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記第四

關燈
旸《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則稱:“欲得舊刻舊鈔,而苕賈射利,弊更百出:割首尾;易序目;剔畫以就諱;刓字以易名;染色以僞舊;卷有缺,刬他版以雜之;本既亡,錄别種以代之。

    反複變幻,殆不可以枚舉。

    ”總之,不出以明翻宋版剜補改換之一途:或抽去重刊書序;或改補校刊姓名;或僞造收藏家圖記,钤滿卷中;或移綴真本跋尾題簽,掩其赝迹而已。

    餘故表而出之,以為好古而無真賞者鑒焉。

     宋版書之不無訛誤,蘇東坡、葉石林、陸放翁已切論之。

    然刻書之誤,有由于校之不審者;有由于校之妄改者。

    《顔氏家訓·勉學篇》曰:“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東坡志林》譏切:“世人以意改書,遂使古書日就訛舛,深可忿疾。

    ”而顧炎武《日知錄·論勘書》曰:“凡勘書,必用能讀書之人。

    偶見《焦氏易林》舊刻,有曰‘環緒倚’,乃‘環堵’之誤,注雲:‘緒疑當作珮。

    ’‘井堙水刊’,乃‘木刊’之誤,注雲:‘刊疑當作利。

    ’失之遠矣!幸其出於前人,雖不讀書,而猶遵守本文,不敢辄改。

    苟如近世之人據臆改之,則文益晦,義益舛;而傳之後世,雖有善讀者,亦茫然無可尋求矣!然則今之坊刻,不擇其人而委之雠勘,豈不為大害乎?梁簡文帝《長安道詩》:‘金椎抵長樂,複道向宜春。

    ’是用《漢書·賈山傳》:‘隐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于此。

    ’《三輔決錄》:‘長安十二門,三途洞開,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為往來之徑。

    ’今誤作‘金槌’,而又改為‘椎輪’。

    唐閻朝隐《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詩》:‘還将貴公主,嫁與傉檀王。

    ’是用《晉書·載記》河西王秃發傉檀;今誤作‘耨檀’,而又改為‘褥氈’。

    比于‘金根車’之改‘金銀’而又甚焉者矣!”陽湖李洛申耆為《澗顧君(廣圻)墓志銘》痛诋“校者荒陋,不守‘阙如’之戒,妄緣疑而緻誤,至剜肉而成瘡,至有謬稱皇考,妄易銀根者。

    本初無誤,校乃緻誤;此自書有刊本,輕加雌黃,傥經三刻,而古人之真盡失!”蓋有慨乎其言之。

    而極稱清儒不敢妄改為善刻書。

    顧廣圻《思适寓齋圖自記》曰:“以思适名齋者何?顧子有取于邢子才之語也。

    史之稱子才曰‘不甚校雠’。

    顧子役役以校書而取之者何?謂‘顧子之于書,猶必不校校之也’。

    子才誠僅曰:‘不校乎哉?則烏由思其誤,又烏由而有所适也!’故子才之不校,乃其思不校之誤。

    使人思誤于校者,使人不能思去誤于校者,而存不校之誤,于是日思之,遂以與天下後世樂思者共思之。

    此不校校者之所以有取於邢子才也。

    ”夫不輕改舊刻,而綜所欲正定者為考異,或為校勘記以識異同,聽天下後世之好學深思者玩索而自有得焉。

    此顧子之所謂不校校也,是可為校刻古書者法。

     版本之書,不勝仆舉。

    若論治學,宜有入手。

    就所睹記,挈其綱要。

    可先讀長洲葉昌熾鞠裳所撰《藏書紀事詩》六卷,以明藏書之掌故。

    次看長沙葉德輝奂彬所著《書林清話》十卷,以析版本之沿革。

    又次閱元和江标建霞所輯《宋元本行格表》二卷(近有趙鴻謙據南京圖書館善本甲庫所藏丁丙善本書室宋元本仿江氏例,自五行以至二十行,記其行格,版載南京圖書館第一年刊),及《盋山書影》(此系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每種首頁影印宣紙),涵芬樓《百衲本二十四史》樣本等書,以驗宋元之版式。

    然後讀黃丕烈以下諸家藏書目錄、題跋,乃有頭緒,不然無入手處。

    至諸家藏書目錄題跋,其中不鮮煌煌巨冊,可先讀嘉興錢泰吉警石《曝書雜記》三卷,獨山莫友芝子偲《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三卷,《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四卷,簡而扼要,然後再事博涉。

    不然,徒驚河漢之無涯,豈易得要領!浸淫及于日本,則如森立之《經籍訪古志》六卷,《補遺》二卷,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四卷,皆于宋元古鈔各書,考訂至為精析。

    至宜都楊守敬惺吾所撰《日本訪書志》,中載卷子本《佛經》各種,大半近百年内高麗舊鈔,而《留真譜》則誤以明宋刻為真宋本。

    論者謂其魚目混珠,不過以為販鬻射利之計,未可信據。

    而歐儒如法人伯希和得敦煌鳴沙山石室古書,乃能辨析卷數之異同,刊刻之時代。

    上虞羅振玉叔蘊撰《鳴沙石室秘錄》,述其問答之詞,讀之令人驚歎,不可不涉獵及之。

     於戲。

    版本之學,其始以精校雠,其蔽流為骨董。

    于是網羅舊聞,整齊雜語,拾遺補藝,以卒于篇。

    述《馀記》第四。

     注解: [1] 據1931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校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