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者,鋪也。
”鋪張揚厲,體物寫志也。
體物寫志,故曰古詩之流。
鋪張揚厲,乃見縱橫之意。
餘讀太史公為《屈原列傳》,叙原之作《離騷》,必先之曰:“娴于辭令。
”又卒之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樂、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其後司馬長卿之《子虛》、《上林》,與宋玉之《登徒》、《高唐》,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一脈相傳。
妙在疏古之氣,寓于麗則,腴而奧,圓而勁,有縱橫之意,無排比之迹。
宋玉以女色為主,長卿以遊畋為主,所以諷也。
而見用意處,不在鋪張揚厲,正在閑閑二冷語,此文章之體要,而辭賦之寫志。
然使一直說出,有何意味?後人無鋪張之才,純以議論見意,于是乖體物之本矣。
《管子》八十六篇,《漢書·藝文志》以入道家,其義蓋本太史公。
觀太史公論六家之要指,謂“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勢,無常形。
”而傳管子之相齊,則曰:“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
俗之所否,因而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豈非所謂“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勢,無常形”者乎?其可征于管子書者曰:“無為之道,因也。
心術者,無為而制竅。
”《心術》上。
亦與太史公之言相符,故《漢書·藝文志》以入道家也。
自《隋唐·經籍志》始以入法家。
陳氏之說誤也。
道法自然,老子之指,而究其用,卒陷于大不自然。
侯官嚴複又陵好以英哲家斯賓塞爾《群學》論衡《老子》,以為:“質之趨文,純之入雜,由乾坤而純,至于未既濟,亦自然之勢也。
老氏返淳還樸之義,猶驅江河之水而使之在山,必不逮矣。
夫物質而強之以文,老氏訾之,是也。
而物文而返之使質,老氏之術非也。
何則?雖前後二者之為術不同,而其違自然,拂道紀,則一而已。
故今之治,莫貴乎崇尚自由。
自由,則物各得其所自緻,而天擇之用,存其最宜。
而太平之盛,可不期而自至。
”見熊氏刻《嚴複評老子》。
正與陳氏引趙邠卿、崔寔《政論》之意相發。
老子曰:“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然則長生修仙以蕲不死者,固非老子之所許矣。
而方士之言神仙長生者多托老子,何也?《列子·楊朱篇》載:“孟孫陽問楊子曰:‘有人于此,貴生愛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無不死。
’‘以蕲久生,可乎?’曰:‘理無久生。
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
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
四體安危,古猶今也。
世事樂苦,古猶今也。
變易治亂,古猶今也。
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
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孟孫陽曰:‘然,速亡愈久生,則踐鋒刃,入湯火,得所志矣。
’楊朱曰:‘不然。
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
将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以,以放于盡。
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此則道家之貴身任生,而一仍乎道法自然之指者也,豈長生修仙以蕲不死之謂哉? 楊朱為老學之一支,其說具見《列子·楊朱篇》,而中亦有别。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
力之所賤,侵物為賤。
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
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
雖全生身,不可有其身。
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
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
”此貴身任生之指,豈非老子所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者耶?至雲:“從心而動,從性而遊。
”“肆之而已,勿壅勿阏。
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行。
”則輕身肆志之意爾。
而要歸本于老之道法自然。
世言戰國衰滅,楊與墨俱絕。
然以觀漢世所稱道家楊王孫之倫,皆厚自奉養。
魏、晉清談興,王、何之徒,益務為藐天下,遺萬物,适己自恣,偷一身之便,則一用楊朱之術之過,而老、莊不幸蒙其名。
餘觀儒謹執禮,道任自然。
章太炎言:“執禮者質而有科條,行亦匡饬。
禮過故矜,平之以玄。
玄過故蕩,持之以禮。
禮與玄若循環,更起用事。
”先秦而降,數千年間,漢初尚黃、老,漢武禮儒者,魏、晉談老、莊,唐宋宗孔、孟,疊為王厭,唯孔與老,甯有墨學迥翔之餘地者?而墨學中興,不過晚近數十年間爾。
自歐化之東漸,學者慚于見绌,反求諸己,而得一墨子焉。
觀其兼愛、非攻,本于天志,類基督之教義。
而《經》、《經說》、《大取》、《小取》諸篇,可以征西來之天算重光諸學,又于邏輯之指有當。
由是談歐化者忻得植其基于國學焉。
此晚近墨學之所為翹然特出,而代王于久厭之後者也。
然皮傅歐化,何必墨氏。
楊朱為我,夫豈不可。
西人自由,以不侵人之自由為界,猶之楊氏為我,以侵物為賤乎?吾國古哲名理,何所不孕包,獨鲰生不學,乃自輕其家丘耳。
孟子以楊朱為我為充塞仁,而斥之曰無君;墨子兼愛為充塞義,而斥之曰無父。
其畢生心事,在距楊、墨。
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即其無君之罪案。
君之為言群也,不必作君主解。
然楊朱旨在存我,而以侵物為賤,以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為至人,語見《列子·楊朱篇》,則是為我,而非無君也,未嘗充塞仁也。
墨子兼愛,以兼相愛、交相利為言。
利我之道,即存愛他。
故必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語詳《墨子·兼愛篇》,則是兼愛,而非無父也,未嘗充塞義也。
楊朱為我,而尊重個人之自由,有似法蘭西之民主政治。
墨子兼愛,而流為極端之幹涉,頗類蘇俄之勞農政治。
《墨子》有《尚同篇》,莊生有《齊物論》,标題攸同,而歸趣不一。
莊生任不齊,以為大齊。
墨子一衆異,以統于同。
一放任,一專制。
《孟子·墨者夷之章》,本人情以立言。
然觀《墨子·節葬篇》,亦自言之有故,持之成理。
《荀子·禮論篇》則曰:“刻死而附生謂之墨。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
”其大指歸于稱情而立文。
大抵儒者順人情,故久喪以為盡哀,厚葬以為飾終。
墨者上功用,故久喪以為廢事,厚葬以為傷财。
此儒、墨之辨也。
又不僅是。
吾見墨氏尚同,儒者明分。
尚同,斯貴兼以斥别。
明分,故等衰之有差。
《墨子·兼愛下》曰:“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
’别士之言若此。
兼士不然,曰:‘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吾身,必為其友之親若為吾親,然後可以為高士于天下。
’”斯墨氏之上同也。
儒者則不然。
《孟子·盡心下》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朱子《集注》引楊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
”則是明愛之有差等而貴明分也。
《荀子·富國篇》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
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群而無分則争。
争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
故無分者,天下之大患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則是明禮之不可無等差而貴明分也,此儒、墨之辨也。
自晉魯勝序《墨辨注》謂“墨子著書作《辨經》,以正名本。
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别名顯于世”。
畢沅雲:“《經上下》、《說上下》四篇,有似堅白異同之辯。
”《墨子》畢氏刻本孫星衍附記此語。
至近代梁啟超、胡适盛衍其說。
獨章
”鋪張揚厲,體物寫志也。
體物寫志,故曰古詩之流。
鋪張揚厲,乃見縱橫之意。
餘讀太史公為《屈原列傳》,叙原之作《離騷》,必先之曰:“娴于辭令。
”又卒之曰:“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樂、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其後司馬長卿之《子虛》、《上林》,與宋玉之《登徒》、《高唐》,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一脈相傳。
妙在疏古之氣,寓于麗則,腴而奧,圓而勁,有縱橫之意,無排比之迹。
宋玉以女色為主,長卿以遊畋為主,所以諷也。
而見用意處,不在鋪張揚厲,正在閑閑二冷語,此文章之體要,而辭賦之寫志。
然使一直說出,有何意味?後人無鋪張之才,純以議論見意,于是乖體物之本矣。
《管子》八十六篇,《漢書·藝文志》以入道家,其義蓋本太史公。
觀太史公論六家之要指,謂“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
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勢,無常形。
”而傳管子之相齊,則曰:“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與之。
俗之所否,因而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貴輕重,慎權衡。
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豈非所謂“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無成勢,無常形”者乎?其可征于管子書者曰:“無為之道,因也。
心術者,無為而制竅。
”《心術》上。
亦與太史公之言相符,故《漢書·藝文志》以入道家也。
自《隋唐·經籍志》始以入法家。
陳氏之說誤也。
道法自然,老子之指,而究其用,卒陷于大不自然。
侯官嚴複又陵好以英哲家斯賓塞爾《群學》論衡《老子》,以為:“質之趨文,純之入雜,由乾坤而純,至于未既濟,亦自然之勢也。
老氏返淳還樸之義,猶驅江河之水而使之在山,必不逮矣。
夫物質而強之以文,老氏訾之,是也。
而物文而返之使質,老氏之術非也。
何則?雖前後二者之為術不同,而其違自然,拂道紀,則一而已。
故今之治,莫貴乎崇尚自由。
自由,則物各得其所自緻,而天擇之用,存其最宜。
而太平之盛,可不期而自至。
”見熊氏刻《嚴複評老子》。
正與陳氏引趙邠卿、崔寔《政論》之意相發。
老子曰:“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然則長生修仙以蕲不死者,固非老子之所許矣。
而方士之言神仙長生者多托老子,何也?《列子·楊朱篇》載:“孟孫陽問楊子曰:‘有人于此,貴生愛身,以蕲不死,可乎?’曰:‘理無不死。
’‘以蕲久生,可乎?’曰:‘理無久生。
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
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
四體安危,古猶今也。
世事樂苦,古猶今也。
變易治亂,古猶今也。
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
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孟孫陽曰:‘然,速亡愈久生,則踐鋒刃,入湯火,得所志矣。
’楊朱曰:‘不然。
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
将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以,以放于盡。
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此則道家之貴身任生,而一仍乎道法自然之指者也,豈長生修仙以蕲不死之謂哉? 楊朱為老學之一支,其說具見《列子·楊朱篇》,而中亦有别。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
力之所賤,侵物為賤。
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
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
雖全生身,不可有其身。
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
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橫私天下之物。
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
”此貴身任生之指,豈非老子所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者耶?至雲:“從心而動,從性而遊。
”“肆之而已,勿壅勿阏。
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行。
”則輕身肆志之意爾。
而要歸本于老之道法自然。
世言戰國衰滅,楊與墨俱絕。
然以觀漢世所稱道家楊王孫之倫,皆厚自奉養。
魏、晉清談興,王、何之徒,益務為藐天下,遺萬物,适己自恣,偷一身之便,則一用楊朱之術之過,而老、莊不幸蒙其名。
餘觀儒謹執禮,道任自然。
章太炎言:“執禮者質而有科條,行亦匡饬。
禮過故矜,平之以玄。
玄過故蕩,持之以禮。
禮與玄若循環,更起用事。
”先秦而降,數千年間,漢初尚黃、老,漢武禮儒者,魏、晉談老、莊,唐宋宗孔、孟,疊為王厭,唯孔與老,甯有墨學迥翔之餘地者?而墨學中興,不過晚近數十年間爾。
自歐化之東漸,學者慚于見绌,反求諸己,而得一墨子焉。
觀其兼愛、非攻,本于天志,類基督之教義。
而《經》、《經說》、《大取》、《小取》諸篇,可以征西來之天算重光諸學,又于邏輯之指有當。
由是談歐化者忻得植其基于國學焉。
此晚近墨學之所為翹然特出,而代王于久厭之後者也。
然皮傅歐化,何必墨氏。
楊朱為我,夫豈不可。
西人自由,以不侵人之自由為界,猶之楊氏為我,以侵物為賤乎?吾國古哲名理,何所不孕包,獨鲰生不學,乃自輕其家丘耳。
孟子以楊朱為我為充塞仁,而斥之曰無君;墨子兼愛為充塞義,而斥之曰無父。
其畢生心事,在距楊、墨。
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即其無君之罪案。
君之為言群也,不必作君主解。
然楊朱旨在存我,而以侵物為賤,以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為至人,語見《列子·楊朱篇》,則是為我,而非無君也,未嘗充塞仁也。
墨子兼愛,以兼相愛、交相利為言。
利我之道,即存愛他。
故必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語詳《墨子·兼愛篇》,則是兼愛,而非無父也,未嘗充塞義也。
楊朱為我,而尊重個人之自由,有似法蘭西之民主政治。
墨子兼愛,而流為極端之幹涉,頗類蘇俄之勞農政治。
《墨子》有《尚同篇》,莊生有《齊物論》,标題攸同,而歸趣不一。
莊生任不齊,以為大齊。
墨子一衆異,以統于同。
一放任,一專制。
《孟子·墨者夷之章》,本人情以立言。
然觀《墨子·節葬篇》,亦自言之有故,持之成理。
《荀子·禮論篇》則曰:“刻死而附生謂之墨。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
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
”其大指歸于稱情而立文。
大抵儒者順人情,故久喪以為盡哀,厚葬以為飾終。
墨者上功用,故久喪以為廢事,厚葬以為傷财。
此儒、墨之辨也。
又不僅是。
吾見墨氏尚同,儒者明分。
尚同,斯貴兼以斥别。
明分,故等衰之有差。
《墨子·兼愛下》曰:“别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
’别士之言若此。
兼士不然,曰:‘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吾身,必為其友之親若為吾親,然後可以為高士于天下。
’”斯墨氏之上同也。
儒者則不然。
《孟子·盡心下》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朱子《集注》引楊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
”則是明愛之有差等而貴明分也。
《荀子·富國篇》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
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群而無分則争。
争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
故無分者,天下之大患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則是明禮之不可無等差而貴明分也,此儒、墨之辨也。
自晉魯勝序《墨辨注》謂“墨子著書作《辨經》,以正名本。
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别名顯于世”。
畢沅雲:“《經上下》、《說上下》四篇,有似堅白異同之辯。
”《墨子》畢氏刻本孫星衍附記此語。
至近代梁啟超、胡适盛衍其說。
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