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杜詩》落何處矣!”《天祿琳琅目》載宋版書甚多,而禦題雲:“若此者亦不多得。
”嘉慶二年,武英殿災,與《漢書》同歸一燼,神物久歸天上矣! 清自桐城方苞望溪以義法為古文,其邑人劉大櫆耕南繼之。
而姚鼐姬傳私淑于大櫆,又以所聞授門人上元梅曾亮伯言、管同異之及興縣康紹镛蘭臯、江甯吳啟昌佑之,為《古文辭類篹》,為十三類,曰: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诏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贊頌、詞賦、哀祭,每類自為之說,分隸簡首,自明去取之意甚當;而于先秦、兩漢自唐宋諸家以迄于清,究極端委,綜核正變。
其書有嘉慶末康紹镛刻七十四卷(每卷末有“合河康氏刻梓家塾”長方印),有道光五年吳啟昌原刻本(每卷有“金陵吳氏佑之校刊”長方印),有光緒辛醜滁州李承淵求要堂校刊本。
而據李承淵校刊後序稱:“姚氏命名《古文辭類篹》,‘篹’字本《漢書·藝文志》序《論語》雲:‘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顔師古注‘篹,與撰同。
’康氏不明篹字所由來,誤刊為《古文辭類纂》。
至今《古文辭類纂》之名大著,鮮有知為篹字本義者已!其它通行本題作纂者,皆承康刻之誤也!”吳氏刻後來居上,而勝康刻者有數端:書中姚氏加案及引他人之評語,吳刻皆雙行小注,附于篇末,當為原本如是。
而康刻則一律晉為大字,列諸每篇文題之後。
惟卷二柳子厚《桐葉封弟辯》,姚氏引姜塢先生雲雲,仍作雙行小注,附于篇末,當即康氏所竄改未盡者。
此其一。
吳刻七十五卷,系足本,康刻阙一卷。
此其二。
康刻據乾隆中葉姚氏主講揚州梅花書院訂本,而吳刻則據姚氏晚年主講鐘山書院所授本,所有姚氏晚年評語,康刻皆無之。
此其三。
康刻多訛字奪句,往往有文理扞格不通之處;檢吳刻可以校正其誤。
此其四。
綜此數端,其于康刻,實有雅、鄭之别。
惜闆存金陵,毀于洪、楊,傳本甚稀,不易多觏也。
迄光緒之世,滁州李氏好姚篹,參據康、吳兩刻,而見《史記》、前後《漢書》、《文選》及司馬光《資治通鑒》,宋元以後、康熙以前各家專集舊椠,有關姚氏篹錄之文,随時校勘字句,用朱墨筆注上下方。
其圈點則自姚氏少子曰雉藏本轉錄者也。
既博考群書,正其句讀,矻矻二十年,勒為定本,殆視康、吳兩刻彌為後來居上矣。
挽近以來,又有張剛校刻之吳摯甫先生手輯五色評點姚選古文真本,徐樹铮輯刊之諸家評點本,類皆輯集諸家批點,旁考諸集評識,标于眉間,頗便學者,則又于康、吳、李三刻之外,别成一家已。
(戊)類書 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無類可歸。
《皇覽》始于魏文;晉荀勖《中經簿》分隸何門,今無所考。
《隋書·經籍志》始隸子部。
不知古人之所以自命一子者,以其旨無旁出,而各有立言之宗也。
至類書之輯,不過以廣搜采,備檢考;其書有經有史,其文或墨或儒,博涉而無所宗;抄撮前人典籍,豈所語于立言而可擅名家哉!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托以得存。
《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諸書,殘玑斷璧,摭拾不窮。
阮元謂:“《太平禦覽》一書,成于太平興國八年(太平興國,太宗年号)。
北宋初,古籍未亡,其所引秦漢以來之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
考其書傳于今者,十不存二三焉。
然則存《禦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見《揅經室三集·重刻宋本〈太平禦覽叙〉》)此為《太平禦覽》言之,然而不僅為《太平禦覽》言之。
《藝文類聚》一百卷,唐歐陽詢撰。
其書比類相從,事居于前,文列于後,覽者易為檢,作者資其用;諸類書中,體例最善。
至清未有刊本。
北平圖書館藏有一部明嘉靖戊子胡缵宗刊本,後有長洲陸采子玄跋稱:“是書之刊,可泉胡公實主之,始于丁亥之秋孟,迄于今歲之秋仲,凡歲有一月而成;費缗錢四百千有奇,而校雠供饋之勞,不知凡幾,其成亦雲難矣。
繼公政者,愛民惜費,欲杜往來之求也,命餘焚之。
餘不忍,僅劖其半,以示存羊之意,庶幾他日可補而竟,以副胡公博雅好古之志雲。
是書也,其印止二百本,覽者其毋忽諸!”同治間為譚獻所得,借閩中陳征芝蘭鄰帶經堂馮已蒼、錢求赤校本過錄其上,罕書也。
《初學記》三十卷,唐徐堅等奉敕篹。
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其例前為叙事,次為事對,末為詩文;其叙事雖雜取群書,而次第若相連屬,與他類書獨殊。
所見者明刻四本:有錫山安國桂坡館嘉靖甲午刻宋紹興本,有晉府重刊安國桂坡館嘉靖甲午本,皆南京圖書館所藏也。
有項氏印徐守銘甯壽堂萬曆丁亥刻本,則北平圖書館所藏也。
陳大科校刊本,則坊間時有之,而清又有内府刻古香齋袖珍本。
獨以安國桂坡館刻為最著名。
嘉慶間烏程嚴可均景文得宋本,以校徐守銘刻而書其後曰:“《初學記》今世行本,僅明安國民泰所校刊者為稍舊。
安國得宋版大字本,多阙葉,倩館客郭禾采他書補足,而通部亦改竄删補,非宋舊也。
其陳大科、徐守銘等本,皆祖安國,複加改竄。
别有古香齋巾箱本,未知所祖,嘉慶初,王蘭泉少寇得宋版大字本。
丙寅春,孫淵翁借以示餘。
餘案頭有徐本,取與對勘。
開卷見《劉序》‘刑名度數’,宋本‘刑’作‘形’,‘形名’猶言‘名物’,改便失之,因竭四十日力,得互異字累萬,用丹筆悉注于徐本之旁。
宋有而徐無者,注于上方。
宋無而徐有者フレ之。
卷十七,宋阙第二十葉,驗行數、字數,知安國所據本不阙。
卷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凡二十二葉,宋與徐絕異:皆安國所據本之阙葉,而郭禾補足者也;不能對勘,别寫之,夾置之各卷中。
審知此書自唐開元而北宋,展轉胥鈔,到紹興四年始镌闆。
勝處固多,誤亦不少,然往往即誤處可得勝處,故宋本可寶也。
”(見《鐵橋漫稿書初學記校宋本後》)其後可均校本為嘉興沈曾植子培所得,秘為鴻寶。
長沙葉德輝奂彬與缪荃孫皆向借校,靳勿許也。
又勸其假之有力者刊行,亦勿應。
德輝戲為荃孫言:“古人著述,遇此輩人收藏,真可雲冤沉海底,永無見天之一日矣!”曾植既殁,其書流出北平廠肆,索餅銀五百元。
長沙易培基寅邨假之,盡二十日之力,過錄一部,複審再三,自謂于原校無毫發之恨也(見葉德輝《易氏過錄嚴校宋本初學記跋》)。
《太平禦覽》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撰,凡分五十五門,引用書一千六百九十種,征引至為浩博,于類書中最為巨帙。
向行鈔本,明以來始有刻,而萬曆元年無錫黃正色刻本最著。
然阮元《重刻宋本太平禦覽叙》謂:“吳門黃荛圃主事有刊本三百六十六卷,乃前明文淵閣宋刻殘本;又五百二十卷,亦依宋镌所抄;其餘缺卷,并從各家舊鈔過錄。
予取黃正色本屬友人密加謄校,知黃本颠倒脫落,至不可讀,與明活字闆相似;其偏旁之訛,更無論矣。
且又妄據其時流傳經籍,憑臆擅改,不知古書文義深奧,與後世判然不同;淺學者見為誤而改之,不知所改者反誤矣!”其後有鮑渌欽校刊宋小字本,有張氏所刻大字本,鹹勝黃正色本。
而北平圖書館則藏明藍格鈔本《太平禦覽》一千卷,有日本人印雲。
世所傳宋以前類書,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此《藝文類聚》、《初學記》及《禦覽》三書而已。
綜右所陳,書在必讀,本取可得,或徑取之坊肆,或旁求之圖書館,譬按圖而索骥,将有裨于末學乎!述《讀本第三》。
”嘉慶二年,武英殿災,與《漢書》同歸一燼,神物久歸天上矣! 清自桐城方苞望溪以義法為古文,其邑人劉大櫆耕南繼之。
而姚鼐姬傳私淑于大櫆,又以所聞授門人上元梅曾亮伯言、管同異之及興縣康紹镛蘭臯、江甯吳啟昌佑之,為《古文辭類篹》,為十三類,曰: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诏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贊頌、詞賦、哀祭,每類自為之說,分隸簡首,自明去取之意甚當;而于先秦、兩漢自唐宋諸家以迄于清,究極端委,綜核正變。
其書有嘉慶末康紹镛刻七十四卷(每卷末有“合河康氏刻梓家塾”長方印),有道光五年吳啟昌原刻本(每卷有“金陵吳氏佑之校刊”長方印),有光緒辛醜滁州李承淵求要堂校刊本。
而據李承淵校刊後序稱:“姚氏命名《古文辭類篹》,‘篹’字本《漢書·藝文志》序《論語》雲:‘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顔師古注‘篹,與撰同。
’康氏不明篹字所由來,誤刊為《古文辭類纂》。
至今《古文辭類纂》之名大著,鮮有知為篹字本義者已!其它通行本題作纂者,皆承康刻之誤也!”吳氏刻後來居上,而勝康刻者有數端:書中姚氏加案及引他人之評語,吳刻皆雙行小注,附于篇末,當為原本如是。
而康刻則一律晉為大字,列諸每篇文題之後。
惟卷二柳子厚《桐葉封弟辯》,姚氏引姜塢先生雲雲,仍作雙行小注,附于篇末,當即康氏所竄改未盡者。
此其一。
吳刻七十五卷,系足本,康刻阙一卷。
此其二。
康刻據乾隆中葉姚氏主講揚州梅花書院訂本,而吳刻則據姚氏晚年主講鐘山書院所授本,所有姚氏晚年評語,康刻皆無之。
此其三。
康刻多訛字奪句,往往有文理扞格不通之處;檢吳刻可以校正其誤。
此其四。
綜此數端,其于康刻,實有雅、鄭之别。
惜闆存金陵,毀于洪、楊,傳本甚稀,不易多觏也。
迄光緒之世,滁州李氏好姚篹,參據康、吳兩刻,而見《史記》、前後《漢書》、《文選》及司馬光《資治通鑒》,宋元以後、康熙以前各家專集舊椠,有關姚氏篹錄之文,随時校勘字句,用朱墨筆注上下方。
其圈點則自姚氏少子曰雉藏本轉錄者也。
既博考群書,正其句讀,矻矻二十年,勒為定本,殆視康、吳兩刻彌為後來居上矣。
挽近以來,又有張剛校刻之吳摯甫先生手輯五色評點姚選古文真本,徐樹铮輯刊之諸家評點本,類皆輯集諸家批點,旁考諸集評識,标于眉間,頗便學者,則又于康、吳、李三刻之外,别成一家已。
(戊)類書 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無類可歸。
《皇覽》始于魏文;晉荀勖《中經簿》分隸何門,今無所考。
《隋書·經籍志》始隸子部。
不知古人之所以自命一子者,以其旨無旁出,而各有立言之宗也。
至類書之輯,不過以廣搜采,備檢考;其書有經有史,其文或墨或儒,博涉而無所宗;抄撮前人典籍,豈所語于立言而可擅名家哉!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托以得存。
《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諸書,殘玑斷璧,摭拾不窮。
阮元謂:“《太平禦覽》一書,成于太平興國八年(太平興國,太宗年号)。
北宋初,古籍未亡,其所引秦漢以來之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
考其書傳于今者,十不存二三焉。
然則存《禦覽》一書,即存秦漢以來佚書千餘種矣!”(見《揅經室三集·重刻宋本〈太平禦覽叙〉》)此為《太平禦覽》言之,然而不僅為《太平禦覽》言之。
《藝文類聚》一百卷,唐歐陽詢撰。
其書比類相從,事居于前,文列于後,覽者易為檢,作者資其用;諸類書中,體例最善。
至清未有刊本。
北平圖書館藏有一部明嘉靖戊子胡缵宗刊本,後有長洲陸采子玄跋稱:“是書之刊,可泉胡公實主之,始于丁亥之秋孟,迄于今歲之秋仲,凡歲有一月而成;費缗錢四百千有奇,而校雠供饋之勞,不知凡幾,其成亦雲難矣。
繼公政者,愛民惜費,欲杜往來之求也,命餘焚之。
餘不忍,僅劖其半,以示存羊之意,庶幾他日可補而竟,以副胡公博雅好古之志雲。
是書也,其印止二百本,覽者其毋忽諸!”同治間為譚獻所得,借閩中陳征芝蘭鄰帶經堂馮已蒼、錢求赤校本過錄其上,罕書也。
《初學記》三十卷,唐徐堅等奉敕篹。
經史文章之要,以類相從,其例前為叙事,次為事對,末為詩文;其叙事雖雜取群書,而次第若相連屬,與他類書獨殊。
所見者明刻四本:有錫山安國桂坡館嘉靖甲午刻宋紹興本,有晉府重刊安國桂坡館嘉靖甲午本,皆南京圖書館所藏也。
有項氏印徐守銘甯壽堂萬曆丁亥刻本,則北平圖書館所藏也。
陳大科校刊本,則坊間時有之,而清又有内府刻古香齋袖珍本。
獨以安國桂坡館刻為最著名。
嘉慶間烏程嚴可均景文得宋本,以校徐守銘刻而書其後曰:“《初學記》今世行本,僅明安國民泰所校刊者為稍舊。
安國得宋版大字本,多阙葉,倩館客郭禾采他書補足,而通部亦改竄删補,非宋舊也。
其陳大科、徐守銘等本,皆祖安國,複加改竄。
别有古香齋巾箱本,未知所祖,嘉慶初,王蘭泉少寇得宋版大字本。
丙寅春,孫淵翁借以示餘。
餘案頭有徐本,取與對勘。
開卷見《劉序》‘刑名度數’,宋本‘刑’作‘形’,‘形名’猶言‘名物’,改便失之,因竭四十日力,得互異字累萬,用丹筆悉注于徐本之旁。
宋有而徐無者,注于上方。
宋無而徐有者フレ之。
卷十七,宋阙第二十葉,驗行數、字數,知安國所據本不阙。
卷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凡二十二葉,宋與徐絕異:皆安國所據本之阙葉,而郭禾補足者也;不能對勘,别寫之,夾置之各卷中。
審知此書自唐開元而北宋,展轉胥鈔,到紹興四年始镌闆。
勝處固多,誤亦不少,然往往即誤處可得勝處,故宋本可寶也。
”(見《鐵橋漫稿書初學記校宋本後》)其後可均校本為嘉興沈曾植子培所得,秘為鴻寶。
長沙葉德輝奂彬與缪荃孫皆向借校,靳勿許也。
又勸其假之有力者刊行,亦勿應。
德輝戲為荃孫言:“古人著述,遇此輩人收藏,真可雲冤沉海底,永無見天之一日矣!”曾植既殁,其書流出北平廠肆,索餅銀五百元。
長沙易培基寅邨假之,盡二十日之力,過錄一部,複審再三,自謂于原校無毫發之恨也(見葉德輝《易氏過錄嚴校宋本初學記跋》)。
《太平禦覽》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撰,凡分五十五門,引用書一千六百九十種,征引至為浩博,于類書中最為巨帙。
向行鈔本,明以來始有刻,而萬曆元年無錫黃正色刻本最著。
然阮元《重刻宋本太平禦覽叙》謂:“吳門黃荛圃主事有刊本三百六十六卷,乃前明文淵閣宋刻殘本;又五百二十卷,亦依宋镌所抄;其餘缺卷,并從各家舊鈔過錄。
予取黃正色本屬友人密加謄校,知黃本颠倒脫落,至不可讀,與明活字闆相似;其偏旁之訛,更無論矣。
且又妄據其時流傳經籍,憑臆擅改,不知古書文義深奧,與後世判然不同;淺學者見為誤而改之,不知所改者反誤矣!”其後有鮑渌欽校刊宋小字本,有張氏所刻大字本,鹹勝黃正色本。
而北平圖書館則藏明藍格鈔本《太平禦覽》一千卷,有日本人印雲。
世所傳宋以前類書,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此《藝文類聚》、《初學記》及《禦覽》三書而已。
綜右所陳,書在必讀,本取可得,或徑取之坊肆,或旁求之圖書館,譬按圖而索骥,将有裨于末學乎!述《讀本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