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論語
關燈
小
中
大
陳澧東塾讀書記論論語之旨 學者覺到自己做個人 論語二十篇之起訖 君子與仁 以論語解論語 仁義道德非禮不成 讓與禮有别 何謂分 朱熹論語集注 朱熹與王弼
閱《東塾讀書記》第二卷《論語》,提要鈎玄,觀于會通,不為漢儒訓诂瑣細之談,亦不作宋學心性杳冥之論。
一引《朱子語類》,謂:“《論語》一部,自《學而時習之》至《堯曰》,都是實地做工夫處。
”再引《伊川語錄》曰:“将《論語》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将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大處落墨,小處着想,亦平實,亦闳通,異于章句小儒。
《論語》二十篇,開宗明義第一章提一個“學”字,第二章說一個“仁”字,最有意思。
學之為言覺也;仁之為言人也。
且先教學者覺到自己是個人,做人從何做起,可謂頂門一針,當頭一棒。
《荀子·勸學》以為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殁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亦歸根一“人”字。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學也。
陳澧雲:“學者何,讀書也。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其為人也。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殁而後止”,亦勉人以時習之意也。
義正相發。
《論語》二十,始《學而》,終《堯曰》,内聖而外王也。
内聖之功,以“學而時習”策之于始;外王之治,以“四海困窮”儆之于終,旨深哉! 《論語》一書,标“仁”字以立人道之極,揭“君子”以示人倫之範。
子者,男子之通稱;君者,善群者也。
君子之言,善群者之男子也,故曰:“君子群而不黨。
”“群”而不黨,斯人之所由以耦[6]俱無猜,而講信修睦,示民之有常者也。
仁孰大乎是?《中庸》:“仁者人也。
”鄭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黨則有偶有不偶,群則無之而不偶。
含宏光大,仁之至也。
然謂仁因人偶而見則可,謂非人偶無以見仁則不可。
謂人偶可借以便宜說明仁之見端則可,謂人偶可附會以釋《說文》“仁從人從二”之義則不可。
阮文達公以《中庸》“仁者人也”鄭注“讀如相人偶之人”,遂從《說文》“人二”之義。
徐鼎臣說:“仁者兼愛,故從二人。
”及《曾子制言》“人非人不濟”語,以為:“獨則無偶,偶則相親。
孔門所謂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敬禮忠恕之謂也。
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驗之而始見,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見。
若一人閉戶齋居,瞑目靜坐,雖有德理在心,終不得指為聖門所謂之仁”,而以駁朱子“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斯則拘虛之談,未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不知《中庸》“仁者人也”,猶言人之所以為人也,與《孟子》“仁,人心也”語勢正同。
《孟子》加一“心”字,則所以釋夫此句者既明矣。
牝牡親子之愛,犬馬之所同;立人達人之仁,唯人所獨。
故曰“仁,人心也”,而非所語于愛。
《說文》:“仁,親也。
從人從二。
”小徐《系傳》:“從人,二聲。
”按此當從《系傳》。
二與仁雙聲,皆日母字,《說文》有以雙聲字為聲者,故仁從二得聲。
古文仁作忎。
制字之初,忎本從心,安得借口篆文從人二以難朱子“仁者心之德”,《禮·表記》:“仁者,人也”,其下文雲:“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孔、孟時小篆未興,但有從千從心之忎,安有從人從二之仁?言仁必以孔、孟為歸,《論語》“其心三月不違仁”,《孟子》“仁,人心也”,“君子以仁存心”,皆以心之德為說,初未嘗以相人偶為仁也。
必待相人偶而後仁,将獨居之時,仁理滅絕乎?夷、齊西山,其意不求人偶,而《論語》“求仁得仁”,又何解
一引《朱子語類》,謂:“《論語》一部,自《學而時習之》至《堯曰》,都是實地做工夫處。
”再引《伊川語錄》曰:“将《論語》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将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大處落墨,小處着想,亦平實,亦闳通,異于章句小儒。
《論語》二十篇,開宗明義第一章提一個“學”字,第二章說一個“仁”字,最有意思。
學之為言覺也;仁之為言人也。
且先教學者覺到自己是個人,做人從何做起,可謂頂門一針,當頭一棒。
《荀子·勸學》以為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殁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亦歸根一“人”字。
“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學也。
陳澧雲:“學者何,讀書也。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其為人也。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殁而後止”,亦勉人以時習之意也。
義正相發。
《論語》二十,始《學而》,終《堯曰》,内聖而外王也。
内聖之功,以“學而時習”策之于始;外王之治,以“四海困窮”儆之于終,旨深哉! 《論語》一書,标“仁”字以立人道之極,揭“君子”以示人倫之範。
子者,男子之通稱;君者,善群者也。
君子之言,善群者之男子也,故曰:“君子群而不黨。
”“群”而不黨,斯人之所由以耦[6]俱無猜,而講信修睦,示民之有常者也。
仁孰大乎是?《中庸》:“仁者人也。
”鄭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黨則有偶有不偶,群則無之而不偶。
含宏光大,仁之至也。
然謂仁因人偶而見則可,謂非人偶無以見仁則不可。
謂人偶可借以便宜說明仁之見端則可,謂人偶可附會以釋《說文》“仁從人從二”之義則不可。
阮文達公以《中庸》“仁者人也”鄭注“讀如相人偶之人”,遂從《說文》“人二”之義。
徐鼎臣說:“仁者兼愛,故從二人。
”及《曾子制言》“人非人不濟”語,以為:“獨則無偶,偶則相親。
孔門所謂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敬禮忠恕之謂也。
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驗之而始見,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見。
若一人閉戶齋居,瞑目靜坐,雖有德理在心,終不得指為聖門所謂之仁”,而以駁朱子“仁者心之德,愛之理”,斯則拘虛之談,未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不知《中庸》“仁者人也”,猶言人之所以為人也,與《孟子》“仁,人心也”語勢正同。
《孟子》加一“心”字,則所以釋夫此句者既明矣。
牝牡親子之愛,犬馬之所同;立人達人之仁,唯人所獨。
故曰“仁,人心也”,而非所語于愛。
《說文》:“仁,親也。
從人從二。
”小徐《系傳》:“從人,二聲。
”按此當從《系傳》。
二與仁雙聲,皆日母字,《說文》有以雙聲字為聲者,故仁從二得聲。
古文仁作忎。
制字之初,忎本從心,安得借口篆文從人二以難朱子“仁者心之德”,《禮·表記》:“仁者,人也”,其下文雲:“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
”孔、孟時小篆未興,但有從千從心之忎,安有從人從二之仁?言仁必以孔、孟為歸,《論語》“其心三月不違仁”,《孟子》“仁,人心也”,“君子以仁存心”,皆以心之德為說,初未嘗以相人偶為仁也。
必待相人偶而後仁,将獨居之時,仁理滅絕乎?夷、齊西山,其意不求人偶,而《論語》“求仁得仁”,又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