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志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條撰成《春秋左氏長義》二十卷,奏之,曰:“臣謹摘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紀綱。
其餘同《公羊》者十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
至如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已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谶合者,先帝不遺刍荛,省納臣言,寫其傳诂,藏之秘書。
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诋挫諸儒。
諸儒内懷不服,相與排之,從是攻擊《左氏》,遂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圖谶,故令中道而廢。
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幹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
且三代異物、損益随時,故先帝博觀異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複立梁丘,《尚書》歐陽,複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異,亦猶是也。
又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五經家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
其所發明,補益實多。
”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顔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然逵之所為稱引《左氏》義長者,特迂怪可笑,附托圖谶,獻媚世主以行其學耳。
論者以為匪其本也。
然《左氏》由是行于世。
八年,乃诏諸儒各選高才受《左氏》、《穀梁春秋》,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扶風馬融季長嘗欲訓《左氏春秋》,既見逵及鄭衆所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但著《三傳異同說》。
北海鄭玄康成始事京兆第五元先,通《公羊春秋》,既因涿郡盧植子幹事馬融,遂明《左氏》,乃發《公羊墨守》,針《左氏膏肓》,起《穀梁廢疾》,以緻難于何休。
又以休有《春秋漢議》,作書二卷駁之,《隋書·經籍志》所著《駁何氏漢議》者是也。
休見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興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争論古今學。
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公羊》微而《左氏》興。
玄作《左氏傳注》,未成,以與河南服虔子慎,作《春秋左氏傳解誼》三十一卷,亦以《左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成《春秋漢議駁》二卷,又以何休重難《左氏》,撰《春秋左氏膏肓釋痾》十卷、《春秋成長說》九卷、《春秋塞難》三卷,斯亦針起何疾,申明《左》指者也。
然《左傳》猶未置博士。
會靈帝立太學《石經》,盧植乃上書請置博士,為立學官,謂“與《春秋》共相表裡”也。
陳國颍容子嚴者,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
于獻帝初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
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
而同時南陽謝該文儀亦以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
河東樂詳條《左氏》疑滞七十二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于世。
斯則東京《左》學之後勁也已。
漢祚既衰,鼎分三國。
言《春秋》者,魏有司徒東海王朗景興,撰《春秋左氏傳》十二卷。
而朗子太常肅字子雍,能傳父學,撰《春秋左氏傳》三十卷、《春秋外傳章句》一卷、注二十二卷。
大司農弘農董遇季直撰《春秋左氏傳章句》三十卷[4],樂平太守糜信撰《春秋說要》十卷、《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理何氏漢議》二卷。
中散大夫谯郡嵇康撰《春秋左氏傳音》三卷,大長秋韓益撰《春秋三傳論》十卷。
而高貴鄉公以帝子窮經,撰《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斯稱儒林之盛事焉。
蜀亡傳《春秋》者,吳則有騎都尉會稽虞翻仲翔,撰《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尚書仆射丹陽唐固子正撰《春秋穀梁傳注》十三卷、《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中書侍郎雲陽韋昭宏嗣撰《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
《春秋外傳國語》者,傳雲自左丘明,既為《春秋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别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别為《國語》二十一篇,亦曰《外傳》者,《春秋》以魯為内,以諸國為外,外國所傳之事也。
其文以方《内傳》,或重出而小異。
自鄭衆為之解诂,而漢、魏儒者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
然鄭衆解诂以下,諸家并亡,獨韋昭之注存。
自序稱兼采鄭衆、賈逵、虞翻、唐固。
今考所引鄭說、虞說,寥寥數條,惟賈、唐二家,援據駁正為多,凡所發正六十七事。
而三國之言《公羊》者,僅見魏河南尹丞高唐劉寔子真之撰《春秋條例》十一卷、《春秋公羊達義》三卷焉。
晉武帝既禅魏祚,遂并吳國,蓋鎮南大将軍京兆杜預元凱之謀為多。
預博學多通,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特舉劉歆、賈徽父子、許淑、颍容之違以見同異,大指以為:“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獨劉子駿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淑卿,皆先儒之美者也。
末有颍子嚴者,雖淺近,亦複名家。
其它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于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而更膚引《公羊》、《穀梁》,适足自亂。
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
經之條貫,必出于傳。
傳之義例,總歸諸凡。
其發凡以言例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
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
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
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
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
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
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緣陵之類是也。
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
參會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
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
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
四曰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獻捷之類是也。
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
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
推五體以尋經旨,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
”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
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
比老乃成,自雲有《左傳》癖。
然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未之重。
獨秘書監長安摯虞仲洽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
《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
”蓋《左氏》初行,學者不得其例,故傅會《公羊》以就其說,亦猶佛典初興,學者多以老、莊皮傅。
而預生諸儒後,始專以《左氏》凡例為揭橥,不複雜引二傳,此其所以來“《左氏》忠臣”之稱也。
然後賢短預,或頗未同,究厥所以,條為三事:蓋鄭注《周禮》,先引杜、鄭,韋注《國語》,明征賈、唐,言必稱先,不敢掠美。
預乃空舉劉、賈、許、颍,而《集解》中不著其名,混昔賢于己說,迹近幹沒,其失一也。
預解不舉所出,劉與許、颍之說盡亡,賈、服二家,尚存厓略。
預舉四家而不及服,其失二也。
長于星曆地理,而吝于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又言地理,好為臆說,未能揆度遠近,辄以影附今地,其失[5]三也。
且又棄經信傳,曲為之說,或直謂是經誤。
預自雲有《左傳》癖,若此之類,得不謂之癖欤?預之《集解》,與服虔并立國學,然預書盛行,而服義寝微。
上黨續鹹孝宗師事預,專《春秋左氏》。
又有東平劉兆延世者,與預同時,而治《春秋》不主墨守,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途,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
《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其長義以通之。
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穀梁》解诂,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别。
而同時濟北氾毓稚春之撰《春秋釋疑》,亦合三傳為之解注。
二人書皆不傳,倘預之所謂“膚引《公》、《穀》,适足自亂”者乎?既晉道中替,元帝踐阼江左,诏《春秋左氏傳》杜氏、服氏博士各一人。
其《公羊》、《穀梁》省不置。
太常荀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丘明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
然公羊高親受子夏,辭義清隽,斷決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
穀梁赤師徒相傳,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三傳雖同曰《春秋》,而發端異趣,此則義則戰争之場,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
博士宜各置一人。
”诏曰:“《穀梁》膚淺,不足置博士。
它如奏。
”會有兵事,而《公羊》亦不卒立。
然終東晉之世,言《公羊》者,僅車騎将車鄢陵庾翼稚恭問王愆期答之《春秋公羊論》二卷,著《隋書·經籍志》而已,殆絕學矣。
言《穀梁》者則有廣陵太守魯國孔衍舒元之《春秋穀梁傳》十四卷,豫章太守範甯武子之《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春秋穀梁傳例》一卷,骁騎将軍[6]姑幕徐邈之《春秋穀梁傳》十二卷、《春秋穀梁傳義》十卷、《答春秋穀梁義》三卷,具著《隋書·經籍志》,罕有見者。
獨範甯之《集解》,獲傳于後焉。
考甯之《穀梁》,本出家學,其父散騎常侍汪字玄平者,嘗率門生故吏兄弟子侄,研講六籍,次及三傳。
《左氏》則有服、杜之注,《公羊》則有何、嚴之訓,而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
于是商略名例,敷陳疑滞,博示諸儒同異之說。
至甯撰次諸子,各記姓名,故曰《集解》。
惟《漢書·藝文志》載《公羊》、《穀梁》二家經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則經、傳初亦别編,而甯《集解》乃分傳附經并注之,疑即甯之所合。
中“公觀魚于棠”、“葬桓王”、“杞伯來逆叔姬之喪”、“曹伯廬卒于師”、“天王殺其弟佞夫”五事,皆冠以“傳曰”,惟“葬桓王”一事,與《左傳》合,餘皆不知所引何傳。
疑甯分傳附經之時,皆冠以“傳曰”,如鄭玄、王弼之《易》有“彖曰”、“象曰”之例。
傳義未安,多稱“未詳”,經指不通,直雲“不達”,不望文而曲說,不墨守以護傳,多聞阙疑,蓋慎之也。
《晉書》本傳稱“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既而徐邈複為之注,世亦稱之”,是邈注在《集解》之後。
今《集解》中乃多引邈注,未詳其故。
所著《春秋穀梁傳例》一卷,今佚,然《集解》中時有“《傳例》曰”,或學者以便研讨,而割裂其文,散附《集解》欤?然何休《解诂》專主《公羊》,杜預《集解》一宗《左氏》,雖義有拘閡,必曲為解說,蓋家法然也。
獨範甯兼采三傳,不主《穀梁》,開唐啖、趙、陸之先,異漢儒專家之學,蓋經學至此一變。
雖譏十家《穀梁》之引《左氏》、《公羊》,違反文義,而指在擇善,多引杜預,此則述《左》家之義,說《穀梁》之傳,己以譏人,而未自反者焉。
杜預之玄孫曰坦,坦弟骥,于宋朝并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左傳》杜《解》。
北朝自魏末河北大儒徐遵明子判門下講服《解》。
平原張買奴,河間馬敬德、邢峙,樂城張思伯,渤海劉晝、鮑季詳、鮑長暄,并得服氏之精。
又有衛凱、陳達、潘叔虔,雖不出徐氏之門,亦為通解。
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預所注。
其江左儒生俱服膺杜氏。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河東崔靈恩遍習三傳,撰有《左氏經傳義》及《條例》、《公羊穀梁文句義》凡一百三十卷。
而《左傳》先習服解,仕魏,為太常博士,以天監十三年歸梁,而服解不為江東所行,乃改說杜義,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義》以明之。
時會稽虞僧誕為國子助教,最精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答靈恩,世并傳焉。
杜《解》既行,而為義疏者,則有梁國子博士武康沈文阿國衡、隋太學博士景城劉炫光伯暨蘇寬之屬。
然沈氏長于義理例,疏于經傳。
蘇氏則全不體本文,惟旁攻賈、服。
劉炫聰惠辨博,固為罕俦,然意在矜伐,性好非毀,規杜氏之失凡一百七十餘事,習杜義而攻杜氏,或者比之蠹生于木而還食其木,非其理也。
然視二家差有可觀,所為規杜有騁臆失據者,亦有惬心餍理者。
既唐
其餘同《公羊》者十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
至如祭仲、紀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其相殊絕,固已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分明。
臣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谶合者,先帝不遺刍荛,省納臣言,寫其傳诂,藏之秘書。
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诋挫諸儒。
諸儒内懷不服,相與排之,從是攻擊《左氏》,遂為重仇。
至光武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圖谶,故令中道而廢。
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
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幹弱枝,勸善戒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
且三代異物、損益随時,故先帝博觀異家,各有所采。
《易》有施、孟,複立梁丘,《尚書》歐陽,複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異,亦猶是也。
又五經家皆無以證圖谶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五經家皆言颛顼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
《左氏》以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谶所謂帝宣也。
如令堯不得為火,則漢不得為赤。
其所發明,補益實多。
”書奏,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顔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
然逵之所為稱引《左氏》義長者,特迂怪可笑,附托圖谶,獻媚世主以行其學耳。
論者以為匪其本也。
然《左氏》由是行于世。
八年,乃诏諸儒各選高才受《左氏》、《穀梁春秋》,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扶風馬融季長嘗欲訓《左氏春秋》,既見逵及鄭衆所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但著《三傳異同說》。
北海鄭玄康成始事京兆第五元先,通《公羊春秋》,既因涿郡盧植子幹事馬融,遂明《左氏》,乃發《公羊墨守》,針《左氏膏肓》,起《穀梁廢疾》,以緻難于何休。
又以休有《春秋漢議》,作書二卷駁之,《隋書·經籍志》所著《駁何氏漢議》者是也。
休見歎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興之後,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争論古今學。
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公羊》微而《左氏》興。
玄作《左氏傳注》,未成,以與河南服虔子慎,作《春秋左氏傳解誼》三十一卷,亦以《左傳》駁何休之所駁漢事六十條,成《春秋漢議駁》二卷,又以何休重難《左氏》,撰《春秋左氏膏肓釋痾》十卷、《春秋成長說》九卷、《春秋塞難》三卷,斯亦針起何疾,申明《左》指者也。
然《左傳》猶未置博士。
會靈帝立太學《石經》,盧植乃上書請置博士,為立學官,謂“與《春秋》共相表裡”也。
陳國颍容子嚴者,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事太尉楊賜。
于獻帝初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
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
而同時南陽謝該文儀亦以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
河東樂詳條《左氏》疑滞七十二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于世。
斯則東京《左》學之後勁也已。
漢祚既衰,鼎分三國。
言《春秋》者,魏有司徒東海王朗景興,撰《春秋左氏傳》十二卷。
而朗子太常肅字子雍,能傳父學,撰《春秋左氏傳》三十卷、《春秋外傳章句》一卷、注二十二卷。
大司農弘農董遇季直撰《春秋左氏傳章句》三十卷[4],樂平太守糜信撰《春秋說要》十卷、《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理何氏漢議》二卷。
中散大夫谯郡嵇康撰《春秋左氏傳音》三卷,大長秋韓益撰《春秋三傳論》十卷。
而高貴鄉公以帝子窮經,撰《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斯稱儒林之盛事焉。
蜀亡傳《春秋》者,吳則有騎都尉會稽虞翻仲翔,撰《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尚書仆射丹陽唐固子正撰《春秋穀梁傳注》十三卷、《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中書侍郎雲陽韋昭宏嗣撰《春秋外傳國語注》二十一卷。
《春秋外傳國語》者,傳雲自左丘明,既為《春秋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别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起自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别為《國語》二十一篇,亦曰《外傳》者,《春秋》以魯為内,以諸國為外,外國所傳之事也。
其文以方《内傳》,或重出而小異。
自鄭衆為之解诂,而漢、魏儒者并申以注釋,治其章句,此亦六經之流,三傳之亞也。
然鄭衆解诂以下,諸家并亡,獨韋昭之注存。
自序稱兼采鄭衆、賈逵、虞翻、唐固。
今考所引鄭說、虞說,寥寥數條,惟賈、唐二家,援據駁正為多,凡所發正六十七事。
而三國之言《公羊》者,僅見魏河南尹丞高唐劉寔子真之撰《春秋條例》十一卷、《春秋公羊達義》三卷焉。
晉武帝既禅魏祚,遂并吳國,蓋鎮南大将軍京兆杜預元凱之謀為多。
預博學多通,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特舉劉歆、賈徽父子、許淑、颍容之違以見同異,大指以為:“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獨劉子駿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淑卿,皆先儒之美者也。
末有颍子嚴者,雖淺近,亦複名家。
其它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祖述,于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沒而不說,而更膚引《公羊》、《穀梁》,适足自亂。
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
經之條貫,必出于傳。
傳之義例,總歸諸凡。
其發凡以言例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
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
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
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
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
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
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緣陵之類是也。
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
參會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
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
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
四曰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獻捷之類是也。
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
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
推五體以尋經旨,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志也。
”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
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
比老乃成,自雲有《左傳》癖。
然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未之重。
獨秘書監長安摯虞仲洽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
《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
”蓋《左氏》初行,學者不得其例,故傅會《公羊》以就其說,亦猶佛典初興,學者多以老、莊皮傅。
而預生諸儒後,始專以《左氏》凡例為揭橥,不複雜引二傳,此其所以來“《左氏》忠臣”之稱也。
然後賢短預,或頗未同,究厥所以,條為三事:蓋鄭注《周禮》,先引杜、鄭,韋注《國語》,明征賈、唐,言必稱先,不敢掠美。
預乃空舉劉、賈、許、颍,而《集解》中不著其名,混昔賢于己說,迹近幹沒,其失一也。
預解不舉所出,劉與許、颍之說盡亡,賈、服二家,尚存厓略。
預舉四家而不及服,其失二也。
長于星曆地理,而吝于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又言地理,好為臆說,未能揆度遠近,辄以影附今地,其失[5]三也。
且又棄經信傳,曲為之說,或直謂是經誤。
預自雲有《左傳》癖,若此之類,得不謂之癖欤?預之《集解》,與服虔并立國學,然預書盛行,而服義寝微。
上黨續鹹孝宗師事預,專《春秋左氏》。
又有東平劉兆延世者,與預同時,而治《春秋》不主墨守,以《春秋》一經而三家殊途,乃思三家之異,合而通之。
《周禮》有調人之官,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皆論其首尾,使大義無乖,時有不合者,舉其長義以通之。
又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綜》,《公羊》、《穀梁》解诂,皆納經傳中,朱書以别。
而同時濟北氾毓稚春之撰《春秋釋疑》,亦合三傳為之解注。
二人書皆不傳,倘預之所謂“膚引《公》、《穀》,适足自亂”者乎?既晉道中替,元帝踐阼江左,诏《春秋左氏傳》杜氏、服氏博士各一人。
其《公羊》、《穀梁》省不置。
太常荀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丘明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
然公羊高親受子夏,辭義清隽,斷決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
穀梁赤師徒相傳,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
三傳雖同曰《春秋》,而發端異趣,此則義則戰争之場,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
博士宜各置一人。
”诏曰:“《穀梁》膚淺,不足置博士。
它如奏。
”會有兵事,而《公羊》亦不卒立。
然終東晉之世,言《公羊》者,僅車騎将車鄢陵庾翼稚恭問王愆期答之《春秋公羊論》二卷,著《隋書·經籍志》而已,殆絕學矣。
言《穀梁》者則有廣陵太守魯國孔衍舒元之《春秋穀梁傳》十四卷,豫章太守範甯武子之《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春秋穀梁傳例》一卷,骁騎将軍[6]姑幕徐邈之《春秋穀梁傳》十二卷、《春秋穀梁傳義》十卷、《答春秋穀梁義》三卷,具著《隋書·經籍志》,罕有見者。
獨範甯之《集解》,獲傳于後焉。
考甯之《穀梁》,本出家學,其父散騎常侍汪字玄平者,嘗率門生故吏兄弟子侄,研講六籍,次及三傳。
《左氏》則有服、杜之注,《公羊》則有何、嚴之訓,而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
于是商略名例,敷陳疑滞,博示諸儒同異之說。
至甯撰次諸子,各記姓名,故曰《集解》。
惟《漢書·藝文志》載《公羊》、《穀梁》二家經十一卷,《穀梁傳》十一卷,則經、傳初亦别編,而甯《集解》乃分傳附經并注之,疑即甯之所合。
中“公觀魚于棠”、“葬桓王”、“杞伯來逆叔姬之喪”、“曹伯廬卒于師”、“天王殺其弟佞夫”五事,皆冠以“傳曰”,惟“葬桓王”一事,與《左傳》合,餘皆不知所引何傳。
疑甯分傳附經之時,皆冠以“傳曰”,如鄭玄、王弼之《易》有“彖曰”、“象曰”之例。
傳義未安,多稱“未詳”,經指不通,直雲“不達”,不望文而曲說,不墨守以護傳,多聞阙疑,蓋慎之也。
《晉書》本傳稱“其義精審,為世所重。
既而徐邈複為之注,世亦稱之”,是邈注在《集解》之後。
今《集解》中乃多引邈注,未詳其故。
所著《春秋穀梁傳例》一卷,今佚,然《集解》中時有“《傳例》曰”,或學者以便研讨,而割裂其文,散附《集解》欤?然何休《解诂》專主《公羊》,杜預《集解》一宗《左氏》,雖義有拘閡,必曲為解說,蓋家法然也。
獨範甯兼采三傳,不主《穀梁》,開唐啖、趙、陸之先,異漢儒專家之學,蓋經學至此一變。
雖譏十家《穀梁》之引《左氏》、《公羊》,違反文義,而指在擇善,多引杜預,此則述《左》家之義,說《穀梁》之傳,己以譏人,而未自反者焉。
杜預之玄孫曰坦,坦弟骥,于宋朝并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左傳》杜《解》。
北朝自魏末河北大儒徐遵明子判門下講服《解》。
平原張買奴,河間馬敬德、邢峙,樂城張思伯,渤海劉晝、鮑季詳、鮑長暄,并得服氏之精。
又有衛凱、陳達、潘叔虔,雖不出徐氏之門,亦為通解。
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預所注。
其江左儒生俱服膺杜氏。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河東崔靈恩遍習三傳,撰有《左氏經傳義》及《條例》、《公羊穀梁文句義》凡一百三十卷。
而《左傳》先習服解,仕魏,為太常博士,以天監十三年歸梁,而服解不為江東所行,乃改說杜義,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義》以明之。
時會稽虞僧誕為國子助教,最精杜學,因作《申杜難服》以答靈恩,世并傳焉。
杜《解》既行,而為義疏者,則有梁國子博士武康沈文阿國衡、隋太學博士景城劉炫光伯暨蘇寬之屬。
然沈氏長于義理例,疏于經傳。
蘇氏則全不體本文,惟旁攻賈、服。
劉炫聰惠辨博,固為罕俦,然意在矜伐,性好非毀,規杜氏之失凡一百七十餘事,習杜義而攻杜氏,或者比之蠹生于木而還食其木,非其理也。
然視二家差有可觀,所為規杜有騁臆失據者,亦有惬心餍理者。
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