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周禮
關燈
小
中
大
《禮記》宜于今者,為九命之錫。
歆在當時,何不以所雲九錫者竄入而張大之乎?莽畏備臣下,以宦者領帑藏錢谷,并典吏民封事,此豈出《周官》耶?竊謂《周官》之書,周之制度存焉。
中更春秋戰國,或儒生述造,更竄不一。
如雲出元公手定之書,完好如後世剞劂篇籍,誰其信之?”則是謂《周官》一書,存周之制度,而不出周公手定,亦與陳氏意同。
鄭玄注《周禮》,發凡起例,籀其大義,曰補,曰诂。
補者,補經義之所未發也。
其法有三,陳氏所謂“《周禮》有隐略而尚可考見者,後鄭則引證以明之;若無存而可見者,則約而知之;又有推次之法。
”“推次”者,推甲以知乙也。
“引證”者,引彼以證此也。
而“約而知”者,則約他經之所見,而解此經之所不言也。
三者,皆所以補經也。
诂者,诂經言之所難曉也。
诂者,古也。
從言,古聲,為以今言解古言也。
漢人之诂經言也,或言讀如讀若,或言讀為讀曰。
讀如讀若者,拟其音也。
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
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25]之詞。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
古語則以後世之語通之,古官、古事則以後世之官、後世之事況之,賈公彥《疏》所謂“舉今以曉古”者,其義一也。
古地理亦以今地名釋之。
此之謂诂。
诂者,以今言解古言也,例證不具詳。
鄭玄注《周禮》,以漢制況周制。
賈公彥《疏》用鄭注之法,以唐制況周制。
而陳氏遂推極言之,以為:“讀《周易》,當讀《大清會典》及曆代《職官表》,凡今有而古無,古有而今無,與名同而實異,實同而名異者,詳為考證,以清官清制況周官周制。
”至孫诒讓治《周禮》,更恢廓其意,以為:“中國開化數千年,而文明之盛莫尚于周,故《周禮》一經,政法之精詳,與今泰西所以緻富強者,若合符契。
然則華盛頓、拿破侖、盧梭、斯密亞丹之倫,所經營而講貫,今人所指為西政之最新者,吾二千年之舊政已發其端。
”遂捃摭其與西政合者,甄緝之,成《周禮政要》二卷,都四十篇,以歐政歐制況周制,然後知“其或繼周,百世可知”,孔子之言,不吾欺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顧炎武《日知錄》皆以阍人、寺人屬于冢宰,則内廷無亂政之人。
九嫔、世婦,屬于冢宰,則後宮無盛色之事。
自漢以來,惟諸葛孔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為得其意。
陳氏引之,以為周公緻太平之迹,此其荦荦大者,然不如孫诒讓序《周禮正義》榷其大較,要不越政、教二科:“政則自典法刑禮諸大端外[26],凡王後世子燕遊羞服之細,嫔禦閹阍之昵,鹹隸于治官,宮府一體,天子不以自私也。
而若國危、國遷、立君等非常大故,無不曲為之制,預為之防。
三詢之朝,自卿大夫以逮萬民,鹹造在王庭,與決大議。
又有匡人、撢人、大小行人、掌交之屬,巡行邦國,通上下之志。
而小行人獻五物之書,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大司寇、太仆樹肺石,建路鼓,以達窮遽。
誦訓、士訓夾王車,道圖志,以诏觀事辨物。
所以宣上德而通下情者無所不至,君民上下之間,若會四肢百脈而達于囟[27],亡或雝閡而弗鬯也。
其為教,則國有大學、小學。
自王世子公卿大夫士之子,暨夫邦國所貢,鄉遂所進賢能之士鹹造焉。
旁及宿衛士庶子、六軍之士,亦皆輩作輩學,以德行道藝相切劘。
鄉遂則有鄉學六,州學三十,黨學百有五十,遂之屬别如鄉。
蓋郊甸之内,距王城不過二百裡,其為學辜較已三百七十有奇,而郊裡及甸公邑之學,尚不與此數。
推之縣畺之公邑采邑,遠極于畿外邦國,其學蓋十百倍蓰于是。
亡慮大數九州之内,意當有學數萬。
信乎教典之詳,殆莫能尚已。
其政教之備如是,故以四海之大,亡不受職之民,亡不造之學。
不學而亡職者,則有罷民之刑。
賢秀挾其才能,愚賤貢其忱悃,鹹得自通于上,于以緻純太平之治,豈偶然哉?今泰西之強國,其為治非嘗稽核于周公、成王之法典也,而其所為政教者,務博議而廣學,以暨通道路,嚴追胥,化工物之屬,鹹與此經冥符而遙契。
蓋政教修明,則以緻富強,若操左契,固寰宇之通理,放之四海而皆準者。
自勝衣就傅,先太仆君孫衣言即授以此經,而以海疆多故,世變日亟,睠懷時局,撫卷增喟。
私念今之大患,
歆在當時,何不以所雲九錫者竄入而張大之乎?莽畏備臣下,以宦者領帑藏錢谷,并典吏民封事,此豈出《周官》耶?竊謂《周官》之書,周之制度存焉。
中更春秋戰國,或儒生述造,更竄不一。
如雲出元公手定之書,完好如後世剞劂篇籍,誰其信之?”則是謂《周官》一書,存周之制度,而不出周公手定,亦與陳氏意同。
鄭玄注《周禮》,發凡起例,籀其大義,曰補,曰诂。
補者,補經義之所未發也。
其法有三,陳氏所謂“《周禮》有隐略而尚可考見者,後鄭則引證以明之;若無存而可見者,則約而知之;又有推次之法。
”“推次”者,推甲以知乙也。
“引證”者,引彼以證此也。
而“約而知”者,則約他經之所見,而解此經之所不言也。
三者,皆所以補經也。
诂者,诂經言之所難曉也。
诂者,古也。
從言,古聲,為以今言解古言也。
漢人之诂經言也,或言讀如讀若,或言讀為讀曰。
讀如讀若者,拟其音也。
古無反語,故為比方之詞。
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
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為變化[25]之詞。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序。
古語則以後世之語通之,古官、古事則以後世之官、後世之事況之,賈公彥《疏》所謂“舉今以曉古”者,其義一也。
古地理亦以今地名釋之。
此之謂诂。
诂者,以今言解古言也,例證不具詳。
鄭玄注《周禮》,以漢制況周制。
賈公彥《疏》用鄭注之法,以唐制況周制。
而陳氏遂推極言之,以為:“讀《周易》,當讀《大清會典》及曆代《職官表》,凡今有而古無,古有而今無,與名同而實異,實同而名異者,詳為考證,以清官清制況周官周制。
”至孫诒讓治《周禮》,更恢廓其意,以為:“中國開化數千年,而文明之盛莫尚于周,故《周禮》一經,政法之精詳,與今泰西所以緻富強者,若合符契。
然則華盛頓、拿破侖、盧梭、斯密亞丹之倫,所經營而講貫,今人所指為西政之最新者,吾二千年之舊政已發其端。
”遂捃摭其與西政合者,甄緝之,成《周禮政要》二卷,都四十篇,以歐政歐制況周制,然後知“其或繼周,百世可知”,孔子之言,不吾欺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顧炎武《日知錄》皆以阍人、寺人屬于冢宰,則内廷無亂政之人。
九嫔、世婦,屬于冢宰,則後宮無盛色之事。
自漢以來,惟諸葛孔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為得其意。
陳氏引之,以為周公緻太平之迹,此其荦荦大者,然不如孫诒讓序《周禮正義》榷其大較,要不越政、教二科:“政則自典法刑禮諸大端外[26],凡王後世子燕遊羞服之細,嫔禦閹阍之昵,鹹隸于治官,宮府一體,天子不以自私也。
而若國危、國遷、立君等非常大故,無不曲為之制,預為之防。
三詢之朝,自卿大夫以逮萬民,鹹造在王庭,與決大議。
又有匡人、撢人、大小行人、掌交之屬,巡行邦國,通上下之志。
而小行人獻五物之書,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大司寇、太仆樹肺石,建路鼓,以達窮遽。
誦訓、士訓夾王車,道圖志,以诏觀事辨物。
所以宣上德而通下情者無所不至,君民上下之間,若會四肢百脈而達于囟[27],亡或雝閡而弗鬯也。
其為教,則國有大學、小學。
自王世子公卿大夫士之子,暨夫邦國所貢,鄉遂所進賢能之士鹹造焉。
旁及宿衛士庶子、六軍之士,亦皆輩作輩學,以德行道藝相切劘。
鄉遂則有鄉學六,州學三十,黨學百有五十,遂之屬别如鄉。
蓋郊甸之内,距王城不過二百裡,其為學辜較已三百七十有奇,而郊裡及甸公邑之學,尚不與此數。
推之縣畺之公邑采邑,遠極于畿外邦國,其學蓋十百倍蓰于是。
亡慮大數九州之内,意當有學數萬。
信乎教典之詳,殆莫能尚已。
其政教之備如是,故以四海之大,亡不受職之民,亡不造之學。
不學而亡職者,則有罷民之刑。
賢秀挾其才能,愚賤貢其忱悃,鹹得自通于上,于以緻純太平之治,豈偶然哉?今泰西之強國,其為治非嘗稽核于周公、成王之法典也,而其所為政教者,務博議而廣學,以暨通道路,嚴追胥,化工物之屬,鹹與此經冥符而遙契。
蓋政教修明,則以緻富強,若操左契,固寰宇之通理,放之四海而皆準者。
自勝衣就傅,先太仆君孫衣言即授以此經,而以海疆多故,世變日亟,睠懷時局,撫卷增喟。
私念今之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