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詩
關燈
小
中
大
詩序 說詩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詩學之流變 詩之名物訓诂
陸德明《經典釋文·叙錄》曰:“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以《詩經》為訓故[17]以教,無傳,疑者則阙不傳,号曰《魯詩》。
”又稱:“《毛詩》者出自毛公。
一雲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
”而《漢書·楚元王傳》雲:“申公受《詩》于浮丘伯。
伯者,孫卿門人也。
”則是《魯詩》與《毛詩》俱出孫卿,而傳自子夏。
《釋文》引沈重雲:“按《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
”《儀禮·鄉飲酒禮》賈公彥《疏》以“《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之類是子夏序文,其下雲“有其義而無其辭”是毛公續序,與沈重足成之說同。
大抵以為小序首句是子夏作也。
觀蔡邕本治《魯詩》,而所作《獨斷》,載《周頌》“《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維天之命》一章八句,告太平于文王之所歌也”雲雲,三十一篇之序,皆隻有首二句或三句,與《毛詩》序文有詳略而大指略同。
蓋《詩》自子夏五傳至孫卿,大毛公受之,以授趙人小毛公,則為《毛詩》。
浮丘伯受之,以授魯人申公,則為《魯詩》。
以師傳同門而異戶,故序指大同而小異也。
采《四庫提要》說。
諸家所引《韓詩》,如“《關雎》,刺時也。
”“《漢廣》,說人也。
”“《汝墳》,辭家也。
”“《苤苢》,傷夫有惡疾也。
”“《黍離》,伯封作也。
”“《蝃蝀》,刺奔女也。
”“《溱與洧》,說人也。
”“《雞鳴》,讒人也。
”“《夫栘》,燕兄弟也。
”“《伐木》,文王敬故也。
”“《鼓鐘》,刺昭王也。
”“《賓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
”“《抑》,衛武公刺王室以自戒也。
”“《假樂》,美宣王之德也。
”“《雲漢》,宣王遭亂仰天也。
”“《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
”“《四月》,歎征役也。
”“《宮有侐[18]》,公子奚斯作也。
”“《那》,美襄公也。
”文格皆與《毛詩序》首句一例。
而《唐書·藝文志》稱:“《韓詩》二十二卷,蔔商序,韓嬰注”,是《韓詩》亦有序,其序亦出子夏也。
顧《韓詩》遺說之可考見者,往往與《毛序》異。
采《四庫提要》說。
《齊詩》序不可考。
說《詩》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唐孔穎達撰《毛詩正義》四十卷,成伯玙撰《毛詩指說》一卷,宋範處義撰《詩補傳》三十卷,呂祖謙撰《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呂氏此《記》以小序為主,博采諸家,存其名[19]氏,先列訓诂,後陳文義,剪裁[20]貫串,如出一手,後來說《詩》者多宗之。
若論毛學,于孔《疏》外别自名家者,唯呂此《記》。
林岊撰《毛詩講義》十二卷,嚴粲撰《詩輯》三十六卷,以呂氏《讀詩記》為主,而雜采諸家以發明之。
明李先芳撰《讀詩私記》二卷,以毛、鄭為宗,參取呂氏《讀詩記》、嚴氏《詩輯》。
朱謀撰《詩故》十卷,清乾隆《禦詩撰義折中》二十卷,以及吳江朱鶴齡長孺撰《詩經通義》十二卷,力駁廢序之說,以毛、鄭為主,唐用孔穎達,宋用歐陽修、蘇轼、呂祖謙、嚴粲,清用陳啟源,博采衆家。
陳啟源長發撰《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訓诂主《爾雅》,篇義準小序,而诠釋經旨則一準諸《毛傳》,佐以鄭《箋》。
皆宗序者也。
至宋朱子撰《詩集傳》八卷,其初稿亦用小序,及見鄭樵所作《詩辨妄》,遂改從之,而攻小序。
楊簡撰《慈湖詩傳》二十卷,亦不信小序,并《左傳》、《爾雅》鄭玄《箋》、陸德明《釋文》皆遭诋斥。
輔廣撰《詩童子問》十卷,發明《集傳》,掊擊小序,更過朱子。
朱監編《詩傳遺說》六卷,采朱子《文集》、《語錄》論《詩》之語,輯為此詩,以為《集傳》參證。
元劉瑾撰《詩傳通釋》二十卷,意在發明朱《傳》,而蔔序之是非置不甚論。
朱公遷撰《詩經疏義》二十卷,于朱《集傳》如毛《故訓傳》之有疏,故曰疏義。
劉玉汝撰《詩缵緒》十八卷,缵朱《集傳》之緒而發明之。
梁寅撰《詩演義》十五卷,演朱《集傳》之義。
明胡廣等撰《詩集傳大全》二十卷,襲劉瑾《通釋》而稍點竄成書。
皆攻序者也。
大抵唐以前,鹹宗毛、鄭以用小序;而元明之際,則從朱傳以攻小序,而宋其轉關,其中亦有和氣平心,以意逆志,不宗序,亦不攻序者,則有宋歐陽修撰《毛詩本義》十六卷,自唐定《五經正義》以後,與毛、鄭立異同者,自此書始,然修不曲徇毛、鄭,亦不诋毛、鄭也。
蘇轍撰《詩經傳》二十卷,王質撰《詩總聞》二十卷,戴溪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不墨守小序,與呂《記》小異。
明姚舜牧撰
”又稱:“《毛詩》者出自毛公。
一雲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
”而《漢書·楚元王傳》雲:“申公受《詩》于浮丘伯。
伯者,孫卿門人也。
”則是《魯詩》與《毛詩》俱出孫卿,而傳自子夏。
《釋文》引沈重雲:“按《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蔔商意有不盡,毛更足成之。
”《儀禮·鄉飲酒禮》賈公彥《疏》以“《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之類是子夏序文,其下雲“有其義而無其辭”是毛公續序,與沈重足成之說同。
大抵以為小序首句是子夏作也。
觀蔡邕本治《魯詩》,而所作《獨斷》,載《周頌》“《清廟》一章八句,洛邑既成,諸侯朝見,宗祀文王之所歌也;《維天之命》一章八句,告太平于文王之所歌也”雲雲,三十一篇之序,皆隻有首二句或三句,與《毛詩》序文有詳略而大指略同。
蓋《詩》自子夏五傳至孫卿,大毛公受之,以授趙人小毛公,則為《毛詩》。
浮丘伯受之,以授魯人申公,則為《魯詩》。
以師傳同門而異戶,故序指大同而小異也。
采《四庫提要》說。
諸家所引《韓詩》,如“《關雎》,刺時也。
”“《漢廣》,說人也。
”“《汝墳》,辭家也。
”“《苤苢》,傷夫有惡疾也。
”“《黍離》,伯封作也。
”“《蝃蝀》,刺奔女也。
”“《溱與洧》,說人也。
”“《雞鳴》,讒人也。
”“《夫栘》,燕兄弟也。
”“《伐木》,文王敬故也。
”“《鼓鐘》,刺昭王也。
”“《賓之初筵》,衛武公飲酒悔過也。
”“《抑》,衛武公刺王室以自戒也。
”“《假樂》,美宣王之德也。
”“《雲漢》,宣王遭亂仰天也。
”“《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
”“《四月》,歎征役也。
”“《宮有侐[18]》,公子奚斯作也。
”“《那》,美襄公也。
”文格皆與《毛詩序》首句一例。
而《唐書·藝文志》稱:“《韓詩》二十二卷,蔔商序,韓嬰注”,是《韓詩》亦有序,其序亦出子夏也。
顧《韓詩》遺說之可考見者,往往與《毛序》異。
采《四庫提要》說。
《齊詩》序不可考。
說《詩》者不出宗序、攻序二派。
唐孔穎達撰《毛詩正義》四十卷,成伯玙撰《毛詩指說》一卷,宋範處義撰《詩補傳》三十卷,呂祖謙撰《家塾讀詩記》三十二卷,呂氏此《記》以小序為主,博采諸家,存其名[19]氏,先列訓诂,後陳文義,剪裁[20]貫串,如出一手,後來說《詩》者多宗之。
若論毛學,于孔《疏》外别自名家者,唯呂此《記》。
林岊撰《毛詩講義》十二卷,嚴粲撰《詩輯》三十六卷,以呂氏《讀詩記》為主,而雜采諸家以發明之。
明李先芳撰《讀詩私記》二卷,以毛、鄭為宗,參取呂氏《讀詩記》、嚴氏《詩輯》。
朱謀撰《詩故》十卷,清乾隆《禦詩撰義折中》二十卷,以及吳江朱鶴齡長孺撰《詩經通義》十二卷,力駁廢序之說,以毛、鄭為主,唐用孔穎達,宋用歐陽修、蘇轼、呂祖謙、嚴粲,清用陳啟源,博采衆家。
陳啟源長發撰《毛詩稽古編》三十卷。
訓诂主《爾雅》,篇義準小序,而诠釋經旨則一準諸《毛傳》,佐以鄭《箋》。
皆宗序者也。
至宋朱子撰《詩集傳》八卷,其初稿亦用小序,及見鄭樵所作《詩辨妄》,遂改從之,而攻小序。
楊簡撰《慈湖詩傳》二十卷,亦不信小序,并《左傳》、《爾雅》鄭玄《箋》、陸德明《釋文》皆遭诋斥。
輔廣撰《詩童子問》十卷,發明《集傳》,掊擊小序,更過朱子。
朱監編《詩傳遺說》六卷,采朱子《文集》、《語錄》論《詩》之語,輯為此詩,以為《集傳》參證。
元劉瑾撰《詩傳通釋》二十卷,意在發明朱《傳》,而蔔序之是非置不甚論。
朱公遷撰《詩經疏義》二十卷,于朱《集傳》如毛《故訓傳》之有疏,故曰疏義。
劉玉汝撰《詩缵緒》十八卷,缵朱《集傳》之緒而發明之。
梁寅撰《詩演義》十五卷,演朱《集傳》之義。
明胡廣等撰《詩集傳大全》二十卷,襲劉瑾《通釋》而稍點竄成書。
皆攻序者也。
大抵唐以前,鹹宗毛、鄭以用小序;而元明之際,則從朱傳以攻小序,而宋其轉關,其中亦有和氣平心,以意逆志,不宗序,亦不攻序者,則有宋歐陽修撰《毛詩本義》十六卷,自唐定《五經正義》以後,與毛、鄭立異同者,自此書始,然修不曲徇毛、鄭,亦不诋毛、鄭也。
蘇轍撰《詩經傳》二十卷,王質撰《詩總聞》二十卷,戴溪續《呂氏家塾讀詩記》三卷,不墨守小序,與呂《記》小異。
明姚舜牧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