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宋明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何?此至難言也。
吾以為但論一人,殆無從比較。
若以全社會之文化論,則中國确有較歐洲、印度為高者。
歐、印先哲之論,非不精深微妙,然或太玄遠而不切于人生;又其所根據者,多為人之心理,而人之心理,則多在一定境界中造成,境界非一成不變者,苟舉社會組織而丕變之,則前此哲學家所據以研求,宗教家所力求改革者,其物已消滅無餘矣,複何事研求?孰與變革邪?人之所不可變革者何事乎?曰:人之生,不能無以為養;又生者不能無死,死者長已矣,而生者不可無以送之;故“養生送死”四字,為人所必不能免,餘皆可有可無,視時與地而異有用與否焉者也。
然則惟“養生送死無憾”六字,為真實不欺有益之語,其他皆聊以治一時之病者耳。
今人率言:人制馭天然之力太弱,則無以養其生,而人與人之關系,亦不能善。
故自然科學之猛晉,實為人類之福音。
斯言固然,然自然科學,非孤立于社會之外,或進或退,與社會無幹系者也。
社會固随科學之發明而變,科學亦随社會之情形,以為進退。
究之為人之利與害者,人最切而物實次之。
人與人之關系,果能改善,固不慮其對物之關系不進步也。
中國之文化,視人對人之關系為首要,而視人對物之關系次之,實實落落,以“養生送死無憾”六字為言治最高之境;而不以天國、淨土等無可征驗之說诳惑人。
以解決社會問題,為解決人生問題之方法,而不偏重于個人之修養。
此即其真實不欺,切實可行,勝于他國文化之處;蓋文化必有其根源,中國文化,以古大同之世為其根源,故能美善如此也。
看這兩段,就可知宋儒的論宗教,确能觸及根本問題了。
宋儒的政治思想,還有一點,很可注意的,就是徹底。
其徹底,一見之于王霸之辨,一見之于君子小人之辨。
王霸之辨,就是一系根本之計,一止求目前見功。
根本之計,是有利無弊的。
隻求目前見功,則在這一方面見為利,在别一方面即見為害。
或者雖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他日的遺患,即已隐伏。
譬如訓練人民,使能和别國競争,這是好的,然亦可隐伏他日之患。
從前明朝倭寇滋擾時,福建沿海人民,有一部分,頗能自相團結,以禦外侮。
這自然是好的。
但是到後來,外侮沒有了,而(1)習于戰鬥之民,其性質業已桀骜不馴;(2)社會上有種種不妥洽的問題;(3)人民的生計,又不能解決;于是械鬥之風大盛,且有專以幫人械鬥為業的。
因這一班人的挑唆鼓動,而械鬥之風更甚。
我說這話,并非說外侮之來,無庸訓練人民,以從事于鬥争。
外國人打得來,我們豈能不和他打?要和他打,如何能不訓練人民呢?但是人民固須訓練之,以求其武勇,而(1)因此而發生的别種弊害,亦須在可能範圍内,設法減免。
(2)且其提倡,隻可以必要之度為限,否則徒為将來“轉手”時之累。
——須知什麼事,都不能但論性質,而要兼論分量。
且性質和分量,原是一事。
譬如服藥,若超過适宜的分量,其所刺激起的生理作用,就和用适宜的分量時,大不相同了。
這本是很明白的道理。
但(甲)天下人,輕躁的居多,精神專注在一方面,就把别一方面,都抛開了。
(乙)又有一種功名心盛的人,明知如此,而亦願犧牲了别一方面,以求眼前之速成。
(丙)再有一種谄佞之徒,明知其然,而為保持飯碗,或貪求富貴起見,不恤依附急功近名之士。
于是不顧其後的舉動就多,而隐患就潛伏著了。
天下事件件要從根本上着手,原是事勢所不許,“急則治标”,“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原是任何人所不能免。
但在知道标本之别,又無急功近名之心的人做起來,則當其緻力一事之時,即存不肯超過限度之念;或者豫為他日轉手之計。
如是,則各方面都不虞偏重,禍根好少植許多了。
所以立心不同的人,其所做的事,雖看似相同,而實有其大不同者在,所謂“共行隻是人間路,得失誰知霄壤分”也,宋儒所以注重于王霸之辨,其原因就在于此。
有一種人,用他去辦事,是弊上加弊,另一種人,用他去辦事,則是維持現狀,不緻更壞,前面已經說過了。
最好的自然是去弊加利。
但才德兼全的人,很是少見,如其不然,則與其用弊上加弊的小人,毋甯用維持現狀的君子。
這種得失,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世人往往喜用小人,這是為什麼呢?明知其惡,專為其便辟側媚而用之的,就不必說了;誤以其為好人而用之的人,其心原是大公無私的;誤以為用了小人,能夠弊少利多;殊不知小人全是行虛作假。
假,本身就是弊。
所以用了小人,能夠使主持政治的人,全不知道政局的真相,大禍已在目前,還以為絕無問題,甚或以為大福将至。
小人之所以能夠蒙蔽,全在一個“忍”字,明知共事之有害,而為一己之功名富貴起見,則能夠忍而為之。
而作僞以欺其上,則于心能安。
種種作僞的情形,固不能欺在下的人,而彼亦恬然不以為恥。
人是監督不盡的。
随事而監督之,勢将勞而不可遍,所以用人必當慎辨其心術。
這兩端,是世所目為迂闊的,然而在行政上,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凡事從根本上做起,既為事實所不許,則應付一時一事之術,大勢亦不能不講,這是所謂政治手腕。
天下的體段太大了,一定要從根本上做起,深恐能發而不能收,倒還不如因任自然,小小補苴的好。
這兩種思想,前一種近于術家,後一種卻近于道家了。
宋朝的蜀學,就是這種性質。
老蘇和早年的大蘇,是前一種思想,大蘇到晚年,就漸近于後一種思想了。
此種思想,曆代都有,蜀學在宋朝,也不算時代的特色;所以今不深論。
宋、元、明三朝的思想,都是發源于宋朝的,其規模,也都是成立于宋朝的;元、明隻是襲其餘緒罷了。
政治思想到明末,卻有一種特色,那就是君主和國家的區别,漸漸明白。
這是時勢之所迫。
(1)因為明代的君主,實在太昏愚了,朝政實在太紊亂了。
看夠了這種情況,自然使人覺悟君主之為物,是無可希望的;要澄清政治之源,自非将君主制度打倒不可;(2)又宋、元兩朝,中國備受異民族的壓迫,明朝雖得恢複,然及末年,眼看建州女真又要打進來了。
被異民族征服,和自己國内王朝的起仆,不是一件事,也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也能使人知道王朝和國家的區别,且能使人覺悟幾分民族主義。
這兩者,前者是黃梨洲《原君》《原臣》之論。
後者是顧亭林有亡國——今之王朝——有亡天下——今之國家——之說。
現在人人知之,今亦不及。
吾以為但論一人,殆無從比較。
若以全社會之文化論,則中國确有較歐洲、印度為高者。
歐、印先哲之論,非不精深微妙,然或太玄遠而不切于人生;又其所根據者,多為人之心理,而人之心理,則多在一定境界中造成,境界非一成不變者,苟舉社會組織而丕變之,則前此哲學家所據以研求,宗教家所力求改革者,其物已消滅無餘矣,複何事研求?孰與變革邪?人之所不可變革者何事乎?曰:人之生,不能無以為養;又生者不能無死,死者長已矣,而生者不可無以送之;故“養生送死”四字,為人所必不能免,餘皆可有可無,視時與地而異有用與否焉者也。
然則惟“養生送死無憾”六字,為真實不欺有益之語,其他皆聊以治一時之病者耳。
今人率言:人制馭天然之力太弱,則無以養其生,而人與人之關系,亦不能善。
故自然科學之猛晉,實為人類之福音。
斯言固然,然自然科學,非孤立于社會之外,或進或退,與社會無幹系者也。
社會固随科學之發明而變,科學亦随社會之情形,以為進退。
究之為人之利與害者,人最切而物實次之。
人與人之關系,果能改善,固不慮其對物之關系不進步也。
中國之文化,視人對人之關系為首要,而視人對物之關系次之,實實落落,以“養生送死無憾”六字為言治最高之境;而不以天國、淨土等無可征驗之說诳惑人。
以解決社會問題,為解決人生問題之方法,而不偏重于個人之修養。
此即其真實不欺,切實可行,勝于他國文化之處;蓋文化必有其根源,中國文化,以古大同之世為其根源,故能美善如此也。
看這兩段,就可知宋儒的論宗教,确能觸及根本問題了。
宋儒的政治思想,還有一點,很可注意的,就是徹底。
其徹底,一見之于王霸之辨,一見之于君子小人之辨。
王霸之辨,就是一系根本之計,一止求目前見功。
根本之計,是有利無弊的。
隻求目前見功,則在這一方面見為利,在别一方面即見為害。
或者雖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他日的遺患,即已隐伏。
譬如訓練人民,使能和别國競争,這是好的,然亦可隐伏他日之患。
從前明朝倭寇滋擾時,福建沿海人民,有一部分,頗能自相團結,以禦外侮。
這自然是好的。
但是到後來,外侮沒有了,而(1)習于戰鬥之民,其性質業已桀骜不馴;(2)社會上有種種不妥洽的問題;(3)人民的生計,又不能解決;于是械鬥之風大盛,且有專以幫人械鬥為業的。
因這一班人的挑唆鼓動,而械鬥之風更甚。
我說這話,并非說外侮之來,無庸訓練人民,以從事于鬥争。
外國人打得來,我們豈能不和他打?要和他打,如何能不訓練人民呢?但是人民固須訓練之,以求其武勇,而(1)因此而發生的别種弊害,亦須在可能範圍内,設法減免。
(2)且其提倡,隻可以必要之度為限,否則徒為将來“轉手”時之累。
——須知什麼事,都不能但論性質,而要兼論分量。
且性質和分量,原是一事。
譬如服藥,若超過适宜的分量,其所刺激起的生理作用,就和用适宜的分量時,大不相同了。
這本是很明白的道理。
但(甲)天下人,輕躁的居多,精神專注在一方面,就把别一方面,都抛開了。
(乙)又有一種功名心盛的人,明知如此,而亦願犧牲了别一方面,以求眼前之速成。
(丙)再有一種谄佞之徒,明知其然,而為保持飯碗,或貪求富貴起見,不恤依附急功近名之士。
于是不顧其後的舉動就多,而隐患就潛伏著了。
天下事件件要從根本上着手,原是事勢所不許,“急則治标”,“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原是任何人所不能免。
但在知道标本之别,又無急功近名之心的人做起來,則當其緻力一事之時,即存不肯超過限度之念;或者豫為他日轉手之計。
如是,則各方面都不虞偏重,禍根好少植許多了。
所以立心不同的人,其所做的事,雖看似相同,而實有其大不同者在,所謂“共行隻是人間路,得失誰知霄壤分”也,宋儒所以注重于王霸之辨,其原因就在于此。
有一種人,用他去辦事,是弊上加弊,另一種人,用他去辦事,則是維持現狀,不緻更壞,前面已經說過了。
最好的自然是去弊加利。
但才德兼全的人,很是少見,如其不然,則與其用弊上加弊的小人,毋甯用維持現狀的君子。
這種得失,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世人往往喜用小人,這是為什麼呢?明知其惡,專為其便辟側媚而用之的,就不必說了;誤以其為好人而用之的人,其心原是大公無私的;誤以為用了小人,能夠弊少利多;殊不知小人全是行虛作假。
假,本身就是弊。
所以用了小人,能夠使主持政治的人,全不知道政局的真相,大禍已在目前,還以為絕無問題,甚或以為大福将至。
小人之所以能夠蒙蔽,全在一個“忍”字,明知共事之有害,而為一己之功名富貴起見,則能夠忍而為之。
而作僞以欺其上,則于心能安。
種種作僞的情形,固不能欺在下的人,而彼亦恬然不以為恥。
人是監督不盡的。
随事而監督之,勢将勞而不可遍,所以用人必當慎辨其心術。
這兩端,是世所目為迂闊的,然而在行政上,實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凡事從根本上做起,既為事實所不許,則應付一時一事之術,大勢亦不能不講,這是所謂政治手腕。
天下的體段太大了,一定要從根本上做起,深恐能發而不能收,倒還不如因任自然,小小補苴的好。
這兩種思想,前一種近于術家,後一種卻近于道家了。
宋朝的蜀學,就是這種性質。
老蘇和早年的大蘇,是前一種思想,大蘇到晚年,就漸近于後一種思想了。
此種思想,曆代都有,蜀學在宋朝,也不算時代的特色;所以今不深論。
宋、元、明三朝的思想,都是發源于宋朝的,其規模,也都是成立于宋朝的;元、明隻是襲其餘緒罷了。
政治思想到明末,卻有一種特色,那就是君主和國家的區别,漸漸明白。
這是時勢之所迫。
(1)因為明代的君主,實在太昏愚了,朝政實在太紊亂了。
看夠了這種情況,自然使人覺悟君主之為物,是無可希望的;要澄清政治之源,自非将君主制度打倒不可;(2)又宋、元兩朝,中國備受異民族的壓迫,明朝雖得恢複,然及末年,眼看建州女真又要打進來了。
被異民族征服,和自己國内王朝的起仆,不是一件事,也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也能使人知道王朝和國家的區别,且能使人覺悟幾分民族主義。
這兩者,前者是黃梨洲《原君》《原臣》之論。
後者是顧亭林有亡國——今之王朝——有亡天下——今之國家——之說。
現在人人知之,今亦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