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先秦的政治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從上古到戰國,這一期中的政治背景,業經明白了,就可進而講述其政治思想。
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謂先秦諸子。
這都是東周時代的思想。
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沒有政治思想的,然無甚重要關系,所以略而不述。
實際上,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很受前此思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研究先秦諸子,西周以前的思想,也可以見其大概了。
怎樣說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很受前此思想的影響呢?中國人向來是崇古的。
對于古人的學說,崇拜總超過批評。
這種風氣,近來是逐漸改變了,然其對于古人的批評,亦未必都得其當。
先秦諸子,離現在時代較遠,不大容易了解,因而也不大容易批評。
所以不論從前和現在的批評,都很少搔著癢處。
對于先秦諸子,大家是比較的抱著好感的。
不論從前和現在,對于他們的批評,都是稱頌的居多;即有批評其短的,也都是隔靴搔癢,并沒有能發見其短處,自然更說不到發見其緻誤之由。
然則先秦諸子,有沒有錯誤之處呢?自然是有的,其錯誤而且還頗大。
假使先秦諸子而真見用于世,見用社會,而真本其所學以行事,具結果,怕會弄得很糟的。
我們現在,且先說一句總批評,那便是: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落伍的。
這話怎樣說呢?要說明這句話,先得知道先秦諸子所代表的,是哪一個時代的思想。
我以為: 農家 代表神農時代的思想。
道家 代表黃帝時代的思想。
墨家 代表夏禹時代的思想。
儒家、陰陽家(?) 代表西周時代的思想。
法家、兵家 代表東周時代的思想。
這所謂代表某一時代的思想,隻是說其思想是以那一個時代為根據而有所發展,并不是說他完全是某一個時代的思想,不可誤會。
人的思想,是多少總有些落伍的。
今天過去了,隻會有明天,今年過去了,隻會有明年。
明天明年的事情,是無論如何不會和今天今年相同的,何況昨天和去年?然而人是隻知道昨天和去年的。
對付明天明年的事情,總是本于昨天和去年以前的法子。
各人所用的法子,其遲早亦許相去很遠,然而總隻是程度問題。
所以其為落伍,亦隻是程度問題。
人的思想,總是在一種文化中涵養出來的。
今試找一個鄉氣十足的村館先生,再找一個洋氣十足的留學生,把一個問題,請他們解決;他們解決的方法,一定大相懸殊;這并不是這兩個人的本性相去如此之遠,乃由其所接受的文化不同;所謂性相近,習相遠。
知此,然後以論先秦諸子。
(一)農家 先秦諸子,所代表的,不是一時的思想,這是很容易見得的。
因為最難作僞的是文學。
先秦諸子中,都包容著兩種時代不同的文學——未有散文前的韻文,和時代較後的散文。
我們現在不講考據,這個問題,且置諸不論。
我們現在,隻從思想上批判其所代表的文化時代的遠近。
如此,農家之學,我以為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時代,是最早的。
農家之學,現在僅有許行一人尚有遺說,從《孟子》中可以窺豹一斑。
許行有兩種主張,是: (1)政府毫無威權。
所謂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就是說人君也要自己種田、自己做飯,像現在鄉下的村長一樣。
(2)物價論量不論質。
不論什麼東西,隻要他的量是一樣,其價格就是一樣。
這種思想,顯然是以古代的農業共産社會做根據的。
我們如诘問他:既然可以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必還要有君?既然交換的價格,和成本全不相幹,則已變為一種贈與,何必還要交換?他可以說:我所謂政府,是隻有辦事的性質,而沒有威壓的性質的。
至于交換,我本來要消滅他,強迫交換的價格,論量不論質,隻是一種過渡的方法。
況且這也是禁奢的一種手段。
所以剛才的話,是不能駁許行的。
我們要問許行的,是用何種手段,達到他這一個辦法?無政府主義,是沒有一個人不可承認其為最高的理想的;亦沒有什麼人敢斷定其終不能達到。
不過在現在,決沒有人主張,即以無政府的辦法為辦法的。
因為這是決不能行的事。
從我們的現在,達到無政府的地位,不知要經過多少次平和或激烈的革命呢。
許行的說法,至少得認為無政府主義的初期,許行卻把那一種辦法做橋梁,渡到這一個彼岸呢。
假使許行是有辦法的,該教滕文公從橋上走,或者造起橋來,不該教他一跳就跳到彼岸。
如其以為一跳就可以跳過去的,那其思想,比之烏托邦更為烏托了。
許行究竟是有辦法沒有辦法的呢?許行如其有辦法,其信徒陳相,應該以其辦法反對孟子的辦法,不該以其理想的境界反對孟子的辦法,所以許行的學說,雖然傳下來的很不完全,我們可以推定其是無辦法的。
然則許行的思想是一種最落伍的思想。
(二)道家 道家當以老子為代表。
古人每将黃老并稱。
古書中引黃帝的話,也很和老子相像。
《列子·天瑞》篇引《黃帝書》兩條,黃帝之言一條,《力命》篇亦引《黃帝書》一條。
《天瑞》篇所引,有一條與《老子》同,餘亦極相類。
這自然不是黃帝親口說的話,然而總可以認為是黃帝這個社會裡、民族裡相傳的訓條。
老子的思想,導源于遠古的黃帝這一個社會,是可能的。
因為老子的道理是: (1)主張柔弱。
柔弱是一種鬥争的手段。
所謂欲取姑與。
淺演的社會,是隻知道以争鬥為争鬥,不知道以退讓為争鬥的。
所以因剛強躁進而失敗的人很多。
如纣,如齊頃公、莊公、晉厲公、楚靈王、吳夫差、宋王偃等都是。
其實秦皇、漢武,也還是這一流人。
這種人到後世就絕迹了。
這可見人的性質,都是社會養成的。
黃帝的社會,是一個遊牧的社會,君民上下,都喜歡争鬥,自然可以發生這一類守柔的學說。
儒家所以要教民以禮讓,禮之不足,還要以樂和其内心,也是為此。
(2)主張無為。
“為”字近人都當“作為”解,這是大錯了的。
為,化也。
無為就是無化。
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化而無不化。
就是主張任人民自化,而不要想去變化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說人民要變化,我們還要制止他,使他不要變化。
怎樣叫變化呢?《老子》一書,給後來的人講得太深了,怕反而失其真意。
《老子》隻是一部古代的書,試看:(A)其書的大部分,都是三四言韻語,确是未有散文以前的韻文;(B)其所用的名詞,也很特别,如書中沒有男女字,隻有牝牡字——這尤可表見其為遊牧民族。
所以我說《老子》的大部分,該是黃帝這一個民族裡相傳的古訓,而老子把他寫出來的;并不是老子自著的書。
我們若承認此說,“無為”兩個字,就容易解釋了。
當《老子》這一部書著作的時候——不是周朝的老聃把他寫出來的時候——作者所處的社會,不過和由餘所居的西戎、中行說所居的匈奴差不多。
這種社會裡的政治家的所謂為:壞的,是自己要奢侈,而引進許多和其社會的生活程度不相稱的事來;刻剝人民去事奉他,并且引起人民的貪欲。
好的,是自以其社會為野蠻,而仰慕文明社會的文明,領導著百姓去追随他。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對趙良自誇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别,大築冀阙,營如魯、衛矣。
”就有這種意思。
文明的輸入,自然是有利的。
然而文明社會的文明,是伴随着社會組織的病态而進步的;我們跟著他跑,文明固然進步了,社會的病态,也随而深刻了,這也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事。
《老子》一書中所主張的“無為”,不過是由餘誇張戎人,中行說勸匈奴單于勿變俗、好漢物的思想。
見《史記·秦本紀》《匈奴列傳》。
《老子》的所以為人附會,①以其文義之古,難于了解,而易于曲解;②因其和一部分的宗教思想相雜。
《老子》的宗教思想,也是遊牧民族的宗教思想。
因為(a)其守柔的思想,是源于自然力的循環;而自然力的循環,是從觀察晝夜四時等的更疊得來的;(b)無為的思想,是本于自然現象的莫之為而為;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兩者都是從天文上得來的;而天文知識的發達,正在遊牧時代。
老子這種思想,可以說是有相當的價值的。
但是守柔在不論什麼時代,都可以算競争上的一種好手段。
至于無為,則社會的變化,不易遏止。
即使治者階級,尚都能實行老子之說,亦不過自己不去領導人民變化。
而社會要變化,還是遏止不住的。
我雖然輔萬物的自然而不敢為,而萬物化而欲作,恐終不是無名之樸,可以鎮壓得住。
在後世,盡有清心寡欲的君主,然而對于社會,還是絲毫無補,就是這個理由。
這一點,講到将來,還可更形明白,現在姑止于是。
隻要知道就無為這一點上說,老子的思想,也是落伍的就夠了。
或問在古
這一期中的政治思想,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所謂先秦諸子。
這都是東周時代的思想。
自此以前,自然不是沒有政治思想的,然無甚重要關系,所以略而不述。
實際上,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很受前此思想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研究先秦諸子,西周以前的思想,也可以見其大概了。
怎樣說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很受前此思想的影響呢?中國人向來是崇古的。
對于古人的學說,崇拜總超過批評。
這種風氣,近來是逐漸改變了,然其對于古人的批評,亦未必都得其當。
先秦諸子,離現在時代較遠,不大容易了解,因而也不大容易批評。
所以不論從前和現在的批評,都很少搔著癢處。
對于先秦諸子,大家是比較的抱著好感的。
不論從前和現在,對于他們的批評,都是稱頌的居多;即有批評其短的,也都是隔靴搔癢,并沒有能發見其短處,自然更說不到發見其緻誤之由。
然則先秦諸子,有沒有錯誤之處呢?自然是有的,其錯誤而且還頗大。
假使先秦諸子而真見用于世,見用社會,而真本其所學以行事,具結果,怕會弄得很糟的。
我們現在,且先說一句總批評,那便是: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是落伍的。
這話怎樣說呢?要說明這句話,先得知道先秦諸子所代表的,是哪一個時代的思想。
我以為: 農家 代表神農時代的思想。
道家 代表黃帝時代的思想。
墨家 代表夏禹時代的思想。
儒家、陰陽家(?) 代表西周時代的思想。
法家、兵家 代表東周時代的思想。
這所謂代表某一時代的思想,隻是說其思想是以那一個時代為根據而有所發展,并不是說他完全是某一個時代的思想,不可誤會。
人的思想,是多少總有些落伍的。
今天過去了,隻會有明天,今年過去了,隻會有明年。
明天明年的事情,是無論如何不會和今天今年相同的,何況昨天和去年?然而人是隻知道昨天和去年的。
對付明天明年的事情,總是本于昨天和去年以前的法子。
各人所用的法子,其遲早亦許相去很遠,然而總隻是程度問題。
所以其為落伍,亦隻是程度問題。
人的思想,總是在一種文化中涵養出來的。
今試找一個鄉氣十足的村館先生,再找一個洋氣十足的留學生,把一個問題,請他們解決;他們解決的方法,一定大相懸殊;這并不是這兩個人的本性相去如此之遠,乃由其所接受的文化不同;所謂性相近,習相遠。
知此,然後以論先秦諸子。
(一)農家 先秦諸子,所代表的,不是一時的思想,這是很容易見得的。
因為最難作僞的是文學。
先秦諸子中,都包容著兩種時代不同的文學——未有散文前的韻文,和時代較後的散文。
我們現在不講考據,這個問題,且置諸不論。
我們現在,隻從思想上批判其所代表的文化時代的遠近。
如此,農家之學,我以為其所代表的文化的時代,是最早的。
農家之學,現在僅有許行一人尚有遺說,從《孟子》中可以窺豹一斑。
許行有兩種主張,是: (1)政府毫無威權。
所謂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就是說人君也要自己種田、自己做飯,像現在鄉下的村長一樣。
(2)物價論量不論質。
不論什麼東西,隻要他的量是一樣,其價格就是一樣。
這種思想,顯然是以古代的農業共産社會做根據的。
我們如诘問他:既然可以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必還要有君?既然交換的價格,和成本全不相幹,則已變為一種贈與,何必還要交換?他可以說:我所謂政府,是隻有辦事的性質,而沒有威壓的性質的。
至于交換,我本來要消滅他,強迫交換的價格,論量不論質,隻是一種過渡的方法。
況且這也是禁奢的一種手段。
所以剛才的話,是不能駁許行的。
我們要問許行的,是用何種手段,達到他這一個辦法?無政府主義,是沒有一個人不可承認其為最高的理想的;亦沒有什麼人敢斷定其終不能達到。
不過在現在,決沒有人主張,即以無政府的辦法為辦法的。
因為這是決不能行的事。
從我們的現在,達到無政府的地位,不知要經過多少次平和或激烈的革命呢。
許行的說法,至少得認為無政府主義的初期,許行卻把那一種辦法做橋梁,渡到這一個彼岸呢。
假使許行是有辦法的,該教滕文公從橋上走,或者造起橋來,不該教他一跳就跳到彼岸。
如其以為一跳就可以跳過去的,那其思想,比之烏托邦更為烏托了。
許行究竟是有辦法沒有辦法的呢?許行如其有辦法,其信徒陳相,應該以其辦法反對孟子的辦法,不該以其理想的境界反對孟子的辦法,所以許行的學說,雖然傳下來的很不完全,我們可以推定其是無辦法的。
然則許行的思想是一種最落伍的思想。
(二)道家 道家當以老子為代表。
古人每将黃老并稱。
古書中引黃帝的話,也很和老子相像。
《列子·天瑞》篇引《黃帝書》兩條,黃帝之言一條,《力命》篇亦引《黃帝書》一條。
《天瑞》篇所引,有一條與《老子》同,餘亦極相類。
這自然不是黃帝親口說的話,然而總可以認為是黃帝這個社會裡、民族裡相傳的訓條。
老子的思想,導源于遠古的黃帝這一個社會,是可能的。
因為老子的道理是: (1)主張柔弱。
柔弱是一種鬥争的手段。
所謂欲取姑與。
淺演的社會,是隻知道以争鬥為争鬥,不知道以退讓為争鬥的。
所以因剛強躁進而失敗的人很多。
如纣,如齊頃公、莊公、晉厲公、楚靈王、吳夫差、宋王偃等都是。
其實秦皇、漢武,也還是這一流人。
這種人到後世就絕迹了。
這可見人的性質,都是社會養成的。
黃帝的社會,是一個遊牧的社會,君民上下,都喜歡争鬥,自然可以發生這一類守柔的學說。
儒家所以要教民以禮讓,禮之不足,還要以樂和其内心,也是為此。
(2)主張無為。
“為”字近人都當“作為”解,這是大錯了的。
為,化也。
無為就是無化。
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化而無不化。
就是主張任人民自化,而不要想去變化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說人民要變化,我們還要制止他,使他不要變化。
怎樣叫變化呢?《老子》一書,給後來的人講得太深了,怕反而失其真意。
《老子》隻是一部古代的書,試看:(A)其書的大部分,都是三四言韻語,确是未有散文以前的韻文;(B)其所用的名詞,也很特别,如書中沒有男女字,隻有牝牡字——這尤可表見其為遊牧民族。
所以我說《老子》的大部分,該是黃帝這一個民族裡相傳的古訓,而老子把他寫出來的;并不是老子自著的書。
我們若承認此說,“無為”兩個字,就容易解釋了。
當《老子》這一部書著作的時候——不是周朝的老聃把他寫出來的時候——作者所處的社會,不過和由餘所居的西戎、中行說所居的匈奴差不多。
這種社會裡的政治家的所謂為:壞的,是自己要奢侈,而引進許多和其社會的生活程度不相稱的事來;刻剝人民去事奉他,并且引起人民的貪欲。
好的,是自以其社會為野蠻,而仰慕文明社會的文明,領導著百姓去追随他。
《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對趙良自誇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别,大築冀阙,營如魯、衛矣。
”就有這種意思。
文明的輸入,自然是有利的。
然而文明社會的文明,是伴随着社會組織的病态而進步的;我們跟著他跑,文明固然進步了,社會的病态,也随而深刻了,這也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事。
《老子》一書中所主張的“無為”,不過是由餘誇張戎人,中行說勸匈奴單于勿變俗、好漢物的思想。
見《史記·秦本紀》《匈奴列傳》。
《老子》的所以為人附會,①以其文義之古,難于了解,而易于曲解;②因其和一部分的宗教思想相雜。
《老子》的宗教思想,也是遊牧民族的宗教思想。
因為(a)其守柔的思想,是源于自然力的循環;而自然力的循環,是從觀察晝夜四時等的更疊得來的;(b)無為的思想,是本于自然現象的莫之為而為;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兩者都是從天文上得來的;而天文知識的發達,正在遊牧時代。
老子這種思想,可以說是有相當的價值的。
但是守柔在不論什麼時代,都可以算競争上的一種好手段。
至于無為,則社會的變化,不易遏止。
即使治者階級,尚都能實行老子之說,亦不過自己不去領導人民變化。
而社會要變化,還是遏止不住的。
我雖然輔萬物的自然而不敢為,而萬物化而欲作,恐終不是無名之樸,可以鎮壓得住。
在後世,盡有清心寡欲的君主,然而對于社會,還是絲毫無補,就是這個理由。
這一點,講到将來,還可更形明白,現在姑止于是。
隻要知道就無為這一點上說,老子的思想,也是落伍的就夠了。
或問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