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鄭學
關燈
小
中
大
鄭玄喜通學 鄭玄之著書 鄭玄與許慎
漢儒有專家,有通學。十三經所采者,《詩》有《毛公傳》,《公羊》有何休學,專名一經,學無旁涉,專家也。獨鄭君戒子,自稱“博稽六藝”,不限專經,通學也。大抵西京多專家,而後漢喜通學。
《後漢書·鄭玄傳》稱:“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議》、《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門生相與撰玄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今可考見者:《詩毛傳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皆足本也。其散佚而有輯本者,就所睹記,則有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輯本《鄭氏易注》十卷,丁傑輯補《乾鑿度鄭注》二卷,陳春刻《湖[69]海樓叢書本》,丁傑《輯補周易鄭注》十二卷,此《周易》也。岱南閣别行本孫星衍輯《尚書馬鄭注》十卷,《焦氏叢書》本焦循撰《禹貢鄭注釋》二卷,《學津》輯本《尚書中候鄭注》五卷,此《尚書》也。問經堂輯本《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墨守》一卷,此《春秋》也。浮溪精舍本宋翔鳳輯《論語鄭注》十卷,此《論語》也。知不足齋本臧庸輯《孝經鄭氏解》一卷,嚴可均四錄堂類集本《孝經鄭氏注》一卷,此《孝經》也。問經堂本王複輯《五經異義》許慎并《駁義》鄭玄一卷,《補遺》一卷,學海堂本陳壽祺撰《五經異義疏證》三卷,秦鑒刻《汗筠齋叢書》本錢東垣等校《鄭志》三卷,附錄一卷,别下齋刻本陳鳣輯《六藝論》一卷,此五經總義也。又有黃奭輯刻漢學堂本《高密遺書》十四種,曰《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大傳注》、《毛詩譜》、《箴膏肓》、《釋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駁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禘祫[70]議》、《論語注》、《鄭志》、《鄭記》,可謂夥頤沈沈矣。
鄭君自稱曰:“博稽六藝,粗覽傳記。”範晔贊論曰:“括囊六典,網羅衆家。”蓋該六藝而言,則不專一經;執一經以說,則不主一家。《後漢書·玄本傳》稱:“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箋《毛詩》,則旁采魯、韓;注《周官》,則兼及《儀禮》、《禮記》。今古之學兼綜,門戶之見盡祛。觀其會通,擇善而從,此所以為通也。《後漢書·儒林傳》曰:“許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然則“博稽六藝”,蓋許慎之所同,而“網羅衆家”則鄭君之所獨。許慎撰《五經異義》,明今古之分,以敦崇古學。鄭君駁《五經異義》,破今古之樊,以兼采今說。此其較也。世人骈稱許、鄭而不别白其辭,夫豈若是其班欤?
漢儒有專家,有通學。十三經所采者,《詩》有《毛公傳》,《公羊》有何休學,專名一經,學無旁涉,專家也。獨鄭君戒子,自稱“博稽六藝”,不限專經,通學也。大抵西京多專家,而後漢喜通學。
《後漢書·鄭玄傳》稱:“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議》、《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言。門生相與撰玄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今可考見者:《詩毛傳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皆足本也。其散佚而有輯本者,就所睹記,則有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輯本《鄭氏易注》十卷,丁傑輯補《乾鑿度鄭注》二卷,陳春刻《湖[69]海樓叢書本》,丁傑《輯補周易鄭注》十二卷,此《周易》也。岱南閣别行本孫星衍輯《尚書馬鄭注》十卷,《焦氏叢書》本焦循撰《禹貢鄭注釋》二卷,《學津》輯本《尚書中候鄭注》五卷,此《尚書》也。問經堂輯本《箴膏肓》一卷,《起廢疾》一卷,《發墨守》一卷,此《春秋》也。浮溪精舍本宋翔鳳輯《論語鄭注》十卷,此《論語》也。知不足齋本臧庸輯《孝經鄭氏解》一卷,嚴可均四錄堂類集本《孝經鄭氏注》一卷,此《孝經》也。問經堂本王複輯《五經異義》許慎并《駁義》鄭玄一卷,《補遺》一卷,學海堂本陳壽祺撰《五經異義疏證》三卷,秦鑒刻《汗筠齋叢書》本錢東垣等校《鄭志》三卷,附錄一卷,别下齋刻本陳鳣輯《六藝論》一卷,此五經總義也。又有黃奭輯刻漢學堂本《高密遺書》十四種,曰《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大傳注》、《毛詩譜》、《箴膏肓》、《釋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駁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禘祫[70]議》、《論語注》、《鄭志》、《鄭記》,可謂夥頤沈沈矣。
鄭君自稱曰:“博稽六藝,粗覽傳記。”範晔贊論曰:“括囊六典,網羅衆家。”蓋該六藝而言,則不專一經;執一經以說,則不主一家。《後漢書·玄本傳》稱:“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箋《毛詩》,則旁采魯、韓;注《周官》,則兼及《儀禮》、《禮記》。今古之學兼綜,門戶之見盡祛。觀其會通,擇善而從,此所以為通也。《後漢書·儒林傳》曰:“許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然則“博稽六藝”,蓋許慎之所同,而“網羅衆家”則鄭君之所獨。許慎撰《五經異義》,明今古之分,以敦崇古學。鄭君駁《五經異義》,破今古之樊,以兼采今說。此其較也。世人骈稱許、鄭而不别白其辭,夫豈若是其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