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朱子
關燈
小
中
大
口。
若後學未到此地位,便承虛接響,容易呵叱,恐屬僭越氣象。
”特不如漢學家之泛引駁雜耳。
一曰漢學言訓诂之必衷義理。
戴東原嘗言:“訓诂者,義理之所從出,非别有義理出乎訓诂之外也。
”又言:“吾自十七歲時,有志聞道,謂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
非從事字義名物制度,無由通其語言文字”雲雲。
若是,則與朱子固為一家之學矣。
顧所以斥朱儒者,則曰:“以理為學,以道為統,以心為宗,探之茫茫,索之冥冥,不如反而求之六經。
”昔程子受學于周茂叔,亦曰“反而求之六經”,則程、朱固未嘗舍六經而為學也。
且所謂求于六經者,何也?非謂求其道,求其理,求其心耶?戴氏力禁言理,而所以反求之于六經者,僅在于形聲訓诂名物制度之末。
譬如良農舂谷,盡取精鑿以去,貧子不知,方持糠秕以傲之,何以異于是?古今學問大抵二端:一小學,一大學。
訓诂名物制度,隻是小學内事。
《大學》直從明新說起,《中庸》直從性道說起,此程、朱之教所主,為其已成就向上,非初學之比。
如顔子問仁,問為邦,此時自不待與之言小學事矣。
子夏固謂草木有區别,是也。
漢學家昧于小學大學之分,混小學于大學,白首著書,畢生盡力,止以名物訓诂典章制度,小學之事,成名立身,用以當大人之學之究竟,絕不複求明新至善之止,痛斥義理性道之教,不知本末也。
夫謂義理即在訓诂,是也。
然訓诂不得義理之真,緻誤解古經,實多有之。
若不以義理為之主,則彼所謂訓诂者,安可恃以無差謬也。
古人一字異訓,言各有當。
漢學家說經,不顧當處上下文義,第執一以通,乖違悖戾,而曰義理本于訓诂,其可信乎?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
不知漢儒所說,違誤害理者甚衆。
如荀悅《申鑒》雲:“文有磨滅者,音有楚夏,出有先後。
或學者先意有所措定。
後世相仿,彌以滋僞。
”朱國桢《湧幢小品》雲:“古人古事古字,散見雜出,各不相同,見其一,不見其二,哄然糾駁,未免為古人所笑。
”不明乎此,而強執異本異文,以訓诂齊之,其可乎?漢學諸人,釋經解字,謂本之古義者,大率祖述漢儒之誤,傅會左驗,堅執穿鑿,以為确不可易,如以“箕子”為“荄滋”,“枯楊”為“姑陽”,“蕃庶”為“蕃遮”。
數百千條,迂晦難通。
何義門雲:“但通其訓诂而不辨義理,漢儒之說,皆高子也。
”信乎朱子有言“解經,一在以其左證之異同而證之,一在以其義理之是非而衷之,二者相須不可缺”,庶幾得之!今漢學者全舍義理而求之左驗,以專門訓诂為盡得聖道之傳,所以蔽也。
總而言之,主義理者,斷無有舍經廢訓诂之事!主訓诂者,實不能皆當于義理。
何以明之?蓋義理實有時在語言文字之外者,故孟子曰:“以意逆志。
不以文害辭,辭害意也。
”宋儒義理,原未嘗歧訓诂為二而廢之。
有時廢之者,乃正是求義理之真而去其謬妄穿鑿、迂曲不可信者耳。
若其不可易者,古今師師相傳,如朱子《詩集傳》訓多用毛、鄭,何遽能廢之也。
漢學之人,主張門戶,專執《說文》、《爾雅》小學字書,穿鑿堅僻,不顧文義之安,正坐斥義理之學,不窮理故也。
考漢學諸公,大抵不識文義,故于義理多失。
蓋古人義理,往往即于語氣見之,此文章妙旨,最精之說,漢學不解也。
如臧氏琳說《孟子》“夫子之設科也”,“子”為“予”字之誤。
不知此句若作孟子自道,則不特文勢弛緩不屬,令人索然,且似孟子自承認門人為竊,大儒取友,乃收召無賴小人,污辱門牆,害義甚矣。
漢儒之說,所以有不可從者,此類是也。
按趙氏注稱“孟子曰夫我設教授之科”雲雲,又《章旨》雲“雖獨竊屦,非己所絕”,是殆直作孟子自認也。
又據唐《石經》謂《詩》“蕭蕭馬鳴”當作“肅肅”,因引《毛傳》為證。
無論開成《石經》最劣,不足信據,而杜子美在前已用“蕭蕭”,非石刻作“肅”,後人妄改加“艸”也。
即謂木版在大曆之世,而子美讀已如此,可知非後人刓改也。
《毛傳》言不讙嘩,正形容得是時出師氣象,及詩人措語之妙,言但耳聞馬鳴,目見旆旌,肅然不聞人聲,故不以讙嘩雙釋二句。
若肅專屬馬。
則此傳正當在馬鳴一句,下旆旌是無知物,非有血氣,豈亦可以不讙嘩诂之乎?要之,此詩連下文皆有肅意,正不必獨于馬用本義,故朱子移《毛傳》“不讙嘩”于“徒禦不驚”之下,而于下節“有聞無聲”,亦以至肅解之也。
劉勰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随物宛轉;屬采附聲,與心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态,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
”由勰此論,則肅肅狀馬聲甚拙,不及蕭蕭字遠甚,非但失義,并失情景之妙。
臧氏謂蕭涼蕭條,并入近人辭氣。
不知風雨潇潇,亦非近人詩也。
潇,《說文》水名。
若詩人以狀風雨聲,則亦蕭涼意。
又如段氏玉裁說《左傳》“人盡夫也”當為“天”字之說。
不知此句緊對上文父與夫句作答,又以見其母為機速婦人,一時相绐,倉卒情事,不暇顧理,口角如繪之妙。
若作“天”字,則是其母正告以三綱之義,分義至重,安得人盡雲雲而方教之以背其天乎?語不知偏正,理不知倒邪,而鹵莽著書,真所謂癡符也。
古人言各有當,漢學家每執一以解之,其意主于破宋人之說,其辭務博辨廣征,案往舊造說以詟人而奪之,而遂不顧叛道離經矣。
又陳見桃據《爾雅》切、磋、琢、磨四者,各為治器之名,非有淺深,朱子釋為磋精于切,磨密于琢,殆強經以就己說雲雲。
按《毛傳》雖本《爾雅》,作四事解。
然《爾雅》本以釋《詩》。
訓诂之體,未暇釋意。
武公作《詩》,子貢賦《詩》,不據《爾雅》。
況《毛傳》雲:“道其學而成也。
聽其規谏以自修,如玉之琢磨也。
”亦本《大學》傳作二義,不析切與琢、磋與磨分言者。
古人無此行文法,故貴以意逆志也。
朱子釋之,至明而确,事理昭然,正合子貢之意。
陳氏不谙文義,又不知說經與訓诂體例不同,又昧于事物之理而妄譏之,謬矣。
漢學說經,所譏于唐宋諸儒,謂經字曰訛、經義不合者,數百十條,大抵斷截小文,媟黩微辭,皆若此類。
雖非闳旨所關,而疑似亂真,姑舉此數條以見例,學者推類以盡其餘可也。
至戴氏之譏程子曰:“《中庸》開卷說性即理也,如何說性即是理?”豈知程子此語,正用康成《樂記》注“理即性也”語。
戴氏極诋程、朱,固奉康成為宗主矣,何又失檢《禮》注,漫肆诋诃?若夫性即是理,此句與孟子性善同功,皆截斷衆流語,固非衆賢小儒所能見及。
考證、文章,皆欲為明義理也。
漢學諸人,其蔽在立意蔑義理,所以千條萬端,卒偏于謬妄不通,贻害人心學術也。
戴氏後猶知悔之,其稱天下有義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之源。
既而曰:“義理即文章、考核之源,義理複何源哉!吾前言過矣。
”及其臨終則曰:“生平讀書絕不複記,到此方知義理之學,可以養心。
”此與王弇洲臨殁服膺震川同為回光返照,蓋其天姿聰明本絕人,平日特為風力陰識所鼓,不能自克,臨殁之際,風力陰識之妄漸退,而孤明炯焉。
乃焦循作《申戴》,又從而為之辭也。
漢學惠、戴開山,惠棟雖标漢幟,尚未厲禁言理,而厲禁言理,則自戴氏始。
一曰窮理必以明心。
戴震禁言理,诋程、朱不當别言有理具于心,而其先黃震、顧炎武禁言心,以理流行于天地古今,特具于心,而不當以心為主,皆邊見邪見,非正知見也。
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古今神聖一切智愚動作雲為,皆心之用也。
今為學欲明聖人之道,而拔本塞源,力禁言心,不知果有當于堯、舜、禹之意否邪?《黃氏日鈔》說《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四語雲:“此本堯命舜之辭。
舜申之以命禹,加危微精一于允執厥中之上
若後學未到此地位,便承虛接響,容易呵叱,恐屬僭越氣象。
”特不如漢學家之泛引駁雜耳。
一曰漢學言訓诂之必衷義理。
戴東原嘗言:“訓诂者,義理之所從出,非别有義理出乎訓诂之外也。
”又言:“吾自十七歲時,有志聞道,謂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
非從事字義名物制度,無由通其語言文字”雲雲。
若是,則與朱子固為一家之學矣。
顧所以斥朱儒者,則曰:“以理為學,以道為統,以心為宗,探之茫茫,索之冥冥,不如反而求之六經。
”昔程子受學于周茂叔,亦曰“反而求之六經”,則程、朱固未嘗舍六經而為學也。
且所謂求于六經者,何也?非謂求其道,求其理,求其心耶?戴氏力禁言理,而所以反求之于六經者,僅在于形聲訓诂名物制度之末。
譬如良農舂谷,盡取精鑿以去,貧子不知,方持糠秕以傲之,何以異于是?古今學問大抵二端:一小學,一大學。
訓诂名物制度,隻是小學内事。
《大學》直從明新說起,《中庸》直從性道說起,此程、朱之教所主,為其已成就向上,非初學之比。
如顔子問仁,問為邦,此時自不待與之言小學事矣。
子夏固謂草木有區别,是也。
漢學家昧于小學大學之分,混小學于大學,白首著書,畢生盡力,止以名物訓诂典章制度,小學之事,成名立身,用以當大人之學之究竟,絕不複求明新至善之止,痛斥義理性道之教,不知本末也。
夫謂義理即在訓诂,是也。
然訓诂不得義理之真,緻誤解古經,實多有之。
若不以義理為之主,則彼所謂訓诂者,安可恃以無差謬也。
古人一字異訓,言各有當。
漢學家說經,不顧當處上下文義,第執一以通,乖違悖戾,而曰義理本于訓诂,其可信乎?言不問是非,人惟論時代,以為去聖未遠,自有所受。
不知漢儒所說,違誤害理者甚衆。
如荀悅《申鑒》雲:“文有磨滅者,音有楚夏,出有先後。
或學者先意有所措定。
後世相仿,彌以滋僞。
”朱國桢《湧幢小品》雲:“古人古事古字,散見雜出,各不相同,見其一,不見其二,哄然糾駁,未免為古人所笑。
”不明乎此,而強執異本異文,以訓诂齊之,其可乎?漢學諸人,釋經解字,謂本之古義者,大率祖述漢儒之誤,傅會左驗,堅執穿鑿,以為确不可易,如以“箕子”為“荄滋”,“枯楊”為“姑陽”,“蕃庶”為“蕃遮”。
數百千條,迂晦難通。
何義門雲:“但通其訓诂而不辨義理,漢儒之說,皆高子也。
”信乎朱子有言“解經,一在以其左證之異同而證之,一在以其義理之是非而衷之,二者相須不可缺”,庶幾得之!今漢學者全舍義理而求之左驗,以專門訓诂為盡得聖道之傳,所以蔽也。
總而言之,主義理者,斷無有舍經廢訓诂之事!主訓诂者,實不能皆當于義理。
何以明之?蓋義理實有時在語言文字之外者,故孟子曰:“以意逆志。
不以文害辭,辭害意也。
”宋儒義理,原未嘗歧訓诂為二而廢之。
有時廢之者,乃正是求義理之真而去其謬妄穿鑿、迂曲不可信者耳。
若其不可易者,古今師師相傳,如朱子《詩集傳》訓多用毛、鄭,何遽能廢之也。
漢學之人,主張門戶,專執《說文》、《爾雅》小學字書,穿鑿堅僻,不顧文義之安,正坐斥義理之學,不窮理故也。
考漢學諸公,大抵不識文義,故于義理多失。
蓋古人義理,往往即于語氣見之,此文章妙旨,最精之說,漢學不解也。
如臧氏琳說《孟子》“夫子之設科也”,“子”為“予”字之誤。
不知此句若作孟子自道,則不特文勢弛緩不屬,令人索然,且似孟子自承認門人為竊,大儒取友,乃收召無賴小人,污辱門牆,害義甚矣。
漢儒之說,所以有不可從者,此類是也。
按趙氏注稱“孟子曰夫我設教授之科”雲雲,又《章旨》雲“雖獨竊屦,非己所絕”,是殆直作孟子自認也。
又據唐《石經》謂《詩》“蕭蕭馬鳴”當作“肅肅”,因引《毛傳》為證。
無論開成《石經》最劣,不足信據,而杜子美在前已用“蕭蕭”,非石刻作“肅”,後人妄改加“艸”也。
即謂木版在大曆之世,而子美讀已如此,可知非後人刓改也。
《毛傳》言不讙嘩,正形容得是時出師氣象,及詩人措語之妙,言但耳聞馬鳴,目見旆旌,肅然不聞人聲,故不以讙嘩雙釋二句。
若肅專屬馬。
則此傳正當在馬鳴一句,下旆旌是無知物,非有血氣,豈亦可以不讙嘩诂之乎?要之,此詩連下文皆有肅意,正不必獨于馬用本義,故朱子移《毛傳》“不讙嘩”于“徒禦不驚”之下,而于下節“有聞無聲”,亦以至肅解之也。
劉勰雲:“詩人感物,聯類不窮。
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
寫氣圖貌,随物宛轉;屬采附聲,與心徘徊。
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态,杲杲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
”由勰此論,則肅肅狀馬聲甚拙,不及蕭蕭字遠甚,非但失義,并失情景之妙。
臧氏謂蕭涼蕭條,并入近人辭氣。
不知風雨潇潇,亦非近人詩也。
潇,《說文》水名。
若詩人以狀風雨聲,則亦蕭涼意。
又如段氏玉裁說《左傳》“人盡夫也”當為“天”字之說。
不知此句緊對上文父與夫句作答,又以見其母為機速婦人,一時相绐,倉卒情事,不暇顧理,口角如繪之妙。
若作“天”字,則是其母正告以三綱之義,分義至重,安得人盡雲雲而方教之以背其天乎?語不知偏正,理不知倒邪,而鹵莽著書,真所謂癡符也。
古人言各有當,漢學家每執一以解之,其意主于破宋人之說,其辭務博辨廣征,案往舊造說以詟人而奪之,而遂不顧叛道離經矣。
又陳見桃據《爾雅》切、磋、琢、磨四者,各為治器之名,非有淺深,朱子釋為磋精于切,磨密于琢,殆強經以就己說雲雲。
按《毛傳》雖本《爾雅》,作四事解。
然《爾雅》本以釋《詩》。
訓诂之體,未暇釋意。
武公作《詩》,子貢賦《詩》,不據《爾雅》。
況《毛傳》雲:“道其學而成也。
聽其規谏以自修,如玉之琢磨也。
”亦本《大學》傳作二義,不析切與琢、磋與磨分言者。
古人無此行文法,故貴以意逆志也。
朱子釋之,至明而确,事理昭然,正合子貢之意。
陳氏不谙文義,又不知說經與訓诂體例不同,又昧于事物之理而妄譏之,謬矣。
漢學說經,所譏于唐宋諸儒,謂經字曰訛、經義不合者,數百十條,大抵斷截小文,媟黩微辭,皆若此類。
雖非闳旨所關,而疑似亂真,姑舉此數條以見例,學者推類以盡其餘可也。
至戴氏之譏程子曰:“《中庸》開卷說性即理也,如何說性即是理?”豈知程子此語,正用康成《樂記》注“理即性也”語。
戴氏極诋程、朱,固奉康成為宗主矣,何又失檢《禮》注,漫肆诋诃?若夫性即是理,此句與孟子性善同功,皆截斷衆流語,固非衆賢小儒所能見及。
考證、文章,皆欲為明義理也。
漢學諸人,其蔽在立意蔑義理,所以千條萬端,卒偏于謬妄不通,贻害人心學術也。
戴氏後猶知悔之,其稱天下有義理之源,有考核之源,有文章之源。
既而曰:“義理即文章、考核之源,義理複何源哉!吾前言過矣。
”及其臨終則曰:“生平讀書絕不複記,到此方知義理之學,可以養心。
”此與王弇洲臨殁服膺震川同為回光返照,蓋其天姿聰明本絕人,平日特為風力陰識所鼓,不能自克,臨殁之際,風力陰識之妄漸退,而孤明炯焉。
乃焦循作《申戴》,又從而為之辭也。
漢學惠、戴開山,惠棟雖标漢幟,尚未厲禁言理,而厲禁言理,則自戴氏始。
一曰窮理必以明心。
戴震禁言理,诋程、朱不當别言有理具于心,而其先黃震、顧炎武禁言心,以理流行于天地古今,特具于心,而不當以心為主,皆邊見邪見,非正知見也。
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古今神聖一切智愚動作雲為,皆心之用也。
今為學欲明聖人之道,而拔本塞源,力禁言心,不知果有當于堯、舜、禹之意否邪?《黃氏日鈔》說《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四語雲:“此本堯命舜之辭。
舜申之以命禹,加危微精一于允執厥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