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朱子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使之審擇而執其中耳。
此訓之之辭也,皆主于堯之執中一語而發,豈為心設哉!近世喜言心學,舍全章本旨而獨論人心道心,甚者單摭道心,而直謂心即是道。
蔡九峰作《書傳》,乃因以三聖傳心為說,指十六字為傳心之要,而禅學者借以為據矣。
”唐虞之世,未有禅病。
今以梁以後禅學,豫代古帝防之,動欲改避經文,抑何可笑。
漢學之徒,益推而極之,以為《荀子》引“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道經》,直證以為出于《道藏》,而快朱子傳心之說,見斥于其徒。
愚以為此二語,既為《荀子》所引,下文又曰:“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則荀子視此二語亦不輕矣。
夫所惡于禅學即心是道者,謂其專事明心,斷知見,絕義理,用心如牆壁,以僥幸于一旦之灑然證悟。
若夫聖人之教,兢業以持心,又精擇明善以要于執中,尚有何病。
蓋單提危微二語,雖警惕提撕,意猶引而不發,至合下精一執中,則所以區處下手功夫至密,道理直盛得水住,而猶妄議之,可謂昧矣。
或又謂心一而已,安有人心道心?孟子曰“仁,人心也”,是人心不可指為欲心。
不知孟子此言,探其本始言之,即性善之旨,所謂道心也,然固不可謂一切人之心,皆全于仁而無欲也。
故又嘗曰“失其本心”,“陷溺其心”,夫陷溺而失之者,即欲心人心也。
若謂人皆無欲心,則《記》所稱“易慢之心”,“非僻之心”,果何心也?試令夫人自扪其心,果皆仁而無欲乎?惟夫人心本仁,而易堕于人欲之危,是以聖人既自擇而守之以執其中,又推以為教于天下萬世。
千言萬語,欲使同歸于仁而已。
然固不能人人皆自覺悟以返于人,則賴有此四言之教,相傳不刊,以為迷途之寶炬慧燈,所以曆代帝王,兢兢守之,不敢失墜,此所謂傳心者也。
嘗試論之,以為禅家即心是道,與陽明本心良知,大略亦皆是道心一邊,所以差失作病痛,正為少精一為執中耳。
初學之士,欲審善惡邪正,全在察人心道心危微二端之幾。
懋修之儒,欲誤認道心堕禅之失,全在精一執中之學。
黃氏乃畏病而不識病源,轉欲去其藥,浸假而并欲去其軀體,輕于立論,真妄庸也。
顧亭林乃益推衍黃氏之意曰:“心不待傳也。
流行天地,貫徹古今而無不同者,理也。
理具于吾心而驗于事物。
心者,所以統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
人之賢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亂,皆于此判。
此聖人所以緻察于危微精一之間,而相傳以執中之道,使無一事之不合于理,而無有過不及之偏者也。
禅學以理為障,而獨指其心,曰不立文字,獨傳心印。
聖賢之學,自一心而達之家國之用,無非至理之流行。
明白洞達,人人所同,曆千載而無間者,何傳之雲。
”其辭甚辨。
但如顧氏所雲“心者,所以統宗此理,聖人所以緻察于微危精一,相傳以執中,使無不合于理”,是顧氏不能舍心以言理。
又雲:“聖賢之學,自一心達之家國之用,無非至理,曆千載而無間。
”是顧氏已自明言聖人以其心統具此理以傳于千載。
夫理具于心,無古今一也。
今言理而不許言心,譬如言世人但取于米,不必言禾,此不為童昏之見耶?考朱子作《記疑》一卷,中有論傳心一條,實為宋明之季諸儒所宗,今錄以正黃氏、顧氏之辨為不得其理。
其辭曰:“先聖後聖,若合符節。
非傳聖人之心,傳己之心也。
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
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而已。
”朱子辨曰:“學聖人之道,乃能知聖人之心。
知聖人之心以治其心,而至于與聖人之心無以異焉,是乃所謂傳心者也。
豈曰不傳其道而傳心,不傳其心而傳己之心哉?且既曰己之心矣,則又何傳之有?”按此言傳心非傳聖人之道,固為大謬,黃氏、顧氏又以第傳聖人之道而不當言心,益為鹘突。
孟子論見知聞知,又曰:“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夫其所以知者何也,非以其心知之耶?則後聖心之所知,即前聖心之所傳也。
大抵考證家用心尚粗疏,故不喜言心言性,言理言道,又會有禅學、心學之歧為其借口。
此中是非雜糅,如油着面,本不易明。
黃氏、顧氏以言心為堕禅,論雖滅裂,猶實有其害。
近漢學家以緻知窮理為堕禅,直是亂道。
不知禅之失,正在不求心窮理;而禅之妙,亦正在不許求心窮理。
才一求心窮理,便非禅。
故其說曰:“汝他日做得一把茅蓋屋,止成得一個知解宗徒。
”又曰:“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
”又曰:“不涉思議。
”又曰:“心無所住。
”又曰:“将心用心,卻成大錯。
”夾山三槳,汾洲正鬧,皆切切嚴禁用心,以理為障,以斷知見為宗,離想為宗。
六祖五宗相傳秘密皆如此。
今漢學家咎程、朱以言心言理堕禅,豈知程、朱是深知禅之害在不緻知窮理,故以緻知窮理破彼學而正吾學之趣耶?惟聖人吾儒之學,無不求心窮理,而禅家則切禁求心窮理,其事正相反。
漢學者标訓诂名物為宗,無以破程、朱言理之正,則一借禅以誣之。
不知程、朱言人心道心,精一執中,緻知窮理,正是破禅。
又不知己之禁不許言心言理,乃是用罔,正與禅同病。
而又或居身行己,湛溺忿欲,卑惑苟妄,且為禅之所呵棄,鄙薄不屑。
不此之念,而反咎程、朱救堕禅之病為堕禅,颠倒迷謬,悖者以不悖為悖,究之儒、禅兩邊皆不曾用功,徒取門面字樣,紙上文句,耳食程、朱辟禅緒論,反以噬之,混以誣之。
世俗不學無聞者衆,驚聞其說,不辨涯涘,因附和之以為信然雲爾。
一曰《說文》非可證經,語詳《小學篇》;一曰宋儒以力行為實事求是,漢學以考證為實事求是,所以号于天下一也,而歸趣大異。
朱子曰:“聖賢說性命,皆是就實事上。
言盡性,便是盡得三綱五常之道。
言養性,便是養得此道而不害。
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非虛語也。
”陸子曰:“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
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
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又曰:“宇宙間自有實理。
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
此理苟明,則自有實行實事。
”又曰:“千虛不博一實。
吾生平學問無他,隻是一實。
”又曰:“古人皆是明實理,做實事。
”又曰:“做得功夫實,則所說即實事,不說閑話。
所指人病,即是實病。
”袁絜齋燮言:“嘗見象山讀《康诰》,有所感悟,反己切責,若無所容。
”據此,則是宋儒窮理盡性而所以反求之六經,其實如此。
漢學家皆以高談性命為便于空疏,無補經術,争為實事求是之學,衍為笃論,萬口一辭,牢不可破。
以愚論:實事求是,莫如程、朱,以其理信而足可推行,不誤于民之興行,然則雖虛理而乃實事矣。
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向紙上與古人争訓诂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千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國,了無益處,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然則雖實事求是,而乃虛之至者也。
一曰宋儒窮理,漢學言禮。
阮氏元曰:“朱子中年講理,晚年講禮,誠有見于理必出于禮也。
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
使居周而有尚白者,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争矣。
故理必附于禮以行。
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矣。
然則《三禮注疏》,學者不可不讀。
”其說蓋本顧亭林。
亭林在關中論學曰:“諸君,關學之餘也。
橫渠藍田之教,以禮為先。
孔子教顔子博文約禮,而劉康公亦雲民受天地之中,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
然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
某年過五十,始知不學禮無以立。
”然亭林論率履之禮,阮氏主注疏訓诂名物之禮。
亭林[72]以孔門執禮約禮,斥明儒心學縱恣之失;阮氏以注疏名物制度,砭宋儒格物窮理之學。
宗旨各有在也。
不知禮是四端五常之一,理則萬事萬物鹹成。
所謂“禮者理也,官于天也”,“禮者,天理之節文”,天叙天敕雲雲,皆是就體一端,言其出于天理,非謂天理盡于禮之一端,而萬事萬物之理,舉不必窮也。
周子言理曰:“禮者,是就四德分布者言,非以一體盡四
此訓之之辭也,皆主于堯之執中一語而發,豈為心設哉!近世喜言心學,舍全章本旨而獨論人心道心,甚者單摭道心,而直謂心即是道。
蔡九峰作《書傳》,乃因以三聖傳心為說,指十六字為傳心之要,而禅學者借以為據矣。
”唐虞之世,未有禅病。
今以梁以後禅學,豫代古帝防之,動欲改避經文,抑何可笑。
漢學之徒,益推而極之,以為《荀子》引“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出《道經》,直證以為出于《道藏》,而快朱子傳心之說,見斥于其徒。
愚以為此二語,既為《荀子》所引,下文又曰:“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則荀子視此二語亦不輕矣。
夫所惡于禅學即心是道者,謂其專事明心,斷知見,絕義理,用心如牆壁,以僥幸于一旦之灑然證悟。
若夫聖人之教,兢業以持心,又精擇明善以要于執中,尚有何病。
蓋單提危微二語,雖警惕提撕,意猶引而不發,至合下精一執中,則所以區處下手功夫至密,道理直盛得水住,而猶妄議之,可謂昧矣。
或又謂心一而已,安有人心道心?孟子曰“仁,人心也”,是人心不可指為欲心。
不知孟子此言,探其本始言之,即性善之旨,所謂道心也,然固不可謂一切人之心,皆全于仁而無欲也。
故又嘗曰“失其本心”,“陷溺其心”,夫陷溺而失之者,即欲心人心也。
若謂人皆無欲心,則《記》所稱“易慢之心”,“非僻之心”,果何心也?試令夫人自扪其心,果皆仁而無欲乎?惟夫人心本仁,而易堕于人欲之危,是以聖人既自擇而守之以執其中,又推以為教于天下萬世。
千言萬語,欲使同歸于仁而已。
然固不能人人皆自覺悟以返于人,則賴有此四言之教,相傳不刊,以為迷途之寶炬慧燈,所以曆代帝王,兢兢守之,不敢失墜,此所謂傳心者也。
嘗試論之,以為禅家即心是道,與陽明本心良知,大略亦皆是道心一邊,所以差失作病痛,正為少精一為執中耳。
初學之士,欲審善惡邪正,全在察人心道心危微二端之幾。
懋修之儒,欲誤認道心堕禅之失,全在精一執中之學。
黃氏乃畏病而不識病源,轉欲去其藥,浸假而并欲去其軀體,輕于立論,真妄庸也。
顧亭林乃益推衍黃氏之意曰:“心不待傳也。
流行天地,貫徹古今而無不同者,理也。
理具于吾心而驗于事物。
心者,所以統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
人之賢否,事之得失,天下之治亂,皆于此判。
此聖人所以緻察于危微精一之間,而相傳以執中之道,使無一事之不合于理,而無有過不及之偏者也。
禅學以理為障,而獨指其心,曰不立文字,獨傳心印。
聖賢之學,自一心而達之家國之用,無非至理之流行。
明白洞達,人人所同,曆千載而無間者,何傳之雲。
”其辭甚辨。
但如顧氏所雲“心者,所以統宗此理,聖人所以緻察于微危精一,相傳以執中,使無不合于理”,是顧氏不能舍心以言理。
又雲:“聖賢之學,自一心達之家國之用,無非至理,曆千載而無間。
”是顧氏已自明言聖人以其心統具此理以傳于千載。
夫理具于心,無古今一也。
今言理而不許言心,譬如言世人但取于米,不必言禾,此不為童昏之見耶?考朱子作《記疑》一卷,中有論傳心一條,實為宋明之季諸儒所宗,今錄以正黃氏、顧氏之辨為不得其理。
其辭曰:“先聖後聖,若合符節。
非傳聖人之心,傳己之心也。
己之心,無異聖人之心,廣大無垠,萬善皆備。
欲傳聖人之道,擴充此心而已。
”朱子辨曰:“學聖人之道,乃能知聖人之心。
知聖人之心以治其心,而至于與聖人之心無以異焉,是乃所謂傳心者也。
豈曰不傳其道而傳心,不傳其心而傳己之心哉?且既曰己之心矣,則又何傳之有?”按此言傳心非傳聖人之道,固為大謬,黃氏、顧氏又以第傳聖人之道而不當言心,益為鹘突。
孟子論見知聞知,又曰:“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夫其所以知者何也,非以其心知之耶?則後聖心之所知,即前聖心之所傳也。
大抵考證家用心尚粗疏,故不喜言心言性,言理言道,又會有禅學、心學之歧為其借口。
此中是非雜糅,如油着面,本不易明。
黃氏、顧氏以言心為堕禅,論雖滅裂,猶實有其害。
近漢學家以緻知窮理為堕禅,直是亂道。
不知禅之失,正在不求心窮理;而禅之妙,亦正在不許求心窮理。
才一求心窮理,便非禅。
故其說曰:“汝他日做得一把茅蓋屋,止成得一個知解宗徒。
”又曰:“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
”又曰:“不涉思議。
”又曰:“心無所住。
”又曰:“将心用心,卻成大錯。
”夾山三槳,汾洲正鬧,皆切切嚴禁用心,以理為障,以斷知見為宗,離想為宗。
六祖五宗相傳秘密皆如此。
今漢學家咎程、朱以言心言理堕禅,豈知程、朱是深知禅之害在不緻知窮理,故以緻知窮理破彼學而正吾學之趣耶?惟聖人吾儒之學,無不求心窮理,而禅家則切禁求心窮理,其事正相反。
漢學者标訓诂名物為宗,無以破程、朱言理之正,則一借禅以誣之。
不知程、朱言人心道心,精一執中,緻知窮理,正是破禅。
又不知己之禁不許言心言理,乃是用罔,正與禅同病。
而又或居身行己,湛溺忿欲,卑惑苟妄,且為禅之所呵棄,鄙薄不屑。
不此之念,而反咎程、朱救堕禅之病為堕禅,颠倒迷謬,悖者以不悖為悖,究之儒、禅兩邊皆不曾用功,徒取門面字樣,紙上文句,耳食程、朱辟禅緒論,反以噬之,混以誣之。
世俗不學無聞者衆,驚聞其說,不辨涯涘,因附和之以為信然雲爾。
一曰《說文》非可證經,語詳《小學篇》;一曰宋儒以力行為實事求是,漢學以考證為實事求是,所以号于天下一也,而歸趣大異。
朱子曰:“聖賢說性命,皆是就實事上。
言盡性,便是盡得三綱五常之道。
言養性,便是養得此道而不害。
至微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貫之,非虛語也。
”陸子曰:“古人自得之,故有其實。
言理則是實理,言事則是實事。
德則實德,行則實行。
”又曰:“宇宙間自有實理。
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
此理苟明,則自有實行實事。
”又曰:“千虛不博一實。
吾生平學問無他,隻是一實。
”又曰:“古人皆是明實理,做實事。
”又曰:“做得功夫實,則所說即實事,不說閑話。
所指人病,即是實病。
”袁絜齋燮言:“嘗見象山讀《康诰》,有所感悟,反己切責,若無所容。
”據此,則是宋儒窮理盡性而所以反求之六經,其實如此。
漢學家皆以高談性命為便于空疏,無補經術,争為實事求是之學,衍為笃論,萬口一辭,牢不可破。
以愚論:實事求是,莫如程、朱,以其理信而足可推行,不誤于民之興行,然則雖虛理而乃實事矣。
漢學諸人,言言有據,字字有考,隻向紙上與古人争訓诂形聲傳注,駁雜援據群籍證佐數百千條,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國,了無益處,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然則雖實事求是,而乃虛之至者也。
一曰宋儒窮理,漢學言禮。
阮氏元曰:“朱子中年講理,晚年講禮,誠有見于理必出于禮也。
如殷尚白,周尚赤,禮也。
使居周而有尚白者,以非禮折之,則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則不能無争矣。
故理必附于禮以行。
空言理,則可彼可此之邪說矣。
然則《三禮注疏》,學者不可不讀。
”其說蓋本顧亭林。
亭林在關中論學曰:“諸君,關學之餘也。
橫渠藍田之教,以禮為先。
孔子教顔子博文約禮,而劉康公亦雲民受天地之中,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
然則君子為學,舍禮何由。
某年過五十,始知不學禮無以立。
”然亭林論率履之禮,阮氏主注疏訓诂名物之禮。
亭林[72]以孔門執禮約禮,斥明儒心學縱恣之失;阮氏以注疏名物制度,砭宋儒格物窮理之學。
宗旨各有在也。
不知禮是四端五常之一,理則萬事萬物鹹成。
所謂“禮者理也,官于天也”,“禮者,天理之節文”,天叙天敕雲雲,皆是就體一端,言其出于天理,非謂天理盡于禮之一端,而萬事萬物之理,舉不必窮也。
周子言理曰:“禮者,是就四德分布者言,非以一體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