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志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太宗禦世,國子祭酒孔穎達奉诏撰《春秋左傳正義》,一宗杜《解》,而《疏》則損益劉炫而以沈文阿補其阙漏。
惟杜《解》既嫌強經就傳,而孔《疏》亦過申杜抑劉,于劉之緻規于杜者,一切以為非是,斯又笃信專門之過。
而與共參定者,則有四門博士楊士勳焉。
士勳兼明《穀梁》,又為範甯《春秋穀梁傳集解》作疏。
其書不及穎達杜《疏》之赅洽,然諸儒言《左傳》者多,言《公》、《穀》者少,既乏憑借之資,而孔《疏》成于衆手,此則出于一人,複鮮佐助之力,詳略殊觀,固其宜也。
惟範甯《傳例》全書已佚,散附《集解》,而《疏》中所引,有稱“範氏略例”者,有稱“範例”者,有稱“範氏别例”者,凡二十餘條,皆在《集解》所附之外,其雲“别例”者,蓋範氏注中已有例,而此别出故也。
中如桓元年疏引範氏《例》雲“《春秋》上下無王者凡一百有八”,莊二十二年“夏雨,大災”疏引範《例》雲“災十有二,内則書日,外則書時”,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疏引範《略例》雲“祭祀例有九,皆書月以示譏”,如此之類,皆胪次其事以見義類而已。
蓋《春秋》無達例,但屬辭比事,胪列書法之同異,有可以心知其義者,則為之說,其不可知者,則阙之而不為曲說,斯可以推見範《例》之矜慎焉。
士勳疏述之功,不可沒也。
《公羊傳》自何休《解诂》以後,罕有為之疏者,世傳徐彥,不知何代,其疏“葬桓王”一條[7],全襲用楊士勳《穀梁傳疏》,知在士勳之後,而《疏》文自設問答,文繁語複,或者故襲《公羊》之文體耶?惟《左傳》附經,始于杜預,《穀梁》附經,疑自範甯,而《公羊傳》附經,則不知始自何人。
觀何休《解诂》但釋傳而不釋經,與杜、範異例,知漢末猶自别行。
後世所傳《漢石經》殘字,《公羊傳》亦無經文,足以互證。
今本以傳附經,或徐彥作《疏》之時所合并欤?自是《春秋》三傳之疏備。
然《春秋》之學,至唐而疏通證明,集漢诂之大成;亦至唐而風氣獨開,導宋學之先路。
肅、代之世,有潤州丹陽縣主簿趙郡啖助叔佐者,明《春秋》,撰《統例》,務在考三傳得失,彌縫阙漏,故其論多異先儒,如謂:“《左傳》非丘明所作。
獨詳周、晉、齊、宋、楚、鄭之事,乃左氏得此數國之史,以授門人,義則口傳,未形竹帛。
後代學者乃演而通之,編次年月以為傳記,又雜采各國諸卿家傳及蔔書、夢書、占書、縱橫、小說,故序事雖多,釋經殊少,猶不若《公羊》、《穀梁》之于經為密。
《公羊》、《穀梁》初亦口授。
公羊名高,穀梁名赤,未必是實。
《漢書》丘明授魯曾申,申傳吳起,自起六傳至賈誼等說,亦皆附會。
”又雲:“《春秋》之文簡易。
先儒各守一傳,不肯相通,互相彈射,其弊滋甚。
”自啖助之說出而風氣漸變。
大抵啖助以前,學者皆專門名家,苟有不通,甯言《經》誤,其失也固陋。
啖助以後,學者喜援《經》擊《傳》,其或未明,則憑私臆決,其失也穿鑿。
助之學,傳于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給事中吳郡陸淳伯沖。
淳因助《統例》,僅成六卷,遂與助之子曰異者,裒錄遺文,增纂《統例》,請匡損益,成《春秋集傳纂例》十卷,又本褒貶之意,更為《春秋微旨》三卷,條别三傳,折衷啖、趙,以朱墨記其勝否,又摭三傳之不入《纂例》者,駁正啖、趙之說,以明去取之意,成《春秋集傳辨疑》十卷。
蓋啖助之學,至淳而發揮旁通也。
然淳之闡發師說,亦有變本而加厲者。
啖助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經意殊少。
《公》、《穀》傳經,密于《左氏》。
然《左氏》比餘傳,其功最高,博采諸家,叙事尤備,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
”則亦未甚深非,至淳則直謂“《左氏》淺于《公》、《穀》,誣謬實繁”。
啖助以為:“左氏、公羊、穀梁皆孔門後之門人。
但公、穀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
惟三傳之義,本皆口傳,《左傳》亦非丘明自作。
”至淳則直謂:“左氏非丘明。
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
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
然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
”此則闡發師說而變本加厲者也。
然今世所傳合三傳為一書者,實自淳之《纂例》始。
淳本啖助之說,雜采三傳,以意去取,合為此書,變專家為通學,是《春秋》經學一大變。
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
如平陽孫複明複之撰《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新喻劉敞原父之撰《春秋權衡》十七卷、《春秋傳》十五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傳說例》一卷,高郵孫覺莘老之《春秋經解》十三卷,涪陵崔子方彥直之撰《春秋經解》十二卷、《春秋本例》二十卷、《春秋例要》一卷,吳縣葉夢得石林之撰《春秋傳》二十卷、《春秋考》十六卷、《春秋谳》二十二卷,壽州呂本中居仁之撰《春秋集解》三十卷,崇安胡安國康侯之撰《春秋傳》三十卷,鄞縣高闶抑崇之撰《春秋集注》四十卷,瑞安陳傅良君舉之撰《春秋後傳》十二卷,南安呂大圭圭叔之撰《春秋或問》二十卷、附《春秋五論》一卷,眉山家铉翁則堂之撰《春秋詳說》三十卷,皆焯然名家,著有成書者。
其中以孫複為最先,劉敞為最優,而胡安國為最顯。
孫複沿啖、陸之餘波,幾于盡廢三傳。
而劉敞則不盡從傳,亦不盡廢傳,進退諸說,往往依經立義,不似複之意為斷制。
此亦說貴征實之一征也。
胡安國之撰《春秋傳》,自草創至于成書,初稿不留一字,其用意亦勤矣。
顧其書作于南渡之後,故感激時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不必一一悉合于經旨,在宋儒《春秋》之書,名最高而品斯下焉。
餘考宋儒之說《春秋》者,蓋往往推衍啖、陸之說。
葉夢得曰:“《左氏》傳事不傳義,是以詳于史而事未必實。
《公羊》、《穀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于經而義未必當。
”胡安國曰:“事莫備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義莫精于《穀梁》。
”朱子曰:“《左氏》是史學,《公》、《穀》是經學。
史學者記得事卻詳,于道理上便差。
經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
”又曰:“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隻是不知大義,專去小處理會,往往不曾講學。
公、穀考事甚疏,然義理卻精,二人乃是經生,傳得許多說話,往往不曾見國史。
”呂大圭曰:“《左氏》熟于事,《公》、《穀》深于理。
蓋左氏曾見國史,而公、穀乃經生也。
”此推衍啖助“公、穀守經,左氏通史”之說也。
臨川王安石介甫有《左氏解》一卷,證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今佚其書,不知十一事者何據。
或問程子曰:“左氏是丘明否?”曰:“傳無丘明字,故不可考。
”葉夢得撰《春秋谳》,據《左傳》末載“韓、魏反而喪之”之語,謂“知伯亡時,左氏猶在”,斷以為戰國時人。
莆田鄭樵漁仲《六經奧論》雲:“《左氏》終紀韓、魏智伯之事,又舉趙襄子之谥。
若以為丘明,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
使丘明與孔子同時,不應孔子既沒七十有八年之後,丘明猶能著書。
此左氏為六國人,明驗一也。
《左氏》:‘戰于麻隧,秦師敗績,獲不更女父。
’又雲:‘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及晉師戰于栎。
’秦至孝公時,立賞級之爵,乃有不更、庶長之号。
明驗二也。
左氏雲:‘虞不臘矣。
’秦至惠王十二年初臘。
明驗三也。
左氏師承鄒衍之說而稱帝王子孫。
齊威王時,鄒衍推五德終始之運。
明驗四也。
《左氏》言分星,皆準堪輿。
按韓、魏分晉之後,而堪輿十二次‘始于趙分曰大梁’之語。
明驗五也。
《左氏》雲:‘左師展将以公乘馬而歸。
’按三代時,有車戰,無騎兵,惟蘇秦合從六國,始有‘車千乘,騎萬匹’之語。
明驗六也。
《左氏》序呂相絕秦,聲子說齊,其為雄辯狙詐,真遊說之士,捭阖之辭。
明驗七也。
左氏之書,序晉、楚事,如‘楚師熸’、‘猶拾渖’等語,則左氏為楚人。
明驗八也。
據此八驗,知左氏為六國時人,非丘明矣。
”朱子亦謂:“‘虞不臘矣’為秦人之語。
”與鄭樵同。
此推衍陸淳“左氏非丘明”之說也。
惟重證驗,主事實,殆有勝于陸淳之懸想鑿空者焉。
然宋自孫複之祖陸淳,人人以臆見說《春秋》,惡舊說之害己也,則舉三傳義例而廢之,又惡《左氏》所載證據分明,不能縱橫颠倒,惟所欲言也,則并舉《左傳》事迹而廢之。
譬諸治獄,務毀案牍之文,滅證佐之口,則是非曲直,乃可惟所斷而莫之争也。
獨眉山蘇轍子由撰《春秋集傳》十二卷,大意以世人多師孫複,不複信史,故簡别《公》、《穀》,一以《左氏》為本,蓋二傳之意測者難信而《左氏》之征史者有據也。
金華呂祖謙伯恭之學,于《左傳》最深,其發揮《左傳》者,則有《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續說》十二卷、《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然據事抒論,意不在通經。
福清林栗黃中撰《春秋經傳集解》三十三卷,則尤專主《左氏》而黜《公》、《穀》。
惟林栗指《左傳》之“君子曰”為劉歆所加,而資州李石方丹著《左氏君子例》一卷,則以為《左傳》有所謂“君子曰”者,蓋皆示後學以褒貶大法雲。
蒲江魏了翁鶴山節錄杜注、孔疏,每條前為标題,而系以先後次第,成《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
其書于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說,煩重瑣屑者,多刊除不錄,而名物度數之間,則删繁舉要,本末粲然。
蓋左氏之書,詳于典制,三代之文章禮樂,猶可以考見其大凡,其遠勝《公》、《穀》,實在于此,了翁所輯,蓋庶乎得其要領者。
丹稜程公說克齋則取《春秋》經傳,仿司馬遷書,為年譜、名譜、曆法、天文、五行、疆理、禮樂、征伐、職官諸書,周、魯、齊、宋、晉、楚以下大小國《世本》,成《春秋分紀》九十卷,條别件系,附以序論。
清儒顧棟高之《春秋大事表》大略仿焉。
斯與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俱為《左》學之津梁也。
是皆刻意于《左氏》之書者,倘以廁于宋儒之間,殆所謂抗心獨往,而不囿于時論者耶!元仁宗延祐二年,定科舉經義經疑取士條格,《春秋》用三傳及胡安國《傳》。
然祁門汪克寬德輔作《春秋纂疏》三十卷,一以安國為主。
而明成祖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等撰定《春秋大全》七十卷,即用克寬之《胡傳纂疏》為藍本焉。
自是胡《傳》行而三傳悉廢。
儒者馴乃棄經不讀,惟以安國之《傳》為主,明儒所謂經義者,實安國之《傳》義而已。
故有明一代《春秋》之學為最陋,而其端實于元發之。
此元、明兩代之《春秋》學所為卑之無甚高論者也。
獨有可特筆者,元之二家,曰慶元程端學積齋,曰休甯趙汸子常;明之二家,曰長洲陸粲子餘,曰太倉傅遜士凱。
四人者,主張不同,方法亦不同。
程端學作《春秋三傳辨疑》二十卷,其書以攻駁三傳為主,凡端學以為可疑者,皆摘錄經文、傳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廢傳之心,而百計以求其瑕類,求之不得,則以不可信一語概之。
蓋不信三傳之說,創于啖助、陸淳,逮宋析為三派:有棄傳而不駁傳者,厥以孫複之《春秋尊王發微》為最著;有駁三傳之義例者,厥以劉敞之《春秋權衡》為最著;有駁三傳之典故者,厥以葉夢得之《春秋谳》為最著。
至于端學,乃兼三派而用之,且并以《左傳》為僞撰,推波助瀾,罔顧其安。
而作《春秋本義》三十卷,則頗能糾正胡安國《傳》之失,而所采自三傳而下,凡一百七十六家,中多宋儒孫複以後之說,其書佚者十之九,則可謂集宋學之大成者矣。
至其作《春秋或問》十卷,則曆舉諸家,各加抨擊,雖過疑三傳,未免乖方,至于宋代諸儒,一切深刻瑣碎之談,附會牽合之論,罔不并舉而摧陷焉。
是搜采宋學之總彙者端學,而廓清宋儒之矯誣者亦端學也。
至趙汸淹貫三傳,所撰《春秋集傳》十五卷、《春秋屬辭》十五卷、《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皆據傳求經,多由考證得之,不似程端學之好騁臆說。
蓋汸之說《春秋》,以《左氏傳》為主,注則宗杜預。
《左》有不及者,以《公羊》、《穀梁》二傳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陳傅良《左傳章旨》通之。
其大旨謂:“杜偏于《左》,傅良偏于《穀梁》。
若用陳之長以補杜之短,用《公》、《穀》之是以救《左傳》之非,則兩者兼得。
筆削義例,觸類貫通,傳注得失,辨釋悉當,不獨有補于杜《解》,為功于《左傳》,即聖人不言之旨,亦灼然可見。
”因反複辨讨,出入百家,究其得失,即陳傅良《章旨》附于杜注之下,成《春秋左氏傳補注》,于杜注有未備者,頗采孔穎達之疏暢述之,蓋征實之學,與虛騰高論者終有别也。
惟趙汸譏陳傅良《春秋後傳》之貫通三傳,謂“公、穀與左氏終是異師”,頗中其失。
然漢尹更始之《章句》,晉劉兆之《全綜》,已開貫通三傳之先路,奚必獨繩陳
惟杜《解》既嫌強經就傳,而孔《疏》亦過申杜抑劉,于劉之緻規于杜者,一切以為非是,斯又笃信專門之過。
而與共參定者,則有四門博士楊士勳焉。
士勳兼明《穀梁》,又為範甯《春秋穀梁傳集解》作疏。
其書不及穎達杜《疏》之赅洽,然諸儒言《左傳》者多,言《公》、《穀》者少,既乏憑借之資,而孔《疏》成于衆手,此則出于一人,複鮮佐助之力,詳略殊觀,固其宜也。
惟範甯《傳例》全書已佚,散附《集解》,而《疏》中所引,有稱“範氏略例”者,有稱“範例”者,有稱“範氏别例”者,凡二十餘條,皆在《集解》所附之外,其雲“别例”者,蓋範氏注中已有例,而此别出故也。
中如桓元年疏引範氏《例》雲“《春秋》上下無王者凡一百有八”,莊二十二年“夏雨,大災”疏引範《例》雲“災十有二,内則書日,外則書時”,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疏引範《略例》雲“祭祀例有九,皆書月以示譏”,如此之類,皆胪次其事以見義類而已。
蓋《春秋》無達例,但屬辭比事,胪列書法之同異,有可以心知其義者,則為之說,其不可知者,則阙之而不為曲說,斯可以推見範《例》之矜慎焉。
士勳疏述之功,不可沒也。
《公羊傳》自何休《解诂》以後,罕有為之疏者,世傳徐彥,不知何代,其疏“葬桓王”一條[7],全襲用楊士勳《穀梁傳疏》,知在士勳之後,而《疏》文自設問答,文繁語複,或者故襲《公羊》之文體耶?惟《左傳》附經,始于杜預,《穀梁》附經,疑自範甯,而《公羊傳》附經,則不知始自何人。
觀何休《解诂》但釋傳而不釋經,與杜、範異例,知漢末猶自别行。
後世所傳《漢石經》殘字,《公羊傳》亦無經文,足以互證。
今本以傳附經,或徐彥作《疏》之時所合并欤?自是《春秋》三傳之疏備。
然《春秋》之學,至唐而疏通證明,集漢诂之大成;亦至唐而風氣獨開,導宋學之先路。
肅、代之世,有潤州丹陽縣主簿趙郡啖助叔佐者,明《春秋》,撰《統例》,務在考三傳得失,彌縫阙漏,故其論多異先儒,如謂:“《左傳》非丘明所作。
獨詳周、晉、齊、宋、楚、鄭之事,乃左氏得此數國之史,以授門人,義則口傳,未形竹帛。
後代學者乃演而通之,編次年月以為傳記,又雜采各國諸卿家傳及蔔書、夢書、占書、縱橫、小說,故序事雖多,釋經殊少,猶不若《公羊》、《穀梁》之于經為密。
《公羊》、《穀梁》初亦口授。
公羊名高,穀梁名赤,未必是實。
《漢書》丘明授魯曾申,申傳吳起,自起六傳至賈誼等說,亦皆附會。
”又雲:“《春秋》之文簡易。
先儒各守一傳,不肯相通,互相彈射,其弊滋甚。
”自啖助之說出而風氣漸變。
大抵啖助以前,學者皆專門名家,苟有不通,甯言《經》誤,其失也固陋。
啖助以後,學者喜援《經》擊《傳》,其或未明,則憑私臆決,其失也穿鑿。
助之學,傳于洋州刺史河東趙匡伯循、給事中吳郡陸淳伯沖。
淳因助《統例》,僅成六卷,遂與助之子曰異者,裒錄遺文,增纂《統例》,請匡損益,成《春秋集傳纂例》十卷,又本褒貶之意,更為《春秋微旨》三卷,條别三傳,折衷啖、趙,以朱墨記其勝否,又摭三傳之不入《纂例》者,駁正啖、趙之說,以明去取之意,成《春秋集傳辨疑》十卷。
蓋啖助之學,至淳而發揮旁通也。
然淳之闡發師說,亦有變本而加厲者。
啖助以為:“《左氏》叙事雖多,解經意殊少。
《公》、《穀》傳經,密于《左氏》。
然《左氏》比餘傳,其功最高,博采諸家,叙事尤備,能令百代之下,頗見本末,因以求意,經文可知。
”則亦未甚深非,至淳則直謂“《左氏》淺于《公》、《穀》,誣謬實繁”。
啖助以為:“左氏、公羊、穀梁皆孔門後之門人。
但公、穀守經,左氏通史,其體異爾。
惟三傳之義,本皆口傳,《左傳》亦非丘明自作。
”至淳則直謂:“左氏非丘明。
丘明,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佚、遲任之流。
焚書之後,學者見《傳》及《國語》俱題左氏,遂引以為丘明。
然自古豈止一丘明姓左乎?且《左傳》、《國語》,文體不倫,叙事多乖,定非一人所為也。
”此則闡發師說而變本加厲者也。
然今世所傳合三傳為一書者,實自淳之《纂例》始。
淳本啖助之說,雜采三傳,以意去取,合為此書,變專家為通學,是《春秋》經學一大變。
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
如平陽孫複明複之撰《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新喻劉敞原父之撰《春秋權衡》十七卷、《春秋傳》十五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傳說例》一卷,高郵孫覺莘老之《春秋經解》十三卷,涪陵崔子方彥直之撰《春秋經解》十二卷、《春秋本例》二十卷、《春秋例要》一卷,吳縣葉夢得石林之撰《春秋傳》二十卷、《春秋考》十六卷、《春秋谳》二十二卷,壽州呂本中居仁之撰《春秋集解》三十卷,崇安胡安國康侯之撰《春秋傳》三十卷,鄞縣高闶抑崇之撰《春秋集注》四十卷,瑞安陳傅良君舉之撰《春秋後傳》十二卷,南安呂大圭圭叔之撰《春秋或問》二十卷、附《春秋五論》一卷,眉山家铉翁則堂之撰《春秋詳說》三十卷,皆焯然名家,著有成書者。
其中以孫複為最先,劉敞為最優,而胡安國為最顯。
孫複沿啖、陸之餘波,幾于盡廢三傳。
而劉敞則不盡從傳,亦不盡廢傳,進退諸說,往往依經立義,不似複之意為斷制。
此亦說貴征實之一征也。
胡安國之撰《春秋傳》,自草創至于成書,初稿不留一字,其用意亦勤矣。
顧其書作于南渡之後,故感激時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不必一一悉合于經旨,在宋儒《春秋》之書,名最高而品斯下焉。
餘考宋儒之說《春秋》者,蓋往往推衍啖、陸之說。
葉夢得曰:“《左氏》傳事不傳義,是以詳于史而事未必實。
《公羊》、《穀梁》傳義不傳事,是以詳于經而義未必當。
”胡安國曰:“事莫備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義莫精于《穀梁》。
”朱子曰:“《左氏》是史學,《公》、《穀》是經學。
史學者記得事卻詳,于道理上便差。
經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
”又曰:“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隻是不知大義,專去小處理會,往往不曾講學。
公、穀考事甚疏,然義理卻精,二人乃是經生,傳得許多說話,往往不曾見國史。
”呂大圭曰:“《左氏》熟于事,《公》、《穀》深于理。
蓋左氏曾見國史,而公、穀乃經生也。
”此推衍啖助“公、穀守經,左氏通史”之說也。
臨川王安石介甫有《左氏解》一卷,證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今佚其書,不知十一事者何據。
或問程子曰:“左氏是丘明否?”曰:“傳無丘明字,故不可考。
”葉夢得撰《春秋谳》,據《左傳》末載“韓、魏反而喪之”之語,謂“知伯亡時,左氏猶在”,斷以為戰國時人。
莆田鄭樵漁仲《六經奧論》雲:“《左氏》終紀韓、魏智伯之事,又舉趙襄子之谥。
若以為丘明,自獲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
使丘明與孔子同時,不應孔子既沒七十有八年之後,丘明猶能著書。
此左氏為六國人,明驗一也。
《左氏》:‘戰于麻隧,秦師敗績,獲不更女父。
’又雲:‘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及晉師戰于栎。
’秦至孝公時,立賞級之爵,乃有不更、庶長之号。
明驗二也。
左氏雲:‘虞不臘矣。
’秦至惠王十二年初臘。
明驗三也。
左氏師承鄒衍之說而稱帝王子孫。
齊威王時,鄒衍推五德終始之運。
明驗四也。
《左氏》言分星,皆準堪輿。
按韓、魏分晉之後,而堪輿十二次‘始于趙分曰大梁’之語。
明驗五也。
《左氏》雲:‘左師展将以公乘馬而歸。
’按三代時,有車戰,無騎兵,惟蘇秦合從六國,始有‘車千乘,騎萬匹’之語。
明驗六也。
《左氏》序呂相絕秦,聲子說齊,其為雄辯狙詐,真遊說之士,捭阖之辭。
明驗七也。
左氏之書,序晉、楚事,如‘楚師熸’、‘猶拾渖’等語,則左氏為楚人。
明驗八也。
據此八驗,知左氏為六國時人,非丘明矣。
”朱子亦謂:“‘虞不臘矣’為秦人之語。
”與鄭樵同。
此推衍陸淳“左氏非丘明”之說也。
惟重證驗,主事實,殆有勝于陸淳之懸想鑿空者焉。
然宋自孫複之祖陸淳,人人以臆見說《春秋》,惡舊說之害己也,則舉三傳義例而廢之,又惡《左氏》所載證據分明,不能縱橫颠倒,惟所欲言也,則并舉《左傳》事迹而廢之。
譬諸治獄,務毀案牍之文,滅證佐之口,則是非曲直,乃可惟所斷而莫之争也。
獨眉山蘇轍子由撰《春秋集傳》十二卷,大意以世人多師孫複,不複信史,故簡别《公》、《穀》,一以《左氏》為本,蓋二傳之意測者難信而《左氏》之征史者有據也。
金華呂祖謙伯恭之學,于《左傳》最深,其發揮《左傳》者,則有《春秋左氏傳說》二十卷、《續說》十二卷、《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
然據事抒論,意不在通經。
福清林栗黃中撰《春秋經傳集解》三十三卷,則尤專主《左氏》而黜《公》、《穀》。
惟林栗指《左傳》之“君子曰”為劉歆所加,而資州李石方丹著《左氏君子例》一卷,則以為《左傳》有所謂“君子曰”者,蓋皆示後學以褒貶大法雲。
蒲江魏了翁鶴山節錄杜注、孔疏,每條前為标題,而系以先後次第,成《春秋左傳要義》三十一卷。
其書于疏中日月名氏之曲說,煩重瑣屑者,多刊除不錄,而名物度數之間,則删繁舉要,本末粲然。
蓋左氏之書,詳于典制,三代之文章禮樂,猶可以考見其大凡,其遠勝《公》、《穀》,實在于此,了翁所輯,蓋庶乎得其要領者。
丹稜程公說克齋則取《春秋》經傳,仿司馬遷書,為年譜、名譜、曆法、天文、五行、疆理、禮樂、征伐、職官諸書,周、魯、齊、宋、晉、楚以下大小國《世本》,成《春秋分紀》九十卷,條别件系,附以序論。
清儒顧棟高之《春秋大事表》大略仿焉。
斯與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俱為《左》學之津梁也。
是皆刻意于《左氏》之書者,倘以廁于宋儒之間,殆所謂抗心獨往,而不囿于時論者耶!元仁宗延祐二年,定科舉經義經疑取士條格,《春秋》用三傳及胡安國《傳》。
然祁門汪克寬德輔作《春秋纂疏》三十卷,一以安國為主。
而明成祖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等撰定《春秋大全》七十卷,即用克寬之《胡傳纂疏》為藍本焉。
自是胡《傳》行而三傳悉廢。
儒者馴乃棄經不讀,惟以安國之《傳》為主,明儒所謂經義者,實安國之《傳》義而已。
故有明一代《春秋》之學為最陋,而其端實于元發之。
此元、明兩代之《春秋》學所為卑之無甚高論者也。
獨有可特筆者,元之二家,曰慶元程端學積齋,曰休甯趙汸子常;明之二家,曰長洲陸粲子餘,曰太倉傅遜士凱。
四人者,主張不同,方法亦不同。
程端學作《春秋三傳辨疑》二十卷,其書以攻駁三傳為主,凡端學以為可疑者,皆摘錄經文、傳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廢傳之心,而百計以求其瑕類,求之不得,則以不可信一語概之。
蓋不信三傳之說,創于啖助、陸淳,逮宋析為三派:有棄傳而不駁傳者,厥以孫複之《春秋尊王發微》為最著;有駁三傳之義例者,厥以劉敞之《春秋權衡》為最著;有駁三傳之典故者,厥以葉夢得之《春秋谳》為最著。
至于端學,乃兼三派而用之,且并以《左傳》為僞撰,推波助瀾,罔顧其安。
而作《春秋本義》三十卷,則頗能糾正胡安國《傳》之失,而所采自三傳而下,凡一百七十六家,中多宋儒孫複以後之說,其書佚者十之九,則可謂集宋學之大成者矣。
至其作《春秋或問》十卷,則曆舉諸家,各加抨擊,雖過疑三傳,未免乖方,至于宋代諸儒,一切深刻瑣碎之談,附會牽合之論,罔不并舉而摧陷焉。
是搜采宋學之總彙者端學,而廓清宋儒之矯誣者亦端學也。
至趙汸淹貫三傳,所撰《春秋集傳》十五卷、《春秋屬辭》十五卷、《春秋左氏傳補注》十卷,皆據傳求經,多由考證得之,不似程端學之好騁臆說。
蓋汸之說《春秋》,以《左氏傳》為主,注則宗杜預。
《左》有不及者,以《公羊》、《穀梁》二傳通之;杜所不及者,以陳傅良《左傳章旨》通之。
其大旨謂:“杜偏于《左》,傅良偏于《穀梁》。
若用陳之長以補杜之短,用《公》、《穀》之是以救《左傳》之非,則兩者兼得。
筆削義例,觸類貫通,傳注得失,辨釋悉當,不獨有補于杜《解》,為功于《左傳》,即聖人不言之旨,亦灼然可見。
”因反複辨讨,出入百家,究其得失,即陳傅良《章旨》附于杜注之下,成《春秋左氏傳補注》,于杜注有未備者,頗采孔穎達之疏暢述之,蓋征實之學,與虛騰高論者終有别也。
惟趙汸譏陳傅良《春秋後傳》之貫通三傳,謂“公、穀與左氏終是異師”,頗中其失。
然漢尹更始之《章句》,晉劉兆之《全綜》,已開貫通三傳之先路,奚必獨繩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