無所不可,然而他們偏要議論實際的政治,朝聞一說,夕即欲見諸施行。
真有“子路有問,未之能行,惟恐有聞”的氣概。
然而天下事,有如此容易的麼?聽見一種辦法,書本上說得如何如何好,施行起來,可以有如何如何的效驗,我們照樣施行,就一定可以得這效驗的麼?人不是鐵,學到了打鐵的方法來打鐵,隻要你真正學過,是沒有不見效的。
因為鐵是無生命的,根本上無甚變化;駕馭那一塊鐵的手段,決不至于不能駕馭這一塊鐵。
種樹就難說些了,養馬更難說了,何況治人呢?且如民治主義,豈不是很好的,然而在中國,要推行民治主義,到底目前的急務,在于限制政府的權力,還在于摧抑豪強。
用民政策,從前難道沒人說過,沒人試行過?為什麼不能見效?我們現在要行,我們所行的,和昔人同異如何?聯邦的組織,怎麼不想施之于蒙藏,反想施之于内地?要形成政黨,宋朝是最好不過的時代。
因為新舊兩黨,一個是代表國家所要求于人民的,一個是代表人民所要求于國家的。
倘使當時的新舊黨,能互認敵黨的主張,使有發表政見的餘地,加以相當的采納,以節制自己舉動的過度,憲政的規模,早已确立起來了。
現在人議論宋朝史事的很多,連這都沒有見到,還算能引用學理,以批評史實麼?
隻看他戊戌變法時,上疏請剪發易服,後來卻自悔其誤,就可知道;他所以堅決主張立憲,反對革命,其原因也在于此。
康有為到晚年,對于時局,認識有些不清楚了。
他堅決反對對德宣戰,甚而至于參與複辟,就是其證據。
但他的議論,有一點可以注意的,便是他對于政俗二者,分别得很清楚。
他對于政,固然主張改變,然其牽涉到俗的一部分,即主張審慎。
至于社會上的事,則主張取放任主義,不加幹涉。
社會亦如自然物然,有其一定的法則,不是我們要他怎樣,就可以怎樣的。
這在現今,已經是很明白的道理。
然在現今,仍有許多人的舉動議論,似乎是昧于此理的。
那末,他們自以為新,其實思想不免陳舊。
像康有為這般被目為陳舊的人,其思想,反有合于新科學了。
康有為是頗頑固的,他的世界知識,得之于經驗的或者很多,得之于學問的,實在很少,他的見解,怎會有合于新科學呢?那隻好說是“真理是具存于天壤的,不論你從哪一方面去觀察,總可以有所得”的了。
說戊戌維新的,總以康、梁并稱。
梁啟超,論其魄力的偉大,識力的深沉,都比不上康有為;可是他也有一種長處,那便是疏通知遠。
他于學問,其實是無所心得的。
卻是他感覺很銳敏,接觸著一種學問,就能去研究;研究了,總能有相當的了解;而且還能引用來批評現實;說得來無不明白易解,娓娓動聽。
他的情感,亦是很熱烈的,還能刺激人,使之興奮,所以他對于中國的政治,可以說其影響實比康有為為大。
尤其是《時務報》和《新民叢報》,在當時,真是風靡全國的。
後來嚴複寫信給熊純如說“任公筆下,真有魔力”。
把從甲午以後到民國,約二十年間,風氣轉變的功罪,都歸之于他。
在啟超,真可以當之而無愧。
但是你要問我:“梁啟超的政治思想是如何?”那我是回答不出來的。
因為他自己并無獨到的、固定的政治思想——甚而至于可以說是一切思想,而隻是善于了解他人,介紹他人——惟其無獨到,所以不固定;也惟其不固定,所以無獨到了。
然而他對于實際的影響,其勢力之雄,功績之大,自是不可埋沒。
我們若将先秦的事比況,則康有為的性質,是近于儒家、陰陽家的;梁啟超的性質,是近于雜家、縱橫家的;嚴複、章炳麟的性質,卻近于道家和法家。
嚴複譯赫胥黎的《天演論》,譯斯密雅丹的《原富》,譯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他對于自然的演變,看得最明白;而也最尊重這種力量,凡事都不主張強為。
最注意的,是非銅匠而修理銅盤,在凸出處打一下,凸出處沒有平,别的地方,倒又凹凸不平起來了。
這是近乎道家的。
他又深知政治和社會不同。
“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所以主張現在該有魏武帝、諸葛孔明一流人,才可以緻治,他的意見,都表見在民國初年寫給熊純如的若幹封信裡,語重心長,我們現在,每一披覽,還深歎他切于事實。
大抵法家的長處,就在對于事實觀察的深刻清晰。
所以不會濫引一種和現狀不合的學說來,強欲施行。
譬如治病,别的醫生往往懸想某種治法,可以收某種功效,而對于病人,卻沒有診察精細。
法家是無此弊的,所以這一種人,實為決定政策時所不可少。
章炳麟,在近代人物中,也是富于此等性質的。
隻看當立憲之論風起雲湧之時,他獨對于代議政體,深緻疑慮,就可以見得了。
于此,以我淺薄的見解,頗緻慨于現代的論政者,更無梁啟超、嚴複、章炳麟其人。
現代的政治學家,對于書本上的知識,是比前人進步了。
單是譯譯書,介紹介紹新學說,那原無所不可,然而他們偏要議論實際的政治,朝聞一說,夕即欲見諸施行。
真有“子路有問,未之能行,惟恐有聞”的氣概。
然而天下事,有如此容易的麼?聽見一種辦法,書本上說得如何如何好,施行起來,可以有如何如何的效驗,我們照樣施行,就一定可以得這效驗的麼?人不是鐵,學到了打鐵的方法來打鐵,隻要你真正學過,是沒有不見效的。
因為鐵是無生命的,根本上無甚變化;駕馭那一塊鐵的手段,決不至于不能駕馭這一塊鐵。
種樹就難說些了,養馬更難說了,何況治人呢?且如民治主義,豈不是很好的,然而在中國,要推行民治主義,到底目前的急務,在于限制政府的權力,還在于摧抑豪強。
用民政策,從前難道沒人說過,沒人試行過?為什麼不能見效?我們現在要行,我們所行的,和昔人同異如何?聯邦的組織,怎麼不想施之于蒙藏,反想施之于内地?要形成政黨,宋朝是最好不過的時代。
因為新舊兩黨,一個是代表國家所要求于人民的,一個是代表人民所要求于國家的。
倘使當時的新舊黨,能互認敵黨的主張,使有發表政見的餘地,加以相當的采納,以節制自己舉動的過度,憲政的規模,早已确立起來了。
現在人議論宋朝史事的很多,連這都沒有見到,還算能引用學理,以批評史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