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尚書

關燈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 禹貢一 禹貢二 禹貢三 洪範一 洪範二 尚書家之流别一 尚書家之流别二 尚書與殷虛甲骨 清儒疑古文《尚書》為晉梅頤作,然按《漢書·谷永傳》永上封事引經曰:“亦惟先正克左右。

    ”師古注:“《周書·君牙》之辭也。

    ”《君牙》乃今孔傳之一篇,不特伏生今文無之,即馬、鄭《逸書》亦無之。

    而陳壽《三國志·蜀志》,先主上言用“惡直醜正,實繁有徒”。

    《吳志》駱統上疏引“衆非後,無能胥以甯;後非衆,無以辟四方”,又陸抗疏“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皆出古文《尚書》。

    湘潭王闿運壬秋《湘绮樓日記》曆舉之。

    假雲梅頤作,不應西漢、三國時人已引其文也。

    又疑孔安國《傳》出王肅作。

    然案《禹貢》“三百裡蠻”,《傳》雲:“以文德蠻來之”,孔穎達《疏》:“鄭雲:‘蠻者,聽從其俗,羁縻其人耳,故雲蠻。

    蠻之言缗也。

    ’王肅雲:‘蠻,慢也,禮義簡慢。

    ’與孔異。

    ”《洪範》“農用八政”《傳》曰:“農,厚也。

    厚用之,政乃成。

    ”孔穎達《疏》:“鄭雲:‘農,讀為醲。

    ’則農是醲意,故為厚也。

    張晏、王肅皆言‘農,食之本也。

    食為八政之首,故以農言之。

    ’然則農用止為一食,不兼八[13]事,非上下之例,故《傳》不取。

    ”此皆《傳》與鄭說同,而與王肅說不同,則似非王肅所作也。

    陳氏此《記》,亦明論之。

    假雲王肅、梅頤之說而信,置其為假托之孔安國,而論其為魏晉間人之傳,則未嘗不與何晏、杜預、郭璞、範甯等先後同時。

    焦循《尚書補疏序》。

    不唯言多近理,而去古未遠,訓诂終有所受。

    嘉定王鳴盛西莊作《尚書後案》三十卷,力屏古文《尚書》孔安國之僞,而于馬、鄭、王注之外,仍列孔《傳》。

    吳縣江聲艮庭作《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蒐錄漢人舊說,而于孔《傳》亦多取之。

    陽湖孫星衍淵如撰《尚書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屏孔《傳》而綴輯馬、鄭,然今文二十八篇,不能不有取諸孔《傳》之經。

    至錢塘張爾田孟劬著《史微》,乃謂伏生《尚書大傳》乃孔子口說之微言大義,而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則舊史相傳之傳記耳。

     清儒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古文尚書疏證》八卷,力斥古文《尚書》孔安國《傳》之僞,其說實發于宋吳棫、朱子。

    而金壇段玉裁懋堂為《戴東原年譜》雲:“國朝言地理者,于古為盛,有顧景範、顧甯人、胡朏明、閻百詩、黃子鴻、趙東潛、錢曉征,而先生乃皆出乎其上。

    蓋從來以郡國為主而求其山川,先生則以山川為主而求其郡縣。

    ”極意揚诩,而不知其法亦本于宋儒。

    鄭樵《通志·地理志略》雲:“州縣之設,有時而更。

    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

    使衮州可移,而濟河之衮州不可移。

    使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州不可遷。

    是故《禹貢》為萬世不易之書。

    ”蓋即戴震以山川而求郡縣之所自昉也。

     宋儒之說《禹貢》者,自程大昌撰《禹貢論》五卷、《後論》一卷、《山川地理圖》二卷外,以傅寅《禹貢說斷》四卷為最著,刊入納蘭容若《通志堂經解》,其說最為清儒所取。

    清儒自德清胡渭朏明撰《禹貢錐指》二十卷、《圖》一卷外,以寶應成孺芙卿《禹貢班義述》二卷為最精。

    《漢書·地理志》言“推表山川”,本釋《禹貢》,兩漢經師遺說多存其中。

    成氏據以釋本經,最得家法,援據精博,專門之學也。

    又以《班義述》詳于考古,乃複拟撰《禹貢今地釋》一書,首取今地釋漢地,更取漢地證禹迹,期補前書之未備,而未成書。

    當塗徐文靖位山《禹貢會箋》十四卷,簡而甚疏,其依胡氏《錐指》以立義者,亦多有之。

    《錐指》體大思精,錯誤亦複時有,不足為病也。

     說《禹貢》者,必據《漢書·地理志》,顧其書簡奧,非有疏證,不能通其說,郦道元[14]《水經注》,即班《志》之義疏也。

    朱子言:“兩山之間,必有大川,兩川之間,必有大山。

    水道通,斯山脈可得而理。

    ”然山勢終古不易,水道随時變遷,不證今,無以考古。

    天台齊召南次風撰《水道提綱》三十卷,泝源竟委,了如指掌,蓋可為證今之索引雲。

     《漢書·五行志》與《尚書·洪範》相表裡。

    《洪範》以庶征為五事之應,伏生《五行傳》以五事分配五行,又以皇極與五事為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