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朱子
關燈
小
中
大
朱子與漢學 清初之倡漢學者不诋宋儒 方東樹漢學商兌 宋學之流變 宋學之派别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
陳氏《鄭學篇》引王西莊雲:“學者若能識得康成深處,方知程、朱義理之學,漢儒已見及。
程、朱研精義理,仍即漢儒意趣,兩家本一家。
”《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四。
以為:“昔之道學家,罕有知漢儒見及義理之學者,更罕有知程、朱即漢儒意趣者。
”而此篇則引朱子《論語訓蒙口義序》雲:“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诂,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
”《語孟集義序》雲:“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學者苟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力于此。
”遍舉《文集》、《語類》之發此義者,以明朱子之守《注疏》,治訓诂,由訓诂以通義理。
然朱子《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其本,文義卻可且與說出正義,令其寬玩味,未可便令考校同異,研究纖密。
恐其意思促迫,難得長進。
”朱子好考證之學,而又極言考證之病。
陳氏乃申論之曰:“讀書,玩理與考證,自是兩種工夫。
朱子立大規模,故能兼之。
學者不能兼,則不若專意于其近者也。
朱子時為考證之學甚難,今則諸儒考證之書略備,幾于見成事物矣。
學者取見成之書而觀之,不甚費力,不至于困矣。
至專意于其近者,則尤為切要之學,而近百年來,為考證之學者多,專意于近者反少,則風氣之偏也。
”此則承漢學極熾之後,而為補偏救弊之談,陳氏生平宗旨所在,而東塾讀書之眼,學者不可不知。
所謂“專意于其近者”,即在人倫日用之間。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則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71]之方也已。
”《中庸》謂“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此之謂近,亦此之謂“立其本”也。
陳氏之指,在融通漢宋。
然在清乾隆以前,未嘗有标揭漢學以诋宋儒者。
太原閻若璩百詩,甘泉江藩鄭堂撰《漢學師承記》,嘗揭舉之為漢學開山之祖者也。
然若璩以《古文尚書疏證》有大名,而古文二十九篇之僞,《朱子語錄》已發其覆,特證佐未具,俟若璩出而蒐集,加以論定焉爾。
若璩作《毛朱詩說》,右《集傳》而左毛序,此其于漢學殆不僅有騎牆之見而已。
至濟陽張爾岐稷若、婺源江永慎修二人,則又笃信朱子,彰彰可考者也。
張爾岐之《儀禮鄭注句讀》,江永之《禮經綱目》,鹹用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之法,而江氏《近思錄集注》尤理學之圭臬,張氏且嘗以有明甲申之變,由于秉國成者菲薄程、朱之一念有以緻之,語著《蒿庵閑話》,何嘗以漢學标舉乎?吳縣惠周惕元龍,子士奇天牧及孫棟定宇,三世傳經,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注》、《九經古義》等書。
論者拟之漢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
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雲:“六經宗孔孟,百行法程朱。
”亦何嘗以漢學标舉乎?休甯戴震東原為皖派開山,其學本出江永,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雖與朱子說經牴牾,采朱子說以撰《毛鄭詩考正》,則亦未嘗故立崖岸。
金壇段玉裁若膺受學于震,議以震配享朱子祠,又《跋朱子小學》稱:“或謂漢人言小學,謂六書,非朱子所雲,此言尤悖。
夫言各有當,漢人之小學,一藝也。
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
”段氏以精研《說文》之人,而推朱子《小學》以崇之漢人小學之上,何嘗标揭漢學以诋宋儒乎?江藩為惠定宇再傳弟子,其師吳下餘蕭客古農,執贽于惠氏。
辯生末學,始标揭漢學以撰《師承記》,門戶角張。
段氏外孫仁和龔自珍璱人即不謂然,诒箋诤曰:“大著讀訖,其曰《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焉。
改為《國朝經學師承記》,敢貢其說。
夫讀書者實事求是,千古同之。
此雖漢人語,非漢人所能奪。
一不安也。
本朝自有學,非漢學,有漢人稍開門徑而近加邃密者,有漢人未開之門徑。
謂之漢學,不甚甘心。
不安二也。
瑣碎饤饾,不可謂非學,不得為漢學!三也。
漢人與漢人不同,家各一經,經各一師,孰為漢學?四也。
若以漢與宋為對峙,尤非大方之言,漢人何嘗不談性道。
五也。
宋人何嘗不談名物訓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
六也。
近者有一類人,以名物訓诂為盡聖人之道,經師收之,人師擯之。
以誣漢人,漢人不受。
七也。
漢人有一種風氣,與經無與,而附于經,謬以裨竈、梓慎之言為經,因以汩陳五行、矯誣上帝為說經。
《大易》、《洪範》身無完膚,雖劉向亦不免,以及東京内學。
本朝人何嘗有此惡習,本朝人又不受矣。
八也。
本朝别有絕峙之士,涵泳白文,創獲于經,非漢非宋,亦其是而已矣。
方且為門戶之見者所擯。
九也。
國初之學,與乾隆初年以來之學不同。
國初即不專立漢學門戶,大旨欠區别。
十也。
有此十者,改其名目,則渾渾圜圜,無一切語弊矣。
”江藩不從,其鄉人焦循理堂亦有異議。
桐城方東樹植之遂作《漢學商兌》,以為反唇之論,是為漢宋之争所由始也。
方東樹生乾嘉漢學極盛之日,撰為《漢學商兌》上中下三卷,其指在申宋學以诎漢學,急言極論,殚見洽聞。
詞筆既明快,足以達其所見;考據尤詳該,足以證其不誣。
漢學家每以考據傲宋學之不逮,而東樹即以考據發漢學之覆。
晰而不枝,核而能當,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實開後來陳東塾、朱無邪一派。
博學明辨,未可以文章之士而少之也。
其書仿朱子《雜學辨》例,摘錄漢學家議論,各為辨正。
而綜其指要,大端有六:一曰宋儒明義理之不廢訓诂。
昔宋周公謹有言曰:“伊洛之學行于世,至乾道、淳熙間盛矣。
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論著講解,卓然自為一家者,新安朱氏元晦尤淵深精詣。
蓋其以至高之才,至博之學,而一切收斂,歸諸義理,其上極于性命天人之微,而下至于訓诂名數之末,未嘗舉一而廢一。
蓋孔孟之道,至伊洛而始得其傳,而伊洛之學,至朱氏而始無餘蘊,必若是而後可言道學也已。
”而漢學家議論,乃以宋儒廢《注疏》,使學者空言窮理,啟後學荒經蔑古空疏之陋。
然此可以譏陸、王,而非所論于朱子。
朱子教人為學,諄諄于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诂,考制度,釋名物,學者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力,而所為《四書集注》,唯重發明義理者,以訓诂名物,《注疏》已詳,不複為解。
故曰:“邢昺《論語疏》集漢、魏諸儒之說,其于章句訓诂之際詳矣。
學者讀是書,其文義名物之詳,當求之《注疏》,有不可略者。
”又曰:“秦、漢以來,聖學不傳。
儒者惟知訓诂章句之為事,而不知複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
然或徒誦其言以為高,而不知深求其意,遂緻脫略章句,陵藉訓诂,坐談空妙,而其為患反有甚于前日之陋者。
”又曰:“自秦、漢以來,儒者不知反己潛心,而以記覽誦說為事,是以有道君子,深以為憂。
然亦未嘗遂以束書不觀,坐談空妙,為可僥幸于有聞也。
”又曰:“或遺棄事物,脫略章句,而相與馳于虛曠杳渺之中。
”又曰:“其有志于己者,又直以為可以取足于心而無事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空虛之邪見,而義理之正,法度之詳,有不察也。
”此指陸子。
又引《說文》解《易·恒卦》;又于《大有》用享,以為亨享字,《易》中多互用,因言文字音韻,是經中淺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
然此等處不理會,卻費無限辭說牽補,卒不得其意,亦甚害事。
據此,朱子教人讀書平實如此,可知朱子非廢訓诂名物不講,如漢學諸人所訾謗也。
又諸漢學家皆譏義理為鑿空,亦是诐辭。
須知孔子系《易傳》及子夏、子貢、孟子、《禮記》、《大學》、《中庸》諸篇及《孝經》等,凡引《詩》、《書》,皆不拘求訓诂,即漢儒如費直、匡衡亦然,不獨程子也。
然而朱子訓诂諸經,一字一句無不根極典谟,每謂:“擺落傳注,須是二程先生,方始開得此
程、朱研精義理,仍即漢儒意趣,兩家本一家。
”《十七史商榷》卷六十四。
以為:“昔之道學家,罕有知漢儒見及義理之學者,更罕有知程、朱即漢儒意趣者。
”而此篇則引朱子《論語訓蒙口義序》雲:“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诂,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
”《語孟集義序》雲:“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學者苟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力于此。
”遍舉《文集》、《語類》之發此義者,以明朱子之守《注疏》,治訓诂,由訓诂以通義理。
然朱子《答黃直卿書》:“為學直是先要立其本,文義卻可且與說出正義,令其寬玩味,未可便令考校同異,研究纖密。
恐其意思促迫,難得長進。
”朱子好考證之學,而又極言考證之病。
陳氏乃申論之曰:“讀書,玩理與考證,自是兩種工夫。
朱子立大規模,故能兼之。
學者不能兼,則不若專意于其近者也。
朱子時為考證之學甚難,今則諸儒考證之書略備,幾于見成事物矣。
學者取見成之書而觀之,不甚費力,不至于困矣。
至專意于其近者,則尤為切要之學,而近百年來,為考證之學者多,專意于近者反少,則風氣之偏也。
”此則承漢學極熾之後,而為補偏救弊之談,陳氏生平宗旨所在,而東塾讀書之眼,學者不可不知。
所謂“專意于其近者”,即在人倫日用之間。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則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71]之方也已。
”《中庸》謂“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此之謂近,亦此之謂“立其本”也。
陳氏之指,在融通漢宋。
然在清乾隆以前,未嘗有标揭漢學以诋宋儒者。
太原閻若璩百詩,甘泉江藩鄭堂撰《漢學師承記》,嘗揭舉之為漢學開山之祖者也。
然若璩以《古文尚書疏證》有大名,而古文二十九篇之僞,《朱子語錄》已發其覆,特證佐未具,俟若璩出而蒐集,加以論定焉爾。
若璩作《毛朱詩說》,右《集傳》而左毛序,此其于漢學殆不僅有騎牆之見而已。
至濟陽張爾岐稷若、婺源江永慎修二人,則又笃信朱子,彰彰可考者也。
張爾岐之《儀禮鄭注句讀》,江永之《禮經綱目》,鹹用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之法,而江氏《近思錄集注》尤理學之圭臬,張氏且嘗以有明甲申之變,由于秉國成者菲薄程、朱之一念有以緻之,語著《蒿庵閑話》,何嘗以漢學标舉乎?吳縣惠周惕元龍,子士奇天牧及孫棟定宇,三世傳經,棟所造尤邃,著《周易述》、《古文尚書考》、《春秋補注》、《九經古義》等書。
論者拟之漢儒,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
而惠氏紅豆山齋楹帖雲:“六經宗孔孟,百行法程朱。
”亦何嘗以漢學标舉乎?休甯戴震東原為皖派開山,其學本出江永,作《原善》、《孟子字義疏證》,雖與朱子說經牴牾,采朱子說以撰《毛鄭詩考正》,則亦未嘗故立崖岸。
金壇段玉裁若膺受學于震,議以震配享朱子祠,又《跋朱子小學》稱:“或謂漢人言小學,謂六書,非朱子所雲,此言尤悖。
夫言各有當,漢人之小學,一藝也。
朱子之《小學》,蒙養之全功也。
”段氏以精研《說文》之人,而推朱子《小學》以崇之漢人小學之上,何嘗标揭漢學以诋宋儒乎?江藩為惠定宇再傳弟子,其師吳下餘蕭客古農,執贽于惠氏。
辯生末學,始标揭漢學以撰《師承記》,門戶角張。
段氏外孫仁和龔自珍璱人即不謂然,诒箋诤曰:“大著讀訖,其曰《漢學師承記》,名目有十不安焉。
改為《國朝經學師承記》,敢貢其說。
夫讀書者實事求是,千古同之。
此雖漢人語,非漢人所能奪。
一不安也。
本朝自有學,非漢學,有漢人稍開門徑而近加邃密者,有漢人未開之門徑。
謂之漢學,不甚甘心。
不安二也。
瑣碎饤饾,不可謂非學,不得為漢學!三也。
漢人與漢人不同,家各一經,經各一師,孰為漢學?四也。
若以漢與宋為對峙,尤非大方之言,漢人何嘗不談性道。
五也。
宋人何嘗不談名物訓诂,不足概服宋儒之心。
六也。
近者有一類人,以名物訓诂為盡聖人之道,經師收之,人師擯之。
以誣漢人,漢人不受。
七也。
漢人有一種風氣,與經無與,而附于經,謬以裨竈、梓慎之言為經,因以汩陳五行、矯誣上帝為說經。
《大易》、《洪範》身無完膚,雖劉向亦不免,以及東京内學。
本朝人何嘗有此惡習,本朝人又不受矣。
八也。
本朝别有絕峙之士,涵泳白文,創獲于經,非漢非宋,亦其是而已矣。
方且為門戶之見者所擯。
九也。
國初之學,與乾隆初年以來之學不同。
國初即不專立漢學門戶,大旨欠區别。
十也。
有此十者,改其名目,則渾渾圜圜,無一切語弊矣。
”江藩不從,其鄉人焦循理堂亦有異議。
桐城方東樹植之遂作《漢學商兌》,以為反唇之論,是為漢宋之争所由始也。
方東樹生乾嘉漢學極盛之日,撰為《漢學商兌》上中下三卷,其指在申宋學以诎漢學,急言極論,殚見洽聞。
詞筆既明快,足以達其所見;考據尤詳該,足以證其不誣。
漢學家每以考據傲宋學之不逮,而東樹即以考據發漢學之覆。
晰而不枝,核而能當,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實開後來陳東塾、朱無邪一派。
博學明辨,未可以文章之士而少之也。
其書仿朱子《雜學辨》例,摘錄漢學家議論,各為辨正。
而綜其指要,大端有六:一曰宋儒明義理之不廢訓诂。
昔宋周公謹有言曰:“伊洛之學行于世,至乾道、淳熙間盛矣。
其能發明先賢旨意,溯流徂源,論著講解,卓然自為一家者,新安朱氏元晦尤淵深精詣。
蓋其以至高之才,至博之學,而一切收斂,歸諸義理,其上極于性命天人之微,而下至于訓诂名數之末,未嘗舉一而廢一。
蓋孔孟之道,至伊洛而始得其傳,而伊洛之學,至朱氏而始無餘蘊,必若是而後可言道學也已。
”而漢學家議論,乃以宋儒廢《注疏》,使學者空言窮理,啟後學荒經蔑古空疏之陋。
然此可以譏陸、王,而非所論于朱子。
朱子教人為學,諄諄于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诂,考制度,釋名物,學者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力,而所為《四書集注》,唯重發明義理者,以訓诂名物,《注疏》已詳,不複為解。
故曰:“邢昺《論語疏》集漢、魏諸儒之說,其于章句訓诂之際詳矣。
學者讀是書,其文義名物之詳,當求之《注疏》,有不可略者。
”又曰:“秦、漢以來,聖學不傳。
儒者惟知訓诂章句之為事,而不知複求聖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歸。
然或徒誦其言以為高,而不知深求其意,遂緻脫略章句,陵藉訓诂,坐談空妙,而其為患反有甚于前日之陋者。
”又曰:“自秦、漢以來,儒者不知反己潛心,而以記覽誦說為事,是以有道君子,深以為憂。
然亦未嘗遂以束書不觀,坐談空妙,為可僥幸于有聞也。
”又曰:“或遺棄事物,脫略章句,而相與馳于虛曠杳渺之中。
”又曰:“其有志于己者,又直以為可以取足于心而無事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空虛之邪見,而義理之正,法度之詳,有不察也。
”此指陸子。
又引《說文》解《易·恒卦》;又于《大有》用享,以為亨享字,《易》中多互用,因言文字音韻,是經中淺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
然此等處不理會,卻費無限辭說牽補,卒不得其意,亦甚害事。
據此,朱子教人讀書平實如此,可知朱子非廢訓诂名物不講,如漢學諸人所訾謗也。
又諸漢學家皆譏義理為鑿空,亦是诐辭。
須知孔子系《易傳》及子夏、子貢、孟子、《禮記》、《大學》、《中庸》諸篇及《孝經》等,凡引《詩》、《書》,皆不拘求訓诂,即漢儒如費直、匡衡亦然,不獨程子也。
然而朱子訓诂諸經,一字一句無不根極典谟,每謂:“擺落傳注,須是二程先生,方始開得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