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上古到戰國的社會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有所求于人,就非得其允許不可,或者守著社會上公認的交換規則,進行交換,則相需甚殷的一方面,總是吃虧,而其勢較緩的一方面,總是處于有利的地位的。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商人的勢力大盛。
便國家也不能不謹守和他們訂立的契約;指鄭子産不肯強市商人貨物之事。
見《左氏》昭公十六年。
甚而至于與他們分庭抗禮。
子貢之事,見《史記·貨殖列傳》。
一方面,都市的工商業家,鄉下的大地主,新階級興起了;一方面,則因戰争的劇烈,亡國敗家者相随屬,而封建時代的貴族,日益淪落;于是貴賤的階級漸平,貧富的階級以起。
然而當這時代,國家的政治權力,不是縮小了,而反是擴大了。
因為政治是所以調和矛盾,也可說是優勝的一個階級用來壓迫劣敗的階級的。
社會的矛盾,日益加甚,自然政治的權力,日益加大。
但是這時候,代表政治上的權力的,不是從來擁有采地的封建主,而是國王所信任的官僚。
官僚階級是怎樣興起的呢?那便是:(1)新興的工商家,和地主階級中較有知識的分子;(2)沒落的舊貴族尤多,他們的地位身份雖然喪失,其政治上的才能和知識,是不會随而喪失的。
現代的縣名,還有一部分沿自秦漢時代,秦漢的縣名很容易看得出,有一部分就是古代的國名;可見其本為一獨立國。
獨立國夷而為縣,并不是從秦漢時代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早已有許多小國,變成大國中的一縣了。
國變而為縣,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廢,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吏的成功。
質而言之,就是後代的改土歸流。
因封建制度崩潰,而官僚階級增多;亦因官僚階級增多,而大國的君主,權力愈擴大,封建政體,因之愈趨于崩潰。
還有加重大國的權力的,便是軍隊的加多與加精。
在古代,大約是征服之族服兵役,被征服之族則不然的。
這并不是被征服之族,都不會當兵,不過不用他做正式的軍隊罷了。
我國古代,天子畿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幅員的大小,為百與一之比,而兵額卻不過兩三倍,就是為此。
《禮記·文王世子》是古代的庶子官管理王族之法,而其中說戰則守于公祢;鄢陵之戰,晉國人說“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可見古代的戰鬥,不但全用征服之族,組織軍隊,并且還是以王族為中心的。
至于被征服之族,則不過叫他保守本地方,并不用他做正式的軍隊,所以說寓兵于農。
寓兵于農,謂以農器為兵器,非謂以農夫為軍人,見《六韬·農器》篇。
到春秋時,這種情形就大變了。
變遷的途徑有二:一是蓄養勇士,求其戰鬥力之加強;一是訓練民衆,求其兵數之加多。
前者如齊莊公是其代表;後者如管仲作内政寄軍令,是其代表。
到戰國時代,則這兩種趨勢,同時并進。
如魏國的兵制,挑選人民強壯的,複其身,利其田宅;見《荀子·議兵》篇。
又如秦國商鞅之法,把全國的人民都訓練成戰士。
此等多而且精的軍隊,自然非小國所能抵敵了。
政治上的互相争鬥,可以說是使人群趨于分争角立的,而自經濟上言之,則總以互相聯合為有利。
亦且人類的本性,原是互相親愛的;政治上的分争,隻可說是社會的病态。
所以在封建時代,政治上的情形,雖然四分五裂,而社會的同化作用,還是不斷進行的。
《中庸》說:“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可見當春秋戰國時,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都已大略一緻;因為隻從古相傳下來,憑恃武力的階級所把持,以緻統一不能實現罷了。
此等政治上争鬥的性質,固因有國有家者,各欲保守其固有的地位,而至于分争;亦因其貪求無已,不奪不餍,而漸趨于統一。
并兼之勢日烈,則統一之力加強。
政治的社會的兩力并行,而統一遂終于實現。
統一,自然是有利的事。
人類不論從哪一方面講,總是以統一為有利的。
但是前此的分争,固然不好,後來雖勉強統一,而其聯結的辦法,還不是最好的。
因而處于這一個大國家社會之中的人,不能個個都得到利益;而且有一部分是被犧牲的。
而國家社會的自身,亦因此而不得進化。
這種趨勢,是從皇古時代,因社會内部的分化和其相互間的争鬥而就開始進行的;到戰國的末年,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了。
在這長時期中,從民族和國家的全體上看,是由分趨合,走上了進化的大路的。
從社會組織上看,則因前此良好的制度逐漸廢墜;人和人相互之間的善意逐漸消失;而至于釀成病态。
于是有所謂政治者,起而對治之。
政治是藥,他是因病而起的,亦是想治好病的。
人誰不想好?誰肯安于壞?于是有政治上種種的主張而形成政治思想。
所以在春秋戰國時,商人的勢力大盛。
便國家也不能不謹守和他們訂立的契約;指鄭子産不肯強市商人貨物之事。
見《左氏》昭公十六年。
甚而至于與他們分庭抗禮。
子貢之事,見《史記·貨殖列傳》。
一方面,都市的工商業家,鄉下的大地主,新階級興起了;一方面,則因戰争的劇烈,亡國敗家者相随屬,而封建時代的貴族,日益淪落;于是貴賤的階級漸平,貧富的階級以起。
然而當這時代,國家的政治權力,不是縮小了,而反是擴大了。
因為政治是所以調和矛盾,也可說是優勝的一個階級用來壓迫劣敗的階級的。
社會的矛盾,日益加甚,自然政治的權力,日益加大。
但是這時候,代表政治上的權力的,不是從來擁有采地的封建主,而是國王所信任的官僚。
官僚階級是怎樣興起的呢?那便是:(1)新興的工商家,和地主階級中較有知識的分子;(2)沒落的舊貴族尤多,他們的地位身份雖然喪失,其政治上的才能和知識,是不會随而喪失的。
現代的縣名,還有一部分沿自秦漢時代,秦漢的縣名很容易看得出,有一部分就是古代的國名;可見其本為一獨立國。
獨立國夷而為縣,并不是從秦漢時代開始的;春秋戰國時,早已有許多小國,變成大國中的一縣了。
國變而為縣,便是固有君主的撤廢,中央政府派遣地方官吏的成功。
質而言之,就是後代的改土歸流。
因封建制度崩潰,而官僚階級增多;亦因官僚階級增多,而大國的君主,權力愈擴大,封建政體,因之愈趨于崩潰。
還有加重大國的權力的,便是軍隊的加多與加精。
在古代,大約是征服之族服兵役,被征服之族則不然的。
這并不是被征服之族,都不會當兵,不過不用他做正式的軍隊罷了。
我國古代,天子畿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幅員的大小,為百與一之比,而兵額卻不過兩三倍,就是為此。
《禮記·文王世子》是古代的庶子官管理王族之法,而其中說戰則守于公祢;鄢陵之戰,晉國人說“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可見古代的戰鬥,不但全用征服之族,組織軍隊,并且還是以王族為中心的。
至于被征服之族,則不過叫他保守本地方,并不用他做正式的軍隊,所以說寓兵于農。
寓兵于農,謂以農器為兵器,非謂以農夫為軍人,見《六韬·農器》篇。
到春秋時,這種情形就大變了。
變遷的途徑有二:一是蓄養勇士,求其戰鬥力之加強;一是訓練民衆,求其兵數之加多。
前者如齊莊公是其代表;後者如管仲作内政寄軍令,是其代表。
到戰國時代,則這兩種趨勢,同時并進。
如魏國的兵制,挑選人民強壯的,複其身,利其田宅;見《荀子·議兵》篇。
又如秦國商鞅之法,把全國的人民都訓練成戰士。
此等多而且精的軍隊,自然非小國所能抵敵了。
政治上的互相争鬥,可以說是使人群趨于分争角立的,而自經濟上言之,則總以互相聯合為有利。
亦且人類的本性,原是互相親愛的;政治上的分争,隻可說是社會的病态。
所以在封建時代,政治上的情形,雖然四分五裂,而社會的同化作用,還是不斷進行的。
《中庸》說:“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可見當春秋戰國時,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都已大略一緻;因為隻從古相傳下來,憑恃武力的階級所把持,以緻統一不能實現罷了。
此等政治上争鬥的性質,固因有國有家者,各欲保守其固有的地位,而至于分争;亦因其貪求無已,不奪不餍,而漸趨于統一。
并兼之勢日烈,則統一之力加強。
政治的社會的兩力并行,而統一遂終于實現。
統一,自然是有利的事。
人類不論從哪一方面講,總是以統一為有利的。
但是前此的分争,固然不好,後來雖勉強統一,而其聯結的辦法,還不是最好的。
因而處于這一個大國家社會之中的人,不能個個都得到利益;而且有一部分是被犧牲的。
而國家社會的自身,亦因此而不得進化。
這種趨勢,是從皇古時代,因社會内部的分化和其相互間的争鬥而就開始進行的;到戰國的末年,已經過很長的時間了。
在這長時期中,從民族和國家的全體上看,是由分趨合,走上了進化的大路的。
從社會組織上看,則因前此良好的制度逐漸廢墜;人和人相互之間的善意逐漸消失;而至于釀成病态。
于是有所謂政治者,起而對治之。
政治是藥,他是因病而起的,亦是想治好病的。
人誰不想好?誰肯安于壞?于是有政治上種種的主張而形成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