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禮記
關燈
小
中
大
益詳,厘正發明,足補朱子所未備。
其自序稱:“裒集經傳,欲其該備而無遺;厘析篇章,欲其有條而不紊。
”讀禮者可由此入門。
然《禮記》四十九篇,亦有不為《儀禮》作傳而說其義者。
大抵《儀禮》之十七篇,禮家之今文學也;《周官》六篇,禮家之古文學也。
《禮記》四十九篇,非一手所成,或同今文,或同古文。
《王制》多同《公羊》、《穀梁》,《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31]》、《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問喪》、《祭義》、《祭統》諸篇,皆《儀禮》十七篇之傳,為今文說。
而《玉藻》為古《周禮》說,《曲禮》、《檀弓》、《雜記》為古《春秋左氏》說,《祭法》為古《國語》說,皆古文說。
則今古學糅者也。
善化皮錫瑞鹿門說。
見《禮經通論》。
而《周官》可以明《左氏》,《王制》則以說《公羊》。
以《王制》為今學大宗,比《周官》為古文大宗雲。
《禮記》四十九篇,據鄭玄《目錄》,考之于劉向《别錄》,以類相從,屬制度者六:《曲禮》上下、《王制》、《禮器》、《少儀》、《深衣》,是也。
屬通論者十六:《檀弓》上下、《禮運》、《玉藻》、《大傳》、《學記》、《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缁衣》、《儒行》、《大學》,是也。
屬《喪服》者十一:《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上下、《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是也。
屬世子法者一:《文王世子》,是也。
屬子法者一:《内則》,是也。
屬祭祀者四:《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是也。
屬樂記者一:《樂記》,是也。
屬吉事者六:《投壺》、《冠義》、《昏義》、《鄉飲酒義》、《燕義》、《聘義》,是也。
蓋其目次之大凡如是。
而《唐書·魏徵傳》則曰:“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
太宗美其書,錄置内府。
”《谏錄》載诏曰:“以類相從,别為篇第,文義粲然。
”《唐書·儒學·元行沖傳》載:“玄宗時,魏光乘請用魏徵《類禮》列于經。
帝命行沖與諸儒集義作疏,為五十篇。
于是右丞相張說建言:‘魏孫炎始因舊書摘類相比,至徵更加整次,乃為訓注。
’”則是魏徵《類禮》乃因孫炎書者也。
朱子惜不之見。
迨元吳澄撰有《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其書每卷為一篇,亦魏徵《類禮》之屬也。
大抵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
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文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于左。
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曰通禮者九:《曲禮》、《内則》、《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文,而《深衣》附焉。
《月令》、《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
曰喪禮者十有一:《喪大記》、《雜記》、《喪服小記》、《服問》、《檀弓》、《曾子問》六篇記喪,而《大傳》、《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五篇,則喪之義也。
曰祭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特牲》、《祭義》、《祭統》三篇,則祭之義也。
曰通論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解》一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一類,《坊記》、《表記》、《缁衣》一類,《儒行》自為一類。
《學記》、《樂記》,其文雅馴,非諸篇比,則以為是書之終也。
他如《大學》、《中庸》,依程朱别為一書。
《投壺》、《奔喪》歸于《儀禮》。
《冠義》等六篇,别輯為《儀禮傳》。
虞集稱其始終先後,最為精密,推重甚至。
惟其篇次之類,縱或與劉向有出入。
然劉向類次亦有可議,特其中有可說而不必易次者,有不可說而必更從者。
陳氏謂:“《别錄》以《曲禮》、《少儀》屬制度,《内則》屬子法。
澧按《曲禮》‘凡為人子之禮’數節,正可謂之子[32]法也,而屬制度者,蓋以《少儀》為況也。
鄭《目錄》雲:‘名曰《少儀》者,以其記相見及薦羞之小威儀而已。
’同屬制度,而有不同矣。
”此可說者也。
又曰:“《王制》、《禮器》、《深衣》三篇,《别錄》屬制度。
《王制》篇首所記,與孟子答北宮锜之說略同。
此為周室班爵祿之制,信而有征。
《王制》記大制度,《深衣》但記一衣,以其雲‘古者深衣,蓋有制度’,故亦屬制度耳。
”此亦可說者也。
又曰:“《月令》、《明堂位》,《别錄》皆屬明堂陰陽記,其實皆制度之類。
《漢書·藝文志》有《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班氏自注雲:‘古明堂之遺。
’又有《明堂陰陽說》五篇。
蓋明堂陰陽,在禮家内自為一家之學,故《别錄》于制度之外,又分出此一類也。
”此亦可說者也。
至謂《禮器》當屬通論,《别錄》屬制度;《玉藻》當屬制度,《别錄》屬通論,皆非其類也。
此不可說而必更從者也。
惟《禮記》分類,昉于《别錄》,而《禮記》必分類讀,則用志不紛,易得門徑。
陳氏所論,故為不易耳。
其自序稱:“裒集經傳,欲其該備而無遺;厘析篇章,欲其有條而不紊。
”讀禮者可由此入門。
然《禮記》四十九篇,亦有不為《儀禮》作傳而說其義者。
大抵《儀禮》之十七篇,禮家之今文學也;《周官》六篇,禮家之古文學也。
《禮記》四十九篇,非一手所成,或同今文,或同古文。
《王制》多同《公羊》、《穀梁》,《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31]》、《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問喪》、《祭義》、《祭統》諸篇,皆《儀禮》十七篇之傳,為今文說。
而《玉藻》為古《周禮》說,《曲禮》、《檀弓》、《雜記》為古《春秋左氏》說,《祭法》為古《國語》說,皆古文說。
則今古學糅者也。
善化皮錫瑞鹿門說。
見《禮經通論》。
而《周官》可以明《左氏》,《王制》則以說《公羊》。
以《王制》為今學大宗,比《周官》為古文大宗雲。
《禮記》四十九篇,據鄭玄《目錄》,考之于劉向《别錄》,以類相從,屬制度者六:《曲禮》上下、《王制》、《禮器》、《少儀》、《深衣》,是也。
屬通論者十六:《檀弓》上下、《禮運》、《玉藻》、《大傳》、《學記》、《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缁衣》、《儒行》、《大學》,是也。
屬《喪服》者十一:《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上下、《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是也。
屬世子法者一:《文王世子》,是也。
屬子法者一:《内則》,是也。
屬祭祀者四:《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是也。
屬樂記者一:《樂記》,是也。
屬吉事者六:《投壺》、《冠義》、《昏義》、《鄉飲酒義》、《燕義》、《聘義》,是也。
蓋其目次之大凡如是。
而《唐書·魏徵傳》則曰:“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
太宗美其書,錄置内府。
”《谏錄》載诏曰:“以類相從,别為篇第,文義粲然。
”《唐書·儒學·元行沖傳》載:“玄宗時,魏光乘請用魏徵《類禮》列于經。
帝命行沖與諸儒集義作疏,為五十篇。
于是右丞相張說建言:‘魏孫炎始因舊書摘類相比,至徵更加整次,乃為訓注。
’”則是魏徵《類禮》乃因孫炎書者也。
朱子惜不之見。
迨元吳澄撰有《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其書每卷為一篇,亦魏徵《類禮》之屬也。
大抵以《戴記》經文龐雜,疑多錯簡。
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文意義聯屬貫通,而識其章句于左。
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曰通禮者九:《曲禮》、《内則》、《少儀》、《玉藻》,通記大小儀文,而《深衣》附焉。
《月令》、《王制》,專記國家制度,而《文王世子》、《明堂位》附焉。
曰喪禮者十有一:《喪大記》、《雜記》、《喪服小記》、《服問》、《檀弓》、《曾子問》六篇記喪,而《大傳》、《間傳》、《問喪》、《三年問》、《喪服四制》五篇,則喪之義也。
曰祭禮者四:《祭法》一篇記祭,而《郊特牲》、《祭義》、《祭統》三篇,則祭之義也。
曰通論者十有二:《禮運》、《禮器》、《經解》一類,《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一類,《坊記》、《表記》、《缁衣》一類,《儒行》自為一類。
《學記》、《樂記》,其文雅馴,非諸篇比,則以為是書之終也。
他如《大學》、《中庸》,依程朱别為一書。
《投壺》、《奔喪》歸于《儀禮》。
《冠義》等六篇,别輯為《儀禮傳》。
虞集稱其始終先後,最為精密,推重甚至。
惟其篇次之類,縱或與劉向有出入。
然劉向類次亦有可議,特其中有可說而不必易次者,有不可說而必更從者。
陳氏謂:“《别錄》以《曲禮》、《少儀》屬制度,《内則》屬子法。
澧按《曲禮》‘凡為人子之禮’數節,正可謂之子[32]法也,而屬制度者,蓋以《少儀》為況也。
鄭《目錄》雲:‘名曰《少儀》者,以其記相見及薦羞之小威儀而已。
’同屬制度,而有不同矣。
”此可說者也。
又曰:“《王制》、《禮器》、《深衣》三篇,《别錄》屬制度。
《王制》篇首所記,與孟子答北宮锜之說略同。
此為周室班爵祿之制,信而有征。
《王制》記大制度,《深衣》但記一衣,以其雲‘古者深衣,蓋有制度’,故亦屬制度耳。
”此亦可說者也。
又曰:“《月令》、《明堂位》,《别錄》皆屬明堂陰陽記,其實皆制度之類。
《漢書·藝文志》有《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班氏自注雲:‘古明堂之遺。
’又有《明堂陰陽說》五篇。
蓋明堂陰陽,在禮家内自為一家之學,故《别錄》于制度之外,又分出此一類也。
”此亦可說者也。
至謂《禮器》當屬通論,《别錄》屬制度;《玉藻》當屬制度,《别錄》屬通論,皆非其類也。
此不可說而必更從者也。
惟《禮記》分類,昉于《别錄》,而《禮記》必分類讀,則用志不紛,易得門徑。
陳氏所論,故為不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