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易
關燈
小
中
大
陳澧東塾讀書記論易之旨 漢易一 漢易二 漢易三 唐易 宋易 清易一 清易二 易學之旁衍
清儒好明《易》象,而陳氏獨切人事以明義。
清《易》多宗虞翻,而陳氏獨稱輔嗣以忘象。
其說《易》揭丁寬、費直為法,不采鄭玄之爻辰,尤斥孟京納甲卦氣之說,以為納甲卦氣,皆《易》之外道。
趙宋儒者辟卦氣而用先天,近人知先天之非矣,而複理納甲卦氣之說,不亦唯之與阿哉。
按《漢書·儒林傳》稱:“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子裝授梁丁寬子襄,而寬授同郡砀田王孫,王孫授施雠、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則是施、孟、梁丘之學,出于丁寬也。
而《傳》稱其“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8]而已”,自商瞿至丁寬六傳,而其說不過如此,此先師家法也。
是為《易》之正傳。
而《儒林傳》又稱:“孟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博士缺,衆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
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易》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将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隐士之說,托之孟氏,不與相同。
”則是《易》家以陰陽災變為說,首改師法而不用訓诂舉大誼者,始于孟而成于焦、京。
孟氏無傳書,《焦氏易林》十六卷,《京氏易傳》三卷,《四庫全書》皆以隸術數類,蓋《易》學之别傳雲。
漢《易》之端緒略可考者:京房、虞翻可以征孟喜,鄭玄、王弼可以觇費直。
孟喜,今文;費直,古文也。
宋儒胡瑗、程頤本王注以發義理,清學惠棟、張惠言治虞《易》以究象數。
虞翻,吳人,王弼,魏人,皆三國之《易》家也。
王注參以老聃之玄說,虞《易》雜以《參同契》之丹法,皆道家之言也。
譬之魯、衛之政,而必主奴彼此,徒見其矯為立異耳。
費直《易》傳于馬融、鄭玄、荀爽、王弼;鄭出于馬,王近于荀。
荀悅《漢紀》雲:“臣悅叔父故司空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義。
”其說略見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
王弼盡掃象數而獨标卦爻承應之義,蓋本于此。
《太平禦覽》引顔延之《庭诰》曰:“馬、陸績得其象數而失其成理,荀、王舉其正宗而略其象數。
”李鼎祚《周易集解序》雲:“王、鄭相沿,頗行于代。
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
且《易》之為道,豈偏滞于天人者哉?”鄭、王之臧否,即征馬、荀之優劣焉。
孔穎達《正義》疏王注,李鼎祚《集解》主虞義。
一闡魏學以開宋儒胡、程義理之先河,一明吳《易》以為清學惠、張言象數之前導,而皆出于唐。
漢《易》兩派,一派訓故舉大誼,丁寬、《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
費直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解說《上下經》。
是也。
一派陰陽候災變,孟喜、京房是也。
宋《易》亦分兩派,一派圖書,劉牧《易數鈎隐圖》三卷、邵雍《皇極經世》十六卷,是也。
一派義理,倪天隐、胡瑗《口義》十二卷、程頤《易傳》四卷、楊萬裡《誠齋易傳》二十卷,是也。
至朱子為《周易本義》十二卷,則闡康節之圖書,以補程《傳》之未逮,不名一家,蓋欲觀其通焉。
清《易》三家,曰:元和惠棟定宇,武進張惠言臯聞,江都焦循理堂。
自惠氏首考古義孟、京、荀、鄭、虞氏,作《易漢學》八卷,又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李鼎祚《周易集解》為本,而稍增損之。
其所述大抵宗祢虞氏,而有不通,則旁征荀爽、鄭玄、宋鹹、幹寶,未為專家也。
至張惠言乃獨取虞注而明其統例,信其亡阙,為《周易虞氏義》九卷,又明其大指,為《消息》二卷,以存一家之學。
焦循說《易》,獨辟畦町,以虞氏之旁通,兼荀氏之升降,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撰《易通釋[9]》二十卷,複提其要,為《易圖略》八卷,而于孟氏之卦氣,京氏之納甲,鄭氏之爻辰,皆駁正之,以示後學。
又撰《易章句》十二卷,簡明切當。
學者先玩
清《易》多宗虞翻,而陳氏獨稱輔嗣以忘象。
其說《易》揭丁寬、費直為法,不采鄭玄之爻辰,尤斥孟京納甲卦氣之說,以為納甲卦氣,皆《易》之外道。
趙宋儒者辟卦氣而用先天,近人知先天之非矣,而複理納甲卦氣之說,不亦唯之與阿哉。
按《漢書·儒林傳》稱:“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子裝授梁丁寬子襄,而寬授同郡砀田王孫,王孫授施雠、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則是施、孟、梁丘之學,出于丁寬也。
而《傳》稱其“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8]而已”,自商瞿至丁寬六傳,而其說不過如此,此先師家法也。
是為《易》之正傳。
而《儒林傳》又稱:“孟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博士缺,衆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
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家《易》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将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隐士之說,托之孟氏,不與相同。
”則是《易》家以陰陽災變為說,首改師法而不用訓诂舉大誼者,始于孟而成于焦、京。
孟氏無傳書,《焦氏易林》十六卷,《京氏易傳》三卷,《四庫全書》皆以隸術數類,蓋《易》學之别傳雲。
漢《易》之端緒略可考者:京房、虞翻可以征孟喜,鄭玄、王弼可以觇費直。
孟喜,今文;費直,古文也。
宋儒胡瑗、程頤本王注以發義理,清學惠棟、張惠言治虞《易》以究象數。
虞翻,吳人,王弼,魏人,皆三國之《易》家也。
王注參以老聃之玄說,虞《易》雜以《參同契》之丹法,皆道家之言也。
譬之魯、衛之政,而必主奴彼此,徒見其矯為立異耳。
費直《易》傳于馬融、鄭玄、荀爽、王弼;鄭出于馬,王近于荀。
荀悅《漢紀》雲:“臣悅叔父故司空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義。
”其說略見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
王弼盡掃象數而獨标卦爻承應之義,蓋本于此。
《太平禦覽》引顔延之《庭诰》曰:“馬、陸績得其象數而失其成理,荀、王舉其正宗而略其象數。
”李鼎祚《周易集解序》雲:“王、鄭相沿,頗行于代。
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
且《易》之為道,豈偏滞于天人者哉?”鄭、王之臧否,即征馬、荀之優劣焉。
孔穎達《正義》疏王注,李鼎祚《集解》主虞義。
一闡魏學以開宋儒胡、程義理之先河,一明吳《易》以為清學惠、張言象數之前導,而皆出于唐。
漢《易》兩派,一派訓故舉大誼,丁寬、《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
費直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解說《上下經》。
是也。
一派陰陽候災變,孟喜、京房是也。
宋《易》亦分兩派,一派圖書,劉牧《易數鈎隐圖》三卷、邵雍《皇極經世》十六卷,是也。
一派義理,倪天隐、胡瑗《口義》十二卷、程頤《易傳》四卷、楊萬裡《誠齋易傳》二十卷,是也。
至朱子為《周易本義》十二卷,則闡康節之圖書,以補程《傳》之未逮,不名一家,蓋欲觀其通焉。
清《易》三家,曰:元和惠棟定宇,武進張惠言臯聞,江都焦循理堂。
自惠氏首考古義孟、京、荀、鄭、虞氏,作《易漢學》八卷,又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李鼎祚《周易集解》為本,而稍增損之。
其所述大抵宗祢虞氏,而有不通,則旁征荀爽、鄭玄、宋鹹、幹寶,未為專家也。
至張惠言乃獨取虞注而明其統例,信其亡阙,為《周易虞氏義》九卷,又明其大指,為《消息》二卷,以存一家之學。
焦循說《易》,獨辟畦町,以虞氏之旁通,兼荀氏之升降,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撰《易通釋[9]》二十卷,複提其要,為《易圖略》八卷,而于孟氏之卦氣,京氏之納甲,鄭氏之爻辰,皆駁正之,以示後學。
又撰《易章句》十二卷,簡明切當。
學者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