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尚書
關燈
小
中
大
以五福六極分配之。
《漢書·五行志》雲:“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
劉向治《穀梁春秋》,傳以《洪範》,與仲舒錯。
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已乖矣,言《五行傳》又頗不同。
”此如孟、京之為《易》外别傳,而非本真如此。
故伏生《大傳》四十一篇,而《洪範五行傳》别出為書也。
宋儒蔡沈撰《洪範皇極内外篇》五卷,遠出《易乾鑿度》,近宗《皇極經世》,邵雍撰。
又與劉向不同。
劉向借五行而衍祥,蔡沈衍九疇以明術數。
《尚書》之學,伏《傳》一變而鄭注,再變而孔《傳》,三變而蔡《傳》,伏生有《大傳》今文。
鄭注出綴輯。
古文。
孫星衍輯《尚書馬鄭注》十卷,焦循有《禹貢鄭注釋》二卷。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十三卷,蔡沈《書集傳》六卷,皆全書存。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二十卷,為孔《傳》作疏。
宋史浩《尚書講義》二十卷,以《注疏》為主。
黃度《尚書說》七卷,以孔《傳》為主。
陳經《尚書詳解》五十卷,采取《注疏》,參以新意。
魏了翁《尚書要義》十七卷,摘《注疏》中精要之語。
胡士行《尚書詳解》十三卷,以孔《傳》為主而存異說于後。
皆宗孔《傳》者也。
元陳栎《尚書集傳纂疏》六卷,采輯諸家,疏通蔡《傳》。
董鼎《尚書輯錄纂注》六卷,以蔡《傳》為主,繼以《朱子語錄》,謂之輯錄。
附以諸家之說,謂之纂注。
陳師凱《書蔡傳旁通》六卷,名物典制補蔡《傳》之遺。
王天與《尚書纂傳》四十六卷,雖列《注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說為主。
朱祖義《尚書句解》十三卷,株守蔡《傳》。
明胡廣等《書傳大全》十卷,剿陳栎《纂疏》、陳師凱《旁通》之說。
王樵《尚書日記》十六卷,以蔡《傳》為主,采舊說補所未備。
清康熙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亦主蔡《傳》而兼采古義。
皆本蔡沈《書集傳》,其說原出朱子,而與朱子頗有異同。
大抵南宋以前之說《書》者,多守孔《傳》,而南宋以後之說《書》者,鹹本蔡學。
逮于清代,有據蔡《傳》以攻孔《傳》者,如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是也。
有據孔《傳》以攻蔡《傳》者,如蕭山毛奇齡西河撰《尚書古文冤詞》八卷,是也。
有據馬、鄭而攻孔《傳》、蔡《傳》者,如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王鳴盛《尚書後案》,是也。
然則《尚書》家當以鄭注、孔《傳》蔡《傳》為三大宗矣。
《尚書》家有訓诂名物、考證典制者,如唐孔穎達之《尚書正義》二十卷,宋林之奇《尚書全解》四十卷,元黃鎮成之《尚書通考》二十卷,陳師凱之《書蔡傳旁通》六卷,及清衡陽王夫之而農之《書經稗疏》四卷,是也。
有議論得失、推究治亂者,如宋蘇轼之《東坡書傳》十三卷,黃度之《尚書說》七卷,是也。
《尚書》古史,說者自以實事求是為宜,或訓诂名物,考證典制;或論議得失,推究治亂,皆《尚書》中應有之義也。
顧亦有運實于虛、暢發心學者,如宋楊簡之《五诰解》四卷,袁燮之《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提撕本心,其傳原出陸九淵,是亦一大派。
殷虛甲骨者,遜清光緒戊戌己亥間,河南安陽縣西北五裡之小屯,洹水厓岸,為水齧而崩,得龜甲牛骨,镌古文字,所記皆殷先王室所蔔祭祀征伐行幸田獵之事,故殷先公先王及土地之名,所見甚衆。
上虞羅振玉叔言撰《殷虛書契考釋》,兼及書契中所見之人名地名及制度典禮,審釋殷帝王名号。
海甯王國維靜安缵成其業,成《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及《殷周制度論》各一卷,以甲骨文證補《尚書》,而治《尚書》者辟一新途徑,為好事之所誦說。
其尤得意者,商自成湯以前,絕無事實,《史記·殷本紀》惟據《世本》紀其世次而已,而《尚書》尤不少[15]概見。
王氏于蔔辭中發見王亥、王恒之名,複據《山海經》、《竹書紀年》、《楚辭》[16]、《呂氏春秋》中之古代傳說,于荒誕之神話中,求曆史之事實,更由甲骨斷片中發見上甲以下六代之世系,與《史記》紀表頗殊。
又王氏之《殷周制度論》,從殷之祀典世系以證嫡庶之制,始于周之初葉,由是對周之宗法喪服及封子弟尊王室之制,為有系統之說明,有裨于古史不鮮。
瑞安孫诒讓仲容始治甲骨文,成《契文舉例》二卷。
以《說文》董理甲骨,而以甲骨證補《尚書》,則成功于王國維。
《漢書·五行志》雲:“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
劉向治《穀梁春秋》,傳以《洪範》,與仲舒錯。
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已乖矣,言《五行傳》又頗不同。
”此如孟、京之為《易》外别傳,而非本真如此。
故伏生《大傳》四十一篇,而《洪範五行傳》别出為書也。
宋儒蔡沈撰《洪範皇極内外篇》五卷,遠出《易乾鑿度》,近宗《皇極經世》,邵雍撰。
又與劉向不同。
劉向借五行而衍祥,蔡沈衍九疇以明術數。
《尚書》之學,伏《傳》一變而鄭注,再變而孔《傳》,三變而蔡《傳》,伏生有《大傳》今文。
鄭注出綴輯。
古文。
孫星衍輯《尚書馬鄭注》十卷,焦循有《禹貢鄭注釋》二卷。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十三卷,蔡沈《書集傳》六卷,皆全書存。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二十卷,為孔《傳》作疏。
宋史浩《尚書講義》二十卷,以《注疏》為主。
黃度《尚書說》七卷,以孔《傳》為主。
陳經《尚書詳解》五十卷,采取《注疏》,參以新意。
魏了翁《尚書要義》十七卷,摘《注疏》中精要之語。
胡士行《尚書詳解》十三卷,以孔《傳》為主而存異說于後。
皆宗孔《傳》者也。
元陳栎《尚書集傳纂疏》六卷,采輯諸家,疏通蔡《傳》。
董鼎《尚書輯錄纂注》六卷,以蔡《傳》為主,繼以《朱子語錄》,謂之輯錄。
附以諸家之說,謂之纂注。
陳師凱《書蔡傳旁通》六卷,名物典制補蔡《傳》之遺。
王天與《尚書纂傳》四十六卷,雖列《注疏》居前,而大旨以朱子之說為主。
朱祖義《尚書句解》十三卷,株守蔡《傳》。
明胡廣等《書傳大全》十卷,剿陳栎《纂疏》、陳師凱《旁通》之說。
王樵《尚書日記》十六卷,以蔡《傳》為主,采舊說補所未備。
清康熙欽定《書經傳說彙纂》二十四卷,亦主蔡《傳》而兼采古義。
皆本蔡沈《書集傳》,其說原出朱子,而與朱子頗有異同。
大抵南宋以前之說《書》者,多守孔《傳》,而南宋以後之說《書》者,鹹本蔡學。
逮于清代,有據蔡《傳》以攻孔《傳》者,如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是也。
有據孔《傳》以攻蔡《傳》者,如蕭山毛奇齡西河撰《尚書古文冤詞》八卷,是也。
有據馬、鄭而攻孔《傳》、蔡《傳》者,如江聲《尚書集注音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王鳴盛《尚書後案》,是也。
然則《尚書》家當以鄭注、孔《傳》蔡《傳》為三大宗矣。
《尚書》家有訓诂名物、考證典制者,如唐孔穎達之《尚書正義》二十卷,宋林之奇《尚書全解》四十卷,元黃鎮成之《尚書通考》二十卷,陳師凱之《書蔡傳旁通》六卷,及清衡陽王夫之而農之《書經稗疏》四卷,是也。
有議論得失、推究治亂者,如宋蘇轼之《東坡書傳》十三卷,黃度之《尚書說》七卷,是也。
《尚書》古史,說者自以實事求是為宜,或訓诂名物,考證典制;或論議得失,推究治亂,皆《尚書》中應有之義也。
顧亦有運實于虛、暢發心學者,如宋楊簡之《五诰解》四卷,袁燮之《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提撕本心,其傳原出陸九淵,是亦一大派。
殷虛甲骨者,遜清光緒戊戌己亥間,河南安陽縣西北五裡之小屯,洹水厓岸,為水齧而崩,得龜甲牛骨,镌古文字,所記皆殷先王室所蔔祭祀征伐行幸田獵之事,故殷先公先王及土地之名,所見甚衆。
上虞羅振玉叔言撰《殷虛書契考釋》,兼及書契中所見之人名地名及制度典禮,審釋殷帝王名号。
海甯王國維靜安缵成其業,成《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及《殷周制度論》各一卷,以甲骨文證補《尚書》,而治《尚書》者辟一新途徑,為好事之所誦說。
其尤得意者,商自成湯以前,絕無事實,《史記·殷本紀》惟據《世本》紀其世次而已,而《尚書》尤不少[15]概見。
王氏于蔔辭中發見王亥、王恒之名,複據《山海經》、《竹書紀年》、《楚辭》[16]、《呂氏春秋》中之古代傳說,于荒誕之神話中,求曆史之事實,更由甲骨斷片中發見上甲以下六代之世系,與《史記》紀表頗殊。
又王氏之《殷周制度論》,從殷之祀典世系以證嫡庶之制,始于周之初葉,由是對周之宗法喪服及封子弟尊王室之制,為有系統之說明,有裨于古史不鮮。
瑞安孫诒讓仲容始治甲骨文,成《契文舉例》二卷。
以《說文》董理甲骨,而以甲骨證補《尚書》,則成功于王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