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士钊明其不然,大指以為:“施、龍祖述墨學,說創魯勝,前未有聞。
《漢書·藝文志》名、墨流别,判然不同。
施、龍之名,隸名而不隸墨。
《荀子·解蔽篇》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墨、惠并舉,而所蔽之性,适得其反。
謂為師承所在,讵非讕言。
今觀惠、墨兩家,同論一事,其義莫不相反。
如惠子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而不竭。
’墨子言:‘非半勿,則不動,說在端。
’凡注《墨》者率謂此即惠義,而不悟兩義相對,一立一破,絕未可同年而語也。
且以辭序征之,以惠為立而墨為破。
何以言之?惠子之文意,重在取而不在所取,以為無論何物,苟取量僅止于半,則雖尺棰已耳,可以日日取之,曆萬世而不竭也。
墨家非之,謂所取之物,誠不必竭,而取必竭。
一尺之棰,決無萬世取半之理。
蓋今日吾取其半,明日吾取其半之半,明日吾于半之半中取其一半,可以計日而窮于取,奚言萬世。
何也?尺者,端之積也。
端乃無序,而不可分。
于尺取半,半又取半,必有一日全棰所餘兩端而已,取其一而遺其餘,餘端凝然不動。
不能,即不能取也,故曰:‘非半勿,則不動,說在端。
’此其所言果一義乎?抑二義乎?略加疏解,是非炳然可知,而從來治墨學者未或道及。
”因作《名墨訾應考》,著如上例若幹條,以征名、墨兩家倍僪,決非相為祖述,如魯勝所雲。
然名、墨兩家之倍僪不同,陳氏說已發其,以為:“墨子言‘白馬,馬也’,而公孫龍則雲‘白馬非馬’。
其說雲:‘求馬,黃、黑馬皆可緻。
求白馬。
黃、黑馬不可緻。
故曰白馬非馬。
’墨子言:‘苟是石也白,敗是石也盡與白同,是石也。
’而公孫龍則雲:‘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視不得其所堅,拊不得其所白,見與不見離。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木不見而神見。
神不見,而見離。
堅以手而手以棰,是棰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之謂離焉。
’皆較墨子之說更轉而求深。
”而要其兩義相對,一立一破,豈不足以征名、墨兩家之倍僪不同。
所與章氏異者,特章氏言惠為立而墨為破,而征以陳氏之說,則又似墨為立而龍為破爾。
要以陳氏之說近是。
何者?蓋墨氏作《辯經》以正名本,而名家玄異同以泯名相,此其秪也。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鄒子》四十九篇,《鄒子始終》五十六篇,其書皆亡。
獨太史公《孟子荀卿列傳》著其學,謂:“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始終》、《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宏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加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隐括其指,在明終始。
始終者,終而複始,運之無垠也。
要以推明時間無垠、空間無垠。
時間無垠者,“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空間無垠者,“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曰天地之際者,地道之終,天運之始也。
然時間無垠,空間無垠,而人生有垠。
何以竟此有垠之人生?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而已矣。
此驺衍之意也。
驺衍之學,推大至于無垠,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其即《大易》“知崇禮卑”,子思“極高明而道中庸”之意也夫。
驺衍之事,近本《詩》五際,而遠出羲和。
何以明其然?《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而羲和曆象授時之學,詳著《尚書·堯典》。
陰陽家《宋司星子韋》疑承其流。
一衍而為《洪範》五行,再衍而為《齊詩》五際。
《漢書·翼奉傳》載奉治《齊詩》,奏封事曰:“臣聞之于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53]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
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曆,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
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
臣奉竊學《齊詩》,聞五際之要”孟康曰:“《詩内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
陰陽終始際會之歲,于此則有變改[54]之政也。
”雲雲。
因曆引《小雅·十月之交》、《大雅·文王》之詩,以明天道終而複始,窮則反本,故能延長而無窮也。
太史公稱“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自來注家于《大雅》無解,疑即如翼奉封事所引《大雅·文王》之詩也。
《文王》之二章曰:“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四章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此所謂“整之于身”也。
而卒章終之以“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此所謂“施及黎庶”也。
文王,則“有國”之“尚德”者也,然則陰陽五行之學,本于《詩》、《書》也。
孟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篇》。
以征天人之與,故《詩》、《書》為所專長。
趙岐《孟子題辭》。
荀子著篇《天論》,以明天人之分,則《詩》、《書》在所必殺矣。
《荀子·儒效篇》曰:“隆禮義而殺《詩》、《書》。
” 荀子之學,終于讀禮,而深擯陰陽五行不言。
然孔子言禮,未嘗不推本陰陽五行。
其著于《禮運》者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
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五行之動,疊相竭也。
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本,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55],人情以為田。
”此驺衍之陰陽,所謂“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也。
其征五行之動疊相竭,而稱“五行四時十二,還相為本”雲雲,即驺子終始義也。
言陰陽五行,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古之人有行之者,言其可征。
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五行對》、《五行之義》、《陽尊陰卑》、《王道通三》、《天辨在人》、《陰陽位》、《陰陽終始》、《陰陽義》、《陰陽出入》、《天道無二》、《基義》、《四時之副》、《人副天數》諸篇。
班固《白虎通德論》有《五行》、《三綱》、《六紀》、《情性》諸篇。
大抵以性情法陰陽,以視聽言動喜怒哀樂法五行,配陰陽,立之名曰仁義,配五行立之名曰仁義禮智信。
漢儒所謂“性與天道”者類如此。
驺衍之五德轉移,一衍而為董仲舒之《春秋繁露》,再衍而為劉向之《洪範五行傳》,三衍而為邵雍之《皇極經世》。
傳荀卿之經學
《漢書·藝文志》名、墨流别,判然不同。
施、龍之名,隸名而不隸墨。
《荀子·解蔽篇》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墨、惠并舉,而所蔽之性,适得其反。
謂為師承所在,讵非讕言。
今觀惠、墨兩家,同論一事,其義莫不相反。
如惠子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而不竭。
’墨子言:‘非半勿,則不動,說在端。
’凡注《墨》者率謂此即惠義,而不悟兩義相對,一立一破,絕未可同年而語也。
且以辭序征之,以惠為立而墨為破。
何以言之?惠子之文意,重在取而不在所取,以為無論何物,苟取量僅止于半,則雖尺棰已耳,可以日日取之,曆萬世而不竭也。
墨家非之,謂所取之物,誠不必竭,而取必竭。
一尺之棰,決無萬世取半之理。
蓋今日吾取其半,明日吾取其半之半,明日吾于半之半中取其一半,可以計日而窮于取,奚言萬世。
何也?尺者,端之積也。
端乃無序,而不可分。
于尺取半,半又取半,必有一日全棰所餘兩端而已,取其一而遺其餘,餘端凝然不動。
不能,即不能取也,故曰:‘非半勿,則不動,說在端。
’此其所言果一義乎?抑二義乎?略加疏解,是非炳然可知,而從來治墨學者未或道及。
”因作《名墨訾應考》,著如上例若幹條,以征名、墨兩家倍僪,決非相為祖述,如魯勝所雲。
然名、墨兩家之倍僪不同,陳氏說已發其,以為:“墨子言‘白馬,馬也’,而公孫龍則雲‘白馬非馬’。
其說雲:‘求馬,黃、黑馬皆可緻。
求白馬。
黃、黑馬不可緻。
故曰白馬非馬。
’墨子言:‘苟是石也白,敗是石也盡與白同,是石也。
’而公孫龍則雲:‘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視不得其所堅,拊不得其所白,見與不見離。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木不見而神見。
神不見,而見離。
堅以手而手以棰,是棰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之謂離焉。
’皆較墨子之說更轉而求深。
”而要其兩義相對,一立一破,豈不足以征名、墨兩家之倍僪不同。
所與章氏異者,特章氏言惠為立而墨為破,而征以陳氏之說,則又似墨為立而龍為破爾。
要以陳氏之說近是。
何者?蓋墨氏作《辯經》以正名本,而名家玄異同以泯名相,此其秪也。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鄒子》四十九篇,《鄒子始終》五十六篇,其書皆亡。
獨太史公《孟子荀卿列傳》著其學,謂:“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始終》、《大聖》之篇,十餘萬言。
其語宏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加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隐括其指,在明終始。
始終者,終而複始,運之無垠也。
要以推明時間無垠、空間無垠。
時間無垠者,“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
空間無垠者,“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曰天地之際者,地道之終,天運之始也。
然時間無垠,空間無垠,而人生有垠。
何以竟此有垠之人生?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而已矣。
此驺衍之意也。
驺衍之學,推大至于無垠,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其即《大易》“知崇禮卑”,子思“極高明而道中庸”之意也夫。
驺衍之事,近本《詩》五際,而遠出羲和。
何以明其然?《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而羲和曆象授時之學,詳著《尚書·堯典》。
陰陽家《宋司星子韋》疑承其流。
一衍而為《洪範》五行,再衍而為《齊詩》五際。
《漢書·翼奉傳》載奉治《齊詩》,奏封事曰:“臣聞之于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53]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
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曆,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
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易》有陰陽,《詩》有五際,《春秋》有災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
臣奉竊學《齊詩》,聞五際之要”孟康曰:“《詩内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
陰陽終始際會之歲,于此則有變改[54]之政也。
”雲雲。
因曆引《小雅·十月之交》、《大雅·文王》之詩,以明天道終而複始,窮則反本,故能延長而無窮也。
太史公稱“驺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自來注家于《大雅》無解,疑即如翼奉封事所引《大雅·文王》之詩也。
《文王》之二章曰:“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四章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此所謂“整之于身”也。
而卒章終之以“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此所謂“施及黎庶”也。
文王,則“有國”之“尚德”者也,然則陰陽五行之學,本于《詩》、《書》也。
孟子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荀子·非十二子篇》。
以征天人之與,故《詩》、《書》為所專長。
趙岐《孟子題辭》。
荀子著篇《天論》,以明天人之分,則《詩》、《書》在所必殺矣。
《荀子·儒效篇》曰:“隆禮義而殺《詩》、《書》。
” 荀子之學,終于讀禮,而深擯陰陽五行不言。
然孔子言禮,未嘗不推本陰陽五行。
其著于《禮運》者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五行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
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後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五行之動,疊相竭也。
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本,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55],人情以為田。
”此驺衍之陰陽,所謂“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也。
其征五行之動疊相竭,而稱“五行四時十二,還相為本”雲雲,即驺子終始義也。
言陰陽五行,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古之人有行之者,言其可征。
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五行對》、《五行之義》、《陽尊陰卑》、《王道通三》、《天辨在人》、《陰陽位》、《陰陽終始》、《陰陽義》、《陰陽出入》、《天道無二》、《基義》、《四時之副》、《人副天數》諸篇。
班固《白虎通德論》有《五行》、《三綱》、《六紀》、《情性》諸篇。
大抵以性情法陰陽,以視聽言動喜怒哀樂法五行,配陰陽,立之名曰仁義,配五行立之名曰仁義禮智信。
漢儒所謂“性與天道”者類如此。
驺衍之五德轉移,一衍而為董仲舒之《春秋繁露》,再衍而為劉向之《洪範五行傳》,三衍而為邵雍之《皇極經世》。
傳荀卿之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