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錄要卷十一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然不如一二率易位之便〉其當以倒景度為一率者倣此更有重測之術以前後測所値景度之較為一率而使當直得倒當倒得直則必須變倒為直或變直為倒其變之法以矩度自乗為實以所値度為法除之即得變度如倒景三度以矩度自乗得一百四十四為實以三為法除之得四十八為直景度如倒景六度五分度之二以除一百四十四得二十二度二分度之一為直景度也變直為倒亦如之
矩測深 井不知深量井徑五尺以矩測之目窺通光與近身井沿及對靣水際相參直權線在直景三度問井深
一率 三〈直景度〉
二率 十二〈矩度〉
三率 五〈井徑尺數〉
四率 二十〈井深尺數〉
又如池不知深已知池徑二丈四尺如法測之權線在倒景七度問池深
一率 十二〈矩度〉
二率 七〈倒景度〉
三率 二十四〈池徑尺數〉
四率 一十四〈池深尺數〉
矩測逺 溪不知闊溪岸直髙八尺人立岸邊以矩測之通光與對岸水際相參直權線在倒景三度人目髙四尺問溪闊
一率 三〈倒景度〉
二率 十二〈矩度〉
三率 十二〈人目溪岸并尺數〉
四率 四十八〈溪闊尺數〉
矩測廣 城牆不知東西之廣於城東北角直北相距三十歩以矩測之通光與城東北角相參直斜望西北角入矩倒景一度五分度之一問城廣
一率 六〈倒景度通為分數〉
二率 六十〈矩度通為分數〉
三率 三十〈距城歩數〉
四率 三百〈城廣歩數〉
重矩測髙逺 山不知髙逺以矩測之通光與山頂相參直權線在倒景九度卻後直行距前測處八十歩如前測之權線在倒景八度人目髙四尺問山高一率 二〈兩倒度俱變直度相減餘度數〉
二率 十二〈矩度〉
三率 四百〈兩測處相距歩數化為尺數〉
四率 二千四百〈求得尺數加目四尺得山髙〉次求山去前測處逺
一率 二〈同上〉
二率 四百〈同上〉
三率 十六〈前測倒度變為直度〉
四率 三千二百〈山逺尺數〉
按重矩測廣逺者依前測廣法而重之遇直景皆變為倒景其列率則與重表測髙逺同蓋橫為廣竪為髙一理也知此可以通彼不復為例
重矩測深逺 石壁濵江人立壁上不知橫截江水其逺?何及石壁直下至水面?何深者邊壁竪木木旁垂繩以取端直乃於石上附木用矩測之令通光與垂繩相並斜望對岸水際入矩倒景四度五分度之二卻升髙去前測處一丈如前測之入倒景四度五分度之四問水逺
一率 二〈兩倒景相減餘分數〉
二率 六十〈矩度通為分數〉
三率 一十〈兩測處相去尺數〉
四率 三百〈水逺尺數〉
次求前測處至水靣深
一率 二〈同上〉
二率 一十〈同上〉
三率 二十二〈前測倒度通為分數〉
四率 一百一十〈壁深尺數〉
按此乃以測廣法測逺以測逺法測深也法無多端特用有變化耳〈右一條新訂〉
半矩尺測逺 溪不知闊就溪沿立表髙五尺以矩尺綴表端矩角與表端齊從矩角望矩外端與對岸水際相參直乃回望矩内端所指處平地去表四寸問溪闊
一率 四〈尺指處距表寸〉數
二率 五十〈表高寸數〉
三率 五十〈同前〉
四率 六百二十五〈溪闊寸數〉
按半矩尺若於兩端俱畫分寸以測高深廣逺亦與矩度及表相類而不如矩表之便故略而不論此特取其簡易者附矩表之後雲更有水景測高法置盂水〈或用鏡亦同〉稍推移之令人目見所測物景正當水之中心乃以人目至足為小股人足至水心為小句水心距所測物之趾為大句以求大股又有日景測髙法量所測物景别立短表量其景乃以表高為小股表景為小句物景為大句以求大股二法若遇逺峰遙島旣不免於技窮而且目取水心之景則分寸易差日當隂晦之時則測量恐廢俱非通術吾無取焉
九章錄要卷十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