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三國
關燈
小
中
大
者,即指鄭氏。
夫《論語》記弟子不應稱名,漢《白水碑》琴張、琴牢判為二人,安得牽合若此耶?馬昭去肅未遠,乃于《家語》,一則曰‘王肅增加’,再則曰‘王肅私定’,斯言可為笃論。
”然籀馬昭語氣,曰增加,則有原文,有增加,似不全僞造也。
今按四十四篇,雜采《荀子》、《小戴記》者三十三篇,全襲《大戴記》者五篇,惟《緻思》、《觀周》、《辯政》、《辯物》、《七十二弟子解》、《本性解》六篇,别本他書。
《晉書·範甯傳》稱:“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
甯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
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桀、纣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鑒戒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曆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小,迷衆之罪大也。
甯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然何晏解《論》,集漢儒訓诂之善,古義僅存;輔嗣注《易》,開宋儒義理之先,新蹊自辟。
模楷儒林,亦自名家,何嘗蔑棄典文,如甯所譏乎? 王弼《易》注,說漢《易》者屏之不論不議。
獨江都焦循理堂以弼通借解經,法本漢儒,撰《周易補疏》而序其端曰:“昔趙賓解箕子為荄茲,或诩其說曰,非王弼輩所能知也。
然弼之解箕子,正用趙賓說,孔穎達輩不能申明之也。
非特此也。
如讀彭為旁,借雍為甕,通孚為浮而訓為務躁,解斯為厮而釋為賤役。
諸若此,非明乎聲音訓诂,何足以明之。
東漢末以《易》學名家者,稱荀、劉、馬、鄭。
荀謂慈明爽,劉謂景升表。
表之學受于王暢,暢為粲之祖父,與表皆山陽高平人。
粲族兄凱為劉表女婿,凱生業,業生二子,長宏,次弼。
粲二子既誅,使業為粲嗣。
然則王弼者,劉表之外曾孫,而王粲之嗣孫,即暢之嗣玄孫也。
弼之學,蓋淵源于劉,而實根本于暢。
宏字正宗,亦撰《易》義。
王氏兄弟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遠矣。
故弼之《易》雖參以己見,而以六書通借解經之法,尚未遠于馬、鄭諸儒,特貌為高簡,故疏者概視為空論耳。
弼天資察慧,通俊卓出,蓋有見于說《易》者支離附會,思去僞以得其真,而力不逮,故知變卦之非而用反對,知五氣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與阿,未見勝也。
解龍戰以《坤》上六為陽之地,固本爻辰之在己;解文柔文剛以《乾》二《坤》上言,仍用卦變之自泰來,改換其皮毛,而本無真識也。
然于《觀》則會及全蒙,于《損》亦通諸剝道。
聰不明之傳,似明比例之相同;觀我生之交,頗見升降之有合。
機之所觸,原有悟心。
然則弼之《易》,未可屏諸不論不議也。
”可謂明于獨炤,不随衆诟者。
魏受漢禅,而學風迥異。
(一)東漢經學極盛,崇尚儒者,而魏氏承漢,譚學喜老、莊,從政師商、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
(二)東漢士風敦厚,服膺先儒,辨其參差而不沒其多善,辭氣謙恭,無嚣争求勝之心。
其焯焯可考信者,鄭玄破先儒而不明引其說,又以馬季長弟子,不欲正言相非,依違而言,見卷十五《鄭學》。
不如三國時王弼、虞翻以所長笑人,好為诋诽,既失博學知服之義,且開露才揚己之風,此學者之大病也。
夫《論語》記弟子不應稱名,漢《白水碑》琴張、琴牢判為二人,安得牽合若此耶?馬昭去肅未遠,乃于《家語》,一則曰‘王肅增加’,再則曰‘王肅私定’,斯言可為笃論。
”然籀馬昭語氣,曰增加,則有原文,有增加,似不全僞造也。
今按四十四篇,雜采《荀子》、《小戴記》者三十三篇,全襲《大戴記》者五篇,惟《緻思》、《觀周》、《辯政》、《辯物》、《七十二弟子解》、《本性解》六篇,别本他書。
《晉書·範甯傳》稱:“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
甯以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
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桀、纣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鑒戒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曆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小,迷衆之罪大也。
甯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然何晏解《論》,集漢儒訓诂之善,古義僅存;輔嗣注《易》,開宋儒義理之先,新蹊自辟。
模楷儒林,亦自名家,何嘗蔑棄典文,如甯所譏乎? 王弼《易》注,說漢《易》者屏之不論不議。
獨江都焦循理堂以弼通借解經,法本漢儒,撰《周易補疏》而序其端曰:“昔趙賓解箕子為荄茲,或诩其說曰,非王弼輩所能知也。
然弼之解箕子,正用趙賓說,孔穎達輩不能申明之也。
非特此也。
如讀彭為旁,借雍為甕,通孚為浮而訓為務躁,解斯為厮而釋為賤役。
諸若此,非明乎聲音訓诂,何足以明之。
東漢末以《易》學名家者,稱荀、劉、馬、鄭。
荀謂慈明爽,劉謂景升表。
表之學受于王暢,暢為粲之祖父,與表皆山陽高平人。
粲族兄凱為劉表女婿,凱生業,業生二子,長宏,次弼。
粲二子既誅,使業為粲嗣。
然則王弼者,劉表之外曾孫,而王粲之嗣孫,即暢之嗣玄孫也。
弼之學,蓋淵源于劉,而實根本于暢。
宏字正宗,亦撰《易》義。
王氏兄弟以《易》名,可知其所受者遠矣。
故弼之《易》雖參以己見,而以六書通借解經之法,尚未遠于馬、鄭諸儒,特貌為高簡,故疏者概視為空論耳。
弼天資察慧,通俊卓出,蓋有見于說《易》者支離附會,思去僞以得其真,而力不逮,故知變卦之非而用反對,知五氣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與阿,未見勝也。
解龍戰以《坤》上六為陽之地,固本爻辰之在己;解文柔文剛以《乾》二《坤》上言,仍用卦變之自泰來,改換其皮毛,而本無真識也。
然于《觀》則會及全蒙,于《損》亦通諸剝道。
聰不明之傳,似明比例之相同;觀我生之交,頗見升降之有合。
機之所觸,原有悟心。
然則弼之《易》,未可屏諸不論不議也。
”可謂明于獨炤,不随衆诟者。
魏受漢禅,而學風迥異。
(一)東漢經學極盛,崇尚儒者,而魏氏承漢,譚學喜老、莊,從政師商、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
(二)東漢士風敦厚,服膺先儒,辨其參差而不沒其多善,辭氣謙恭,無嚣争求勝之心。
其焯焯可考信者,鄭玄破先儒而不明引其說,又以馬季長弟子,不欲正言相非,依違而言,見卷十五《鄭學》。
不如三國時王弼、虞翻以所長笑人,好為诋诽,既失博學知服之義,且開露才揚己之風,此學者之大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