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志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傅良以苛論矣!陳傅良之書,獨存《春秋後傳》、《左傳音旨》,世則罕睹,而汸所采錄,甯隻補杜注之遺阙,抑足存陳書之梗概焉。
至無錫邵寶國賢,于明武宗時,著《左觿》一卷,頗發杜注之違,獨惜其寥寥無多。
陸粲乃著《左傳附注》五卷,以駁正杜注、孔疏暨陸德明之《左傳釋文》,旁采諸家,斷以己意,于訓诂家頗為有裨。
而傅遜著《左傳屬事》二十卷,則仿建安袁樞《紀事本末》之體,變編年為屬事,事以題分,題以國分,更加考注,以訂杜預之誤,又著《左傳注解辨誤》二卷,則會衆說以折衷之,杜注之誤,有未經辨議者,亦創以己意,為之厘革。
斯則《左氏》之忠臣,杜注之诤友,而明儒之矯然特出者乎!清儒尊推漢學,與明儒異趣,然《公羊》垂絕複續,至晚清乃盛,而《穀梁》孤學,僅有傳者,獨《左氏》不絕于講誦。
其無慚《左氏》之忠臣,杜注之诤友,而有光于前哲者,則有昆山顧炎武亭林之撰《左傳杜解補正》三卷,衡陽王夫之而農之撰《春秋稗疏》二卷,吳江朱鶴齡長孺之撰《讀左日鈔》十四卷,泰州陳厚耀泗源之撰《春秋長曆》十卷、《春秋世族譜》一卷,吳縣惠士奇天牧之撰《半農春秋說》十五卷,惠棟定宇之《左傳補注》六卷,吳江沈彤冠雲之撰《春秋左氏傳小疏》一卷,甘泉焦循理堂之撰《春秋左傳補疏》五卷,陽湖洪亮吉稚存之撰《春秋左傳诂》二十卷,錢唐梁履繩處素之撰《左通補釋》三十二卷,吳縣沈欽韓文起之撰《春秋左氏傳補注》十二卷,桐城馬宗琏魯陳之撰《春秋左傳補注》一卷,嘉興李贻德次白之撰《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二十卷,皆能補苴罅漏,張皇幽眇,通賈、服之說,發杜氏之違,于左氏書有所闡明,而焦循、沈彤特斥杜預注《左》,以成司馬氏之篡弑,語有證佐,最推深識。
然就《左氏》而論,猶為掇拾細故,未究大體。
獨無錫顧棟高震滄之撰《春秋大事表》五十卷,錯比全書,創意為表,天文有《時令表》、《朔閏表》、《長曆拾遺表》、《天文表》、《五行表》,地理有《列國疆域表》、《列國犬牙相錯表》、《列國都邑表》、《列國山川表》、《列國險要表》、《城築表》,國際有《列國爵姓及存滅表》、《齊楚争盟表》、《宋楚争盟表》、《晉楚争盟表》、《吳晉争盟表》、《齊晉争盟表》、《秦晉交兵表》、《晉楚交兵表》、《吳楚交兵表》、《吳越交兵表》、《齊魯交兵表》、《魯邾莒交兵表》、《宋鄭交兵表》、《兵謀表》、《四裔表》、《齊紀鄭許宋曹吞滅表》,内政有《列國官制表》、《刑賞表》、《田賦軍旅表》、《王迹拾遺表》、《魯政下逮表》、《晉中軍表》、《楚令尹表》、《宋執政表》、《鄭執政表》、《亂賊表》,典禮有《吉禮表》、《兇禮表》、《賓禮表》、《軍禮表》、《嘉禮表》,人物有《列國姓氏表》、《卿大夫世系表》、《人物表》、《列女表》,考文有《三傳異同表》、《阙文表》、《左傳引據詩書易三經表》、《杜注正訛表》,凡百三十一篇,類聚區分,以列《春秋》大事,略與宋程公說之作《春秋分紀》同,然條理詳明,考證典核,較公說書實為過之。
其辨論諸篇,引據博洽,議論精确,多發前人所未發,亦非公說所可及,信千古之絕作也。
亦有體大思精,父子祖孫,家世相嬗,而莫殚其業者。
則有如儀征劉文淇孟瞻,生于道光之世,研精古籍,貫串群經,于《左氏傳》緻力尤勤,嘗謂:“《左氏》之義,為杜注剝蝕已久,其稍可觀覽者,皆系襲取舊說。
”發凡創例,撰《左傳舊注疏證》,先取賈、服、鄭三君之注,疏通證明,凡杜氏所排擊者糾正之,所剿襲者表明之,其沿用韋氏《國語注》者,亦一一疏記。
他如許慎《五經異義》所載《左氏》說,皆本《左氏》先師,《說文》所引《左傳》,亦是古文家說;《漢書·五行志》所載劉子駿說,實《左氏》一家之學;又如經疏、史注及《禦覽》等書所引《左傳》注,不載姓名,而與杜注異者,亦是賈、服舊說。
凡若此者,皆稱為舊注,而加以疏證。
其顧、惠注補及洪亮吉、沈彤、焦循等人專釋《左氏》之書,以及錢、戴、段、王諸家诂訓,說有可采,鹹與登列,末始下以己意,定其從違。
上稽先秦諸子,下考唐以前史書,旁及雜家筆記文集,皆取為證佐,期于實事求是,俾《左氏》之大義,炳然複明。
草創四十年,長編已具,然後依次排比成書,顧未及寫定而卒。
其子毓崧伯山繼之,會天下大亂,年五十卒,迄未成書。
其子壽曾恭甫又繼之,亦以夭死,僅卒襄公。
三世一經,赍志踵殁,滋可哀也。
清祚垂衰,樸學亦絕。
經生矯厲,斯稱章、劉。
劉師培申叔者,劉文淇之曾孫,而壽曾之猶子也,少承先業,以《春秋》三傳同主诠經,《左傳》為書,說尤赅備,審其義例,或經無傳著,或經略傳詳,以傳勘經,知筆削所昭,類存微旨。
漢儒說《左氏》,據本傳以明經義,凡經字相同,即為同旨。
又引月冠事,明經有系月、不系月之分,創獲實多,亦較二傳為密。
爰闡厥科條,舉同詞同指、同詞異實、褒貶互見、錯文見異、變文為例、文實殊指、内外異詞、時日月例,成《春秋左傳例略》一書。
餘杭章炳麟太炎與師培好,亦治《左》學,以為《左氏》古義最微,非極引周、秦、西漢先師之說,則其術不崇,非極為論難辨析,則其義不明,故以淺露分别之詞,申深迂優雅之旨,發疑正讀,成《春秋左傳讀》一書。
又據桓譚《新論》,謂劉向以《穀梁》名家,而亦呻吟《左氏》,《說苑》、《新序》、《列女傳》中所舉《左氏》事義六七十條,其間一字偶易,正可見古文《左傳》不同今本,而子政之改易古文代以訓诂者,亦皆可睹。
蓋字與今異者,則可見河間古文,訓與今異者,則本之賈生訓故。
抽繹古義,次第其文,成《劉子政左氏說》,以糾《漢書》稱歆治《左氏》,向不能非間,猶自持《穀梁》義之違謬,斯可謂近《左學》之後勁者矣。
《穀梁》與《左氏》同出魯學,然《穀梁》自昔孤微,清中葉以後稍振。
其著書立說,差自名家者,則有海州許桂林同叔之《穀梁釋例》四卷,番禺侯康君谟之《穀梁禮證》二卷,丹徒柳興恩賓叔之《穀梁大義述》七卷,嘉善鐘文烝朝美之《穀梁補注》二十四卷。
而柳興恩之治《穀梁》,專從善于經入手,而善經則以述辭比事為據,事與辭則以《春秋》日月等名例定之,扶翼孤經,于《穀梁》家為有條貫雲。
《公羊》與《左氏》義相反對,與《穀梁》亦非同趣。
而曲阜孔廣森約撰《春秋公羊通義》十一卷,兼援《左》、《穀》,未明家法,又其三科、九旨,不遵何氏,而别立時日月為天道科,譏貶絕為王法科,尊親賢為人情科,如是則以日月名字為褒貶,《公羊》與《穀梁》何異,言《公羊》學者不重之,然清儒之言《公羊》者,蓋自廣森開其端。
而武進莊存與方耕著《春秋正辭》九卷,宏發《公羊》,刊落訓诂名物之末,而專求所謂微言大義者。
其同縣外孫劉逢祿申受繼之,昌衍其緒,以正孔廣森,以為:“無三科、九旨,則無《公羊》。
無《公羊》,則無《春秋》。
《春秋》因魯史以明王法,改周制而俟後聖,猶六書之假借,說《詩》之斷章取義。
故雖以齊襄、楚靈之無道,祭仲、石曼姑、叔術之嫌疑,皆假之以明讨賊複仇讓國之義,事實不予而文予。
《左氏》詳于事,而《春秋》重義不重事。
《左氏》不言例,而《春秋》有例,無達例。
惟其不重事,故存十一于千百,所不書多于所書。
惟其無達例,故有貴賤不嫌同号,美惡不嫌同辭,以為待貶絕不待貶絕之分,以寓一見不再見之義。
《春秋》立百王之法,豈為一人一事設哉。
故曰:‘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所傳聞殺其恩。
’此一義也,穀梁氏所不及知也。
于所傳聞世見撥亂緻治,于所聞世見治升平,于所見世見太平。
此又一義也,即治《公羊》者,亦或未之信也。
”于是尋其條貫,正其統紀,為《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篇,凡何氏所謂“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如“張三世”、“通三統”、“绌周王魯”、“受命改制”諸義,次第歸納而為之敷暢,以微言大義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洞然推極屬辭比事之道,又成《箋說》、《答難》、《決獄》等凡十一書,蓋自漢以來之言《公羊》者,莫之逮也。
江都淩曙曉樓者,精熟鄭氏《禮》,能通其要。
既聞劉逢祿論何氏《春秋》,大好之。
深念《春秋》之義,存于《公羊》,而《公羊》之學,傳自董子,董子《春秋繁露》原天以尊禮,援比以貫類,旨奧詞赜,莫得其會通,乃博稽旁讨,承意儀志,梳其章,栉其句,為《注》十七卷。
又不慊于徐彥之《公羊疏》,欲改為之而未暇,成《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禮說》一卷、《公羊問答》一卷。
句容陳立卓人,從曙學,兼習《公羊春秋》、鄭氏《禮》,而于《公羊》用力尤深,鈎稽貫串,自漢儒治《公羊》家言者董仲舒、司馬遷以下逮清儒孔約、莊存與、劉逢祿諸家,悉加董讨而裁以己意,其禮制則折衷師說而竺宗鄭氏,撰成《春秋公羊傳義疏》七十六卷,而于何氏有引申,無違異,蓋嚴守疏不破注之例也。
斯亦何氏之悌弟,而《公羊》之忠臣矣。
然世儒之學《左氏》者,必绌《公羊》;學《公羊》者,亦绌《左氏》。
劉逢祿論《左氏》書,據《史記》本名《左氏春秋》,若《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比。
自王莽時,國師劉歆增設條例,推衍事迹,強以為傳《春秋》,冀奪《公羊》博士師法。
所當以《春秋》歸之《春秋》,《左氏》歸之《左氏》,而删其書法凡例及論斷之缪于大義、孤章斷句之依附經文者,庶以存《左氏》之本真,俾攻《左》者不得為口實。
成《左氏春秋考證》二卷。
自唐以來,難《左》諸家,蓋未有詳考博辨如劉氏此書者也。
論者以比《尚書》之太原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焉。
顧近儒章炳麟則诃為摘發同異,比盜憎主人,蓋嘗駁難其說,累三萬言,以弁于《春秋左傳讀》之編首。
而南海康有為長素著《新學僞經考》,則又謂“《春秋左氏傳》暨《周禮》、《逸禮》及《詩》之《毛傳》,凡西漢末劉歆所力争立博士者,皆劉歆僞作以成新莽篡漢之計者也”。
“新學”者,謂“新莽之學”。
蓋并擯《春秋左氏傳》諸書于漢學之外,殆視劉逢祿之說為尤甚。
而有為尤敢為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托改制以言變法,張三世以說進化,著有《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等書,而定《春秋》為孔子改制創作之書。
謂“文字不過其符号,如電報之密碼,如樂譜之音符,非口授不能明。
又不惟《春秋》而已,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誤也。
孔子蓋自立一宗旨而憑之以進退古人,去取古籍。
孔子改制,恒托于古。
堯、舜者,孔子所托也,其人有無不可知,即有亦至尋常。
經典中堯、舜之盛德大業,皆孔子理想上所構成也。
又不惟孔子而已,周秦諸子,罔不改制,罔不托古,老子之托黃帝,墨子之托大禹,許行之托神農是也”。
雖然,近儒祖述何休以言《公羊》者,如劉逢祿、陳立之倫,皆言改制,而有為之說實有不同尋常者,蓋有為所謂“改制”者,即政治革命、社會進化之意也,故喜言通三統。
三統者,謂夏、商、周三代不同,當随時因革也。
喜言張三世。
三世,謂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進也。
既以授弟子新會梁啟超任公。
師弟于喁,蕲實見諸行事,而有戊戌之政變,功雖不成,衆論歸高。
一時士夫之骛變法維新者,益喜言《公羊》矣。
然章炳麟專攻《左氏》,而無害于言革命,謂“賈逵言‘《左氏》義深君父’,此與《公羊》反對之詞耳。
若夫稱國弑君,明其無道,則不得以‘義深君父’為解。
杜預于此,最為闳通。
而近世焦循、沈彤輩,多謂預借此以助司馬昭之弑高貴鄉公,則所謂‘焦明已翔乎寥廓,弋者猶視乎薮澤’也”。
善化皮錫瑞鹿門,作《春秋通論》,揚搉三傳,而歸重于《公羊》,據《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說,謂“《春秋》大義,在誅讨亂賊,而《左氏》‘弑君稱君君無道’之例,揆之《春秋》,大義有乖。
杜預奸言誣聖,曲暢其說”,持論又殊章氏。
則是以志行之不同而判從違,甯必所學之殊耶?纂《春秋志》第六。
注解: [1] 泠,原作“冷”,據《漢書》改。
[2] 王下原有“者”字,據《春秋繁露》删。
[3] 贛,原作“戆”,據《後漢書·鄭興傳》改。
[4] 卷,原作“句”,據文意改。
[5] 失,原作“說”,據文意改。
[6] 骁,原作“饒”,據《隋書·經籍志》改。
[7] 一條,原作“條一”,據《四庫提要》“春秋公羊傳注疏”條乙正。
至無錫邵寶國賢,于明武宗時,著《左觿》一卷,頗發杜注之違,獨惜其寥寥無多。
陸粲乃著《左傳附注》五卷,以駁正杜注、孔疏暨陸德明之《左傳釋文》,旁采諸家,斷以己意,于訓诂家頗為有裨。
而傅遜著《左傳屬事》二十卷,則仿建安袁樞《紀事本末》之體,變編年為屬事,事以題分,題以國分,更加考注,以訂杜預之誤,又著《左傳注解辨誤》二卷,則會衆說以折衷之,杜注之誤,有未經辨議者,亦創以己意,為之厘革。
斯則《左氏》之忠臣,杜注之诤友,而明儒之矯然特出者乎!清儒尊推漢學,與明儒異趣,然《公羊》垂絕複續,至晚清乃盛,而《穀梁》孤學,僅有傳者,獨《左氏》不絕于講誦。
其無慚《左氏》之忠臣,杜注之诤友,而有光于前哲者,則有昆山顧炎武亭林之撰《左傳杜解補正》三卷,衡陽王夫之而農之撰《春秋稗疏》二卷,吳江朱鶴齡長孺之撰《讀左日鈔》十四卷,泰州陳厚耀泗源之撰《春秋長曆》十卷、《春秋世族譜》一卷,吳縣惠士奇天牧之撰《半農春秋說》十五卷,惠棟定宇之《左傳補注》六卷,吳江沈彤冠雲之撰《春秋左氏傳小疏》一卷,甘泉焦循理堂之撰《春秋左傳補疏》五卷,陽湖洪亮吉稚存之撰《春秋左傳诂》二十卷,錢唐梁履繩處素之撰《左通補釋》三十二卷,吳縣沈欽韓文起之撰《春秋左氏傳補注》十二卷,桐城馬宗琏魯陳之撰《春秋左傳補注》一卷,嘉興李贻德次白之撰《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二十卷,皆能補苴罅漏,張皇幽眇,通賈、服之說,發杜氏之違,于左氏書有所闡明,而焦循、沈彤特斥杜預注《左》,以成司馬氏之篡弑,語有證佐,最推深識。
然就《左氏》而論,猶為掇拾細故,未究大體。
獨無錫顧棟高震滄之撰《春秋大事表》五十卷,錯比全書,創意為表,天文有《時令表》、《朔閏表》、《長曆拾遺表》、《天文表》、《五行表》,地理有《列國疆域表》、《列國犬牙相錯表》、《列國都邑表》、《列國山川表》、《列國險要表》、《城築表》,國際有《列國爵姓及存滅表》、《齊楚争盟表》、《宋楚争盟表》、《晉楚争盟表》、《吳晉争盟表》、《齊晉争盟表》、《秦晉交兵表》、《晉楚交兵表》、《吳楚交兵表》、《吳越交兵表》、《齊魯交兵表》、《魯邾莒交兵表》、《宋鄭交兵表》、《兵謀表》、《四裔表》、《齊紀鄭許宋曹吞滅表》,内政有《列國官制表》、《刑賞表》、《田賦軍旅表》、《王迹拾遺表》、《魯政下逮表》、《晉中軍表》、《楚令尹表》、《宋執政表》、《鄭執政表》、《亂賊表》,典禮有《吉禮表》、《兇禮表》、《賓禮表》、《軍禮表》、《嘉禮表》,人物有《列國姓氏表》、《卿大夫世系表》、《人物表》、《列女表》,考文有《三傳異同表》、《阙文表》、《左傳引據詩書易三經表》、《杜注正訛表》,凡百三十一篇,類聚區分,以列《春秋》大事,略與宋程公說之作《春秋分紀》同,然條理詳明,考證典核,較公說書實為過之。
其辨論諸篇,引據博洽,議論精确,多發前人所未發,亦非公說所可及,信千古之絕作也。
亦有體大思精,父子祖孫,家世相嬗,而莫殚其業者。
則有如儀征劉文淇孟瞻,生于道光之世,研精古籍,貫串群經,于《左氏傳》緻力尤勤,嘗謂:“《左氏》之義,為杜注剝蝕已久,其稍可觀覽者,皆系襲取舊說。
”發凡創例,撰《左傳舊注疏證》,先取賈、服、鄭三君之注,疏通證明,凡杜氏所排擊者糾正之,所剿襲者表明之,其沿用韋氏《國語注》者,亦一一疏記。
他如許慎《五經異義》所載《左氏》說,皆本《左氏》先師,《說文》所引《左傳》,亦是古文家說;《漢書·五行志》所載劉子駿說,實《左氏》一家之學;又如經疏、史注及《禦覽》等書所引《左傳》注,不載姓名,而與杜注異者,亦是賈、服舊說。
凡若此者,皆稱為舊注,而加以疏證。
其顧、惠注補及洪亮吉、沈彤、焦循等人專釋《左氏》之書,以及錢、戴、段、王諸家诂訓,說有可采,鹹與登列,末始下以己意,定其從違。
上稽先秦諸子,下考唐以前史書,旁及雜家筆記文集,皆取為證佐,期于實事求是,俾《左氏》之大義,炳然複明。
草創四十年,長編已具,然後依次排比成書,顧未及寫定而卒。
其子毓崧伯山繼之,會天下大亂,年五十卒,迄未成書。
其子壽曾恭甫又繼之,亦以夭死,僅卒襄公。
三世一經,赍志踵殁,滋可哀也。
清祚垂衰,樸學亦絕。
經生矯厲,斯稱章、劉。
劉師培申叔者,劉文淇之曾孫,而壽曾之猶子也,少承先業,以《春秋》三傳同主诠經,《左傳》為書,說尤赅備,審其義例,或經無傳著,或經略傳詳,以傳勘經,知筆削所昭,類存微旨。
漢儒說《左氏》,據本傳以明經義,凡經字相同,即為同旨。
又引月冠事,明經有系月、不系月之分,創獲實多,亦較二傳為密。
爰闡厥科條,舉同詞同指、同詞異實、褒貶互見、錯文見異、變文為例、文實殊指、内外異詞、時日月例,成《春秋左傳例略》一書。
餘杭章炳麟太炎與師培好,亦治《左》學,以為《左氏》古義最微,非極引周、秦、西漢先師之說,則其術不崇,非極為論難辨析,則其義不明,故以淺露分别之詞,申深迂優雅之旨,發疑正讀,成《春秋左傳讀》一書。
又據桓譚《新論》,謂劉向以《穀梁》名家,而亦呻吟《左氏》,《說苑》、《新序》、《列女傳》中所舉《左氏》事義六七十條,其間一字偶易,正可見古文《左傳》不同今本,而子政之改易古文代以訓诂者,亦皆可睹。
蓋字與今異者,則可見河間古文,訓與今異者,則本之賈生訓故。
抽繹古義,次第其文,成《劉子政左氏說》,以糾《漢書》稱歆治《左氏》,向不能非間,猶自持《穀梁》義之違謬,斯可謂近《左學》之後勁者矣。
《穀梁》與《左氏》同出魯學,然《穀梁》自昔孤微,清中葉以後稍振。
其著書立說,差自名家者,則有海州許桂林同叔之《穀梁釋例》四卷,番禺侯康君谟之《穀梁禮證》二卷,丹徒柳興恩賓叔之《穀梁大義述》七卷,嘉善鐘文烝朝美之《穀梁補注》二十四卷。
而柳興恩之治《穀梁》,專從善于經入手,而善經則以述辭比事為據,事與辭則以《春秋》日月等名例定之,扶翼孤經,于《穀梁》家為有條貫雲。
《公羊》與《左氏》義相反對,與《穀梁》亦非同趣。
而曲阜孔廣森約撰《春秋公羊通義》十一卷,兼援《左》、《穀》,未明家法,又其三科、九旨,不遵何氏,而别立時日月為天道科,譏貶絕為王法科,尊親賢為人情科,如是則以日月名字為褒貶,《公羊》與《穀梁》何異,言《公羊》學者不重之,然清儒之言《公羊》者,蓋自廣森開其端。
而武進莊存與方耕著《春秋正辭》九卷,宏發《公羊》,刊落訓诂名物之末,而專求所謂微言大義者。
其同縣外孫劉逢祿申受繼之,昌衍其緒,以正孔廣森,以為:“無三科、九旨,則無《公羊》。
無《公羊》,則無《春秋》。
《春秋》因魯史以明王法,改周制而俟後聖,猶六書之假借,說《詩》之斷章取義。
故雖以齊襄、楚靈之無道,祭仲、石曼姑、叔術之嫌疑,皆假之以明讨賊複仇讓國之義,事實不予而文予。
《左氏》詳于事,而《春秋》重義不重事。
《左氏》不言例,而《春秋》有例,無達例。
惟其不重事,故存十一于千百,所不書多于所書。
惟其無達例,故有貴賤不嫌同号,美惡不嫌同辭,以為待貶絕不待貶絕之分,以寓一見不再見之義。
《春秋》立百王之法,豈為一人一事設哉。
故曰:‘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所傳聞殺其恩。
’此一義也,穀梁氏所不及知也。
于所傳聞世見撥亂緻治,于所聞世見治升平,于所見世見太平。
此又一義也,即治《公羊》者,亦或未之信也。
”于是尋其條貫,正其統紀,為《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篇,凡何氏所謂“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如“張三世”、“通三統”、“绌周王魯”、“受命改制”諸義,次第歸納而為之敷暢,以微言大義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洞然推極屬辭比事之道,又成《箋說》、《答難》、《決獄》等凡十一書,蓋自漢以來之言《公羊》者,莫之逮也。
江都淩曙曉樓者,精熟鄭氏《禮》,能通其要。
既聞劉逢祿論何氏《春秋》,大好之。
深念《春秋》之義,存于《公羊》,而《公羊》之學,傳自董子,董子《春秋繁露》原天以尊禮,援比以貫類,旨奧詞赜,莫得其會通,乃博稽旁讨,承意儀志,梳其章,栉其句,為《注》十七卷。
又不慊于徐彥之《公羊疏》,欲改為之而未暇,成《公羊禮疏》十一卷、《公羊禮說》一卷、《公羊問答》一卷。
句容陳立卓人,從曙學,兼習《公羊春秋》、鄭氏《禮》,而于《公羊》用力尤深,鈎稽貫串,自漢儒治《公羊》家言者董仲舒、司馬遷以下逮清儒孔約、莊存與、劉逢祿諸家,悉加董讨而裁以己意,其禮制則折衷師說而竺宗鄭氏,撰成《春秋公羊傳義疏》七十六卷,而于何氏有引申,無違異,蓋嚴守疏不破注之例也。
斯亦何氏之悌弟,而《公羊》之忠臣矣。
然世儒之學《左氏》者,必绌《公羊》;學《公羊》者,亦绌《左氏》。
劉逢祿論《左氏》書,據《史記》本名《左氏春秋》,若《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比。
自王莽時,國師劉歆增設條例,推衍事迹,強以為傳《春秋》,冀奪《公羊》博士師法。
所當以《春秋》歸之《春秋》,《左氏》歸之《左氏》,而删其書法凡例及論斷之缪于大義、孤章斷句之依附經文者,庶以存《左氏》之本真,俾攻《左》者不得為口實。
成《左氏春秋考證》二卷。
自唐以來,難《左》諸家,蓋未有詳考博辨如劉氏此書者也。
論者以比《尚書》之太原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一書焉。
顧近儒章炳麟則诃為摘發同異,比盜憎主人,蓋嘗駁難其說,累三萬言,以弁于《春秋左傳讀》之編首。
而南海康有為長素著《新學僞經考》,則又謂“《春秋左氏傳》暨《周禮》、《逸禮》及《詩》之《毛傳》,凡西漢末劉歆所力争立博士者,皆劉歆僞作以成新莽篡漢之計者也”。
“新學”者,謂“新莽之學”。
蓋并擯《春秋左氏傳》諸書于漢學之外,殆視劉逢祿之說為尤甚。
而有為尤敢為非常異義可怪之論,托改制以言變法,張三世以說進化,著有《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等書,而定《春秋》為孔子改制創作之書。
謂“文字不過其符号,如電報之密碼,如樂譜之音符,非口授不能明。
又不惟《春秋》而已,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誤也。
孔子蓋自立一宗旨而憑之以進退古人,去取古籍。
孔子改制,恒托于古。
堯、舜者,孔子所托也,其人有無不可知,即有亦至尋常。
經典中堯、舜之盛德大業,皆孔子理想上所構成也。
又不惟孔子而已,周秦諸子,罔不改制,罔不托古,老子之托黃帝,墨子之托大禹,許行之托神農是也”。
雖然,近儒祖述何休以言《公羊》者,如劉逢祿、陳立之倫,皆言改制,而有為之說實有不同尋常者,蓋有為所謂“改制”者,即政治革命、社會進化之意也,故喜言通三統。
三統者,謂夏、商、周三代不同,當随時因革也。
喜言張三世。
三世,謂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進也。
既以授弟子新會梁啟超任公。
師弟于喁,蕲實見諸行事,而有戊戌之政變,功雖不成,衆論歸高。
一時士夫之骛變法維新者,益喜言《公羊》矣。
然章炳麟專攻《左氏》,而無害于言革命,謂“賈逵言‘《左氏》義深君父’,此與《公羊》反對之詞耳。
若夫稱國弑君,明其無道,則不得以‘義深君父’為解。
杜預于此,最為闳通。
而近世焦循、沈彤輩,多謂預借此以助司馬昭之弑高貴鄉公,則所謂‘焦明已翔乎寥廓,弋者猶視乎薮澤’也”。
善化皮錫瑞鹿門,作《春秋通論》,揚搉三傳,而歸重于《公羊》,據《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說,謂“《春秋》大義,在誅讨亂賊,而《左氏》‘弑君稱君君無道’之例,揆之《春秋》,大義有乖。
杜預奸言誣聖,曲暢其說”,持論又殊章氏。
則是以志行之不同而判從違,甯必所學之殊耶?纂《春秋志》第六。
注解: [1] 泠,原作“冷”,據《漢書》改。
[2] 王下原有“者”字,據《春秋繁露》删。
[3] 贛,原作“戆”,據《後漢書·鄭興傳》改。
[4] 卷,原作“句”,據文意改。
[5] 失,原作“說”,據文意改。
[6] 骁,原作“饒”,據《隋書·經籍志》改。
[7] 一條,原作“條一”,據《四庫提要》“春秋公羊傳注疏”條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