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我常說,我有三個向往的時代和三個不能妥協的思想。
這三個向往的時代:一是古代的希臘,二是中國的周秦,三是德國的古典時代。
那三個不能妥協的思想:一是唯物主義,二是宿命主義,三是虛無主義。
唯物主義的毛病是不承認(至少是低估了)人的價值,宿命主義的毛病是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虛無主義的毛病是關閉了思想的通路,所以我都不能妥協。
至于出之于任何方式,那倒是次要的事,從素樸的唯物主義如俗諺所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到馬克思以精确的經濟學為基礎的唯物史觀,我一律不能妥協。
從魏晉時代所僞托的楊朱思想,所謂“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
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到禅宗所謂“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壇經》),到俄國在革命前的宿命主義和虛無主義,我一律反對。
唯物,宿命,虛無,三者往往相鄰,我也不管是今人,是古人,是外人,是國人,是上智,是下愚,凡是這種思想,我就一律憎惡。
而且不但我憎惡,就是那些主張者本人,也有時會憎惡。
我從未見過一個真能始終自圓其說的唯物論者,宿命論者,虛無論者。
他們往往露出一點破綻。
但那露了破綻的地方,卻也往往就是那唯一有價值的地方。
黑暗是掩不住光明的。
從邏輯上看,全稱否定的句子幾乎都含有矛盾,例如說:一切的話都是靠不住的。
則假若這句話可靠,就可見還有可靠的話,假若這句話本身不可靠,那就更可見有許多話是可靠了。
消極的思想之難于維持其立場,是正如否定的話之難免矛盾然。
理想主義則不然。
理想主義往往能自圓其說。
世界上的大思想系統,很少是唯物論,宿命論,虛無論,卻往往是理想主義。
我所謂的三個可向往的時代:希臘,周秦,古典的德國,尤其是在這三個時代中之正統思想,可說都是理想主義。
人和豬狗不同,人總想着明天。
人生究竟是材料,人生的價值乃是在這些材料背後的意義。
這就是理想主義的根據。
希臘,周秦,古典的德國,在思想上有許多契合處。
最顯著的是:都是企求完人,都提高了人的地位,同時那些思想家本人都是一些有生氣的治人。
關于希臘,周秦,我想會另有機會寫出我的傾慕,現在所呈獻給讀者的,隻是古典的德國。
我承認,這裡介紹的并不完全,但是借助于那些古典人物的光芒,也許在這裡仍能得其仿佛。
在這裡,一共是六篇正文,和一篇附錄。
六篇正文之中有三篇是譯文。
我愛這譯文,也許還在我自己的作品之上。
溫克耳曼是德國古典主義的建立者,所以置之于卷首。
任興趣和坦率是溫克耳曼的性格,友情和藝術品是溫克耳曼的生命。
但是奇怪的是,溫克耳曼反而主張由理智去把握美,這就可見古典人物都是多麼就全般的立場出發,也無怪乎他們以完人為理想了。
溫克耳曼為歌德
這三個向往的時代:一是古代的希臘,二是中國的周秦,三是德國的古典時代。
那三個不能妥協的思想:一是唯物主義,二是宿命主義,三是虛無主義。
唯物主義的毛病是不承認(至少是低估了)人的價值,宿命主義的毛病是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虛無主義的毛病是關閉了思想的通路,所以我都不能妥協。
至于出之于任何方式,那倒是次要的事,從素樸的唯物主義如俗諺所謂“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到馬克思以精确的經濟學為基礎的唯物史觀,我一律不能妥協。
從魏晉時代所僞托的楊朱思想,所謂“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
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到禅宗所謂“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壇經》),到俄國在革命前的宿命主義和虛無主義,我一律反對。
唯物,宿命,虛無,三者往往相鄰,我也不管是今人,是古人,是外人,是國人,是上智,是下愚,凡是這種思想,我就一律憎惡。
而且不但我憎惡,就是那些主張者本人,也有時會憎惡。
我從未見過一個真能始終自圓其說的唯物論者,宿命論者,虛無論者。
他們往往露出一點破綻。
但那露了破綻的地方,卻也往往就是那唯一有價值的地方。
黑暗是掩不住光明的。
從邏輯上看,全稱否定的句子幾乎都含有矛盾,例如說:一切的話都是靠不住的。
則假若這句話可靠,就可見還有可靠的話,假若這句話本身不可靠,那就更可見有許多話是可靠了。
消極的思想之難于維持其立場,是正如否定的話之難免矛盾然。
理想主義則不然。
理想主義往往能自圓其說。
世界上的大思想系統,很少是唯物論,宿命論,虛無論,卻往往是理想主義。
我所謂的三個可向往的時代:希臘,周秦,古典的德國,尤其是在這三個時代中之正統思想,可說都是理想主義。
人和豬狗不同,人總想着明天。
人生究竟是材料,人生的價值乃是在這些材料背後的意義。
這就是理想主義的根據。
希臘,周秦,古典的德國,在思想上有許多契合處。
最顯著的是:都是企求完人,都提高了人的地位,同時那些思想家本人都是一些有生氣的治人。
關于希臘,周秦,我想會另有機會寫出我的傾慕,現在所呈獻給讀者的,隻是古典的德國。
我承認,這裡介紹的并不完全,但是借助于那些古典人物的光芒,也許在這裡仍能得其仿佛。
在這裡,一共是六篇正文,和一篇附錄。
六篇正文之中有三篇是譯文。
我愛這譯文,也許還在我自己的作品之上。
溫克耳曼是德國古典主義的建立者,所以置之于卷首。
任興趣和坦率是溫克耳曼的性格,友情和藝術品是溫克耳曼的生命。
但是奇怪的是,溫克耳曼反而主張由理智去把握美,這就可見古典人物都是多麼就全般的立場出發,也無怪乎他們以完人為理想了。
溫克耳曼為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