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志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複私問《穀梁》而善之。
其後寝微,惟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
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才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複受《穀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笃。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
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谏大夫給事中。
後有過,左遷平陵令。
複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
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将,選郎十人從受。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征江公孫為博士。
劉向以故谏大夫通達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
江博士複死,乃征周慶、丁姓待诏保宮,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
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
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诏劉向、周慶、丁姓并論。
《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
慶、姓皆為博士。
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為博士,至長沙太傅,徒衆尤盛。
尹更始為谏大夫、長樂戶将,撰《春秋穀梁傳》十五卷,見《隋書·經籍志》,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鹹及汝南翟方進、琅玡房鳳。
鳳,字子元,哀帝時,累擢光祿大夫、五官中郎将。
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内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
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
皆謂“《左氏》為不傳《春秋》”,不肯對。
歆于是數見丞相孔光,為言《左氏》以求助。
光卒不肯。
惟鳳、龔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
大司空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三人皆出外補吏,而鳳補九江太守,至青州牧。
始胡常事江博士,江博士死,乃與鳳俱事尹更始,授梁蕭秉君房,王莽時為講學大夫。
由是《穀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翟方進雖受《穀梁》于尹更始,然好《左氏傳》,其《左氏》則劉歆師也。
《左氏》之學,自北平侯張蒼。
蒼于秦時為禦史,曆秦,至漢文帝時為丞相,傳洛陽賈誼。
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子長卿為蕩陰令,授清河張禹長子。
禹與蕭望之同時為禦史,數為望之言《左氏》。
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
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于宣帝,征待诏,未及問,會疾死,授尹更始。
更始傳子鹹及翟方進、胡常。
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诏為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軍。
而劉歆從尹鹹、翟方進受。
始歆嗣其父向領校中五經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大好之。
時丞相翟方進,而尹鹹為丞相史,以能治《左氏》,與歆校經傳。
歆略從鹹及翟方進受,質問大義。
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以為:“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
”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歆父子俱好古,博見強志,呻吟《左氏》,下至婢仆,皆能諷誦,由是言《春秋左氏傳》者本之劉歆。
初,《春秋》惟有《公羊》博士而已。
至孝宣世,複立《穀梁》博士。
哀帝時,歆既以欲建立《左氏春秋》黜外,會哀帝崩,王莽持政,而歆親近用事,卒立《左氏》。
《左氏》自荀卿至尹更始父子、胡常、翟方進輩,皆以名家,而亦兼治《穀梁》,非《公羊》齊學絕不相通者比也。
既世祖中興,立五經博士,《春秋》嚴、顔而已,皆《公羊》家也。
而《穀梁》、《左氏》不與。
終東漢之世,而治《穀梁》有聞者,僅河南侯霸君房、扶風賈逵景伯而已。
霸于前漢哀帝時,事九江太守房鳳,治《穀梁》,為都講。
逵名輩差晚,然于五家,《穀梁》為兼通,而實受其父徽《左氏春秋》,為古學者也。
《左氏》雖終不得立學官,然與《公羊》代興。
《公羊》嚴、顔并立,嚴氏為盛。
而治《顔氏》有聞者,終東漢之世,僅河内張玄君夏、豫章唐檀子産而已。
然玄兼通數家,特以顔氏為宗。
世祖時,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
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
及有難者,辄為張數家之說,令擇從所安。
諸儒皆伏其多通。
舉孝廉,除為郎。
會《顔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
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兼說《嚴氏》,不宜專為《顔氏》博士。
”乃罷。
則兼說《嚴氏》者也。
《嚴氏》學知名者,則有長沙太守汝南郅郓君章、琅玡太守河内李章第公、少府山陽丁恭子然、太常北海周澤稚都、太常陳留樓望次子、侍中琅玡承宮少子、長水校尉南陽樊儵長魚、左中郎将汝南鐘興次文、太子少傅北海甄宇長文、海西令豫章陳曾秀文、侍中蜀郡張霸伯骁、霸子長陵令楷公超、颍川太守會稽顧奉。
其間丁恭最為老師,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
太常樓望、侍中承宮、左中郎将鐘興、長水校尉樊儵,皆受業于恭。
而儵删定《公羊嚴氏章句》,世号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千餘人。
其尤知名者張霸,以儵删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
諸生孫林、段著、劉固等慕之,各市宅所居之旁以就學焉。
此治《嚴氏春秋》者也。
有治《公羊春秋》而不名嚴、顔何家者,則侍中扶風李育元春、博士羊弼、遼東屬國都尉北海公沙穆文乂、谏議大夫任城何休邵公,而何休最著。
休為人質樸讷口,而雅有心思,從羊弼學。
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題曰“何休學”。
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謙辭受學于師,乃宣此義,不出于己也。
”大指以為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而貫以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
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也。
即位者,一國之始。
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
内其國,外諸侯,内諸侯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
州不若國,故言荊不如言楚。
國不若氏,故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氏不若人,故言潞氏、甲氏不如言楚人。
人不若名,故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
名不若氏,故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
字不若子,故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也。
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也。
二類者,人事與災異也。
此之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
而三科、九旨之于七等,表裡為用,義最闳大。
故曰:“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
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内諸夏而外夷狄。
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蓋攘夷狄者,所聞世之治也。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于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夷狄進至于爵,與諸夏同,無外内之異矣。
外内無異,則不必攘。
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春秋》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治尚未進于太平,夷狄亦未進于中國,引而内之,恐為諸夏患,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披發左衽之懼,以其救中國,攘夷狄,而特筆褒予之,為夷狄之未進于中國也。
雖然,特為升平之世言之耳,匪太平之治也。
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内其國而外諸夏。
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内,斯則隘狹之國家主義,而言治之始爾,匪《春秋》之隆治矣。
故董仲舒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
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于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其義即本諸董仲舒也,甯惟三科九旨而已。
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雲:“《春秋》變一謂之元。
”何休之說隐元年以焉。
《繁露·二端篇》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2]之政。
”何休之明五始以焉。
《繁露·玉杯篇》有“先質後文”之語,而何休遂謂“《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
如此之類,難以仆數,是則休之《解诂》,胥出董仲舒之指矣。
休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成《春秋漢議》十三卷,妙得《公羊》本意。
初,李育習《公羊春秋》,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範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谶,不據理體,于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至是,休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春秋左氏膏肓》十卷,《春秋穀梁廢疾》三卷。
然休之解诂《公羊》,亦有用《左氏》、《穀梁》傳者,倘休膏肓《左氏》,廢疾《穀梁》,而義之所長,亦有不能不兼采并存者乎?考漢今古文家相攻擊,始于《左氏》、《公羊》,而今古文家相攻若仇,亦惟《左氏》、《公羊》為甚。
施、孟、梁丘、京《易》之于費氏《易》,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之于古文《尚書》,齊、魯、韓《詩》之于毛《詩》,雖不并立,然未如《公羊》家之抨難《左氏》也。
東漢之初,《左氏》雖不立博士,然為當世貴重。
執金吾封雍奴侯上谷寇恂子翼,征西大将軍封陽夏侯颍川馮異公孫,皆以名将學《左氏春秋》,然未名家。
扶風孔奮君魚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謂門人曰:“吾已從君魚受道矣。
”世祖即位,拜為武都太守。
奮以弟奇經明當仕,上病去官。
奇博通經典,作《春秋左氏删》。
而奮晚有子嘉,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說》。
然父子兄弟以為家學,而未大顯于世。
河南鄭興少贛[3],少學《公羊春秋》,而好古學,于王莽時,将門人從劉歆講正《左氏》大義,歆美興才,使撰條例、章句、訓诂,而傳業子衆,字仲師,作《春秋難記條例》、《春秋删》。
世言《左氏》者多祖興父子,而賈逵自傳其父徽之業,由是《左氏》有鄭、賈之學。
賈徽亦從劉歆受《左氏春秋》,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而蒼梧陳欽習《左氏春秋》,事黎陽賈護,與劉歆同時而别自名家。
子元字長孫,少傳父業,為之訓诂,銳精覃思,至不與鄉裡通,世祖時與鄭興俱為學者宗。
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
博士範升謂《左氏》學無有本師,而多違異,與歆争,具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
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錄三十一事。
元聞之,詣阙上疏曰:“《左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覆冒。
臣元竊見博士範升等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事。
案升等所言,前後相違,皆斷截小文,媟黩微辭,以年數小差,掇為巨謬,遺脫纖微,指為大尤,指瑕擿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辨破言,小言破道’者也。
臣元愚鄙,嘗傳師言。
如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下,誦孔子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
”書奏,下其議。
範升複與元相辯難,凡十餘上,卒未得其要領,異日李育所謂“陳元、範升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谶,不據理體”者也。
然而帝卒立《左氏》學。
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
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隸從事魏郡李封。
于是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讙嘩,自公卿以下,數廷争之。
會封病卒,世祖重違衆議,而因不複補。
然世儒言《左氏》者不絕,特為人主所重。
扶風賈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诂》五十一篇。
永平中,上疏獻之。
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帝善逵說,使出《左氏傳》大義長于二傳者。
逵于是具
其後寝微,惟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
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才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複受《穀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笃。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
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谏大夫給事中。
後有過,左遷平陵令。
複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
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将,選郎十人從受。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征江公孫為博士。
劉向以故谏大夫通達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
江博士複死,乃征周慶、丁姓待诏保宮,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
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
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诏劉向、周慶、丁姓并論。
《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
慶、姓皆為博士。
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為博士,至長沙太傅,徒衆尤盛。
尹更始為谏大夫、長樂戶将,撰《春秋穀梁傳》十五卷,見《隋書·經籍志》,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傳子鹹及汝南翟方進、琅玡房鳳。
鳳,字子元,哀帝時,累擢光祿大夫、五官中郎将。
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内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
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
皆謂“《左氏》為不傳《春秋》”,不肯對。
歆于是數見丞相孔光,為言《左氏》以求助。
光卒不肯。
惟鳳、龔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
大司空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三人皆出外補吏,而鳳補九江太守,至青州牧。
始胡常事江博士,江博士死,乃與鳳俱事尹更始,授梁蕭秉君房,王莽時為講學大夫。
由是《穀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翟方進雖受《穀梁》于尹更始,然好《左氏傳》,其《左氏》則劉歆師也。
《左氏》之學,自北平侯張蒼。
蒼于秦時為禦史,曆秦,至漢文帝時為丞相,傳洛陽賈誼。
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子長卿為蕩陰令,授清河張禹長子。
禹與蕭望之同時為禦史,數為望之言《左氏》。
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
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于宣帝,征待诏,未及問,會疾死,授尹更始。
更始傳子鹹及翟方進、胡常。
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诏為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将軍。
而劉歆從尹鹹、翟方進受。
始歆嗣其父向領校中五經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大好之。
時丞相翟方進,而尹鹹為丞相史,以能治《左氏》,與歆校經傳。
歆略從鹹及翟方進受,質問大義。
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
及歆治《左氏》,以為:“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
”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
歆父子俱好古,博見強志,呻吟《左氏》,下至婢仆,皆能諷誦,由是言《春秋左氏傳》者本之劉歆。
初,《春秋》惟有《公羊》博士而已。
至孝宣世,複立《穀梁》博士。
哀帝時,歆既以欲建立《左氏春秋》黜外,會哀帝崩,王莽持政,而歆親近用事,卒立《左氏》。
《左氏》自荀卿至尹更始父子、胡常、翟方進輩,皆以名家,而亦兼治《穀梁》,非《公羊》齊學絕不相通者比也。
既世祖中興,立五經博士,《春秋》嚴、顔而已,皆《公羊》家也。
而《穀梁》、《左氏》不與。
終東漢之世,而治《穀梁》有聞者,僅河南侯霸君房、扶風賈逵景伯而已。
霸于前漢哀帝時,事九江太守房鳳,治《穀梁》,為都講。
逵名輩差晚,然于五家,《穀梁》為兼通,而實受其父徽《左氏春秋》,為古學者也。
《左氏》雖終不得立學官,然與《公羊》代興。
《公羊》嚴、顔并立,嚴氏為盛。
而治《顔氏》有聞者,終東漢之世,僅河内張玄君夏、豫章唐檀子産而已。
然玄兼通數家,特以顔氏為宗。
世祖時,舉明經,補弘農文學,遷陳倉縣丞。
清淨無欲,專心經書,方其講問,乃不食終日。
及有難者,辄為張數家之說,令擇從所安。
諸儒皆伏其多通。
舉孝廉,除為郎。
會《顔氏》博士缺,玄試策第一,拜為博士。
居數月,諸生上言:“玄兼說《嚴氏》,不宜專為《顔氏》博士。
”乃罷。
則兼說《嚴氏》者也。
《嚴氏》學知名者,則有長沙太守汝南郅郓君章、琅玡太守河内李章第公、少府山陽丁恭子然、太常北海周澤稚都、太常陳留樓望次子、侍中琅玡承宮少子、長水校尉南陽樊儵長魚、左中郎将汝南鐘興次文、太子少傅北海甄宇長文、海西令豫章陳曾秀文、侍中蜀郡張霸伯骁、霸子長陵令楷公超、颍川太守會稽顧奉。
其間丁恭最為老師,諸生自遠方至者,著錄數千人。
太常樓望、侍中承宮、左中郎将鐘興、長水校尉樊儵,皆受業于恭。
而儵删定《公羊嚴氏章句》,世号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千餘人。
其尤知名者張霸,以儵删猶多繁辭,乃減定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
諸生孫林、段著、劉固等慕之,各市宅所居之旁以就學焉。
此治《嚴氏春秋》者也。
有治《公羊春秋》而不名嚴、顔何家者,則侍中扶風李育元春、博士羊弼、遼東屬國都尉北海公沙穆文乂、谏議大夫任城何休邵公,而何休最著。
休為人質樸讷口,而雅有心思,從羊弼學。
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題曰“何休學”。
有不解者,或答曰:“休謙辭受學于師,乃宣此義,不出于己也。
”大指以為傳《春秋》者非一,本據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而貫以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
五始者,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也。
即位者,一國之始。
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後言即位。
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後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後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後言春。
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
内其國,外諸侯,内諸侯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七等者,州、國、氏、人、名、字、子。
州不若國,故言荊不如言楚。
國不若氏,故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
氏不若人,故言潞氏、甲氏不如言楚人。
人不若名,故言楚人不如言介葛盧。
名不若氏,故言介葛盧不如言邾婁儀父。
字不若子,故言邾婁儀父不如言楚子、吳子。
《春秋》設此七等,以進退當時之諸侯。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也。
六輔者,公輔天子,卿輔公,大夫輔卿,士輔大夫,京師輔君,諸夏輔京師也。
二類者,人事與災異也。
此之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
而三科、九旨之于七等,表裡為用,義最闳大。
故曰:“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内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内而後治外。
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内諸夏而外夷狄。
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
”蓋攘夷狄者,所聞世之治也。
若所見世,著治太平。
哀四年“晉侯執戎曼子赤歸于楚”,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夷狄進至于爵,與諸夏同,無外内之異矣。
外内無異,則不必攘。
遠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
《春秋》心同天地,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必無因其種族不同而有歧視之意。
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時世治尚未進于太平,夷狄亦未進于中國,引而内之,恐為諸夏患,故夫子稱齊桓、管仲之功,有披發左衽之懼,以其救中國,攘夷狄,而特筆褒予之,為夷狄之未進于中國也。
雖然,特為升平之世言之耳,匪太平之治也。
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撥亂之世,内其國而外諸夏。
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異外内,斯則隘狹之國家主義,而言治之始爾,匪《春秋》之隆治矣。
故董仲舒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遠”。
由其國而諸夏,而夷狄,以漸進于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其義即本諸董仲舒也,甯惟三科九旨而已。
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雲:“《春秋》變一謂之元。
”何休之說隐元年以焉。
《繁露·二端篇》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2]之政。
”何休之明五始以焉。
《繁露·玉杯篇》有“先質後文”之語,而何休遂謂“《春秋》變周之文,從殷之質”。
如此之類,難以仆數,是則休之《解诂》,胥出董仲舒之指矣。
休又以《春秋》駁漢事六百餘條,成《春秋漢議》十三卷,妙得《公羊》本意。
初,李育習《公羊春秋》,頗涉獵古學,嘗讀《左氏傳》,雖樂文采,然謂不得聖人深意,以為前世陳元、範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谶,不據理體,于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至是,休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難二傳,作《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春秋左氏膏肓》十卷,《春秋穀梁廢疾》三卷。
然休之解诂《公羊》,亦有用《左氏》、《穀梁》傳者,倘休膏肓《左氏》,廢疾《穀梁》,而義之所長,亦有不能不兼采并存者乎?考漢今古文家相攻擊,始于《左氏》、《公羊》,而今古文家相攻若仇,亦惟《左氏》、《公羊》為甚。
施、孟、梁丘、京《易》之于費氏《易》,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之于古文《尚書》,齊、魯、韓《詩》之于毛《詩》,雖不并立,然未如《公羊》家之抨難《左氏》也。
東漢之初,《左氏》雖不立博士,然為當世貴重。
執金吾封雍奴侯上谷寇恂子翼,征西大将軍封陽夏侯颍川馮異公孫,皆以名将學《左氏春秋》,然未名家。
扶風孔奮君魚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謂門人曰:“吾已從君魚受道矣。
”世祖即位,拜為武都太守。
奮以弟奇經明當仕,上病去官。
奇博通經典,作《春秋左氏删》。
而奮晚有子嘉,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說》。
然父子兄弟以為家學,而未大顯于世。
河南鄭興少贛[3],少學《公羊春秋》,而好古學,于王莽時,将門人從劉歆講正《左氏》大義,歆美興才,使撰條例、章句、訓诂,而傳業子衆,字仲師,作《春秋難記條例》、《春秋删》。
世言《左氏》者多祖興父子,而賈逵自傳其父徽之業,由是《左氏》有鄭、賈之學。
賈徽亦從劉歆受《左氏春秋》,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而蒼梧陳欽習《左氏春秋》,事黎陽賈護,與劉歆同時而别自名家。
子元字長孫,少傳父業,為之訓诂,銳精覃思,至不與鄉裡通,世祖時與鄭興俱為學者宗。
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
博士範升謂《左氏》學無有本師,而多違異,與歆争,具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
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錄三十一事。
元聞之,詣阙上疏曰:“《左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覆冒。
臣元竊見博士範升等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事。
案升等所言,前後相違,皆斷截小文,媟黩微辭,以年數小差,掇為巨謬,遺脫纖微,指為大尤,指瑕擿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辨破言,小言破道’者也。
臣元愚鄙,嘗傳師言。
如得以褐衣召見,俯伏庭下,誦孔子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
”書奏,下其議。
範升複與元相辯難,凡十餘上,卒未得其要領,異日李育所謂“陳元、範升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谶,不據理體”者也。
然而帝卒立《左氏》學。
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
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隸從事魏郡李封。
于是諸儒以《左氏》之立,論議讙嘩,自公卿以下,數廷争之。
會封病卒,世祖重違衆議,而因不複補。
然世儒言《左氏》者不絕,特為人主所重。
扶風賈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诂》五十一篇。
永平中,上疏獻之。
顯宗重其書,寫藏秘館。
肅宗立,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
诏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宮雲台。
帝善逵說,使出《左氏傳》大義長于二傳者。
逵于是具