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詩
關燈
小
中
大
《詩疑問》十二卷,張次仲撰《待軒詩記》八卷,朱朝瑛撰《讀詩略記》六卷,清康熙欽定《詩經傳說彙纂》二十卷,《序》二卷,桐城錢澄之飲光撰《田間詩學》十二卷,長洲惠周惕元龍撰《詩說》三卷,江陰楊名時賓實撰《詩經劄說》一卷,會稽範家相蘅洲撰《詩渖》二十卷,象山姜炳章石貞撰《詩序補義》二十四卷,常熟顧鎮備九撰《虞東學詩》十二卷,則又于宗序、攻序二派之外,各自名家者焉。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嬰皆為之傳,《韓詩》今存《外傳》十卷,齊、魯《詩》亡,獨《毛詩故訓傳》存。
鄭《箋》宗毛,而有不同,《毛傳》不破字,而鄭《箋》多破字。
又有從韓、魯說者,如《唐風》“素衣朱襮”,以繡黼為绡黼;《十月之交》為厲王詩;《皇矣》侵阮徂共為三國名,皆從《魯詩》。
《衡門》“可以樂饑”,以樂為;《十月之交》“抑此皇父”,抑讀為意;《思齊》“古之人無斁”,斁作擇;《泮水》“狄彼東南”,狄作鬄,皆《韓詩》說。
詳見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後漢書[21]·玄本傳》稱:“從東郡張恭祖受《韓詩》。
”《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隐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下己意”者,即不拘于毛而旁采韓、魯《詩》說也。
孔穎達《毛詩正義》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
雖或過于護鄭,且有強毛合鄭之處,而名物訓诂極其該洽。
朱子《集傳》于名物訓诂,亦采孔《疏》者為多。
陳氏說:“毛《傳》簡約,鄭《箋》多纡曲,而朱《傳》解經,務使文從字順。
此經有《毛傳》鄭《箋》,必當有朱《傳》也。
”元延祐科舉法,詩用朱子《集傳》,而《毛傳》幾廢。
清儒治漢學,始尊毛而攻朱,晚清尚西漢,今文家又尊齊魯韓三家而攻毛。
獨長洲陳奂碩甫撰《毛詩傳疏》三十卷,專為《毛詩》一家之學。
先是,金壇段玉裁若膺撰《毛詩故訓傳定本》三十卷,正訛補奪,申毛說而不主鄭《箋》,奂為其高弟,本師說以作《疏》,而有不同,精深博大,遠在段氏《定本》及桐城馬瑞辰元伯所撰《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泾縣胡承珙墨莊所撰《毛詩後箋》三十卷之上。
《魯頌·泮水》而後,陳奂所編。
《毛詩》之有陳奂,猶虞《易》之有張惠言矣。
齊魯韓三家《詩》早亡,宋王應麟始掇拾殘勝,輯《三家詩考》三卷,至清乾隆之世,範家相補苴罅漏,成《三家詩拾遺》十卷,然猶不如後來侯官陳壽祺恭甫所輯《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之尤該備。
特是功在輯逸,而罕所發明。
至邵陽魏源默深撰《古詩微》二十二卷,于三家《詩》有發明,而又好為臆說,未能笃守古義。
然學者入手,先讀二陳及魏書,可以知《詩》今古之大概矣。
言《詩》之名物訓诂者,以吳陸玑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為最近古。
其後宋有蔡卞撰《毛詩名物解》二十卷,所征引頗有出于陸玑書外者。
元有許謙撰《詩集傳名物鈔》八卷,宗朱子而不為墨守,多采陸氏《釋文》、孔氏《正義》。
梁益撰《詩傳旁通》十五卷,以朱《集傳》名物訓诂多所未詳,乃仿孔、賈作疏。
明有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六家者,齊、魯、韓、毛、鄭、朱也。
因蔡卞之《解》而廣征之。
清有衡陽王夫之而農撰《詩經稗疏》四卷,常熟毛晉子晉撰《毛詩陸疏廣要》三卷,因陸玑之《疏》為之注釋。
錢唐姚炳彥晖撰《詩識名解》十五卷,以《詩》中鳥、獸、草、木分列四門,故以多識為名。
無錫顧棟高震滄撰《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
自宋蔡卞以來,皆因玑書而輾轉增損者也。
古今名物不同,未易折衷一是。
然不知雎鸠為何物,則不能辨摯而有别,言摯至與言鸷猛之孰優;不知苤苢為何草,則不能定毛與三家樂有子與傷惡疾之孰是。
多識草木鳥獸,乃足以征《詩》義。
三家既亡,獨《毛詩故訓傳》存。
毛公之學,稱出子夏,張揖進《廣雅表》雲:“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
”據此,則《毛詩》與《爾雅》同淵源于子夏。
《爾雅》之《釋草》、《釋木》、《釋鳥》、《釋獸》,與《毛傳》略同。
錢大昕《潛研堂答問》中有一條曰:“毛公所見《爾雅》勝于今本,如草木魚蟲增加偏旁,多出于漢以後經師,而毛公猶多存古。
”陳奂作《詩毛氏傳疏》,凡聲音訓诂之用,天地山川之大,宮室衣服制度之精,鳥獸草木蟲魚之細,初仿《爾雅》,編[22]作《義類》。
以為毛公之作《詩故訓傳》,《傳》義有具于《爾雅》,有不具于《爾雅》。
動植物學今方講明,宜考《爾雅》,以征《毛傳》,參以圖說,實以目驗,審定古之何物為今之何物,非但取明經義,亦深有裨實用,未可以其瑣而忽之也。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嬰皆為之傳,《韓詩》今存《外傳》十卷,齊、魯《詩》亡,獨《毛詩故訓傳》存。
鄭《箋》宗毛,而有不同,《毛傳》不破字,而鄭《箋》多破字。
又有從韓、魯說者,如《唐風》“素衣朱襮”,以繡黼為绡黼;《十月之交》為厲王詩;《皇矣》侵阮徂共為三國名,皆從《魯詩》。
《衡門》“可以樂饑”,以樂為;《十月之交》“抑此皇父”,抑讀為意;《思齊》“古之人無斁”,斁作擇;《泮水》“狄彼東南”,狄作鬄,皆《韓詩》說。
詳見陳啟源《毛詩稽古編》。
《後漢書[21]·玄本傳》稱:“從東郡張恭祖受《韓詩》。
”《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隐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下己意”者,即不拘于毛而旁采韓、魯《詩》說也。
孔穎達《毛詩正義》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
雖或過于護鄭,且有強毛合鄭之處,而名物訓诂極其該洽。
朱子《集傳》于名物訓诂,亦采孔《疏》者為多。
陳氏說:“毛《傳》簡約,鄭《箋》多纡曲,而朱《傳》解經,務使文從字順。
此經有《毛傳》鄭《箋》,必當有朱《傳》也。
”元延祐科舉法,詩用朱子《集傳》,而《毛傳》幾廢。
清儒治漢學,始尊毛而攻朱,晚清尚西漢,今文家又尊齊魯韓三家而攻毛。
獨長洲陳奂碩甫撰《毛詩傳疏》三十卷,專為《毛詩》一家之學。
先是,金壇段玉裁若膺撰《毛詩故訓傳定本》三十卷,正訛補奪,申毛說而不主鄭《箋》,奂為其高弟,本師說以作《疏》,而有不同,精深博大,遠在段氏《定本》及桐城馬瑞辰元伯所撰《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泾縣胡承珙墨莊所撰《毛詩後箋》三十卷之上。
《魯頌·泮水》而後,陳奂所編。
《毛詩》之有陳奂,猶虞《易》之有張惠言矣。
齊魯韓三家《詩》早亡,宋王應麟始掇拾殘勝,輯《三家詩考》三卷,至清乾隆之世,範家相補苴罅漏,成《三家詩拾遺》十卷,然猶不如後來侯官陳壽祺恭甫所輯《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之尤該備。
特是功在輯逸,而罕所發明。
至邵陽魏源默深撰《古詩微》二十二卷,于三家《詩》有發明,而又好為臆說,未能笃守古義。
然學者入手,先讀二陳及魏書,可以知《詩》今古之大概矣。
言《詩》之名物訓诂者,以吳陸玑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為最近古。
其後宋有蔡卞撰《毛詩名物解》二十卷,所征引頗有出于陸玑書外者。
元有許謙撰《詩集傳名物鈔》八卷,宗朱子而不為墨守,多采陸氏《釋文》、孔氏《正義》。
梁益撰《詩傳旁通》十五卷,以朱《集傳》名物訓诂多所未詳,乃仿孔、賈作疏。
明有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五十四卷,六家者,齊、魯、韓、毛、鄭、朱也。
因蔡卞之《解》而廣征之。
清有衡陽王夫之而農撰《詩經稗疏》四卷,常熟毛晉子晉撰《毛詩陸疏廣要》三卷,因陸玑之《疏》為之注釋。
錢唐姚炳彥晖撰《詩識名解》十五卷,以《詩》中鳥、獸、草、木分列四門,故以多識為名。
無錫顧棟高震滄撰《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
自宋蔡卞以來,皆因玑書而輾轉增損者也。
古今名物不同,未易折衷一是。
然不知雎鸠為何物,則不能辨摯而有别,言摯至與言鸷猛之孰優;不知苤苢為何草,則不能定毛與三家樂有子與傷惡疾之孰是。
多識草木鳥獸,乃足以征《詩》義。
三家既亡,獨《毛詩故訓傳》存。
毛公之學,稱出子夏,張揖進《廣雅表》雲:“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
”據此,則《毛詩》與《爾雅》同淵源于子夏。
《爾雅》之《釋草》、《釋木》、《釋鳥》、《釋獸》,與《毛傳》略同。
錢大昕《潛研堂答問》中有一條曰:“毛公所見《爾雅》勝于今本,如草木魚蟲增加偏旁,多出于漢以後經師,而毛公猶多存古。
”陳奂作《詩毛氏傳疏》,凡聲音訓诂之用,天地山川之大,宮室衣服制度之精,鳥獸草木蟲魚之細,初仿《爾雅》,編[22]作《義類》。
以為毛公之作《詩故訓傳》,《傳》義有具于《爾雅》,有不具于《爾雅》。
動植物學今方講明,宜考《爾雅》,以征《毛傳》,參以圖說,實以目驗,審定古之何物為今之何物,非但取明經義,亦深有裨實用,未可以其瑣而忽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